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構圖是將要描繪對象在畫面上合理的安排物象形態(tài),進而表現繪畫的主題,創(chuàng)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意境。中國畫構圖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國畫構圖的內涵和構圖的審美意識,對中國畫構圖的內涵、方式和特點闡述,分析中國畫構圖的“審美意識”及其影響因素,闡明中國畫構圖審美意識的觀察和發(fā)展方向,為中國畫構圖中的審美意識分析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畫;構圖;審美意識;創(chuàng)新
引言: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文化產物,是在人們的勞動和智慧下形成的具有審美特色的藝術品[1-2]。具有審美價值的中國畫,必然有其獨特的構圖技法和構圖特征,為此,分析和掌握中國畫的構圖特點和構圖規(guī)律,學習其構圖樣式和法則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尤為重要。同時,中華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獨特的審美傳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對于中國畫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進而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文化精髓,為此中國畫審美意識是植根于傳統文化中的,中國畫構圖和審美意識息息相關[3-4]。
一、中國畫構圖
1. 中國畫構圖內涵
中國畫構圖又稱為“布局”、“章法”,即畫家在有限的紙張上,將構成畫作的基本元素有機的結合,以具有審美特性的方式將畫作描繪對象、線條、色彩等安排合適的空間,進而處理形成的具有藝術性的藝術空間。為更為鮮明的表達畫作的本質屬性,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感受加工凝練,同時融入自身的審美和文化內涵,形成藝術作品,在這其中構圖具有重要意義。
構圖是一幅畫的框架,起著對畫面的分割、布局、設計等諸多因素的處理。使畫面形成一種形式,這種形式要有秩序感。最后形成一種構圖形式,使畫面更完美和諧,增加藝術的感染力。
2. 中國畫的構圖方式及特點
中國畫常見的構圖方式主要有[5]:一是金字塔構圖。即在畫面上的三角形構圖大致分為頂角向上和頂角向下兩種方式,頂角向上的三角形是埃及的金字塔。因此,美術家往往把這種構圖稱為金字塔構圖。它給人以穩(wěn)定、崇高的感覺;頂角向下有點像旋轉的陀螺,雖然它擺動不定,卻不會倒下,是一種帶有動感的構圖形式.給人以一種不穩(wěn)之穩(wěn)的感覺。二是“S”行構圖?!癝”行構圖有些像蛇的爬行運動。給人以一種柔和迂回、婉轉起伏的感覺。有流暢、優(yōu)雅的節(jié)奏感。三是對角形構圖。能夠顯示強烈的運動感。它體現的內容誘導觀眾的視線沿對角線的運動或上升或下降,使畫面生動有趣。給人以活潑之感。四是“十”字形構圖。實際上是水平線和垂直線所組成的畫面。它同“雙十字形”構圖一樣,在平靜中增添了肅穆之感。五是橫向式構圖。凡是帶有明顯的橫向式構成的畫面,多表現為方向的一致性。通常暗示和平、寧靜之感。六是滿式構圖(全景式構圖)。是一種沒有同一滅點的構圖。畫面形象比較密集,疏密安排比較平均,給人以飽滿充實的感覺。七是對稱式構圖。是一種畫面左右兩部分比重基本相同的構圖形式。這種構圖給人以穩(wěn)定、莊重的感覺。
二、中國畫構圖的“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最早由普列漢諾夫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指的是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一種一是形態(tài),是一種美學經驗和審美趣味[6]?!皩徝酪庾R”在民國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逐漸被人熟知,在傳入我國之前,并未有專門的研究。但是在我國古代對“審美意識”的討論一直存在。例如:東晉時期顧愷之在《論畫·孫武》中提出“置陳布勢”的構圖原則:“孫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憐美之體,有驚據之則。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提出了畫作構圖布局的基本理念。西漢劉安所撰的我國古代畫史論《淮南子論畫》中提到:“畫者謹毛而失貌”,指的就是如果在畫作中過分的追求局部的布局就會對整體產生影響,為此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對畫作構圖就有了相關審美的概念和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文字表述。再如東晉時期王廙在《平南論畫》中首次提出“詩書畫結合”,朱景玄提出的“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王昱已在《東莊論畫》中提出:“何謂位置?陰陽向背、縱橫起伏……舒卷自如”的觀點,充分的說明我國古代對于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為現代中國畫構圖提供基礎的認知理念和審美的準則,中國畫發(fā)展到清代,人們形成了完備的審美準則,同時審美意識也形成了統一的標準。
三、中國畫構圖中審美意識的影響因素分析
1. 情感價值觀對中國畫構圖中審美意識的影響
古往今來,中國畫家作畫在過程中,構圖往往融入自身情感價值,其畫家的價值觀、閱歷、修養(yǎng)以及作畫時所處的環(huán)境等都與畫家作畫的構圖方式息息相關。例如:朱個作畫常以圓形構圖為主,其畫面呈現出結構層次分明,傳達出其獨特性,其對抽象的事物有著較為敏感的感受能力,畫作描繪的事物常單個物體為主,表現出蒼涼、冷漠以及沉悶的畫風。潘天壽常以方形構圖結構,將傳統人文畫與現代社會發(fā)展相結合,構建出了其獨特的畫滿構造,其用筆講究,筆法充滿勁道和秩序,在靜態(tài)的畫作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傳達出成熟穩(wěn)重和樸素的繪畫風格。
2. 古代哲學思想對中國畫構圖中審美意識的影響
