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妃,陳亞楠,林翠霞,利越萍,姜孟涵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山東 250355
護理的本質是關懷[1],人文關懷能力是護理人員綜合護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2],也是重要的護理軟技能之一[3]?!丁敖】抵袊?030”規(guī)劃綱要》[4]中明確提出,加強醫(yī)療服務人文關懷;《全國護理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5]中也指出,全面提高護理人才培養(yǎng)質量,加強護理專業(yè)人文教育,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強師資隊伍和臨床實踐教學基地能力建設,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臨床護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主導作用[6],他們不僅是人文關懷護理的直接提供者,也是護生接觸臨床實踐的啟蒙者。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其對病人的關懷護理質量,影響病人滿意度與護患關系[7],也會對實習護生產生深遠的影響[8]。目前,國內外關于人文關懷能力的研究主要針對臨床護士、護生等群體,本研究主要闡述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研究現狀,探討提高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措施,為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提供參考。
1.1 臨床護理教師 臨床護理教師是兼具護士和教師的雙重身份的護理人員,即在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同時,承擔臨床護理教學任務[9],他們接受教學委托,根據教學大綱,在臨床學習過程中對護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響,并通過示范教學活動向護生傳授知識,增強護生情感和臨床技能[10-11]。
1.2 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最早由美國護理學家Leinineg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將人文關懷定義為為協(xié)助、支持、尊重他人或組織,以滿足其需求,從而提高其生存條件的活動或行為[12]。Watson[13]認為,人文關懷是一種主動關懷人的意愿、意識或責任,是在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其本質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愛的互動。范宇瑩等[2]提出人文關懷是通過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個性需求,培養(yǎng)人的自主意識及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即以人的發(fā)展為本。
1.3 人文關懷能力 人文關懷能力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提升的人的內在素質,是護士秉承人性、德性,融合體力、智力、知識、意志等為一體的內在素養(yǎng),其外在表現形式為自覺、創(chuàng)造性地服務于病人的實際工作本領和才能[14-16]。人文關懷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是一名護士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目前,用于測評護士人文關懷的測評工具多由國外學者研制,而我國學者主要對國外成熟的測評工具進行翻譯、修訂,自行研制的測評工具較少。研究者們可以根據所需測評的人文關懷的行為、能力或品質選擇相應的量表,目前較為常用的量表主要有關懷評估問卷(Caring Assessment Report Evaluation Q-sort,CARE-Q)、關懷行為評價表(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CBA)、關懷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護理專業(yè)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Humanistic Caring Abil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ssessment Scale,HCANU)和人文關懷品質量表(Nursing Caring Characters Assessment Tool,NCCAT)等。CARE-Q是國外首個測評關懷的測評工具,由Larson[17]于1984年研制而成,共6個維度、50個條目,可自評或他評,主要用于評價護士的關懷行為;2006年,Lee等[18]翻譯修訂,形成了該問卷的中文版本,該量表最初用于癌癥病人,用以測評護士或病人對護理人文關懷行為重要性的評價,目前已被用于多科室病人與相應護士對護理人文關懷行為的認識等[19-20]。CBA是Cronin等[21]根據華生的人文關懷理論及其十大關懷因素研制的測評護理人文關懷行為的他評量表,也可以用于評價護理人文關懷的實施質量,包括7個維度、63個條目;中文版CBA由我國學者劉義蘭等[22]翻譯修訂,并將量表簡化為6個維度、53個條目。以上兩個量表均可用于慢性病病人護理人文關懷需求的測評[23]。CAI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最廣泛的關懷能力測評工具之一,是由Nkongho[24]編制的,用來評價護士關懷他人的能力的自評量表,包括認知、勇氣、耐心3個維度,共37個條目;我國多位研究人員[25-27]對CAI進行漢化和改良,其中許娟[26]翻譯修訂的中文版CAI目前在我國應用最廣。2007年,黃弋冰[28]以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及操作性理論模型為基礎,并根據我國現有的文化背景自行研制了HCANU,量表包括8個維度、45個條目,主要研究對象為護生,旨在評價其人文關懷能力水平。NCCAT是我國首個用于評價護理人員關懷品質的測評工具,由學者劉于皛[29]自行研制而成,主要用于評價護士及護生的人文關懷品質。
國內外關于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人文關懷能力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等方面。國內研究大多數為橫斷面調查,未涉及針對性的、具體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的干預性研究。
3.1 國外研究 教師的關懷行為包括尊重學生、富有同理心、能夠運用關懷溝通技巧,其人文關懷能力對學生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0]。在臨床護理教學中,臨床護理教師一直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文關懷能力是其最重要的能力[31],而且其示范作用是關懷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2]。許多學者也意識到了臨床護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以及其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性,并對此進行了探討。首先,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臨床教學有助于幫助護生獲得關懷行為[33],而缺乏人文關懷的教學可能會導致護生產生冷漠、焦慮、沮喪等情緒,這些負性情緒不利于護生的學習能力與護理技能的培養(yǎng)[34-35]。其次,Alpers等[36-38]研究也證明了臨床護理教師的關懷行為會對護生的關懷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其關懷行為會影響護生關懷病人、同事及同學的能力。此外,護生的臨床學習體驗會對其日后的工作態(tài)度及職業(yè)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臨床護理教師傳授知識、展示專業(yè)精神、熱情和人文關懷的能力正是影響護生臨床學習體驗的關鍵[37]。Factor等[39]在其研究中闡述了與臨床護理教師的臨床教學能力相適應的是建立以關懷行為為核心的人際關系的能力,將其臨床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和人文關懷行為三者結合可以優(yōu)化護生的臨床學習體驗。
