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試論漢唐之際官方藏書建設的非持續(xù)性窘境

        2021-01-06 22:42:19郭偉玲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21年5期
        關鍵詞:藏書圖書建設

        郭偉玲(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

        中國藏書事業(yè)的起源是官府藏書。漢武帝入藏書之所,看到“書缺簡脫,禮壞樂崩”[1],喟然而嘆。武帝之嘆開啟了統(tǒng)治階層對國家藏書的重視,官方藏書事業(yè)從需求時代進入自覺時代。

        自漢至唐千余年間,孕育著書史的多個關鍵點,知識生產者由貴族精英階層向平民士子階層延展,閱讀行為向普羅大眾滲透,圖書的大眾傳播媒介意義趨于明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藏書事業(yè)的變或不變成為歷史選擇。圖書生產和傳播的模式隨著載體、裝幀、印刷術等因素發(fā)生轉變,“文獻形式的每一次根本變化,都會導致文獻管理技術與方法的重大改變”[2],如文獻分類依據從學術分類到學科分類再到“以義歸類”[3],分類法從六分到七分再到四分。當分類思想逐漸向“為治之具”之教化功能目標演進時,官方藏書的目的也漸漸功利化,成為政治的附庸。與藏書操作層面的改變相對應的,則是官方藏書事業(yè)命運的相似性,漢唐千余年來官藏事業(yè)繁榮之后的崩塌似的衰敗,其發(fā)展歷史呈現相似的往復的閉環(huán)軌跡,“大抵新朝之興,……其時為粉飾升平計,乃廣開獻書之路,盛置中秘之藏。然一至王朝顛覆,亂者四起,兵戈水火之余,中秘所藏,民間所庋,必又大受損害。必至繼此而起之新朝,始為收羅,以為綴點升平之計”[4],民間之書被匯集到天子宮中,然后“藏之秘府……無人得見”[5]994,政治、軍事等因素造成藏書的頃刻毀滅,然后帝王再次銳意建設,如此往復,形成了漢唐千余年官方藏書的發(fā)展悖論,名為藏書,實為“秘”書,限制圖書的傳播范圍,增加圖書散軼風險。官方藏書的增長模式、藏書布局、藏書利用、機構競爭、藏書思想等因素共同構成了漢唐之際官方藏書的非持續(xù)性窘境。

        1 藏書增長模式的單一與固化

        古代官方藏書的來源可總結為繼承(包括戰(zhàn)利品)、復制、購募、官修和獻書,漢唐之間知識生產持續(xù)加速,圖書形制巨大變革,但官方藏書增長路徑固化,存在思維定勢和經驗假設。

        1.1 征集購募行為的思維定勢

        新朝初立,往往下詔搜集圖書,存在“莫非王土”的思維定勢。朝廷將搜集對象稱為“遺書”“逸書”,圖書擁有者是政府,不過短暫遺落飄散在民間,這些承載“經邦立政”的典籍“不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6]868,朝廷下詔以“天威”與利益相誘導,將散軼之書重新回歸國有。下詔民間征集圖書或效果顯著,如隋開皇初購求圖書,一兩年間,“民間異本,往往間出”[6]616;或效果不佳,如唐武德初重金購募民間遺書,數年之后僅“圖典略備”??梢?,民間征募并非官方藏書建設起死回生之“仙丹”,卻一再被新朝依賴,一方面是思維定勢,另一方面則是意在教化。

        1.2 官方搜訪行為的經驗假設

        在下詔的同時,官方亦遣人搜訪圖書,朝廷根據歷史經驗假設民間肯定存有逸書,但現實并非如此。

        第一,假設的前提條件并不時時存在,民間藏書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一方面,民間藏書更易散軼,私藏更難保持。私人藏書家以仕宦階層為主體,容易受到政治風云和軍事動亂的影響,如唐中宗時薛謖之敗,其家藏均為簿錄所得,唐順宗時柳宗元被貶,家中藏書三千卷去向不明。另一方面,民間藏書不足以支撐一次又一次的搜集行為,如唐朝王方慶乃王羲之后代,家藏法書卻所存無幾。“神功元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跡。’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余卷。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并以進訖。惟有一卷見在,今亦進訖。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guī)、曾祖褒、并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已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现??!保?]647-648

