鞏逸帆
在巴蜀大地說起一日三餐,像是唱一曲美食R A P:早起去菜市場,買兩把藤藤菜,稱兩斤雞飛飛(翅膀)、雞腳腳;做飯調(diào)味,要用花椒殼殼;吃一頓大餐,叫吃莽莽;逢年過節(jié),吃完壩壩宴,還能擺龍門陣,來一道壩壩茶……更不用說串串香、缽缽雞、擔(dān)擔(dān)面……
在四川地區(qū)(本文指包括重慶在內(nèi)的廣義四川地區(qū))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時不時就會有小孩因為拒絕吃肥嘎嘎,莫名就加了一頓“竹筍炒肉”的餐。
尋常的雞魚牛羊等肉類,進了菜市場,就變成了魚擺擺(尾巴)、雞咯咯、羊咩咩、鵝薇薇、牛berber(牛奶)……瞬間便鮮活起來。這其中,最令全國人民熟悉的“嘎嘎”美食,就是棒棒雞。
棒棒雞并不是用棒棒做成的雞,而是指其做法:雞肉煮熟,一人持搟面杖之類的“棒棒”,敲打刀背將雞切條,再用手撕成小塊,淋上紅油,加料汁涼拌。
在百菜百味的川菜里,棒棒雞屬于“怪味”:酸、甜、麻、辣、鮮、咸、香,味味俱到,還可以加點小米辣,點綴味道。不過無論怎么調(diào)味,總是少不了一把錦上添花的酥炸花生米。
而四川人吃肉的豪邁,盡在用雙手捧著吃的大塊坨坨肉里。
這坨坨肉,彝語稱其為“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但其實豬、牛、羊都是做坨坨肉的好底子。肉用開水煮熟,不加任何調(diào)料,熟后撈起,再撒上鹽巴、花椒、辣椒等調(diào)料,要趁熱現(xiàn)吃。
而坨坨肉是否地道,全看能不能抓住由生到熟的那一分微妙口感,非是老手不能掌握撈肉的最佳瞬間。
四川樂山牛華鎮(zhèn)是麻辣燙的發(fā)源地,在這里,萬物皆可麻辣燙,切成片或剁成塊,串在細細的竹簽上,再蘸上秘制的油碟、干料,真是“吃嘛嘛香”。
它們進軍成都,升級成了“串串香”。成都無縫鋼管廠拆遷后,工人家屬紛紛下海擺攤,這便是后來遍布全國的“××鋼管廠小郡肝串串香”的源頭。由于剛好緊靠老成渝路,這些來自鋼管廠的串串,便沿著這一“馬路邊邊”的交通便利,先遍布成都,最終走向了全國。
串串有冷鍋熱鍋之分:冷鍋是煮好的串串浸在紅油里,只需要選好,便可享用;熱鍋串串更有煙火氣,一桌一鍋,只吃紅湯。郡肝、毛肚、牛肉是主角,配上唯怡豆奶和大碗的冰粉,才足夠舒爽。吃完串串嘴巴一抹,可別忘了喊一聲,“老板,數(shù)簽簽!”
簽簽串起了串串,也串起了缽缽雞。
缽缽雞有點類似冷鍋串串,但更加講究。缽缽由土陶燒制而成,里面裝著紅油或者藤椒的湯,湯底為土雞熬成,湯面上飄著一層鮮香四溢的土雞油。
雞肉鹵煮至八分熟,晾干切片,用竹簽分門別類穿成串,吃的時候,放進湯里一撈,明艷噴香。當(dāng)然,缽缽雞里還有肉皮、鴨掌、鴨舌、郡肝、蔬菜、豆制品等,喜歡吃啥子就取啥。
再配上一碗涼糕或是甜水面,清涼甜辣,也很不錯,最后同樣少不了經(jīng)典收尾——數(shù)簽簽。
此外,還有樂山油炸串串、洪雅鹵水串串、江油沾沾、宜賓把把燒……不過無論哪種串串,都是食材搭配,葷素不忌,這一系列串串家族,串起了豐饒的巴蜀物產(chǎn)。
川渝味道的疊詞美食,有硬菜,自然也能包辦主食與小吃,比如擔(dān)擔(dān)面,其實就是辣味肉臊面,因為早時都是挑擔(dān)沿街賣而得名。擔(dān)擔(dān)面的地道,正在于它的百家百味,有湯無湯皆可,面條無所謂勁道,但一定要調(diào)出好味道。
這好味道,主要是來自麻味和肉臊:麻,是一碗擔(dān)擔(dān)面的精髓,不可少的是一汪紅油;炒好的干肉臊,可用蔥花與花生點綴。更關(guān)鍵的是那米米大點的碎米芽菜,才能為一碗擔(dān)擔(dān)面的味道畫龍點睛。
吃面之余,吃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菜菜”有萵筍干干、紅苕顛顛、藤藤菜……所謂藤藤菜,其實就是空心菜。無論是菜稈稈炒豬油渣,還是菜葉焯水涼拌,或者加蒜蓉清炒,都好吃。而在隔壁的重慶,鮮綠鮮綠的藤藤菜,更是成為熱辣小面的標配。藤藤菜不軟趴趴,這碗小面才站得住。
而粑,是四川人對米制品的一類統(tǒng)稱。不同的糖,便能為粑帶來不同的風(fēng)格。白糖粑粑,頗帶著幾分溫柔氣,比如,“白似雪、軟如綿、甜如蜜”的峨眉糕,入口即化,無人不愛;紅糖粑粑,類似麻薯、外裹紅糖,吃時現(xiàn)做,味道更是甜蜜纏綿,得配上“一分錢隨便喝”的大缸老蔭茶,才能調(diào)和味道。
在重慶,粑更是深入吃貨的心,愛稱為粑粑不過癮,還要升級成“粑粑餅餅”;除了正常作為小吃來吃,還要把它變成一道菜,才能吃得開心。
就說那名字有些少女感的粉粑粑,很是帶了一些重慶的火爆:土豆粉和紅薯粉調(diào)成稠糊,在熱油中翻炒壓扁,熟透后切成小塊蘸調(diào)料而食,無非是普通的吃法,更生猛的,莫過于在熱油中翻炒,加入香干、臘肉,再來點辣醬爆香,真真巴適!
此外,還有拿桐子樹葉包著蒸的苞谷(玉米)粑粑,可甜可鹽的湯圓面粑粑,口感糙而有勁的麥子粑粑……山城重慶的每一個彎彎繞繞里,都可能藏著粑粑的味道。
心香一瓣//摘自地道風(fēng)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攝圖網(wǎng)/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