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qū)常熟國際學校)
“訪談”類文本是因某個人、某一事件或特定問題去訪問專家或知情者,請他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運用談話紀實的方式進行報道的文章。通常以答記者問、采訪紀實、訪談錄、對話錄等形式出現。
訪談具有言語的情境性、話題的統一性、被訪人物的特殊性等特點。所謂言語的情境性,是指采訪者通過靈活的發(fā)問形式,引導出一問一答的言語過程所呈現的特定情境。發(fā)問方式和交流過程的特點,往往成為讀者關注的重點。所謂話題的統一性,指談話雙方圍繞一個統一的中心展開;岔開話題或轉移話題,通常是一種談話技巧。被訪人物的特殊性,往往決定訪談的文本價值;而語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分析訪談表現手法的依據。有許多電視訪談節(jié)目(如《焦點訪談》《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可作為借鑒的范例,建議適當看一些,體會其過程的調控、設問的技巧以及語言的風格等。
對話過程構成訪談的主體(也是閱讀考查的重點),它一般分為開頭、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
閱讀開頭部分,要關注采訪者如何營造談話氣氛,如何引發(fā)對方的談話興趣和引入話題。閱讀主體部分,要關注談話進程的變化,分析采訪者的設問技巧(包括如何把話題拓寬、拓深),分析被訪人物的言談技巧和談話內容;要善于從被訪人物的言語內容中看到人物的個性、思想、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人物特征,探討人物的人生價值和文本體現的時代精神。閱讀結尾部分,則要關注結論性的話語。
【考題解析】(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一個與現實零距離的題材,要讓文學性不被堅硬的現實埋沒,讓藝術在接近紛紜社會時不至于窒息,就必須要有飛揚的靈魂。鐘南山是個公眾人物,幾乎沒有虛構的空間;而真實的東西往往會有種種限制。但作家創(chuàng)作并非無所作為。熊育群的作品《鐘南山:蒼生在上》把筆觸深入到鐘南山的內心世界,對他的精神與情感進行了大膽挖掘,并且打破時空限制,將人物置于尖銳復雜的背景與宏大的視野中,以文學的力量復原某些重大時刻,記錄歷史,留下現場,并對此進行深刻反思。
本報特邀《收獲》雜志副主編、《鐘南山:蒼生在上》責編鐘紅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對談。
鐘紅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波及眾多國家與人群的、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寫到,你“突然理解了戰(zhàn)爭年代棄文從戎的文人”。是什么讓你決定寫一部關于鐘南山的長篇非虛構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特別讓人不安的是,已經84歲的鐘南山深夜趕往疫區(qū)武漢,他那張高鐵上仰頭小憩的照片讓我非常感動。12年前我采訪過他,寫過他的報告文學,這些年也特別關注他。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有關部門希望我來寫鐘南山,我自己也有寫的沖動。于是,通過鐘南山的助理得到他的支持,我便一頭扎下去,開始了創(chuàng)作。
鐘紅明:這部作品有六個章節(jié),你寫了鐘南山過往的大量經歷,他的父親母親,他的婚姻愛情,他在英國留學,他在“非典”中的經歷……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寫出一個人的脈絡和土壤嗎?
熊育群:事實上這有些傳記寫作的特點,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現出來,當然是有重點有選擇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寫透了,才能寫出鐘南山為何敢醫(yī)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懷和作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當普通人來寫。但人比人確實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圖,正因為如此,鐘南山的出現才顯得珍貴無比。
鐘紅明:如果從《鐘南山:蒼生在上》概括出幾個關鍵詞,就是——“時間與空間”“淚水”“挫折”“敢醫(yī)敢言”“記憶”。你在后記里說:“他也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為什么你會用“時代的記憶”來概括鐘南山?
熊育群:因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災難,是個歷史事件,將來一定會被后人說起。顯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鐘南山,鐘南山是值得書寫的。
鐘紅明:現在有些人避用“報告文學”而是用“非虛構”,我個人覺得,背后是一種文學觀的差異。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無論是人文地理類的,還是虛構類的長篇小說,你都進行了大量的實地采訪,甚至到國外進行追蹤采訪……為何會經常采用這樣“費力”的寫作方式?