        第二,假設的實現是需要時間的。一方面,“藏書家之藏書形成,古今中外莫不累積漸進而成”[8],私人藏書主體因為知識生產的下移、社會階層的流動、政治軍事等因素同樣在變化,因此民間藏書的生長期并非在新朝初立時。另一方面,漢唐時期圖書的生產方式和出版內容制約著民間藏書的發(fā)展??v使唐時已出現印本,“手抄筆錄仍然是生產和復制圖書的主要方式”[9],且印本內容傾向于實用性和普及性,而藏書家更青睞經史類圖書,技術處于起步階段的印本在他們看來是“雕版印紙,侵染不可知曉”[10],故藏書事業(yè)并未因技術進步而獲得推動力。

        1.3 圖書增長途徑多元化的可能性

        漢唐之間官藏建設方式單一且固化,未能與政治、文化的轉型相協調,從源頭上導致藏書規(guī)模除峰值期(如南朝梁太清年間、隋大業(yè)年間、唐開元天寶年間)外,均在峰值下方起伏式發(fā)展。歷史在發(fā)展,而藏書在轉圈。南朝梁元帝蕭繹曾著《金樓子·聚書》敘述“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11]的過程,收集途徑如繼承、抄公私藏書、獲得他人藏書、民間定點搜羅、市場購買、他人所獻等??梢娋蹠侄尾⒉幌∩伲珵槭裁淳蹠侄伟l(fā)展至隋唐逐漸單一和固化?其原因或需從歷史大環(huán)境中去尋找。南朝梁元帝以衣冠禮樂為核心、以藏書建設為表象經營國家軟實力,卻落敗于北方強大的軍事實力,焚書之際發(fā)出“讀書萬卷,終有今日”的感嘆。之后,以關隴勛貴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如北周隋唐)將官方藏書作為禮樂典制的映射表象,朝廷搜求圖書,并不在意手段的多元與搜集效果,而是落腳于建設國家藏書這一行為所能帶來的政治益處,即“為治之具”[6]616。唐玄宗開元年間官方藏書大建設,最終迎來了裴耀卿之嘆:“圣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學徒云集,官家設教,盡在是矣”[12]。

        2 藏書種類布局的不均衡

        國家藏書建設思想發(fā)展至隋唐時期逐漸明確,“藏用為治”的圖書思想將官藏與政治相結合。圖籍乃“為治之具”,統(tǒng)治階級運用法律、宗教、思想等手段控制文獻典藏的著錄與流動,通過“以經為首”的思想秩序來構建文獻秩序,從而為構建統(tǒng)治秩序服務[13],以政治意識為先導的官藏建設必然失衡,形成“厚此薄彼”的藏書布局。

        第一,典藏控制。首先,禁書不入藏。漢唐之間各朝均有禁書法令條文,但禁止內容稍有區(qū)分,如曹操禁讖緯與兵書、北魏宣武帝禁天文、前秦苻堅禁老莊、唐太宗明確表示讖緯不入官藏。其次,限制宗教書籍入藏。佛道等宗教典籍雖不屬禁書,但統(tǒng)治者仍希望能夠將其翻譯、流通與典藏。唐玄宗下《禁坊市鑄佛寫經詔》,“禁坊市不得輒更鑄佛寫經為業(yè)”[14],詔書禁止佛像、佛經自由流通售賣,雖以敬佛為緣由,但客觀上控制了佛教典籍的流通速度和范圍;六朝以來,國家時有禁宗教圖書之舉,但并非全盤否定,而是通過分類、著錄、辨經等手段有意甄別宗教圖籍中的“疑經”“偽經”,“‘疑偽經’錄的編纂與查禁在隋唐逐漸形成制度”[15]。最后,經典入藏審議。臣民獻書存在審議環(huán)節(jié),但評價標準并不客觀。唐長安年間王元感獻書,詔令兩館學士議,“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16]4347-4348。

