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江蘇高校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歷程

        2021-01-07 06:27:26陸興華
        圖書館論壇 2021年9期
        關鍵詞:資料圖書館

        陸興華,吳 震

        1 研究背景

        1985年頒布的國家標準(GB/T 6159.1-1985)《縮微攝影技術 詞匯 第1部分:一般術語》中對縮微攝影技術(Micrographics)的定義是涉及制作、處理及使用縮微品的技術,包括拍攝、加工、分發(fā)、保存、復制、服務等環(huán)節(jié)??s微攝影是“將印刷文件或其他文件,攝制在攝影膠片上的復制品,經過極度縮小,以便傳播和儲存,且能重新被放大”的技術[1]263,分為不同倍率的膠卷、平片等產品類型,用戶需借助設備使用。在1985年國標統(tǒng)一術語前,國內文獻對縮微產品有多種不同稱謂,如“縮影”“微縮”“顯微書影”“圖書影片”“期刊影片”“影片圖書”“袖珍影片”“小型影片”等。

        縮微技術進入中國圖書館大約在1936 年,中國自己拍攝圖書縮微膠卷大致在1940 年秋季[2],大規(guī)模的應用則是從1942 年底開始。時值抗戰(zhàn)期間,在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對外海陸路交通被阻斷,輸入的外文書刊徹底斷絕,文化教育與科研陷入困境,中基會①、中英庚款董事會等發(fā)出呼吁[3],1942年底美國政府啟動對華文化援助項目“CU中國項目”(CU China Program②,以下簡稱“CU項目”),通過空中航路向中國提供“圖書影片”(書刊的縮微膠卷)??s微技術在特殊的時間點進入中國,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

        F.W.蘭卡斯特指出,圖書情報事業(yè)的現(xiàn)代化進展必然受到政治、社會、技術和商業(yè)等因素的強烈影響[4]122。1949年后縮微技術的應用曾經在高校圖書館受到重視,并形成一定應用規(guī)模。但在多重社會和技術因素的沖擊下最終離場,整個過程印證蘭卡斯特的論斷。本研究以江蘇高校圖書館為樣本,考察并還原1949-2019年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的歷史。

        縮微技術的狹義定義,僅指與縮微技術有關的產品、技術、方法與理論,偏重硬件技術與理論。廣義的定義,則除技術本身外,還包含社會、技術、商業(yè)、事業(yè)發(fā)展等影響因素的研究。本研究將其歸納為“縮微技術應用”,包含6個維度:應用模式和背景,與其他技術的融合度;縮微資料生產與開發(fā);必備的建筑與基礎設施;資源共享,服務效益與目錄報道;館藏政策研究;學術活動及影響力。

        縮微技術按發(fā)展階段,分為“模擬縮微技術”與“數(shù)字縮微技術”。數(shù)字縮微技術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是傳統(tǒng)模擬縮微技術的繼承與發(fā)展,但從沒有進入過江蘇高校圖書館。因此本研究只涉及模擬縮微技術。模擬縮微技術的完整實現(xiàn),需要3大基礎設施:縮微復制車間,資料整理、縮微攝影、沖洗、拷貝及配套設備;縮微資料閱覽室(區(qū))及設備;膠片庫[5]。根據(jù)擁有的基礎設施水平,縮微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模式,可分為“生產服務型”與“單純服務型”兩類。生產服務型應用,設施和設備齊全,具有全流程的生產和服務能力。單純服務型應用,是高校圖書館的主流模式,不具有生產能力,只提供閱覽/復印服務。1980年代北美圖書館對縮微閱覽室的最低設備要求,是不少于3臺閱讀和復印設備,可滿足16 毫米和35 毫米縮微膠卷、平片的使用??s微資料館藏在10萬件以上的圖書館,不應少于30臺(套)的閱讀、復印、復制設備[6]45-47。

        2 研究綜述

        1949年后,縮微技術在高校圖書館被重新提起,始于1956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試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試行條例》)等文件,應用研究則起自1970年代。本研究對《圖書館學論文索引(1949.10-1980.12)》[7]文獻進行統(tǒng)計,同時用“縮微”“微縮”等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wǎng),并將兩個來源的數(shù)據(jù)合并過濾分析。1956-2019年,在國內發(fā)表的涉及縮微技術應用的論文約2,400余篇,98%發(fā)表在1978年后。其中,唯一的縮微技術專業(yè)期刊《數(shù)字與縮微影像》(季刊)(原名《縮微通訊》,1982年創(chuàng)刊)發(fā)文近千篇。所有文章中,來自江蘇的文章不足50 篇,僅占2%,文章作者以檔案系統(tǒng)和公共館為主。

        根據(jù)文獻統(tǒng)計結果,區(qū)分出3個學術群落:產業(yè)界、高校專業(yè)院系,偏重技術方法、設備和標準理論研究;圖書館、出版界,關注用戶服務,全球出版市場和館藏研究;檔案、醫(yī)院、銀行和工程界,側重管理。1980-1990年代最為活躍的研究者,有來自北京圖書館的曾維祺、裴兆云、邊維華;中國人民大學的劉鳳志、張占江;新華社的李昭智;北京電影機械研究所的李銘等人,這批學者發(fā)表了大量專著、譯著和論文,在縮微技術行業(yè)產生較大影響。1999年,中國縮微攝影技術協(xié)會出版了《中國縮微攝影工作事典》一書,全面記述了從1936-1998年的重要事件。

