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問題、方法與視野:謝思煒教授杜詩研究述評

        2021-01-06 06:50:06劉曉亮
        天中學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杜詩杜甫教授

        劉曉亮

        問題、方法與視野:謝思煒教授杜詩研究述評

        劉曉亮

        (廣東開放大學 文化傳播與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91)

        謝思煒教授堅持杜詩研究30余年,發(fā)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2016年出版的《杜甫集校注》,是謝思煒杜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杜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績。梳理謝思煒的杜詩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他在問題的發(fā)掘與辯證、方法的傳承與變通、視野的開闊與多元三個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特點,值得后學認真總結和借鑒。

        謝思煒;杜詩研究;問題;方法;視野

        自宋人紛紛研究杜詩以來,杜詩學研究逐漸成了一門顯學,歷經千年而不衰。評價個中得失,亦可做出有關學術思想、學術潮流等有價值的判斷。杜詩學史上取得卓著成就的宋代及明末清初兩個高峰至今為人矚目,學術研究轉型后的20世紀杜詩學,所謂“第三個高峰”,其研究成果亦得到了“平議與反思”[1],這些為今后的繼續(x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眾多默默耕耘的杜詩學研究者中,謝思煒教授的研究值得我們認真總結與借鑒。

        謝思煒是新中國恢復高考以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完成了學士、碩士和博士的學習,師從啟功先生。從碩士階段的江西詩派研究到博士階段的白居易詩文研究,從1984年碩士畢業(yè)留校任教到2001年轉至清華大學任教至今,謝思煒一直在唐宋詩學領域默默耕耘,其中尤以白居易詩文研究和杜詩研究成績顯著。筆者據(jù)中國知網(wǎng)統(tǒng)計,其自1985年發(fā)表《〈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2]至今,已發(fā)表相關杜詩研究論文20篇,同時在其專著《禪學與中國文學》中亦有關于杜詩的論述。尤其是2016年出版的其獨自校注的《杜甫集校注》,不僅是其個人研究杜詩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杜詩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朱熹云:“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涵養(yǎng)轉深沉?!鄙綎|歷城周永年亦云:“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3]這些做學術和寫文章的良言都指示后學要對前賢之成就有所總結,并加以繼承和轉化,學術與文章方得“能”與“大”。對謝教授杜詩研究之總結,亦復如是。

        一、30多年耕耘:杜詩研究概述

        謝教授在其《杜甫集校注》(以下簡稱《校注》)前言中回憶道:“筆者三十年前初次通讀仇注杜詩,當時曾據(jù)《續(xù)古逸叢書》本和幾種宋本進行??雹伲纱顺醪絿L試文獻工作基本方法,稍窺治學門徑。其后一直將杜詩作為研究課題?!盵4]古代注杜之人,動輒幾易其稿②、耗費十幾年③,謝教授之杜詩研究,亦繼承了前人這種堅持不懈的可貴精神。為清晰了解謝教授之杜詩研究,現(xiàn)將其研究大致分為四類:

        (一)杜詩的語詞箋釋

        對杜詩的注釋始于北宋,即所謂“二王本”上已有部分注文。后又有吳若本、九家注,至所謂“千家注”。后世杜詩研究大家,如錢謙益、朱鶴齡、盧元昌、仇兆鰲等,皆以注杜為業(yè)。因所見材料不同、學識不等,故后世注家對前注加以辯駁在所難免。近現(xiàn)代杜詩研究大家如聞一多、馮至、蕭滌非等,皆對杜詩進行過注釋??梢哉f,研究杜詩的第一步工作必須從注釋開始。不明語詞所指,很難做出基于注釋基礎之上的其他闡釋。謝教授的杜詩研究亦以語詞箋釋起步。

        其《〈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首先將“二王本”注文與其他各本(《九家集注》《分門集注》和《草堂詩箋》)進行對照,進而比較分析“甫自注”“公自注”,并介紹了吳若本注文的特點;其次對“二王本”注文的內容進行分類,分析注文中的典故;最后對影宋本吳若本部分注文進行了鑒別??偟膩碚f,此文是對杜甫自注的整理與研究,也是對杜詩語詞箋釋的深入研究。清人吳梯《讀杜姑妄》對杜甫自注多有申論,謝教授對我們今天重新梳理杜甫自注、對吳梯的申論加以檢討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謝教授發(fā)表于《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4期的《杜詩人物考補》一文乃延續(xù)古人如黃鶴、錢謙益、朱鶴齡等,近人陶敏、陳冠明等對杜詩所涉人物之考辨研究,共考補22人。此文之特色在于“舊材料”之“新用”,如對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陶敏《全唐詩人名匯考》、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陳冠明《杜甫親眷交游行年考》以及《唐會要》《大正藏·歷代法寶記》《冊府元龜》等文獻資料的使用。

