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泳
山西二建集團有限公司運城公司(144000)
建筑防水工程質量的好壞嚴重影響建筑工程整體質量。近年來,新型防水材料不斷出現,防水材料類型的選用與工藝的選擇至關重要。為了保證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質量,提高建筑施工防水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本工程為商業(yè)綜合體,防水設計等級為一級,地庫屋面防水所用防水材料為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在基層清理干凈后,地漏管道周圍、陰陽角等異型部位需要先進行涂刷,待做好附加層防水施工后方可進行大面積噴涂,再鋪貼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以確保防水的整體性。
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以下簡稱非固化涂料)是以膠粉、瀝青、高分子聚合物等通過專用改性劑、添加劑等制造的單組分防水涂料,是在應用狀態(tài)下可長期保持黏性膏狀體具有的蠕變性的一種新型防水材料。該涂料能封閉基層裂縫和毛細孔,能適應復雜的施工作業(yè)面,與空氣接觸后長期不固化,始終保持黏稠膠質的特性,自愈能力強、碰觸即粘、難以剝離,具有良好的黏結性能。其能解決因基層開裂應力傳遞給防水層造成的防水層斷裂、撓曲疲勞或處于高應力狀態(tài)下的提前老化等問題。同時,蠕變性材料的黏滯性使其能夠很好地封閉基層的毛細孔和裂縫,解決了防水層的竄水難題,使防水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還能解決現有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復合使用時的相容性問題。
應檢查專用噴涂設備的完整性,噴槍及原材料輸送管、過濾器、閥門的清潔情況,噴射機是否能正常工作。
材料須有出廠合格證、檢測報告,并及時在監(jiān)理的見證下現場取樣送檢試驗。
清理基層→噴涂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鋪貼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防水隱蔽驗收→鋪設保護層。
4.2.1 基層的處理
基層要平整、堅實、干凈、無明水,如有混凝土皮、模板釘、砂漿等需清掃干凈。陰陽角、管根、設備基礎等細部應做成圓弧,圓弧直徑應大于50 mm。采用抹子等以手工涂刮的方式對接縫、螺栓、局部腐蝕、龜裂、邊角等薄弱部位進行附加層處理。地下結構基層表面應平整、牢固,不得有起砂、空鼓等缺陷。陰陽角處,應做成圓弧形或鈍角,同時表面應潔凈干燥,經隱蔽驗收合格才能進行防水層施工[1]。
4.2.2 異型部位加強層
陰陽角、平面與立面的轉角處等細節(jié)部分先進行刷涂,厚度宜為2 mm,并將卷材裁成相應形狀附上。待做完附加層后進行全面施工,確保整體涂層保持一致的厚度。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分為兩種施工方式:噴涂、涂刮。根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對基礎墊層、地梁平面及立面采用噴涂的方法。施工前應檢查噴涂機的完整性、噴涂機的噴槍是否清潔以及原料傳輸管、濾網、閥門,并檢測噴涂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屋面的落水口、出屋面管道根部、女兒墻陰陽角、天溝等處先刮涂1 mm厚的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加強處理。地下防水的施工縫、變形縫、后澆帶、穿墻管、臨時保護墻、坑、池陰陽角等處先刮涂1 mm厚的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加強處理。