3.2 國內研究 臨床護理教師作為護生的角色模范,其在教學中表達人文關懷可為護生創(chuàng)造良好關懷教學氛圍,其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能夠激發(fā)護生發(fā)揮個人的人文關懷潛能。徐麗華[40]認為,臨床護理教師的關懷言行與其所展現出的護患溝通能力是護生最為欣賞的,這種關心能力的展現是價值觀的融入及體現,而往往也是這種行為及情感上的觸動,能夠幫助護生領悟護理的藝術和價值。臨床護理教師在臨床工作及帶教過程中展示人文關懷行為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利于護生形成并加深其對關懷的體驗與感悟,從而將其自身對護理專業(yè)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內化于心,外化為自覺的人文關懷行為與能力。
人文關懷能力是臨床護理教師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41],臨床護理教師對護理專業(yè)的熱愛、對病人的關懷、對護生的支持與愛護,都會加強護生的專業(yè)態(tài)度和關懷行為,必須要注重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2]。鞏瑩等[42-44]調查結果顯示,實習護生感知臨床護理教師的關懷行為越多,其人文關懷能力就越高,臨床護理教師必須要有關懷意識及關懷行為才能為護生所感知,從而提高護生自身的人文關懷能力,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提高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性。近年來,也有研究人員開始探索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或品質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認為,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或品質處于良好水平,高于一般護士;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學歷、工作年限及是否接受過相關人文關懷教育等[44-48]。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的高低對實習護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提高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注重展現其關懷行為等是提高臨床教學質量、優(yōu)化護生臨床體驗以及促進其自身及護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國內關于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局限性:首先,人文關懷測評工具的對象主要以護士、護生兩大群體為主,缺乏針對臨床護理教師人文關懷能力的測評工具,因而無法準確、全面地對其人文關懷能力進行評估;其次,國內關于臨床護理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橫斷面調查研究上,分析其人文關懷能力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或是研究者對臨床護理教師進行師資培訓時穿插部分人文關懷的內容,缺乏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干預性研究或質性研究。針對以上局限性,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4.1 研制相應測評工具 研究者可根據人文關懷的內涵、理論以及臨床護理教師的特征研制信效度高、針對臨床護理教師的特異性量表,以便準確了解臨床護理教師這一群體的人文關懷能力情況,為日后準確客觀地評價干預工作的有效性提供支撐。
4.2 加強人文關懷培訓 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可以在后天的學習、培養(yǎng)及實踐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研究者們可以通過對臨床護理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人文關懷的特點、培訓學習需求等,制定基于人文關懷能力的系統(tǒng)化培訓方案,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培訓,如行動學習法[49]、體驗式教學法[50]、數字故事法[51]等,從而加深臨床護理教師對關懷的理解、感受,進而主動實施關懷,最終有效落實人文關懷護理,提高其自身人文關懷能力。
4.3 構建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受個人、環(huán)境與行為3個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響[52]。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會對護士產生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護士在無形中受到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從而自覺學習他人實施關懷行為,提升自身人文底蘊[53-54]。例如,科室病區(qū)走廊可設立人文關懷展板,展示關懷感悟;臨床護理教師在實習護生新入科時熱情介紹自己及科室情況,帶教期間動態(tài)評估實習護生情況,出科時進行出科教育并提出個性化建議,構建一種以人為本,關心護士、病人、護生的人文環(huán)境。
4.4 強化教學能力 臨床護理教師既是護士,也是教師,人文關懷能力與教學能力都是其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帶教的核心就是臨床護理教師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并為其提供個性化帶教[55],面對不同護生的需求,臨床護理教師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臨床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臨床護理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教學能力以及同理心、換位思考、溝通表達能力等,才能為護生提供更好的臨床學習體驗及關懷體驗,強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提高。
強化臨床教學師資力量,提升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是順應護理專業(yè)教育與人文關懷相融合大趨勢的要求。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且需要學校、醫(yī)院、社會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醫(yī)院應重視培養(yǎng)臨床護理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開展基于人文關懷能力的系統(tǒng)化培訓,不斷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從而為醫(yī)院、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