        高校圖書館側重資源建設與服務的研究。1980年代起,蘇衛(wèi)平[8]、夏春秋[9]、于鳴鏑[10]等開展縮微資料采訪政策的研究。1991年楊沛超等[11]預測縮微、光盤技術等將改變文獻資源建設與保護的面貌。賈云霞[12]、吳東敏[13]、喬文明[14]、卞卉[15]等聚焦服務共享和目錄服務的研究。李進等[16]對2004-2013年發(fā)文情況的調查顯示,高校館關注主題的論文數(shù)量最少,與產業(yè)界、檔案和公共館所關心的主題少有交集。國內外縮微出版市場的推介始自1973 年《國外書訊》等對國外縮微技術和出版業(yè)的報導。吳鴻漢(1989[17]、 1997[18]、 2009[19])、 辛 文[20]等 對 1977年以后中國縮微出版業(yè)發(fā)展的史實作了詳細的記錄。

        2000年后,技術史的研究興起。以孫承鑒等[21]、劉勁松[22]、劉慧云等[23]、吳稌年[2]等為代表。劉慧云等[23]提出1936年至今中國縮微技術應用史的5分期論述:(1)1936-1948 年,抗戰(zhàn)期間開啟大規(guī)模應用;(2)1949-1980年,緩慢推進階段;(3)1981-1994 年,蓬勃發(fā)展階段;(4)1995-2014 年,在數(shù)字化沖擊下逐漸衰落;(5)2015年后,在長期保存戰(zhàn)略活動的推動下理性回歸。這是目前較全面的分期論述。

        縮微技術應用進入江蘇高校的歷史記錄,散見于張憲文等[24],孫明經[25]、魏永康[26]、劉勁松[27]的論著。Wilma Fairbank(費慰梅)[28]1976年所著的America's Cul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 1942-1949詳細記錄 CU 項目從 1942 年 1 月籌備,10月啟動直至中止的整個過程。另一位成員Willys R.Peck(培克),在1945 年撰寫的《美國國務院對華文化援助》小冊[29],也對CU項目作了詳細介紹。

        結合全球縮微技術的發(fā)展,國內社會、政治和歷史等因素以及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的縮微應用史可分為4 個階段:1942-1948 年,大規(guī)模應用期,江蘇省高校貢獻良多;1949-1976 年,大規(guī)模的國民經濟建設,帶來第一個高潮;1977-1999年,高校圖書館事業(yè)復興,進入第二個高潮期;2000年后,由于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興起,縮微技術退出高校圖書館。

        3 抗戰(zhàn)期間引入縮微技術應用服務(1942-1948)

        抗戰(zhàn)爆發(fā)前,全國有大專院校108所。1937年以后,91所遭到破壞[30]。各院校的損失,又以圖書館損失為最甚。各校被迫西遷,以遷入四川者最多,共計48 所,僅重慶就有31 所[31]。戰(zhàn)前,江蘇省大專院校共有20余所,西遷的有15所。中央大學等5校遷重慶,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遷成都。蘇州蠶業(yè)??茖W校等8校,分別遷往貴州、湖南[32]。金陵大學西遷后,分設重慶校區(qū)(以下簡稱:金大渝部)、成都校區(qū)。金大渝部設在重慶曾家?guī)r求精中學內,包括理學院電機系、影音部(教育電影部)和電化教育專修科。金陵大學理學院院長魏學仁③常駐重慶主持渝部工作,兼任金陵大學駐渝的代表[24]。

        3.1 CU中國計劃的圖書影片子項目

        1937年后西遷的各館“西文雜志一律繼續(xù)訂購,照常收到,亦受交通阻梗,稍遲慢耳,不幸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該項雜志,遂爾中綴矣!”[33]。1942年4月至5月,日本軍隊占領緬甸,滇緬公路中斷。1942 年7 月“駝峰”航線開通。10月,美國國務院批準CU項目。項目包括:(1)補助在美中國留學生;(2)書刊及圖書影片(縮微膠卷);(3)資助學術論文在美國發(fā)表等6 個子項目[29]。美駐重慶使館設立“學術資料服務處”負責圖書影片子項目的執(zhí)行,執(zhí)行人為費正清。國民政府成立“國際學術文化資料供應委員會”(以下簡稱“供應委員會”),作為中方執(zhí)行機構,魏學仁等11人為委員,實際執(zhí)行人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供應委員會自1943年2月起,定期印行《圖書影片指南》(英文版),供學術界參考[3]。供應委員會總辦事處設在重慶求精中學內,圖書影片總館設于同在求精中學的金大渝部[34]。

        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為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由于印本書刊體積過大,航空運輸不便,改用“圖書影片”替代印本書刊[28]44?!?00英尺底片裝就運出時,重量不過1磅,但所包容的書籍重達12磅,而底片一經制成即可大量復制”[29]11。美國國會圖書館負責將當年出版的期刊拍成35毫米縮微膠卷,經航空輸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并無縮微設備生產,如無閱讀設備,讀者將無法使用。美國國家檔案館提供了閱讀機的輕量化設計方案,由國務院出資制作100 臺樣機,以后改為提供鏡頭、燈泡等部件,由金大渝部組裝整機[28]45,后續(xù)的執(zhí)行情況,證明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