        第二,目錄控制。古代的目錄編制從來不是簡單的學術活動,而是通過編制目錄“辯章學術”,確定文獻乃至文獻所承載的思想秩序,因此,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文獻分類、文獻目錄和類書編纂活動在方法論上都始終貫穿著一種選擇機制——選擇符合統(tǒng)治集團倫理教化標準的類目名稱、類目次序、收錄原則、評價原則等[13]。唐魏徵《隋志》明確提出書目著錄標準:“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并刪去之。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6]616。目錄編撰者以“教理”為著錄標準,對文獻進行區(qū)分對待,或刪或附或著,開元年間毋煚明確提出書目編纂的指導原則應以“邦政所急,儒訓是先,宜垂教以作程,當闡規(guī)而開典”[17]1677-1678,強調圖書著錄是作為后世思想的章程典范,應該按照“邦政儒訓”的需求為先導標準。政治影響下的選擇性著錄對某些圖書的收藏與傳播十分不利,很多有價值的藏書都在目錄之外湮滅了,正如《新唐書》所言:“《六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久而益明。其余作者眾矣,質之圣人,或離或合。然其精深閎博,各盡其術,而怪奇?zhèn)?,往往震發(fā)于其間,此所以使好奇博愛者不能忘也。然凋零磨滅,亦不可勝數,豈其華文少實,不足以行遠歟?”[16]935

        第三,收集排斥。歷次官方藏書搜訪活動并非應收盡收,而是有所取舍。牛弘認為“經邦立政,在于典謨”[6]868,唐玄宗強調“國之載籍,政之本源,故藏于蓬山”[17]157,可見,能夠體現邦政國本的經史典籍是藏書募集的重點,其他圖書則是根據需要、偏好而進行收集。唐末官方圖書搜集困難,羅袞因此建議擴大買書的范圍,“不限經史之集,列圣實錄,古今傳記,公私著述,凡可取者,一皆市之”[17]3867,進一步說明以往的圖書購募活動對圖書內容限定在經史之類,集部和子部的圖書相對較少。

        綜上,我國古代的官方圖書建設普遍按照統(tǒng)治利益來進行不同類別書籍的區(qū)別與取舍,圖書入藏與興化致治直接關聯。藏書的勃興受益于統(tǒng)治階層的提倡,也受限于社會思想與政治意識的接受與排斥,藏書、政治、思想三者交錯交織,官方藏書布局的不平衡則是其復雜關系的表象之一。

        3 藏書利用之不完備與封閉性

        3.1 官方藏書有條件的利用

        唐代官藏利用的不完備雖是總體上的定論,但相對于之前,已然向前走了一大步。第一,唐朝所建立的中央各藏書機構之間可對比抄寫、補充藏書、互通有無,圖書開始流動。第二,鼓勵藏書的在館利用,而非施恩個案。以弘文館(宏文館)為例,館內二十萬卷藏書對館內學士和學生開放,鼓勵學生留宿館中,“開元二年正月,宏文館學士直學士學生,情愿夜讀書,及寫供奉書人、搨書人,愿在內宿者,亦聽之”[7]1115,史館、集賢院、秘書省藏書均對機構內任職者開放。第三,對官員的有條件開放。唐朝規(guī)定各朝實錄修撰完畢后,收入秘書省內,允許朝內三品以上官員進行抄錄;唐玄宗天寶年間和唐德宗大歷年間,均出現了官員和宮人借閱秘閣藏書及許多可查考的利用其他機構藏書的個案與特例,可證明唐代官員可以通過某種途徑借閱官方藏書。

        3.2 官方藏書徹底的封閉

        官方藏書雖有開放的事實,但封閉仍是核心思想。唐玄宗、唐德宗將藏書出借為“弊”,說明在他們意識中藏書的利用是制度疏漏,官方藏書應以藏為主,始終保持封閉狀態(tài)。雖歷史上可找到的圖書流通的例子很多,涉及閱覽、外借、賜書、對外交流等各個方面,但所有利用均無制度保障,而源自君王的意志。如開元六年(718)內府圖書整理完畢,玄宗“制令中書門下及文武百官,入乾元殿就東廊觀書”[18],群臣觀書的本質是夸耀而非開放,因此停留的時間很短,“移時乃出”[19]。藏書的封閉思想不僅是君王獨有,而是君臣共認,甚至君王想要傳播藏書都會受到官員的反對,《唐會要》載:“開元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命有司寫《毛詩》《禮記》《左傳》《文選》,以賜金城公主,從其請也。”秘書正字于休烈上表抗議,言:“臣忝叨列位,職刊秘籍,實痛經典,棄在戎夷。昧死上聞,惟陛下深察”[7]667。一個“秘”,一個“棄”,充分說明了藏書思想中所存在的徹底的“藏”與“權”的歸屬意識。