        在發(fā)表于《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2期的《杜甫的數(shù)學知識》一文中,謝教授結合《大衍歷》來考杜甫《唐興縣客館記》所謂“秋分大余小余”;結合唐代流行的六甲八卦冢葬法分析《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所記葬法。其中有關歷法問題部分,已先于2012年發(fā)表于《傅璇琮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杜甫詩文中的歷法問題》;而關于唐代的冢葬法,2014年又擴深一步,有《唐代葬法與杜審言夫妻合葬問題——據(jù)杜甫〈盧氏墓志〉考察》一文,發(fā)表于《清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此等研究乃基于杜甫詩文中某一兩個語詞之考釋,進而做出有關文化背景方面的研究,所謂“小中見大”的典范。

        有關杜詩與六朝文學尤其是《文選》的關系向為杜詩學研究者所注意。早在民國時,已有李詳《杜詩證選》。謝教授發(fā)表于《文學遺產》2013年第4期的《杜詩與〈文選〉注》一文可謂李詳之仿作,但又有所擴深。一般人研究杜詩受《文選》之影響,主要秉持“無一字無來歷”之說,從《文選》中尋繹杜詩之典源。謝文則主要討論了杜詩與《文選》李善注、五臣注的關系?!岸鸥υ趯懽髦袘鞘紫葏⒄绽钌谱?,同時也參考五臣注?!币颉段倪x》李善注和五臣注的流行,唐人寫詩除了熟讀《文選》,對注釋亦了然于胸,故受其影響在所難免。

        語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某些詞語會表現(xiàn)出“由俗到雅”或“由雅到俗”的轉化。杜詩中有好多唐代流行的俗語,時至今日則有可能因不明其意而致詩意誤解。研究杜詩中的俗語先有蔣紹愚《杜詩詞語札記》、曹慕樊《杜詩雜說全編》等。謝教授發(fā)表于《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年第1期的《杜詩俗語詞補釋》一文乃紹繼前賢之作。此文分動詞、形容詞、名詞、副詞、連詞五類分別對杜詩中的57個俗語詞進行了考釋,對杜詩的詩意理解裨益甚大。

        謝教授在《校注》“前言”中謂:“注書亦如積薪,后來者居上?!捎谑苷w研究水平所限,舊注在官制、科舉、軍事等唐代專門史方面有較多知識局限,在涉及天文歷算等專門之學時也往往力不從心……對《唐興縣客館記》所記秋分‘大余小余’,楊倫則直言‘即觀朱釋亦未明’。又如《唐故范陽太君盧氏墓志銘》,杜甫實為說明繼祖母不能與祖父合葬,舊注不知是否有所避諱,亦不予深究?!盵4]由此可見謝教授之《校注》乃其多年對杜詩語詞箋釋的集大成之作。

        (二)詩藝闡釋研究

        杜詩之文學成就除了其蘊蓄的道德關懷,便是其藝術特色。近體詩發(fā)源于六朝,至唐初經沈佺期、宋之問等人實踐,最終定型。但真正成為后人宗尚,卻得力于杜甫的全力創(chuàng)作及其藝術感召。故自白居易始,后人總能從杜甫這里找到其想要學習的技巧。因此,歷來杜詩學研究者,皆對杜詩之藝術予以深刻闡釋。

        謝教授對杜詩詩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杜詩的“敘事藝術”?!丁贷惾诵小蹬c〈羽林郎〉——一個改造傳統(tǒng)的示例》(《名作欣賞》,1988年第4期)一文雖為個案研究,但所討論問題卻異常豐富。首先,對《麗人行》之“諷刺說”主旨進行了縱向梳理;其次,重點分析了該詩之敘述方法;再次,對比分析了《麗人行》與《羽林郎》的相似性及《麗人行》對傳統(tǒng)婦女描寫的改造。該文注重學術史的梳理,同時亦注重橫向比較,縱橫結合恰到好處。此外,該文還順帶討論了傳統(tǒng)詩歌婦女形象的演變;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注重引用國外理論,如蘇聯(lián)巴赫金學派關于文學、文學體裁的觀點,法國后結構主義者克里斯蒂娃關于詩學語言的觀點,結構主義文論家羅朗·巴赫特的敘述學理論,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觀點等。

        謝教授發(fā)表于《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的《論自傳詩人杜甫——兼論中國和西方的自傳詩傳統(tǒng)》一文屬于比較文學研究,對杜詩的自傳性書寫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該文指出:“與西方詩歌比較,中國(文人)詩歌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不在于它的意象性、神韻、格調等等,而是它進入社會、進入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即自傳方式?!蔽恼率紫仁崂砹硕鸥χ爸袊詡髟姷陌l(fā)展,接著從三個方面對杜甫自傳詩的特征加以論述,最后通過分析西方自傳詩人代表英國的華茲華斯和美國的惠特曼,將杜甫詩歌的自傳性與西方自傳詩進行了對比。