        1942年10月,首批縮微資料和部分縮微閱讀機和部件運抵重慶。僅1943-1944年,中方就收到113萬頁的縮微資料[28]47-48。CU項目的運輸主要依靠美國政府公務航班。包括1944 年,美國副總統(tǒng)華萊士訪華,以及史迪威將軍等人往來重慶的專機都被借用運送資料,最多一次就運送近700磅(約合320千克)的資料[28]52。

        圖書影片的服務推廣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共設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圖書館(昆明)、中央大學圖書館(重慶)、金陵大學渝部(重慶)、金陵大學圖書館(成都)、廣西大學(桂林)5 個分館。分館“負責保管此項影片及一切設備,同時主持各地區(qū)之閱覽和利用事項”[3]。5個分館中,有3個設在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分館以下“設立教育中心20余處,利用放映機,放映圖書影片”[29]11,服務面向所在地的學校、企業(yè)和社會團體。成都的金陵大學分館另備有閱讀機,專供本市學校機關團體免費借用[35]。除分館以外,1943年初,供應委員會向籌建中的國立西北圖書館提供設備和縮微資料。10月,西北圖書館開館時,圖書影片閱覽室同時開放[36]?!皣⒅醒雸D書館”重慶分館,也設有圖書影片閱覽室[37]。同年,供應委員會還向資源委員會贈送部件和閱讀機樣機,由其所屬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組裝縮微閱讀機,并隨縮微資料配發(fā)所屬廠礦使用[38]。9 月,“中華農學會”④申請開設圖書影片閱覽室[39],獲贈閱覽機1 臺和35 種縮微資料,“逐月在更換中”,當月起向會員和行業(yè)用戶提供服務[40]。

        戰(zhàn)時西南的電力供應極不穩(wěn)定,縮微資料閱讀極費眼力,還必須到館閱覽。但社會需求旺盛,有關機構就利用“圖書影片”,摘編文章油印分發(fā),擴大受益面。1943年3月,中基會的任鴻雋(H.C.Zen)和中英庚款基金會總干事杭立武(Han Lih-Wu)組織編輯出版《讀者服務》(Readers Service)雙周刊。9月,金大渝部和中華化學實驗室合編《工業(yè)化學》(Industrial Chemistry)油印本[28]49。中華自然科學社⑤編輯《科學文匯》 (Science Abstracts and Articles from Microfilm),英文打字復印分發(fā)各學術機關,并寄送延安自然科學院,這些活動持續(xù)到1945年[41]。CU項目無論其政治目的如何,確實在最困難的時期,“以最近之讀物,使文化食糧得以不匱”[42]46,給予了中國學術界極大的幫助。

        3.2 江蘇西遷高校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

        江蘇省西遷的15所高校多集中在渝、蓉兩地。中央大學1937年9月動遷,西遷到達重慶,圖書館尚存中西文圖書18萬冊[43],這是江蘇省所有西遷高校圖書館中規(guī)模最大者。1937 年11月,南京淪陷之前,金陵大學啟程西遷,圖書館藏書只運出103箱[33]。次年,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在成都華西壩復課[44]97。1942年,華西壩匯集華西協(xié)合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5所教會大學。其中,金陵大學圖書館藏書規(guī)模僅次于華西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遷出圖書僅數(shù)千冊。

        1942年底,第1個服務點——金大渝部“圖書影片總館”開放。1943年1月,中央大學圖書館分館開放,供沙(坪壩)磁(器口)地區(qū)人士閱覽。服務規(guī)則規(guī)定,原則上只為教師服務,“學生須得教授之介紹及指定閱覽何種影片,方得出借。如為機關團體之人員,則須有該機關團體之介紹函件,方為有效”。除公休假日外,每天服務8小時,在開館的第1 個月,兩臺閱讀機,限制每人每次使用兩個小時,需提前1 周預約,十分繁忙[45]。

        同時,成都華西壩5 所大學協(xié)商籌備成立“圖書影片成都分館”。聘請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圖書館館長劉國鈞為召集人,擬定管理閱覽規(guī)則。金陵大學圖書館設在華西協(xié)合大學圖書館內,單辟一室,作為分館閱覽室。1943年1月,“圖書影片成都分館”開放[46],閱讀機2臺,下半年增加到4臺,縮微資料近200種。1944年,收藏的縮微資料超過 1,000 件[47],另增 2 臺閱讀機,專供社會團體免費外借[48]。金大圖書館為縮微資料編制目錄,排列號碼,方便閱覽[49]。1943年2月,成都分館剛建成,劉國鈞就收到教育部聘書,受命籌辦“國立西北圖書館”,從此再未返回江蘇圖書館界。自1942年底,金大渝部“圖書影片總館”開放,到次年1-2月,中央大學重慶分館和金陵大學成都分館開放,這就是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的起點。