        3.3 官方藏書思想的形成

        中西官方所主導的藏書建設均非單純的文化目的,而是充滿了政治要素。如公元前300年托勒密一世籌建亞歷山大圖書館,被譽為后世圖書館的典范,而實際情況應當是托勒密一世有意識地收集圖書以形成一個圖書館和研究中心,作為對埃及進行希臘化的一個步驟[20]63,有學者指出“該圖書館內所在國的文獻,完全未予收藏”[21]。百余年后,西漢武帝因“禮崩樂壞”喟然一嘆,開啟西漢官方藏書閣的建設。中西方的圖書館建設均具備政治因素,在建設規(guī)模、存在時間、參與范圍等方面不分伯仲,但一個走向封閉,未能形成社會文化與藏書建設之間的良好互動,一個走向開放,以文化傳播和利用為主要目的,成為繆斯神廟、文學與學問的研究院。兩者原點啟航,卻背道而馳,其原因值得探討。

        (1)官方藏書的建設。中國古代官方藏書的目的在于通過圖書收藏的行為表示王朝對知識載體的尊崇,進而將其作為朝廷崇文政策實施的象征,因此建設途徑是自上而下的,君臣通過政令與專使購募藏書,將藏書與國家興衰關聯。收之則興,散之則敗,這一思想一脈相傳。明代邱溶在《大學衍義補·圖籍之儲》認為“人君之治之道,非一端,然皆一世一時之事,惟夫所謂經籍圖書者”,“是以圣帝明王,……莫不以是為先務焉”[22]。牛弘、魏徵等人的國本論、經籍論等藏書理念更證明了官方藏書建設是施政手段,最終目的在于彰顯教化、建立秩序、控制思想。官方藏書建設的落腳點是政治權力,導致藏書概念化,官方藏書建設指向政治目的,用數量、規(guī)模代替影響與作用。而古典時期西方圖書館被認定為“一批經過編排、易于取用,由熟悉編目之人員管理,且供多人應用的文字資料”[23]13,藏書建設強調專業(yè)性。如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建設,托勒密一世“將籌建圖書館的工作,委托給法勒魯姆的德米特里,這個人是迪奧夫拉斯圖的學生,也是個百科全是式的作家”[20]63,許多“杰出的文人和學者,……曾先后擔任館員”[20]68,通過鼓勵圖書生產、施加學術影響反哺所在地域,使其成為文學生活中心。

        (2)官方藏書的所有權。官方藏書建成后,圖書屬性發(fā)生改變,不再是知識載體,而是定義了歸屬權。各朝各代統(tǒng)治階層通過各種手段將散藏于民間的圖書聚集至官府,藏書不僅發(fā)生了地理空間轉移,更是發(fā)生了物權的轉移和屬性的變化。統(tǒng)治者將官府藏書認定為一種財富,將其封閉在深深貢院之內,“在上者以書籍自私,不復公之于天下”[2],成為帝王府庫之中的珍寶,他人無法利用。如兩漢時期“霍山以寫書而獲愆;東平以求書而見斥”;隋煬帝藏書三十萬卷,“雖積如山丘,然一字不許外出”[24]。這樣的私有心理讓統(tǒng)治者制定各種制度保證圖書的歸屬,同時也維持了官方藏書的封閉性。

        (3)藏書物化的社會基礎。藏書的封閉性得到了整個社會的認可。古人也有將借書、還書稱為“癡(嗤)”,對借書行為不認可由此可知,貞觀四年(630)王績欲向陳叔達借《隋紀》,“前舍弟及家人往,并有書借,咸不見付”[17]580,陳叔達避無可避,才繕寫后送至;學者方嘉珍等[25]將藏書封閉性的心理根源與儒家文化之孝道、競爭、為名、歧視等方面進行聯系,認為古代士人心安理得地封閉自己的藏書,無論仕宦還是隱者,均將藏書物化為資產,而資產則屬私有,不可共享借閱。古代藏書活動中亦有提倡藏書開放者,但相對于提倡藏書私有者,少之又少,梁啟超認為:“中國公共收藏機關之缺乏,為學術不能進步之極大原因也”[26]。與其說我國古代缺乏公共藏書機構,不如說是缺乏藏書公共思想。