熊育群:我認為這是寫作的常態(tài)。我這樣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視虛構,不重視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讓自己的作品充滿想象,甚至是魔幻。但這想象不是胡思亂想,只有符合歷史與現實邏輯的想象才震撼人心。還有就是文章的細節(jié)是來自生活的,它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有著現實的力量。
(摘編自《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作者》,《文匯報》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關于為何在疫情背景下寫鐘南山的問題,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鐘南山,對他赴武漢抗疫之事很感動,有寫作的沖動,有關部門也希望寫他。
B.被問到為何寫鐘南山過往的大量經歷時,熊育群認為傳記式的寫法可以寫透鐘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寫透他的人生,才能寫出他為何敢醫(yī)敢言。
C.面對為何將鐘南山視為“時代的記憶”的提問,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個歷史事件,而鐘南山凝聚著時代的記憶,是值得書寫的。
D.關于經常采用“費力”的寫作方式的問題,熊育群表示“費力”寫作是常態(tài),自己也重視想象,重視背離現實邏輯的想象帶來的震撼效果。
【答案與解析】
D [根據原文,“只有符合歷史與現實邏輯的想象才震撼人心”,才能帶來“震撼效果”,所以D項說“重視背離現實邏輯的想象帶來的震撼效果”就犯了將原文中“肯定(符合現實邏輯)”的事物加以“否定(背離現實邏輯)”的錯誤。]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匯報》作為組織方,聚焦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期望文學可以復原和記錄新冠疫情這樣的重大時刻,從而展現文學的力量和飛揚的靈魂。
B.鐘紅明作為對談的一方和責編,關心作家的寫作動機和寫作方式,并舉出對方經常進行大量實地采訪的實例,從而引發(fā)一些相關問題的討論。
C.熊育群作為對談的另一方和作者,關心文學表達的力量,故而重視主題的時代性、文學的現實性和文章細節(jié)的生活氣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學想象。
D.文學如何回應時代和現實的問題,既是組織方和對談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新冠疫情這一特殊歷史時刻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
【答案與解析】
D [根據原文,“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是“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是“文學如何回應時代和現實的問題”;“文學如何回應時代和現實的問題”是組織方和對談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所以D項就犯了將“此”(新冠肺炎疫情)表述成“彼”(文學如何回應時代和現實的問題)的錯誤。]
6.鐘紅明是如何做到在對談中引發(fā)對話并將話題引向深入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與解析】
①有比較充分的準備:熟悉對方的寫作,作為責編,尤其熟悉作品《鐘南山:蒼生在上》;②重視對方的觀點:提問時采取對方文章中的說法來引出話題,營造對話氛圍;③逐步深入地提問:從寫作動機問起,問到寫作方式和具體內容,最后問到對方的文學觀。[本題三個答題要點,均隱含在《收獲》雜志副主編、《鐘南山:蒼生在上》責編鐘紅明的對談之中,考生可以結合“如何做到在對談中引發(fā)對話并將話題引向深入”的答題指向,首先對鐘紅明的四次對談進行如下梳理:對談一:提及《燃起黑色的春天》;援引“突然理解了戰(zhàn)爭年代棄文從戎的文人”的說法;提問“寫作動機”。對談二:聚焦《鐘南山:蒼生在上》;話說“全書章節(jié)及具體內容”;提問這一寫法“意圖”。對談三:概括《鐘南山:蒼生在上》全書內容;援引“他也將是一個時代的記憶”的說法;提問這一說法“緣起”。對談四:拋出“非虛構”提法;揭示“文學觀差異”;提問采用“實地采訪”寫作方式的原因??忌谑崂淼幕A上,可以對鐘紅明的對談進行由做法到經驗的提取:一是從“對談一”中的《燃起黑色的春天》及其文中的說法和“對談二”“對談三”中的《鐘南山:蒼生在上》及其后記中的說法,可以看出鐘紅明對熊育群的寫作非常熟悉,不僅包括他擔任責編的作品《鐘南山:蒼生在上》,還包括作者此前的其他作品,進而可以提取出“有比較充分的準備”的對談經驗。二是從鐘紅明“對談一”“對談三”兩次提問時采用熊育群文章中的說法來引出話題,可以看出鐘紅明的安排意圖——從作者的文章入手談話是對作者的一種尊重,這樣可以更好地引發(fā)對話,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進而可以提取出“重視對方的觀點”“營造對話氛圍”等對談經驗。三是從鐘紅明四次對談中的提問,可以看出其“寫作動機(對談一)→寫作方式(對談二、四)和具體內容(對談二、三)→文學觀(對談四)”的提問思路,進而可提取出“逐步深入地提問”的對談經驗。]
【強化訓練】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題。
93歲的吳小如先生2014年3月獲得年度“子曰”詩人獎。評委會對其作品的評價是:吳小如先生乃國學名家,學問精深,溫厚儒雅,聲譽卓著。他的詩詞作品,歷盡滄桑而愈見深邃,洞悉世事而愈見曠達,深刻地表現了飽經風雨的知識分子的人生感悟,展示了一位當代文人剛正不阿的風骨和節(jié)操。
《中華讀書報》(以下簡稱《讀書報》):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詩的?