        3.3 金陵大學理學院戰(zhàn)時縮微技術推廣貢獻

        金陵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電化教學的大學。1930年,金陵大學創(chuàng)建時,理學院就專設“推廣委員會”,推廣科教電影。1934年,改為“科學教育電影委員會”,開始自主拍攝教育電影[50],所屬的影音部擁有拍攝、配音、沖洗、復制的生產能力。1937-1943年間,金大渝部共拍攝教育影片110本,復制1,000余本,由教育部分發(fā)到全國25個省市放映[42]24。CU項目為每卷膠卷提供5 份拷貝,其中正片(Positive)4 份,負片(Negative)1 份。正片直接分發(fā)分館閱覽服務,負片用于正片的再生產。1943年起,金大渝部“設備復印機,以便大量復印,廣為流傳,為學術界服務”[34],確保了各地分館資料的及時供應,復制發(fā)行所需費用由中基會資助[28]47。

        西遷之前,金陵大學理學院就設有小型機械工廠,為各級學校修造教學儀器。西遷重慶后,渝部迅速恢復工廠,“其組織更行擴大”[42]24。為盡快推廣圖書影片,魏學仁組織胡玉章⑥、楊慶齡⑦等人,利用美方提供的鏡頭和燈泡,設計生產縮微閱讀機[34]。從1943年春起,首批生產的縮微閱讀機100臺分配到全國數(shù)10個圖書館使用。

        金陵大學是唯一同時具有設備設計與制造、電影拍攝、膠片沖洗復制生產能力的大學。這些生產能力又集中在金大渝部,為項目的順利執(zhí)行提供了穩(wěn)定的支撐。1943年,教育部視察金陵大學理學院,認為“該院辦學認真。教員研究工作頗著成績;與校外事業(yè)機關合作,成績亦佳;附設工廠,對戰(zhàn)時工業(yè)頗有貢獻。職員人數(shù)不多,工作效率甚高”[51]。同年,教育部頒令嘉獎。1943年5月,金陵大學在成都舉辦建校55周年紀念展覽,專設影片圖書(縮微品)展區(qū),共展示200 種縮微資料樣品和自產的縮微閱讀機[52]。1946年復員時,金陵大學理學院將部分縮微資料、設備運回南京,整理后繼續(xù)為師生服務[53]。

        CU項目是由中美兩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大規(guī)模“公共、公開、公享”[54]活動。金陵大學做出了特殊貢獻,實現(xiàn)了中國縮微技術史上多項零的突破,功不可沒。同時,在交通斷絕的戰(zhàn)爭年代,縮微資料第一次扮演一線資源的角色。

        4 縮微技術應用復蘇與發(fā)展(1949-1976)

        4.1 國外縮微出版業(yè)市場和圖書館應用

        由于縮微技術在二戰(zhàn)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刺激戰(zhàn)后歐美縮微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使其規(guī)模僅次于印刷出版業(yè)。1950年代美國每年出版2萬余種配有縮微版的出版物。1960年代圖書館界出現(xiàn)館藏“縮微化”的傾向,如保存期在5年以上的過刊,改用縮微品替代印本。絕版、孤本、珍本書的收藏改為縮微版。期刊出版業(yè)采用印刷版和縮微版同步發(fā)行,前者供閱覽服務,后者提供長期保存[55]。1970年代研究圖書館的縮微型讀者目錄,已經可以按季度更新和月度更新[56]。1973年美國每年發(fā)行的縮微出版物有3萬余種,主要有3類:(1)科技報告、叢書、期刊(含過刊)、學位論文;(2)科技數(shù)據(jù)和工程圖紙;(3)檔案文件、政府統(tǒng)計和專利等[57]。1973年,美國研究圖書館協(xié)會(ARL)對1969-1970 年度美國76 所研究圖書館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這些館共收藏有3.4億件縮微資料,館均收藏量41.2萬件[58]。

        1950 年代,計算機技術與縮微技術結合,創(chuàng)新出計算機輸入/輸出縮微膠片系統(tǒng)(CIM/COM)。1970 年代計算機輔助檢索系統(tǒng)(CARS)面世。1980 年代后數(shù)字縮微設備就進入商用,但直至1990年代數(shù)字縮微技術才被介紹到國內。

        4.2 新中國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復蘇

        1949-1966年的“十七年”中國縮微技術產業(yè)的成就最大。1953年北京圖書館成立照相復制組,開始館藏文獻的縮微化工作。1956年第一代國產35毫米文獻縮微攝影機問世。1957年底北京圖書館顯微(縮微)閱覽室開放[59],縮微技術重回圖書館服務序列。1958年國產感光膠片問世。到1960 年代我國已經形成翻拍、沖洗、制作和閱讀設備以及膠卷藥劑完整的生產體系。

        1956年教育部召開首次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縮微技術再次受到關注。參與起草《試行條例》《高等學校圖書館書刊補充的幾項規(guī)定(草案)》(以下簡稱《規(guī)定》)等文件的顧問組中,有洪有豐(時任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抗戰(zhàn)期間任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李小緣(時任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抗戰(zhàn)期間任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60],部分代表也曾是CU項目的親歷者,對縮微技術有親身體認。會議期間,代表們呼吁重視影印和顯微(縮微)工作,會議還專門安排了顯微(縮微)照像機和閱讀機的使用展示[61]159。會議通過的《試行條例》中,規(guī)定圖書館可在采編、流通部門以外,根據(jù)發(fā)展規(guī)模,分設或增設特藏部,將善本、照片及顯微書影等需要特殊管理與使用者劃為特藏。特藏部統(tǒng)一掌管“顯微書影”在內的特殊資源分類、編目、典藏和服務復制工作[61]130?!兑?guī)定》第11條規(guī)定:資本主義國家的書刊(以下簡稱“資版書刊”)采購,應以影印本或顯微書影為主,如確需購買原版,以不買復本為原則[61]134。確立了“影印/縮微資料為主,紙本為次”的采購原則。這是針對當時的經費和市場情況做出的安排。會議同時強調,縮微技術應用以服務教學科研為主,并未提及用于文獻搶救保護。這一主線影響了以后幾十年高校館縮微技術應用的方向,突出縮微館藏建設與服務的高校館,與關注文獻保護的公共館在發(fā)展路徑的差異由此開始。

