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乃娟
(長春市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6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極強,主要是以呼吸道飛沫、接觸的途徑來傳播,人群有普遍易感性。感染者或有發(fā)熱、干咳、胸悶等癥狀表現(xiàn),或并無特殊癥狀。大部分患者預后較佳,但嚴重者會繼發(fā)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血癥等,因此致死。隨著我國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治愈例數(shù)不斷增多,及早準確的診斷對控制疫情復燃有重要意義。咽拭子核酸檢測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病毒檢測手段,但卻有一定的假陽性結果占比,對正確篩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造成影響[1]。本文便通過調查分析1526 份咽拭子核酸檢測報告結果,統(tǒng)計咽拭子核酸檢測的假陽性概率,并分析原因,提出幾點對策。
1526 份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報告,均為應檢盡檢、愿檢盡檢、住院患者及陪護和發(fā)熱、干咳、呼吸困難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的標本。
采樣之前,指導患者用清水漱口,之后張口發(fā)“啊”音,視情況判斷是否選用壓舌板。需經(jīng)培訓合格后的專業(yè)醫(yī)護人員進行采集工作,采集前必須做好一人已消毒與手衛(wèi)生工作,取無菌棉拭子輕柔且快速的擦拭受檢者咽側壁和咽喉壁數(shù)次。取樣后將拭子放入核算檢測專用病毒滅活采樣管中,折斷拭子桿使其全拭子頭部完全部置于管中。旋緊管蓋、做好標記,放入塑料袋密封好,送至檢驗科進行檢驗。
將數(shù)據(jù)錄入Excel2016 軟件,統(tǒng)計分析。
1526 份檢測報告中,男611 例、占40.04%,女915 例、59.96%;年齡分布:低于20 歲的患者有8 例、占0.52%,21~30歲的患者有47 例、占3.08%,31~40 歲的患者有131 例、占8.58%,41~50 歲的患者有227 例、占14.86%,51~60 歲的患者有377 例、占24.71%,61~70 歲的患者有430 例、占28.18%,71~80 歲的患者有182 例、占11.93%,高于80 歲的患者有124 例、占8.13%。其中年齡超過51 歲的患者共計1113 例、占72.94%。應檢盡檢和愿檢盡檢患者1252 例,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患者32 例,主要為干咳表現(xiàn)患者204 例,主要為呼吸困難癥狀表現(xiàn)患者16 例,其他癥狀患者38 例。
1526 例咽拭子核酸檢測報告中,有9 例(0.59%)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為假陽性。提示單次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假陽性占0.59%。
目前,用以臨床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檢測法和免疫學檢測法,核酸檢測法指的是檢測病毒RNA,包括基因測序、芯片檢測、熒光定量PCR 等,其中熒光定量PCR的應用最為常見。核酸檢測標本包括痰液、咽拭子、血液和肺泡灌洗液等,其中咽拭子核酸檢測方法的應用最廣泛。但,不規(guī)范取樣、試劑盒不標準、檢驗人員儀器問題或人工操作過程中污染等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咽拭子核酸檢測結果的假陽性[2],不僅會造成未患病者本人的惶恐,也不利于正確篩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病者。由于核酸檢測質量直接關系著被檢測的及早、正確診斷,因此,探討降低核酸檢測假陽性結果非常有必要。下面就結合核酸檢測假陽性結果發(fā)生的原因,提出控制對策:
3.1.1 標本采集前的健康宣教
進行咽拭子標本采集之前,由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包括:采集的目的、意義、采集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待患者做好準備方可進行采集操作。采集前2h避免有進食、進水的行為,同時也需要避免有霧化、抗炎治療行為,以免造成檢測假陽性的結果。
3.1.2 采樣前的用物準備
速干手消毒劑、酒精噴壺、病毒保存液、生理鹽水、壓舌板、拭子桿、消毒濕巾、密封袋、手電筒、試管架、醫(yī)療垃圾桶等。如需轉運,準備好生物安全標本運輸箱。
3.1.3 樣本采集
