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志偉
(景德鎮(zhèn)美術館,景德鎮(zhèn)市,333000)
在人類繪畫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畫和油畫無疑是中西方繪畫藝術的最杰出代表。又因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思想體系、崇拜體系,中國畫和油畫又各有其特點,以及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尤其到了近現代,無論是“東學西漸”還是“西學東漸”,二者之間一直在相互影響。它們共同構成了整個人類的燦爛文化,可以說是缺一不可。瓷畫發(fā)端于景德鎮(zhèn),他是瓷文化與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它從誕生之初就主要受到中國畫的影響,但在清代的一些特定時期,為滿足宮廷的喜好和海外訂單的需求,也主動運用西方油畫、琺瑯畫的技法和材料進行瓷畫創(chuàng)作,瓷畫藝術是中國較早受到西畫影響的藝術載體之一。但是到了晚清、民國時期,程門、王少維、潘匋宇、珠山八友等瓷畫名家都是以瓷上文人畫為擅長,瓷畫藝術儼然就是瓷上中國畫,這種態(tài)勢一直持續(xù)到建國以后。然而藝術需隨時代,到了當代,瓷畫創(chuàng)作開始更加的多元、豐富,尤其伴隨著越來越多“景漂”藝術家的到來,瓷畫藝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寬廣,以油畫為代表的多種藝術形式以及他們特有的材料技法開始創(chuàng)新性的運用到瓷畫創(chuàng)作中來。
油畫是西洋畫的杰出代表,誕生于15世紀的歐洲,荷蘭蛋彩畫家揚?凡?愛克為避免蛋彩畫的脫落、掉色、褪色、不夠精細等毛病。對繪畫材料等加以改良,創(chuàng)造性的將一種特制的油調和礦物顏料并在經過處理的亞麻布或木板上作畫,經過一番對材料的改良,畫作的色彩更加的飽滿豐富,覆蓋力更好,畫面可以描繪的更加精細寫實,立體感更強。在這之后油畫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方式,并逐漸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時至今日,《蒙娜麗莎的微笑》、《日出?印象》、《向日葵》等經典油畫為大眾耳熟能詳。當代油畫和瓷畫的工藝材料較之古代更為豐富,但兩者相較,油畫的工藝材料更為成熟、穩(wěn)定、多樣。同時,油畫與釉上瓷畫在材料的運用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首先油畫和釉上瓷畫都是以油作為調和媒介的,當代油畫多用較快干的植物油,如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來調和顏料,作畫時使用揮發(fā)性快的松節(jié)油和揮發(fā)性慢的亞麻仁油作為稀釋劑。而釉上瓷畫用乳香油來調和顏料,作畫時使用樟腦油作為稀釋劑。相比較而言調和和稀釋的方式差不多,但是油畫的選擇空間更大。
油畫與瓷畫在油的使用上的相似之處,使得兩種材料交互具有可能性,越來越多的瓷畫家開始嘗試使用油畫的油來創(chuàng)作瓷畫。我們都知道,油的揮發(fā)性較于水會慢許多,但是不同成分油的揮發(fā)速度也不一樣,我們常用的釉上瓷畫稀釋劑樟腦油有快干、慢干、正常之分,在運用上,作者會根據畫面的需要選擇相應的油,比如有些畫面需要刻畫的非常精細時,需要畫面保持油性便于不斷勾勒上彩時,我們需要用到慢干油。反之需要快速完成上色時,我們就要用到快干油。但是就算是快干型樟腦油,干的速度還是太慢,給瓷畫創(chuàng)作帶來不便。而反觀松節(jié)油,是真正的速干油,特別適用于一次性畫法的表現。這是因為松節(jié)油的主要成分是是松樹的樹脂中提取的水性液體,易揮發(fā),流動性大。在一些一氣呵成的瓷畫作品創(chuàng)作中,油畫用松節(jié)油較之傳統(tǒng)的樟腦油更適合用于做顏料稀釋劑,所以這一油畫稀釋用油開始越來越多的為瓷畫創(chuàng)作所用,特別適用于一次性燒制作品及大型集體筆繪創(chuàng)作時所用。