吳小如:從1944年開始寫。我做詩,父親說我不是寫詩的材料,一首詩用了三個韻腳,說這不是詩,連順口溜都夠不上。我一氣,心想非做好不可??墒堑搅送砟?,父親看見我做的詩,說:“你看你的詩像誰?”我說誰也不像。父親說:“不對,你的詩像我?!笨梢娢沂芨赣H的影響很大,并不自覺。我做詩也好,寫字也好,父親認為我都不夠材料,我努力寫字,努力做詩,父親什么也不說。但是后來有人找父親寫字,父親應付不過來,就把我找他批改的字送人,說:“這是我兒子寫的字,你們拿去看吧!”我臨帖從不臨父親的字。他的字功夫太深,臨不好??墒俏腋赣H最后認為我的字,最像他。這說明還是受到父親的影響。
《讀書報》:從“不夠材料”到得到父親的認可,這中間經歷了什么?
吳小如:主要還是我努力,不是父親強加于我的。從50年代起,父親就不管我了。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愿意寫什么就寫什么。我一輩子有三個嗜好,一是做詩,二是看京戲,三是寫字。這三個嗜好都受家庭影響。父母也喜歡看戲,看得很多,但他們不研究。我看得多,能唱,還研究,懂京戲的道理。
《讀書報》:___________?
吳小如:對。我在北大讀書時,老師講課寫一大堆參考書,我都翻一遍。我聽過俞平伯、廢名、游國恩的課,他們講詩時涉及的作家作品,我私下都看了,積累了很多材料。
《讀書報》:___________?
吳小如:說不清。我父親一生桃李滿天下,但真正給自己的孩子一字一句講授古書的機會并不多。記得我10歲左右,父親早起上班,我早晨上小學,每天同在盥洗間內一面洗漱,一面由父親口授唐詩絕句一首,集腋成裘,至今有不少詩還能背得出來。有興趣就愛鉆研,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沒有興趣,打你罵你都不解決問題。我90歲時,上海電視臺做了一個光盤,錄了我吊嗓子的一段。很多人聽了,認為我唱得不錯,夠得上專業(yè)的水平了。其實我就是規(guī)規(guī)矩矩跟人學,學了以后自己唱著玩兒。天津的王端璞、韓慎先、王庾生,北京的張伯駒、貫大元、劉曾復,我主要是跟這幾個人學。我的堂叔是票友,我也跟他學。
《讀書報》:您寫了近70年詩歌,有什么體會?
吳小如:有三條。一要有真實的感情,有實際的生活,詩寫出來才有分量;二是不要老抄襲古人的東西,中國的舊詩太多了,難免有重復;三是現在做舊詩的人很多不懂格律,不按舊章程做,格律不講究,認為七個字就是七言詩,五個字就是五言詩。第二條我也沒做到。寫詩的人太多了,難免就有跟古人撞車的時候。我舉一個例子,蘇東坡有一首五律“馬上續(xù)殘夢”,后人就說,抄了唐朝詩人劉駕的詩。劉駕是不出名的,蘇東坡也未必看得見劉駕的詩,我相信蘇東坡不會在做詩的時候忽然間用了劉駕的詩,我想這不可能。
《讀書報》:唐詩宋詞的高峰后人很難超越,在詩詞創(chuàng)作上,是否就沒有出路了?