        4 藏書機構的疊加出現與重復建設

        秦漢時期所確定的中央多機構藏書格局為之后歷朝所繼承,形成內外臺閣制度,但“在更替繼承中續(xù)有發(fā)展,形成各自特色”[27]。西漢“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6]614,曹魏有“秘書中外三閣”,南朝文館與秘書監(jiān)、內府均有藏書,隋唐兩地多機構內外按照藏書職責進行區(qū)分,宋朝則是三館秘閣,多機構相輔相成的合作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央藏書建設注入了新的力量,但更多地使得官方藏書建設呈現往復狀的發(fā)展道路。以唐代為例,秘書省作為藏書專職機構,在繼承前朝藏書的基礎上多次進行民間的圖書購募,完成了初步的藏書積累,之后出現的如內府、弘文館、集賢院等,藏書的原始積累來自對秘省圖書的復制,貞觀年間唐太宗“令秘書監(jiān)魏徵寫四部群書,將進內貯庫。別置讎校二十人、書手一百人。征改職之后,令虞世南、顏師古等續(xù)其事,至高宗處,其功未畢”[16]936,弘文館的二十萬卷藏書或來源于這種規(guī)模浩大持續(xù)數年的抄寫行為。由此可知,唐藏書機構之間職能的交替變化并沒有導致藏書制度呈現質的飛躍,反而因為圖籍職能的遷移造成了某一時間段藏書建設的顧此失彼。唐朝中央機構藏書建設方式并不是個案,隋朝東都觀文殿圖書來源于西京嘉則殿內藏書的剔除選擇,而嘉則殿內的三十七萬卷藏書也是因為“煬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6]616。在前印刷時代,圖書復制主要依賴手工抄寫,一個新的藏書機構的出現勢必會分流已有機構的物力人力,因此,中古時期藏書機構的疊加出現與重復建設同樣可算作官藏發(fā)展的歷史短板。

        4.1 制度演變

        多機構藏書布局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可從制度上來解釋。

        其一,制度決定者和運作者是人,歷史制度演變有客觀沿襲,也有君臣的主觀推動,制度的變化具有偶然與必然,官方藏書制度變化,尤其是多機構并行的官方藏書制度的出現亦是如此。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觀點,帝制中國是家產官僚制的最純粹的案例,支配者——君主的日常權力運行依賴于官吏群體和文書制度,而君臣之間矛盾共存,“家產制君主總是會恐懼官僚階層成為一種固化的、自律的、身份制的既得利益集團,并對自己構成威脅,從而傾向于以官僚制以外的手段來對官僚制進行限制”[28],即去規(guī)則化,打破原有的已定的規(guī)則與形式,制定新規(guī)則。在這個過程中,圖籍文書成為改革的現實著力點與突破口,如秦漢時期的御史大夫、漢武帝時期職掌秘籍書奏的尚書職位及曹魏時期的秘書令與中書令,圖籍作為天子最可決定的事務范圍,被用于擴張自己的權力和領域,藏書新設機構的政治性由此可知。其二,中國古代官制常有疊床架屋之弊,新的機構或官職產生,原有機構和職官并不廢除,呈現共存狀態(tài)。唐開元天寶年間,秘書省的圖籍職責被集賢院所接替,集賢院“其職具秘書省”,但是秘書省仍然存在,并履行著原有職責;中唐以后,集賢院圖籍職責還歸給秘書省,但機構仍存。其三,制度包括成文之法和不成文之法,君主意志影響兩者轉化。如天子近臣更易獲取更大的權力,即皇帝認可某人的時候,他所擔任的職官會被賦予更多的權力,“彼居甲官則甲官之職重要,居乙官則乙官之職重要”[29],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職責類似的機構。唐貞觀年間,弘文館深受唐太宗信任,高宗武后時期弘文館的權責被削弱;集賢院在開元天寶年間一枝獨秀,中唐以后,諸多文館一并沒落,成為官階標志。但這種局面會因某人某事而出現波瀾,唐宣宗大中年間,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崔鉉任弘文館大學士,弘文館因承擔了《續(xù)會要》的編撰任務而再次登上歷史舞臺。