實施要點:檢查患者咽喉部位是否存在腫脹和黏膜破損的問題,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把拭子放到無菌生理鹽水中浸潤濕(切忌將拭子放到病毒保存液里,以防抗生素引起過敏),采集者左右使用壓舌板將患者舌頭壓住,右手拿聚丙烯纖維頭的塑料桿拭子稍微用力來回擦拭其兩側咽扁桃體和咽喉壁至少3 次,放入與取出時均注意不要碰到患者唇部、舌部、牙齒與口腔黏膜等處;拭子頭端浸入到含有3mL 的病毒保存液、等滲鹽溶液、組織培養(yǎng)液或者是磷酸鹽緩沖液試管中,尾部折斷,旋緊管蓋。對于不能良好配合的兒童進行采集時,指導兒童采取仰臥位,由家屬托住兒童下頜,采集者左手輕輕按壓住兒童的額頭,右手執(zhí)無菌拭子進行標本采集。
3.1.4 樣本管理
采集咽拭子標本之后及時送檢,進行病毒的成功分離。對采集的咽拭子標本,處理、保存均應遵循著“早期采樣、無菌操作、低溫保存”的基本原則,將采集完成的標本及時放到帶有生物安全標識的雙層標本袋中,明確有清晰標識,存放于4℃條件下,并于2h 內送到檢驗科[4]。
3.2.1 核酸檢測試劑配制因素
配制一份合格的反應體系,是檢測核酸病毒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求檢測人員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配制,并且配制過程中全程要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操作,不得離開試劑準備區(qū)到其他區(qū)域進行配制試劑。配制過程中取試劑所用耗材時必須用無菌鑷子進
行拿取,嚴禁用手直接拿取耗材,以免手上沾有熒光反應物污染耗材,影響結果。在配制完試劑后及時消毒和清理安全柜和操作臺。
3.2.2 核酸提取因素
核酸提取質量對最終的檢測結果有很大影響,所以選擇適宜的核酸提取方法,是保證核酸檢測質量的必要前提。目前常用的有煮沸裂解法、磁珠法等,相較而言磁珠法是一種全自動核酸提取操作流程,更具標準化,因此在嚴峻形勢下,應采用全自動核酸檢測方法,保證核酸提取質量。并且最好提取儀器和提取試劑是同一廠家配套使用,如提取試劑和廠家不同可以做驗證試驗來決定是否相互之間可以使用。如常用的磁珠法,我們一般都用的是全自動的核酸提取儀,配套的耗材有磁鋼套,如果磁鋼套脫落或在儀器在自動攪拌過程中破裂、出現(xiàn)劣質的情況,就極易可能造成污染。如果我們的提取過程中要求陽性對照參與核酸提取的過程,那么在幾次儀器自動攪拌混勻的過程中也有可能造成氣溶膠污染周圍的孔板,最后影響核酸提取質量。因此我們不管在加樣過程中或提取過程中都要都要時刻觀察儀器提取過程中的問題。
3.2.3 檢驗員因素
核酸檢測人員需要專業(yè)的技能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該檢測工作,并需要有專業(yè)的分子生物學知識和技能。在核酸檢測過程中需要相當多的繁雜的程序和了解操作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并能避免操作失誤等方可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在提取核酸前的應注意以下事項:(1)加樣前應充分混勻標本,并動作輕柔,不能用力過大,以免造成液體濺出污染;(2)操作一個步驟需進行一次消毒換手套,此過程中避免酒精噴灑到磁珠板中或擴增試劑中,否則影響陽性的核酸提取;(3)加陽性對照或陽性質控品時一定要輕不要加錯或噴濺到其他孔板中,以免造成污染;(4)每次操作完后都要進行消毒和紫外處理,保證環(huán)境衛(wèi)生。
3.2.4 核酸擴增
PCR 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檢測方法,該方法特異性好、靈敏度高、檢測穩(wěn)定性強,但由于疫情發(fā)生突然、發(fā)展迅速,很多檢測產(chǎn)品未能經(jīng)過嚴格的臨床驗證,貿(mào)然使用,會由于其檢測性能、質量穩(wěn)定性等問題而導致核酸檢測質量水平低、出現(xiàn)假陽性結果。因此,選擇特異性好、靈敏度高、可重復性好的核算擴增試劑是減少假陽性結果的基礎保障[5]。那么往往核酸檢測假陽性基本都是污染造成的,因此結果的判讀一般都根據(jù)試劑的說明書指導進行正確的判讀,如果實驗室只有單靶標陽性,需要進行復查,如復查結果為陰性大概有幾種可能的存在:(1)八連排蓋子沒蓋緊,導致的氣溶膠污染。(2)熒光染料污染,沒有扣除熒光背景信號導致儀器誤讀。(3)基線沒有設置好導致的曲線異常。(4)加樣標本錯誤或擴增試劑的不一致導致的假陽性等。
首先,判定該批次核酸檢測結果的可信性與否,如發(fā)現(xiàn)實驗結果中存在陽性質量控制或陰性質量控制異常的問題,則應排除本次檢測結果的可信性,重新做核酸的提取與檢測。
其次,嚴格按照所使用的核酸檢測試劑說明書判斷各個樣本檢測結果的有效性與否,尤其是要注意:某樣本靶標檢測與內標質量控制檢測結果皆是陽性,表明該樣本可能是由于未提取到有效核酸標本、或是提取物中存在抑制成分殘留而造成假陽性結果,應判定結果無效。
最后,如各靶標檢測結果皆為陽性,則判定檢測結果為陰性;若為一陰一陽,則判定結果為可疑,需對該標本再次進行核酸提取、擴增檢測,復核結果;若皆為陽性,則判定該檢測結果為陽性。
結合以上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中針對存在的假陽性結果問題,應通過規(guī)范核酸檢測全流程來提高檢測質量,防止假陽性錯誤報告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