畫家的價值觀、閱歷、修養(yǎng)以及作畫時所處的環(huán)境等均會影響構圖審美意識,究其原因是我國的審美觀念是架構在傳統文化的思想層面基礎之上,中國畫的發(fā)展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其發(fā)展受到儒、釋和道三大哲學思想的影響[7]。一方面,在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了人們群眾以及民族生活狀態(tài),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對中國畫審美意識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藝術的責任領域,儒家學說主張藝術價值在于教書育人,教人向善,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在于道德為標尺。為此,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畫的構圖主要集中在畫作“立意”以及構圖過程中畫面主次和位置的安排,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道德性質的畫作情感。儒家思想為藝術價值賦予了深厚的道德內涵,有效的提升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成為了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并賦予了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中國畫構圖形成和發(fā)展離不來禪、道兩家思想的助推。在戰(zhàn)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古達哲學思想的主要形式,道家主張的“避世”與儒家主張的“入世”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道家對于中國畫藝術審美的影響集中在對于畫作的審美追求方面,正如宗炳所言 :“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敝赋觯袊嬛械臉媹D表達了作者的自身價值觀和內心情感態(tài)度,不是僅限于描繪客觀事物,這就使得中國畫在時空上脫離了事物的限制,進行更深層次的創(chuàng)作。
四、中國畫構圖審美意識的觀察和發(fā)展
1. 中國畫構圖中審美意識的觀察
中國畫構圖發(fā)展至今,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文化價值,這就需要以特有的方式開展觀察和鑒賞美學價值?!凹扔^物又觀我”是中國畫鑒賞的方式。中國畫在對于客觀事物的觀察描繪方式稱為“觀物”,對于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進行觀察和描繪的方式稱為“觀我”。兩者的區(qū)分在于“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這與道家學說提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體現出了禪宗學說的基本思想。在觀察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審美意識主要在于“觀物”,就是需要畫家充分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描繪的客觀事物進行取舍和提煉。例如:清代李方膺所言:“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取兩三枝”,這里所指的“只取兩三枝”就是受到中國畫構圖取舍的影響,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畫構圖上獨特的審美追求。
在傳統中國畫中,有許多異形構圖的作品,如扇形、圓形、多邊形、傘形等,這些作品往往具有審美上的“素”和“雅”,更多的是表現為“雅”。這樣的審美成為了中國畫審美中的標示性符號,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常常使用。中國畫發(fā)展到現代,異形構圖仍然是一種文化標識,這樣的標識起到了傳達文化信息的作用,激發(fā)了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途徑。
2. 中國畫構圖中審美意識的發(fā)展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審美有了更高的認識,中國畫構圖形式必然有所創(chuàng)新?,F代中國畫的構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部分畫家開始注重寫生,在人物畫作的創(chuàng)作中注重視覺上的真實性。部分畫家在傳承古代的章法技巧基礎上,突破時空的限制發(fā)揮想象,多采用分隔、重疊的手法表現新的藝術形態(tài)。正如“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在新時代藝術發(fā)展和審美條件下,畫家對畫作在使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充分的吸收當代畫作技法,結合平衡疏密虛實,穿插錯落,開合呼應等對立統一關系,使得畫作充滿人文情懷和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
結語
中國畫構圖發(fā)展至今,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文化價值,要把握中國畫的審美意識,需要充分的認識和理解中國畫構圖的重要性。中國畫家作畫過程中,往往融入與自身情感價值的構圖方式,其畫家的價值觀、閱歷、修養(yǎng)以及作畫時所處的環(huán)境等都與畫家作畫的構圖方式息息相關,中國畫構圖及其審美價值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其發(fā)展受到儒、釋和道三大哲學思想的影響。
我國古代對于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為現代中國畫構圖提供基礎的認知理念和審美的準則,現代中國畫的構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在新時代藝術發(fā)展和審美條件下,畫家對畫作的在使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需要充分的吸收當代畫作技法,這樣才能使得畫作充滿人文情懷和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宇軒.中國畫構圖理論價值研究[J].藝術品鑒,2021(09):37-38.
[2]喬亞峰.中國畫構圖技法與審美表現[J].鄂州大學學報,2021,28(02):63-64.
[3]歐陽銀坤.淺論中國畫的構圖變遷[J].明日風尚,2021(01):77-78.
[4]張月.中國畫構圖藝術[J].藝術家,2019(01):30.
[5]段世昌.淺談中國畫構圖[J].明日風尚,2018(23):225+286.
[6]張園.中國畫構圖的基本特點及表現形式[J].藝術科技,2016,29(05):154.
[7]明媚.解析構成元素在現代中國畫構圖中的應用[J].藝術品鑒,2015(02):161.
作者簡介:
邵媛媛(1987-),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學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