4.2.3 大面積噴涂施工
待基面清理完后(若涂刷底漆則需待底漆完全固化),打開加熱料罐,預先將材料倒入料灌中加熱,待涂料整體溫度達到可噴涂狀態(tài)時(150℃),用專用噴涂機均勻地噴涂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噴涂時可根據設計厚度調換不同噴槍,防水層一次成型,厚度為2 mm。
噴涂完一定面積后,在鋪貼卷材前采用針測法檢測涂層厚度。若厚度不達標或局部需要強化,則用抹子取一些涂料,以手工涂刮的方式將其補上。噴涂施工宜分段或區(qū)完成,以500~1 000 m2為一區(qū)域進行施工。
噴涂后,及時覆蓋防水卷材,避免現場過多的灰塵黏結于涂料表層,降低涂料與隔離層或防水卷材的黏結性。待鋪貼完隔離層或防水卷材后即可上人行走,無需等待。
4.2.4 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施工方法
異型部位。施工時先對陰陽角、平面與立面的轉角處等細節(jié)部分進行涂刮,厚度宜為2 mm,并將卷材裁成相應形狀附上。
鋪貼卷材。瀝青作為防水卷材的膠黏劑,每次噴涂寬度應比防水卷材寬度稍寬。噴涂完成之后,立即進行對聚乙烯丙綸的粘貼,鋪貼卷材從一頭按住SBS改性瀝青卷材,均勻向前鋪貼,刮平,趕出氣泡,相鄰卷材間搭接長度不得小于100 mm。
卷材搭邊粘貼。鋪貼卷材時,要注意卷材搭邊處保持清潔,先用卷材搭邊處理劑對卷材搭邊進行預處理,再將卷材專用黏結劑用油漆刷均勻地涂在搭邊卷材翻開的兩個黏結面上,過10~30 min后,手感不粘手即可進行粘貼,一邊排除空氣一邊壓實。須保證搭接寬度不小于100 mm。
卷材搭邊處密封。卷材粘好后,在卷材搭邊處采用100 mm寬相同防水卷材進行密封處理,用專用膠密封。
卷材甩頭。基礎底板鋪貼卷材應在立面鋪貼在磚胎膜上,卷材甩頭不得小于300 mm,與外墻防水搭接,對甩出的卷材,做好保護,避免破壞。
4.2.5 防水保護層施工
防水卷材施工完成后,對防水層進行隱蔽驗收,驗收合格后進行防水保護層施工。本工程底板防水保護層采用C30混凝土,厚度為2 cm?;炷翝仓浞终駬v密實,并控制好厚度,梁槽及側面防水保護層,采用1∶2.5水泥砂漿抹灰,厚度為2 cm。抹灰前,防水層表面抹3~5 mm界面劑,保證砂漿與防水層有效黏結。施工完成后進行養(yǎng)護和保溫,待混凝土及砂漿達到一定強度后方可進行下步工序施工,避免防水保護層受到破壞[2]。
4.2.6 涂料施工方法
涂料可分刮涂法施工與噴涂法施工。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及要求選擇刮涂法施工方法。
刮涂法主要適用于地下室底板、立墻、屋面等便于刮涂的部位及節(jié)點部位、小面積防水工程。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可加熱后刮涂施工,刮涂厚度根據設計要求而定。刮涂就是利用刮刀,將防水涂料均勻地刮涂在防水基層上,形成厚度符合設計要求的防水涂膜。刮涂常用工具有牛角刀、油灰刀、橡皮刮刀等。
刮涂施工時,一般先將涂料直接分散倒在屋面基層上,然后用刮板來回刮涂,使其厚薄均勻,不露底、無氣泡、表面平整,然后待其干燥。流平性差的涂料待表面收水尚未結膜時,用鐵抹子壓實抹光。
刮涂時應用力按刀,使刮刀與被涂面的傾斜角為50°~60°,按刀要用力均勻。
涂層厚度控制采用預先在刮板上固定鐵絲(或木條)或在屋面上做好標志的方法。鐵絲(或木條)的高度應與每遍涂層厚度要求一致。一般需刮涂2~3遍,總厚度為4~8 mm。
刮涂時只能來回刮1~2次,不能往返多次刮涂,否則將會出現“皮干里不干”現象。
遇有圓、菱形基面,可用橡皮刮刀進行刮涂。