吳小如:晚明和晚清那一段時間,都出了不少詩人,比不了唐詩宋詞,但還是有希望的,不能說沒有出路。清末民初就有四大詞人:況周頤、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
《讀書報》:最近北大正舉行紀念王瑤百年誕辰活動,您的文章中也寫過王瑤。
吳小如:我和王瑤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患難之交?!拔幕蟾锩睍r我也是挨批的對象。他從大房子搬出來換小房子,大書柜沒地方擱,存在我家,落實政策才搬走。中關園的房子過去中間有廣場,廣場上有個乒乓球臺,批斗時就站在乒乓球臺斗王瑤。他有糖尿病,老得上廁所。我家離廣場近,他就老來我家上廁所。他有兩次受不了要自殺,都是我勸住了。“輕生”的念頭,不光他有,連我都有——無緣無故被批成反黨反社會主義。我所以沒死,是上有老下有小。一死罪過更大,說你畏罪自殺。我勸王瑤,運動早晚有結束的一天,總會真相大白,不能死,死了怪冤的;還有一次,他要輕生,我勸他,你可別死,沒人替你喊冤,非得靠自己。我倆是好朋友。后來他愛人碰到我,好幾次向我表示感謝。平反后,多少次他替我抱不平,而且我寫的文章他都愛看,也同意我的觀點。
(選自《中華讀書報》,有刪改)
1.請依據上下文,在橫線處補入恰當的提問。
2.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除了“要有真實的感情,有實際的生活”等三條體會,吳小如先生還有怎樣的認識?
3.訪談呈現了國學名家吳小如先生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全文逐層分析。
二、閱讀下面一篇訪談,完成1~4題。
成功者的內心必定簡單
查克·韋爾奇曾說過這樣的話:你簡直無法想象,讓人們變得簡單竟會被人說成是頭腦簡單。而現實中的事實恰恰相反,那些思路清楚、個性獨立并卓有成就的人們,正是最簡單的人。
陳省身先生認為,人生也是一樣,你越是一個單純的人,就越容易成功。
記者:這里的簡單,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簡化?就是說一個人應該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堅忍不拔地做他所選定的事業(yè)?
陳省身:以前曾有記者問我是如何決定讀數學的,我說是別的都做不好,所以就只能讀數學了。我不像別人那么多才多藝,所以選擇問題時也就十分簡單,不用過多分心。
記者:簡單實際上最不容易。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誘惑,讓人眼花繚亂。人的一生又那么短暫,卻把許多時間浪費掉了。那么,簡單是不是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數學思想?
陳省身:既是思想,也是目的。數學思想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像數學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化大為小,也就是把遇到的困難的事物盡量劃分成許多小的部分,這樣一來,每一小部分顯然就容易解決。這樣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用來處理日常問題的。
記者:我還是在琢磨西南聯大的那一段歷史。因為在我們這些后人看來,那時中國環(huán)境那么艱苦,戰(zhàn)爭形勢那么惡劣,但還能出那么多的人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現象。
陳省身:西南聯大當時有名望,有好的學生來,主要是學生本身好。本身好的話,你稍加指點,他就有發(fā)展。當然,西南聯大是由原先清華、北大和南開三所大學組成的,本來就有水平,老師本身聲望就高,大家互相敬重,能合作。其實當時還有一個西北聯大,就沒搞成,自己互相打架,后來只好解散。還有一點,我們在西南聯大時,因為是戰(zhàn)亂時期,所以設備、圖書什么都沒有,條件差,也沒房子,記得我和華羅庚、王信忠先生擠在一個房間,因為地方小,連箱子里的一點書都不愿意打開。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也能做出成績來。
記者:正是在西南聯大這幾年中,您的數學研究成果開始為世界數學界所矚目。記得在您的一本書中,您曾說,中國的大數學家如劉徽(魏晉)、祖沖之(南北朝)、李冶(金元)等都生逢亂世,但他們也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