        當時國內縮微出版市場尚未出現(xiàn),國外書刊貿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資版書刊獲取不易。這對高校和科研圖書館影響極大,整個1950年代我國每年進口的外文書刊的數(shù)量,95%以上來自蘇聯(lián)陣營,資版僅占5%。1960年后資版書刊采購用匯僅占每年用匯量的4%[61]124。為解決供求矛盾,1956年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成立時,附設“中國科技文獻復制公司”[62]20。1963年光華出版社(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的前身)成立[63],影印版和縮微版資版書刊,成為國內圖書館的主流采購對象,并一直延續(xù)到1990年代以后。

        4.3 江蘇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的第一次高潮

        “十七年”也是江蘇省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統(tǒng)圖書館的緊密合作期,由江蘇省文化局、省教育廳、省科委領導,先后成立了江蘇省圖書館委員會[64](1957-1959)、南京中心圖書館委員會(1959-1966),委員會以南京圖書館為樞紐,設有辦公室、外文采購協(xié)調組、中文新書編目組。南京圖書館主持全省的跨系統(tǒng)合作活動,包括:(1)編制外文科技期刊聯(lián)合目錄,1956年出版《南京三大系統(tǒng)圖書館外文科技期刊聯(lián)合目錄》;(2)書刊采購協(xié)調,協(xié)調訂購和外匯分配,各館洽購外文或影印書刊膠卷前,先將目錄呈送外文采購協(xié)調組統(tǒng)籌后,再由協(xié)調組提出采購建議[64]。1958年南京工學院圖書館縮微資料閱覽室開放[65],這是1949年后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第一個開放的縮微資料閱覽室。

        1960年代南京圖書館翻拍館藏的稀見方志共308卷[66]51,這是“文革”前江蘇省圖書館生產型應用的孤例。除南京圖書館外,江蘇省圖書館界尚無縮微生產能力,雖然縮微館藏、設備采購和服務得到恢復,但學術研究處于空白期,無文章發(fā)表。業(yè)務培訓中,縮微技術也未受到關注。雖然文化部、南京圖書館以及三大系統(tǒng)在江蘇省組織的各個層次業(yè)務培訓頻繁,但從未將縮微技術應用列入培訓。

        5 江蘇高校圖書館新技術服務的沖突與發(fā)展(1977-1999)

        5.1 中國縮微技術應用事業(yè)發(fā)展的高潮與危機

        1978年后的20年,中國縮微技術應用成果跨上新臺階。體現(xiàn)在全國性管理體系、學術組織、學術平臺和標準體系的建立,并與國際組織接軌和發(fā)達國家開展學術合作。1991年中國縮微攝影技術協(xié)會(后更名為“中國文獻影像技術協(xié)會”)成立。1979年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縮微攝影標準化技術分委員會成立。1985年起,共發(fā)布基礎、產品、方法3個大類共百余項國標,在縮微技術進入中國半個世紀以后,建立起了中國的國標體系。1982年,國內唯一的縮微技術刊物《縮微通訊》在北京創(chuàng)刊。1985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成立。1985年《非書資料著錄規(guī)則》頒布,形成了縮微技術應用從設備、生產、保存到資料分類、著錄完整的標準體系。政府主導的大規(guī)模文獻保護活動出現(xiàn),1983年,文化部啟動了大規(guī)模搶救保護歷史文獻工作,向公共館撥款改善保存條件,其中一半的經費用于縮微復制[67]。歷時10年,有30多個省市館參加這一工作。

        1978 年后國內縮微出版業(yè)市場初步成型,并進入國際市場。到1986年國內年進口書刊營業(yè)額,已超1978年的百倍[68]。1981年中國第一家縮微資料生產和進出口貿易的公司——中國縮微出版物進出口公司成立,其以縮微資料出口為主,兼營進口。出口的有中文報刊、善本、家譜方志和絕版書,進口以書刊、專利標準、學位論文和檔案為主[19]。1986年起,中國高校學報論文文摘(CUJA)研制組與中國科技文獻復制公司合作發(fā)行“中國大學學報縮微平片”(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 Microfiche,CUJM),收錄高校學報(自科版)100種,這是來自高校的原生縮微產品。

        中國縮微設備制造業(yè)從1950 年代起步,1980年代前后規(guī)模也達到了歷史高峰,但依然走的是1950年代計劃經濟的老路,產品依靠政府指令性計劃。由于國內縮微設備市場有限,縮微設備都是企業(yè)的副產品,多為仿制品,缺乏市場競爭力。1990 年代以后,市場逐步開放,原機械部指定的縮微設備定點廠大都放棄生產,整個行業(yè)走向衰退[69]1316。