油畫的肌理材料也非常好,便于塑造更立體真實豐富的形體。據我所了解到的,油畫有專門用的油畫“肌理膏”,可用刮刀、畫筆等隨意的堆填出所需的肌理形狀。瓷畫也有制作肌理的材料和方式,比如在釉下用泥漿堆填出肌理,但是工藝制作較為復雜,風險較大,成功率低?!熬捌彼囆g家應為平先生結合自己的油畫創(chuàng)作經歷,經過多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發(fā)明了運用油畫肌理膏與釉上粉彩玻璃白相結合的瓷畫肌理塑造,工藝材料穩(wěn)定,易于操作,塑造出的肌理生動、富有筆觸感。作為西北人的應為平老師,他的瓷畫作品以藏域人物和風景為主,他很巧妙的根據材料的特性,將油畫材料和瓷畫材料結合起來運用到他的作品中來,雖然經過高溫燒制,油畫材料沒有了,但是有瓷畫材料的加持,肌理膏在塑造時的筆觸、肌理、厚度全部留下來了。他筆下的藏域人物風景瓷畫作品畫面層次更豐富,具有極強的立體感。他的富有油畫肌理效果的瓷畫作品豐富了瓷畫的材料和表現語言,成為當代景德鎮(zhèn)瓷畫藝術傳承創(chuàng)新的典范佳作。
油畫是在蠟畫、蛋彩畫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在繪畫顏料完成從膠質到油質的的轉換后,油畫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逐漸形成我們今天對油畫的認知。油畫技法非常豐富,如多層次罩染法、直接畫法,潑彩、刀堆等技法。油畫技法中對結構、對透視構圖的科學把握也是對當代瓷畫創(chuàng)作的有益補充。通過前文的概述,我們可以感受到油畫與瓷畫具有部分材料的相同性,繼而在技法的運用上,也有可吸收借鑒的內容。在瓷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釉上釉下工藝、材料的不同,塑造畫面的不同借鑒不同的油畫技法。
西方油畫在印象派出現之前,注重寫實,技法以多層次畫法為主,這其中又包含透明薄涂技法,不透明厚涂技法等多種技法,也就是用單色描繪素描關系后,通過色彩的多次罩染、重疊以完成畫作,能夠非常生動的展現所描繪人物、物體的質感。對于釉上瓷畫,這一技法可以借鑒應用,提升畫面的色彩層次和質感。通過不同色系色彩的層層疊加燒制,還可以規(guī)避釉上顏料之間相互調和其中一色容易被消融的情況。我的釉上風景瓷畫作品都是多次燒制而成,很多色彩效果是一次性調制所達不到的,必須通過一遍一遍的上色再燒制,色彩與色彩之間經火自然融合形成的偶然天成的藝術效果,這都是借鑒了古典油畫的制作技法。
油畫在描繪主體物,處理空間層次關系時會采用厚堆法和薄涂法,通過畫面的厚薄的處理達到影響畫面空間關系的效果。通過工藝上與瓷用玻璃白、油畫肌理膏等材料的結合,釉上彩也可以運用油畫的厚堆技法,繼而拉開畫面的空間關系、主次關系,提升畫面效果和質感。我的作品《蒼山之鷹》就是借鑒了油畫的這一技法,畫面遠傳的云霧我用新彩顏色描繪后用細海綿拍薄拍勻,突出云的輕薄質感,近處的蒼山我用新彩描繪好山的形狀后,運用粉彩玻璃白和油畫肌理膏厚堆塑造出山石的肌理,一薄一厚之間,整幅畫面的空間關系和云鷹、山石的質感都展現出來了。
顏色釉工藝是當代中國瓷畫藝術的發(fā)展主流之一,它的偶然天成使得很多藝術家對它情有獨鐘,當代顏色釉瓷畫創(chuàng)作也應用到了非常多的油畫技法。如熊亞輝、李泉等瓷畫藝術家,他們將顏色釉工藝與油畫直接畫技法相結合,形成了有顏色釉特殊色彩變化效果的瓷上油畫作品。這些都是油畫技法在瓷畫上創(chuàng)新應用的杰出成果。
當代中國瓷畫藝術正在蓬勃向前發(fā)展,它獨特的工藝性、材料性使得它的魅力越來越出眾,為很多的其他藝術群體所關注。很自然的它也會受到更多其他藝術載體的影響,這種影響不是一種簡單的拿來主義,更多時候它是一種融合和發(fā)展,繼而形成新的瓷畫語言。油畫材料和技法相較于瓷畫而言,更成熟更多元,如今,越來越多從事油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進入到瓷畫領域,他們也會將更多更豐富的油畫材料、技法、思潮帶到瓷畫創(chuàng)作中來,將老藝新用,將新藝活用,為瓷畫增添更多的有益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