        4.2 歷史影響

        新舊藏書機構的疊置與重復,中央文化機構的圖籍管理職責數次遷轉和分流,造成了各藏書機構的藏書布局無任何分工可言。雖有館閣藏書新機制誕生,但主要表現為藏書權力在內外空間上的復制與挪移,并無新的藏書建設方法、內容與理念的誕生,也未開拓官藏建設新領域。多機構并存機制對官方藏書事業(yè)的建設推動力不足,反而會因為某一時期的權力旁落造成某一機構內藏書不能得到有效維護,如唐初內庫、弘文館、集賢院、秘書省均曾出現過書庫年久失修、物資供給不足等情況。藏書機構建設與權力分配相交錯,新機構的興起多源于君主的“組閣”欲望,官方藏書無布局無配合,數次的圖書抄寫增加了官方藏書事業(yè)的內部損耗,不同方向的延伸削弱了官藏向前發(fā)展的動力。

        5 君臣流于表象的圖書觀

        漢唐官方藏書建設事業(yè)幾經興廢,但千余年間圖書價值觀并無革新性進步,仍然是重量不重質、形式大于內容、收藏大于利用的圖書政治觀。

        5.1 圖書建設數量重于質量

        漢唐間藏書聚散的幾個峰值,如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隋朝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唐太宗貞觀年間、唐玄宗開元年間,藏書規(guī)模以萬卷計量,但數量并不等于質量。唐貞觀年間,秘書省抄寫規(guī)模宏大,官藏數量大增;但藏書種類沒有增加,胡應麟認為:“文皇初年,亦似留意經籍?!黄懹^中,未聞增益,諸臣亦絕無目錄之修,何也?蓋太宗所騁志文詞,所鐘嗜翰墨,于經籍蓋浮慕焉”[30];開元天寶年間,藏書整理活動持續(xù)進行,開元末毋煚《古今書錄》與《內外經錄》著錄集賢殿藏書62,352卷、5,560部,與《隋書》著錄14,466部、89,666卷見存圖書相差甚遠;文宗時期秘書省藏書擴充為十二庫,抄寫與搜訪并重,最終藏書單本56,476卷,較之貞觀初藏書單本量增長并不顯著。綜合漢唐官藏史料,歷代君臣論及藏書建設時,首先關注數量增長,且是通過抄寫復制方式所獲得的增長,對于入藏圖書種類,反而在購募、獻書、著述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限制,對某些圖書的不采、不收、不藏,如限制時人文集與文學作品、雪藏爭議的經史注疏、禁止新的宗教典籍等。藏書種類在限制范圍內緩慢增長,藏書建設不以圖書種類齊全、收羅豐富為目的,導致文學、科技、音樂等領域的發(fā)展并不能惠及官方藏書建設,藏書種類固化現象嚴重。

        5.2 圖書整理形式大于內容

        在前印刷時代,圖書生產以手抄為主,內容傳遞與形式制作合二為一,但官方藏書與私人藏書在兩個方面的重視程度卻存在細微差別。歷代官藏對于圖書形制的堅持是一貫的,且建立了利用圖書裝裱形制分類的典藏制度,但內容??蓖请A段性、暫時性的。私人藏書則強調圖書??本?,內容遠遠大于形式,韋述“家聚書二萬卷,皆自校定鉛槧”,蘇弁“聚書至三萬卷,皆手自刊?!保f處厚“聚書逾萬卷,多手自刊?!?,李泌“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之后還要強調主人已通讀。究其原因,可從管理體制和藏書觀念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方面,官府藏書的管理方式不同于私人藏書,藏書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由不同的職官負責,圖書制作與典校是管理流程中不同階段,分屬于吏員匠人和校正官員,如熟紙匠、裝潢匠、筆匠、拓書手等圖書抄寫與制作人員,專業(yè)水平超乎私人藏書家之上,但機構內校正人員多為官場新人,只能應付圖書入藏抄寫校對,如需對內容進行???,需要延請專門學者進行,而私人藏書家多學問專深,自己就能進行圖書內容的???。另一方面,官方藏書建設政治目的明確,歷代君王多明言重視典籍,但其中真正愛書讀書之人屈指可數,因此當圖書進入藏書機構之后,當書庫被各種裝飾精美的副本填滿之后,圖書的種類與內容并不重要,形式才是一切。