        與公共館系統(tǒng)相比,1977年以后,高校圖書館未組織過搶救文獻的協(xié)作規(guī)劃。文化部組織的國家級項目,也未覆蓋高校館。雖然全國高校館的規(guī)模增長迅速,但縮微技術應用規(guī)模增長緩慢。同樣,1982年江蘇省高校圖工委成立以后,也未在省內高校組織過類似協(xié)作,高校館各自發(fā)展。20年間,高校、公共圖書館發(fā)展差距加大。

        5.2 江蘇高校館縮微技術應用的第二次高潮

        (1)基礎設施建設受到重視。1977年后江蘇省高校掀起館舍建設的高潮,但當時國家尚無圖書館建筑規(guī)范。南京醫(yī)學院、南京大學等校圖書館的新館,仍按縮微技術生產型應用的標準進行設計。直至1987年城建部、教育部等3部委才頒布《圖書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試行)》(JGJ 38-87),對圖書館縮微技術設施的設計做出規(guī)定。

        (2)館藏規(guī)模增長。1979年教育部啟動外國教材中心圖書室建設,規(guī)定中心圖書室必須裝備復印、縮微閱讀設備,南京工學院進入首批圖書室。1981年起江蘇省高校圖書館非書資料(含縮微資料)采購經費比例最高的館,已達到館經費的10%[70]??s微資料采購仍以外文書刊為主??s微資料的收藏館數(shù)和件數(shù)增加,到1986年,全省收藏縮微資料的高校館,達到歷史最高的18個,收藏總件數(shù)達4.5萬件,館均收藏量為2,500件,并且開始設立縮微資料閱覽室提供服務。1989年華東工學院(現(xiàn)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還開發(fā)了館藏特種文獻檢索系統(tǒng),為用戶使用館藏特種文獻以及縮微資料提供方便。雖然館藏規(guī)模在增長,但由于品種少,縮微資料的編目和著錄并未受到重視。1985年起,全省高校圖書館的分編工作標準化啟動,但縮微資料標準化編目著錄仍是空白。

        (3)生產活動的出現(xiàn)。1986年,江蘇省高校館擁有各類縮微設備近70臺(套),也達到了歷史高點[71]30,但仍以單純服務型應用為主。1984年河海大學圖書館引進整套縮微制作系統(tǒng),將本校的學報、研究生論文制成縮微資料,并開展對校外的服務[72]24。1991-1992 年,該校圖書館與中國科技情報所、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將2,103種原版外文期刊制成縮微平片,供全國用戶選訂[73]。這是1949年后江蘇省高校館規(guī)模最大的生產活動。199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經費限制、電子出版物增加的影響,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先后放棄本館文獻縮微化規(guī)劃,僅提供零星的縮微翻拍。從江蘇省范圍來看,絕大部分高校館的設備,都達不到生產型應用的要求,總體裝備水平低于南京圖書館和大型企業(yè)的檔案館。1999 年出版的《中國縮微攝影工作事典》,江蘇高校圖書館無一進入“全國縮微技術工作單位名錄”[66]254-255。

        (4)開展跨地區(qū)外刊縮微資料共享活動。1989年中國高等醫(yī)藥院校圖書館協(xié)會(醫(yī)藥院校圖協(xié))組織10所醫(yī)藥院校會員館將1,253種原版期刊制成縮微平片,以成本價提供給全國的會員館,由上海醫(yī)科大學圖書館統(tǒng)籌訂購和協(xié)調生產[74]。江蘇省的南京醫(yī)學院、南京鐵道醫(yī)學院(后并入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參加,以原版期刊10%的價格獲得平片[75]。這是由全國行業(yè)圖協(xié),而非江蘇省高校圖工委發(fā)起的協(xié)作,也是江蘇省高校館參加時間最長的縮微資料共享活動,延續(xù)近10年。

        (5)應用規(guī)模的增長刺激學術研究進入活躍期,集中在館藏政策和服務研究。1985年南京工學院圖書館蘇衛(wèi)平發(fā)表《如何選擇縮微出版物》,這是1949年以來,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界第1篇關于縮微技術應用的文章。到1999年共有來自河海大學、徐州師范學院的13 篇論文發(fā)表。蘇衛(wèi)平等人歸納的縮微資料采購標準:①重要但使用率低的過刊、舊報紙,保證館藏完整性;②專業(yè)用書中,非主要多卷集和叢書;③絕版書刊資料;④某一領域的累積索引和目錄;⑤現(xiàn)有經費無法購買的高價出版物;⑥因歷史價值、文獻價值或高價等原因,不宜直接使用,可購買縮微品提供服務;⑦具有較高的保留價值,又易于損壞的文獻[8]。即“保服務、保品種、保特藏、??臻g”的“四保原則”。1983-1995年,江蘇省高校館館均經費增加了3倍,紙本文獻保持優(yōu)先地位,縮微資料成為后備資源(Back file)[76]?!八谋T瓌t”在相當長時間,成為高校館采購的指導原則。從1993年成立的南京地區(qū)外文期刊采購協(xié)調組,到1994年成立“全國高校期刊協(xié)作網(wǎng)”的協(xié)作中,都大體遵循這一原則,分工保種。按照原版、影印、復制、縮微資料的順序組織協(xié)作。