陳省身:只要有了人、有研究的精神,在哪里都能做事情。我一般不參加別的活動,只做我的數學。
記者:愛因斯坦也是從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與宴會,他曾諷刺說,這是把時間喂給動物園。
陳省身:40年代時,我和愛因斯坦常有來往,我們是1943年開始認識的。他當時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我也應聘在這里面研究工作。有一次愛因斯坦約我去他家中做客,我在他家的書架上發(fā)現有一本書很吸引我,是我們老子的《道德經》,德文譯本。道法自然,淡泊寧靜,西方一些有思想的科學家也是喜歡老莊哲學的。因為搞科學的人,從數理到人文,往往要講到道德,講到人與人的關系。所以,我現在這個住所叫作寧園,就有這么個意思。
記者:我們讀過您75歲生日時寫的詩,“何日閉門讀書好,松風濃霧故人談”。您的時間太寶貴了。
陳省身:要靜下心來,我現在90多歲了,正在走向終點,但我還想為中國做一些事情。
記者:很抱歉,我們今天來也是在浪費您的時間。
陳省身:就是,你們這種找我,就是浪費我的時間。不過我很高興看到你們。事情也有點矛盾。
1.為什么陳省身將自己選讀數學以及后來取得成就與“簡單”聯系起來?
2.陳省身為什么要談到“西北聯大”“后來只好解散”?
3.為什么說“成功者的內心必定簡單”?請結合文本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4.在訪談中,一會兒談到西南聯大的歷史,一會兒談到劉徽、祖沖之等大數學家,一會兒又談到愛因斯坦書架上的《道德經》,你不覺得有點東拉西扯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1.示例:①是不是比別人付出得更多。②為什么會對詩歌有這么大的興趣。(意思對即可)2.①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父親說:‘不對,你的詩像我?!梢娢沂芨赣H的影響很大,并不自覺”)。②有興趣就愛鉆研,有興趣且能堅持才能走向成功(“有興趣……什么事都有成功的那一天。如果沒有興趣,打你罵你都不解決問題”)。③唐詩宋詞的高峰后人很難超越,但不等于就沒有出路了(“晚明和晚清那一段時間,都出了不少詩人,比不了唐詩宋詞,但還是有希望的,不能說沒有出路”)。3.①有志氣和上進心(“父親說我不是寫詩的材料……我一氣,心想非做好不可”)。②志趣高雅,主動地、持之以恒地努力實踐與研究(“我一輩子有三個嗜好”“主要還是我努力,不是父親強加于我的”“我都翻一遍”“我私下都看了,積累了很多材料”)。③多方求教,虛心向學(“其實我就是規(guī)規(guī)矩矩跟人學……我也跟他學”“第二條我也沒做到”)。④坦誠樂觀,對生活滿懷信心(“我勸王瑤……非得靠自己”)。
二、1.數學是陳省身的特長和所愛,于是在選讀專業(yè)時一門心思要讀數學,這是選讀時的“簡單”。而他在做學問、搞研究時,心里也只有數學,一般不參加其他活動。正是這種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人生觀,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陳省身自然就將“簡單”與選讀數學、取得成就聯系起來了。2.意在與西南聯大形成對比,說明只有大家互相敬重、能合作,才能做出成績。3.因為任何事業(yè)上的成功者,都能夠排除各種誘惑,心無旁騖地做學問、搞研究。如愛因斯坦,就從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與宴會(或如陳省身,一般不參加別的活動,一心只是搞自己的數學;把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寧園”,表示要靜心搞研究。4.示例:訪談看似東拉西扯,其實是緊扣“成功者的內心必定簡單”這一主旨來展開的。談西南聯大,是圍繞“環(huán)境那么艱苦惡劣,為什么還能出那么多人才”的話題來談的。陳先生除指出學生素質好、師資水平高等因素外,還指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能夠不受外來的誘惑與干擾,專心致志搞研究。在談到劉徽、祖沖之等時,同樣強調雖身處亂世,但由于心無旁騖,所以他們都成了大數學家。而老子的《道德經》,突出的是“道法自然,淡泊寧靜”(即心靜);陳先生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寧園”,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