        5.3 圖書收藏高于利用

        顧炎武認為,文教政策“密于禁史而流于作人,工于藏書而拙于敷教”[5]995,雖專指唐代君王,但也一語中的地說明古代君王的圖書觀點止步于建設階段,對于藏書的利用卻普遍沒有給予重視,甚至刻意避免。即使是藏書機構任職人員,也只能偷偷地抄寫官方藏書,如韋述“秘閣中見常侍柳沖先撰《姓族系錄》二百卷,述于分課之外手自抄錄,暮則懷歸”[31],類似史料遍布歷代,古代官方藏書的封閉性是一貫的,其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的國家圖書“藏大于用”的建設理念。西方巴比倫與亞述時期、埃及時期、希臘時期、羅馬時期的公共圖書館亦多由皇帝和政府支持,創(chuàng)立伊始即對學者或公眾開放,相比之下漢唐之際的官藏卻逐步走向封閉。兩漢時期,官員有權閱覽利用;六朝時期,需申請機構內職官才可讀藏書;唐朝即使任職也不能任意閱覽;發(fā)展至清朝,文津閣等七閣名為開放,實則圖書控制更加嚴格,清朝圖書政策“使帷囊同毀,空聞《七略》之名;家壁皆殘,不睹《六經》之字”[5]995。一方愈發(fā)封閉,藏書成為帝王私產和宣傳工具;一方雖經歷波折,但藏書“為全民服務”[23]131的理念逐漸樹立,再次興起時藏書的公共意識水到渠成。其中差別,雖有管理體制、文化背景等原因,但藏書建設者的藏書初衷和圖書理念亦非常關鍵。

        6 結語

        筆者從藏書增長模式、館藏布局、藏書利用、藏書機構、藏書觀念五個方面分析了漢唐之際官方藏書建設的非持續(xù)性困境,雖觀點聯系史料,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藏書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現代藏書史研究中,現代圖書館學的理論概念和語言體系或顯或隱出現行文中,如模式、布局、利用、價值等,古人雖然涉及,但因語言體系和表達方式不同,導致古今理解的偏差。因此,拙文以現代圖書館學的理論和原則為出發(fā)點,對官方藏書建設所做的對比和總結,會受到世界觀、價值觀和專業(yè)背景的拘囿,闡述文本所表達意圖與中國古代官方藏書的歷史之間存在差異。無論我們如何分析和評判中國古代官方藏書事業(yè),它作為光輝璀璨的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曾讓歷代君臣為之努力和自豪,困境的出現不代表官府藏書的消散與虛無,而是與私人藏書、書院藏書、寺觀藏書合作競爭此消彼長,共同構成古代藏書文化,成為我國圖書館事業(yè)基本的文化基因,影響著圖書館的事業(yè)發(fā)展與學術研究。

        猜你喜歡
        藏書圖書建設
        圖書推薦
        南風(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自貿區(qū)建設再出發(f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歡迎來到圖書借閱角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班里有個圖書角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珍惜每一本藏書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別宥齋藏書題記拾遺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337人体做爰大胆视频|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gif|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色噜噜| 丝袜美女美腿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看精品国产一| s级爆乳玩具酱国产vip皮裤| 亚洲男人天堂2019| 青青草针对华人超碰在线|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 老肥熟女老女人野外免费区| 久久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日韩中文字幕中文有码| 日韩av免费在线不卡一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久久这黄色精品免费久|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av导航第一福利网|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少女韩国电视剧在线观看完整|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在线看| 国产高颜值女主播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片区无码| 成人高清在线播放视频| 热久久美女精品天天吊色| 日韩国产欧美| 少妇一级内射精品免费| 男女肉粗暴进来动态图|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不打码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japanesehd中国产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