        5.3 數(shù)字圖書館時代縮微技術應用的困境

        20年中,在應用規(guī)模增長的同時,全球縮微出版業(yè)首先遭遇以光盤數(shù)據(jù)庫為代表的電子出版業(yè)的第一輪挑戰(zhàn)。光盤具有大容量存儲和分發(fā)能力,突破縮微資料單純復制的樣式,創(chuàng)新出數(shù)值型、事實型和文獻型數(shù)據(jù)庫等樣式。中國的縮微出版業(yè)生不逢時,剛剛起步,全球縮微市場就開始轉型重組。1986年,第1個外文光盤數(shù)據(jù)庫進入中國[77]。1992 年第1 個國產文獻型光盤數(shù)據(jù)庫——《中文科技期刊CD-ROM 光盤庫》面市[78]。1997年中國光盤出版物年產已經達1,500余種[79],動搖了縮微技術在圖書館的地位。1981年第2次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會議時,縮微技術還被作為圖書館現(xiàn)代化的抓手之一。1993年全國開展高校圖書館評估,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大綱》中,一級指標“辦館條件”和“現(xiàn)代技術水平”,就再未提及縮微技術應用[80]206,表明行業(yè)領導層對縮微技術關注度在下降。

        縮微技術傳統(tǒng)的五大優(yōu)勢:技術成熟、標準完善、保存壽命長、存儲安全、保持原件原貌而具有法律效力[81],圖書館用戶都無法體驗。正如Fred Lerner指出的:“縮微膠片具有保存的持久性,卻不能為遠程讀者所用,也不允許與內容互動,這兩項愿景只有通過數(shù)字化才能實現(xiàn)?!盵82]140電子出版物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推動圖書館服務的轉型,進入1990年代,光盤檢索服務漸成主流,高校館的電子閱覽室漸成標配。供給充足的電子出版市場,推動了館藏電子化的進程,使縮微產業(yè)界倍感壓力,發(fā)出了“黑云壓城城欲摧”的警示[83]。據(jù)Debbi A.Smith統(tǒng)計,1981-1987年,北美地區(qū)大學圖書館縮微資料與電子出版物入藏量出現(xiàn)翻轉,電子出版物排到縮微資料之前[76]。2014年,Marshall Breeding 在評價過去30年中對圖書館現(xiàn)代化影響最大的5大事件時,將光盤技術列為首位,他認為光盤帶來的文獻載體的革命性變革,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84]。

        第二輪挑戰(zhàn),是互聯(lián)網(wǎng)與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tǒng)(以下簡稱“ILS”)的普及,第一代基于數(shù)字化資源的數(shù)字圖書館走向實用[85]。1998年后,中國高校開始跨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ILS推動圖書館進入體系化時代。1998 年,Science 中國服務器開通,標志著中國讀者使用文獻資源方式的改變[86],從基于局域網(wǎng)的光盤時代,跨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1975年,Charles T Meadow就曾預測過縮微技術的未來,認為如果作者可以用機器可讀的數(shù)字方式提交文獻,學術出版實現(xiàn)電子化時,縮微技術就將被取代[87]。僅過去20多年,這一預言便已成真。

        6 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興起與縮微技術應用的落幕(2000-)

        6.1 江蘇高校館縮微技術應用的離場

        標志之一是資源和設備采購歸零。在1986年以后的10年間,江蘇省高校圖書館館藏縮微資料總量雖然增長,但大多是斷續(xù)的零星采購。2000年江蘇高校館紙本館藏資源突破億件[88]24,保有的縮微資料館藏也達13.1萬件[89]。但收藏縮微資料的館數(shù),從18個減少到8個。2000年后江蘇高校館縮微館藏、服務和設備的采購歸零,縮微資料也從各館的采購條例中被剔除。2015年全省高校館的縮微資料存量僅為6.3萬件,并還在繼續(xù)減少。21世紀初,Kitti Canepi指出用戶更喜歡電子格式,而不是印刷格式,而印刷格式又比縮微膠卷更受歡迎。只要圖書館負擔得起電子資源,即使在空間不充裕,縮微資料也不再是經濟的替代品[90]。以圖書館為用戶的傳統(tǒng)縮微出版業(yè),伴隨著圖書館采購的減少,市場供給也難以為繼,成為了夕陽產業(yè)。

        標志之二是技術支撐環(huán)境的喪失。2000年后在江蘇高校圖書館第二波新建或改造館舍的高潮中,縮微技術設施被徹底放棄??s微服務需要技術設施的支撐,只有資源而沒有技術設施,難以形成服務能力,就意味服務已經離場。江蘇省高校館開始進入“一有四無”的狀況。“一有”指統(tǒng)計報表中仍有縮微資料的館藏數(shù)據(jù),實際上館內是“無目錄、無設施、無采購、無設備”,雖然至今個別館仍有館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服務實際已經終結。

        標志之三是學術研究走入歷史。2000年后江蘇高校館僅有5篇相關論文發(fā)表。2009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卞卉發(fā)表《縮微平片數(shù)字化工作探討》,此后10年再無論文問世,從1985年蘇衛(wèi)平的第1 篇論文發(fā)表至此,歷時35 年。2019年江南大學圖書館吳稌年發(fā)表《縮微技術在我國近代圖書館中的應用》,但與縮微技術本身已無關聯(lián)。