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可采用分條間隔施工,待先批涂層干燥后,再抹后批空白處。分條寬度一般為0.8~1.0 m,以便抹壓操作,并與胎體增強材料寬度相一致。
待前一遍涂料完全干燥后方可進行下一遍涂料施工。一般以腳踩不粘腳、不下陷(或下陷能回彈)時才進行下一道涂層施工,干燥時間不宜少于12 h;當涂膜出現氣泡、皺折不平、凹陷、刮痕等情況,應立即進行修補。補好后才能進行下一道涂膜施工[3]。
此技術適用于起伏較大、應力較大的基層和可預見發(fā)生和經常性發(fā)生變形的部位,特別適用于不能使用明火施工、機械施工和冷黏劑施工的工程等。另外,還適用于混凝土、彩鋼等屋面、地下、水池及隧道等防水工程。
永久非固化:非固化瀝青防水施工后,一直保持彈塑性膠狀體狀態(tài)。在整個使用年限中,永久保持性能不變及不老化。
神奇的自愈性:可自行修復外力作用下造成的破損。
極強的蠕變性:與卷材復合使用,即便是滿粘,也能達到空鋪的效果。
高低溫施工無障礙:適應高溫和低溫施工,-20℃~-40℃均可施工。
防竄水性能卓越:與基層滿粘,封堵毛細孔和細微裂縫,實現真正的皮膚式防水。
黏結性能卓越:幾乎可與任何材料良好黏結。即便在無明水的潮濕基層,黏結能力同樣不受影響。
出色的耐候性:與空氣長期接觸也不固化,性能不變。
施工工法多樣化:同樣的材料,即可噴涂又可刮涂、注漿,融合性好。
抗開裂性:不受基層變形、沉降等外力造成的開裂的影響。
安全環(huán)保:無毒,無溶劑,施工無明火,安全環(huán)保。
防水材料使用前要在監(jiān)理見證下現場取樣送檢試驗,復試報告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防水層完工后,屋面按規(guī)定進行蓄水試驗。蓄水24 h或淋水2 h無滲漏為合格。
屋面防水層質量驗收合格,即可進行保護層施工。按設計要求做相應的混凝土、塊體材料或水泥砂漿保護層。
施工環(huán)境溫度宜為-10℃~35℃,雨天、雪天、5級風以上不宜防水施工。
陰陽角、平面與立面的轉角處應抹成圓弧,圓弧半徑宜為50 mm。
施工人員進入現場應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
施工現場嚴禁煙火,保持良好通風?;鶎颖砻婷黠@凹凸不平時宜先用水泥砂漿找平。穿過防水層的管道、預埋件、設備基礎等均應在防水層施工前埋設和安裝完畢。管道與結構之間的縫隙應用細石混凝土或聚合物防水砂漿封堵嚴實。防水基層應潔凈、平整、堅實、不起砂。排水坡度符合設計要求?;鶎涌沙睗袷┕ぃ坏糜忻魉?。
噴涂前約2 h打開加熱開管,預先將材料倒入料灌中加熱,待涂料整體溫度達到可噴涂狀態(tài)時(大于160℃),用專用噴涂機均勻地噴涂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噴涂時可根據設計,防水層一次成型。
噴涂完一定面積后,在鋪貼卷材前采用針測法檢測涂層厚度。若如厚度不達標或局部需要強化,則用抹子取一些涂料,以手工涂刮的方式將其補上。噴涂施工宜分段或分區(qū)完成,以500~1 000 m2為一區(qū)域進行施工[4]。
噴涂后,及時覆蓋隔離層或防水卷材,避免現場中過多的灰塵黏結于涂料表層,降低涂料與隔離層或防水卷材的黏結性。待鋪貼完隔離層或防水卷材后即可上人行走,無需等待。
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依托其顯著的蠕變性、黏結性、自愈性、耐久性、耐疲勞性、耐高低溫性、延伸性以及壓縮性等,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工程實踐之中。期望在我國建設工程日益進步的今天,非固化瀝青防水涂料復合防水技術在未來將被應用到更多的建筑物類型中去,為未來的防水技術增添了不一樣的亮點,迎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