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軍,楊 郡,尹海雷,張鵬智
(鄂爾多斯市中北煤化工有限公司,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色連二號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境內,行政區(qū)劃屬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罕臺廟鎮(zhèn)管轄。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9°47′25″~109°53′24″,北緯 39°49′11″~39°54′27″。
井田位于東勝煤田柴登南詳查區(qū)南部,是區(qū)域性單斜儲水構造單元的組成部分。由于受新生代地質營力的影響,原始的高原地貌特征已遭破壞,地形切割十分強烈,縱觀全區(qū),屬典型的侵蝕性丘陵地貌。礦區(qū)內溝谷主要有罕臺川、大波羅溝、色連溝、龍盛興溝等,均呈樹枝狀分布,平時只有溪流或無水,只有在雨后會形成短暫的洪流。區(qū)內所有溝谷均從東西兩側流入罕臺川,罕臺川從南向北流出區(qū)外[1-6]。
12205工作面是2煤首采面,其傾向長1 680 m,方位角為54°58′02″;走向長約240 m,方位角為144°58′02″,平均采深為310 m,傾角1.5°。該工作面煤層厚度平均2.0 m。采用傾斜長壁、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采煤工藝,綜合機械化采煤。頂板巖性主要為砂質泥巖和粉砂巖,局部為細粒砂巖,底板巖性主要為砂質泥巖,如表1所示。
表1 12205工作面地質采礦條件
12205工作面地表觀測站如圖1所示,沿其走向和傾向主斷面各布置1條觀測線。
圖1 12205工作面地表觀測站示意圖
傾向觀測線設計長度1 951 m,測點間距平均25 m,埋設73個觀測點,編號1~73。其沿線地勢較為復雜,如圖2所示,地面標高+1 456.3~1 489.2 m,沿線整體趨勢為東高西低。
圖2 傾向觀測線地形圖
走向觀測線布置在距開切眼866 m位置,設計長度為491 m,測點間距平均25 m,埋設23個觀測點,編號E1~E10,W1~W13,其沿線地勢較為平坦,E1為傾向線與走向觀測線的交點。
12205工作面地表移動變形監(jiān)測采用Leica RTK對監(jiān)測點進行三維坐標的流動監(jiān)測。在觀測之前應與工廣內至少兩個控制點進行校驗,以保證觀測數據的準確性[7]。
為了分析丘陵地貌對地表下沉的影響,選取傾向線與走向線穩(wěn)沉后的下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圖3為傾向線與走向線的下沉曲線圖。
走向上的寬深比為0.7,屬于非充分采動[8]。由圖3走向下沉曲線可知,最大下沉值為1 204 mm(位于E1),在采空區(qū)中部,下沉曲線關于采空區(qū)對稱,符合地勢平坦地區(qū)的下沉規(guī)律。
傾向上寬深比為5.4,屬于超充分采動[8]。由圖3走向下沉曲線可知,最大下沉值為1 637 mm(位于11#),受到地形的影響使下沉盆地的平底部分的下沉值不相等。5#~24#地表出現了附加下沉,對比該地為凸形地貌,受到采動影響,使11#(位于坡間)下沉大于7#(位于坡頂)。由于E1位于走向線與傾向線的交點,且E1點前后地勢較為平坦,如圖2所示,可以認為傾向線上E1的最大下沉量為該地質條件下的最大值(不包括受到滑移的影響),因此滑移引起的最大附加下沉值為433 mm。
圖3 下沉曲線
為了分析丘陵地貌對地表水平移動的影響,選取傾向線與走向線穩(wěn)沉后的水平移動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圖4為傾向線與走向線的水平移動曲線圖。
圖4 水平移動曲線
如圖4所示,走向線上水平移動曲線基本關于采空區(qū)對稱,呈正弦曲線,最大水平移動值為-345 mm(W4),由于非充分采動,采空區(qū)中央只有一點水平移動值為0,符合非充分采動地勢平坦地區(qū)的水平移動規(guī)律。
傾向線上由于受到丘陵地貌的影響,使水平移動曲線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水平移動曲線不再關于采空區(qū)對稱,最大水平移動值為419 mm(3#),采空區(qū)中央的水平移動值不為0。凸形地貌(5#~24#)的坡頂的水平移動值小于兩側坡間水平移動值,說明凸形地貌在地表附加滑移作用下,滑移引起的水平移動值隨著下坡方向逐漸增大,最大值偏向于下坡方向。
選取 12205 工作面傾向線下沉盆地最外邊下沉值為 10 mm 的點(10 mm的點可以通過內插獲得),與之對應工作面切眼、停采線位置和相應深度,計算邊界角[8]。以最后一次觀測數據(2016 年 8 月 3 日)為基礎, 通過計算可得: 12205 工作面傾向線切眼處的邊界角為57°,停采線處的邊界角為 62°。
根據圖 3 傾向觀測線地形和工作面的相對位置關系得出,切眼處的地形屬于凸形地貌的坡間,停采線附近的地形較為平坦。12205工作面屬于近水平開采,造成切眼和停采線處的邊界角有4°的差異的原因是切眼處的地形為反坡,受到采動影響,地表發(fā)生滑移,使下坡方向的移動范圍增大,從而使邊界角角值減小。
選取 12205 工作面傾向線上 3 個臨界變形值(i=3 mm/m,ε=2 mm/m,K=0.2×10-3/m)中最外 一個臨界變形值點,與之對應工作面切眼、停采線位置和相應深度,計算移動角[8]。以最后一次觀測數據(2016 年 8 月 3 日)的下沉與水平移動數據計算傾斜值、曲率值、水平變形值,通過計算可得: 12205 工作面傾向線切眼處的移動角為70°,停采線處的邊界角為 73°。造成切眼和停采線處的移動角有差異的原因與邊界角一樣。
(1)通過對比傾向與走向觀測線的下沉曲線、水平移動曲線,丘陵地區(qū)高低起伏的地形對開采沉陷規(guī)律的影響比較大,地表移動變形分布不再關于采空區(qū)對稱[9-10];
(2)凸形地貌在采動過程中地表產生滑移,導致地表產生了附加下沉,12205工作面地表最大附加下沉量為433 mm;
(3)凸形地貌在地表附加滑移作用下,滑移引起的水平移動值隨著下坡方向逐漸增大,最大值偏向于下坡方向;
(4)丘陵地貌受到采動影響對地表的滑移影響,增加下沉盆地的范圍,會造成邊界角和移動角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