        2002年9月教育部主持的“大學數(shù)字圖書館國際合作計劃”啟動(以下簡稱“CADAL”),CADAL以數(shù)字化掃描為手段,實現(xiàn)文獻資源數(shù)字化,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服務。這是高校圖書館第一次宣示,以數(shù)字化方式開展文獻加工和保護,以聯(lián)盟的方式組織長期戰(zhàn)略保存,縮微技術再無回歸的可能。

        6.2 新技術運動與縮微技術應用歷史的思考

        2015年前后,中外文期刊資源實現(xiàn)了全面的數(shù)字化,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電子資源成為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主角。1976 年Millard F.Johnson,Jr指出,縮微資料是小眾的媒介,圖書館購買低利用率的縮微品,又將其放在最黑暗的角落,最終成了縮微形式的“信息墳場”[91]23。在數(shù)字化優(yōu)先(e-First)的時代,圖書館需要在與用戶、技術、市場互動過程中,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當數(shù)字化技術在精度、技術融合度、成本效益、便利化程度優(yōu)于縮微技術時,無論是從技術、商業(yè)或是市場角度,選擇數(shù)字化技術顯然更加明智。

        從技術運動發(fā)展的層面觀察,可以劃分為縱向運動與橫向運動兩種形態(tài)[92]。技術的縱向運動,涵蓋技術的發(fā)育、形態(tài)的改進與二次創(chuàng)新各個環(huán)節(jié)。功能由弱到強,是縱向運動的基本方向。任何技術的效能,在某個歷史階段總是有限的??s微技術從1940-1960年代的黃金期,只用了不到20年,就迅速走向衰落。任何技術的市場優(yōu)勢,都是階段性的,技術的迭代或替代才是常態(tài)。當縮微技術止步于數(shù)字化的門外時,需求和應用場景被替代,縮微技術在圖書館也就走到盡頭了。

        技術的橫向運動是指相關技術間相互吸納、滲透與轉移的過程。當今圖書館是以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為主導,多技術并存的體系化環(huán)境,Walter Scott[93]將其定義為“生態(tài)圈”。在生態(tài)圈中,用戶是中心,便利化是方向,服務邊界不斷地被重新定義??s微技術必須與其他技術在生態(tài)圈中彼此競爭、進化、融合,共同為服務生態(tài)提供支持。這也是所有新技術唯一的生存方式,任何技術與生態(tài)圈中的融合度,決定了其生存空間的大小??s微技術的高成本和低融合度,導致其在圖書館生態(tài)圈中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直至離場,這就是縮微技術的宿命所在。

        7 結語

        回顧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的縮微技術應用史,感受到F. W. 蘭卡斯特所指出的政治、社會、技術和商業(yè)因素的強烈影響。中國的縮微出版業(yè)和高校圖書館縮微應用一樣,雖有過高潮,但尚未真正得到規(guī)模發(fā)展,就迅速轉向沉寂,這也是江蘇省高校圖書館縮微技術應用的縮影??s微技術在特殊的時代,進入江蘇省高校圖書館,兩起兩落,最終離場,再也看不到回歸的可能性。

        注釋

        ①中基會,“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簡稱。1924年5月,美國將庚子賠款的余額及利息退還中國,由中美兩國民間知名人士組織基金會負責共同管理和使用該款項。

        ②CU中國項目(CU China Program),“CU”指代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1938年成立)。該部門主管的文化援助計劃,被稱為CU項目。

        ③魏學仁,男(1899-1987),字樂山,江蘇南京人。1922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物理系,留校任教。1925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博士學位后歸國,任金陵大學物理系教授兼教務長。1930 年任金陵大學首任理學院院長。1946年秋赴美,1987年在檀香山逝世。

        ④中華農學會,民國時期的農學學術團體,1917年成立。

        ⑤中華自然科學社,前身是1927年9月在南京成立的華西自然科學社,1928年改組為中華自然科學社。下設數(shù)學、物理、化學、地理等組,抗戰(zhàn)期間,社址移至重慶,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南京。

        ⑥胡玉章,男(1914-?),安徽人。1936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37年,隨校西遷,在金陵大學物理系、電化教學專修科任教,兼任金陵大學渝部影音部副主任。1956年以后,在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⑦楊慶齡,男(1916-?),江蘇省無錫人。1940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理學院電機系。1949年以后,在上海變壓器廠工作。

        猜你喜歡
        資料圖書館
        IQ Test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Endless Waves
        圖書館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12
        時間重疊的圖書館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0
        圖書館
        小太陽畫報(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飛躍圖書館
        去圖書館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亚洲国产|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婷婷丁香久久综合| 亚洲又黄又大又爽毛片| 午夜大片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午夜av内射一区二区三区红桃视| av在线免费观看男人天堂| 蜜臀av色欲a片无码精品一区|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91综合久久婷婷久久| 亚洲国产区中文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一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日本激情久久精品人妻热| 完整版免费av片|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日日麻批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av日韩av天堂久久| 女同啪啪免费网站www| 毛片色片av色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一本之道日本熟妇人妻|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app| 日韩成人高清不卡av| 很黄很色很污18禁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日本韩国黄色三级三级|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最新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