        通過對《麗人行》的個案研究及杜詩自傳性書寫的透視,謝教授于《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推出了其杜詩敘事藝術研究的總結之作——《杜詩敘事藝術探微》。該文首先對民間敘事傳統(tǒng)與文人記事傳統(tǒng)進行了辨析與梳理,然后指出杜甫在面對“民間敘事傳統(tǒng)、文人抒情記事傳統(tǒng)和文人仿作敘事詩傳統(tǒng)”所要做的兩件事:“一是發(fā)展提高文人仿作的敘事詩,開拓更多的題材,注入更鮮明的社會意識,使之成為真正的文人敘事詩”;“一是改進充實原有的文人抒情記事詩,擴大體制,加強批判精神”。這兩件事并非獨立,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再然后便詳細分析了杜甫所做的文學“改造”:結合《兵車行》和《麗人行》談杜詩“記事對敘事的改造”;結合“三吏”“三別”談杜詩敘事和記事的拼合;結合風俗詩(如《負薪行》《最能行》)和寓言詩(如《客從》)談杜詩“敘事的替代”。最后加以總結:“這兩種形式(敘事詩和抒情記事詩)的結合,才使得杜詩具有‘詩史’的性質,具有可與社會歷史本身相媲美的完整性和深厚性?!睆臄⑹滤囆g來探討杜詩的“詩史”性質,視角非常獨特。

        謝教授發(fā)表于《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的《杜詩的自我審視與表現(xiàn)》一文是繼續(xù)杜詩的自傳性研究,并開宗明義道:“自傳性是杜詩的一個基本特點?!比缓笤撐囊来斡懻摿讼铝袉栴}:杜詩的自我審視,一方面是情感發(fā)現(xiàn)和道德自覺的過程,另一方面則伴著反省自嘲和對自覺主題的拆解。由此引出杜詩在內容和修辭、風格上的一系列變化:窮愁生活的描寫、修辭上的用拙以及具有反諷意味的戲謔風格。在文章結尾謝教授總結道:“戲謔態(tài)度后來在韓愈詩文中又有所發(fā)展,在蘇軾身上發(fā)揮得尤為淋漓盡致,那是由于他們在追求思想目標或表達個性自由時遇到了更多的挫折和限制,但在基本格調上顯然與杜甫有一脈相承之處?!?/p>

        長期以來,謝教授對杜詩敘事藝術的研究與闡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道德闡釋研究

        杜甫被稱為“詩圣”,主要因其博大的儒家情懷。故歷來論杜詩者,多發(fā)掘其詩所蘊寓的儒家倫理道德。謝教授對杜詩的道德闡釋也主要基于其道德關懷,并對杜甫之精神探索和思想界限予以深入探析。

        謝教授發(fā)表于《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的《杜詩的倫理內涵與現(xiàn)代闡釋》一文主要論述了“杜甫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性文學中的典型意義”。該文指出:“杜甫成為一個道德詩人,與那個道德意識低落而正趨于復蘇的歷史轉變時期緊密相關,他自己在其中也經歷了由道德的不自覺逐步走向自覺的轉變過程。”并以“三吏”“三別”和《北征》等詩為例,分析了杜甫“在文學中深刻展現(xiàn)了道德意識背后復雜而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歷史內容”。文章最后,呼應了標題的“現(xiàn)代闡釋”,指出“杜甫的以倫理意義為支持的文學實踐,又確實是九至十六世紀新儒學思想革新運動的先導和有力支持”,并指出該文的所謂“現(xiàn)代闡釋”,是將杜詩之倫理內涵放到儒學發(fā)展的背景上闡釋,來見出杜詩中所體現(xiàn)的“儒家倫理的諸種困境,體驗到在純思想論述中無法看到的儒者個人的道德發(fā)現(xiàn)、完善乃至動搖、失落的真實思想過程”。該文不僅從文學角度研究了杜詩,且不乏深切的現(xiàn)實關懷。

        謝教授發(fā)表于《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的《杜甫的精神探索與思想界限》一文梳理了杜甫的精神成長之路——從理想破滅到社會批判——再到最后自我人性的發(fā)現(xiàn)。通過分析杜甫的人性關懷,作者指出了杜甫的思想界限,即杜甫最終無法逃脫中國專制社會傳統(tǒng)政治格局和以儒學為主的傳統(tǒng)思想格局的限制。杜甫的思想遺產盡管包含了道德自覺、社會批判、人性關懷等內容,但在整體上或許正屬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權威平民化”的有效組成部分。該文可以說是《杜詩的倫理內涵與現(xiàn)代闡釋》和《杜詩的自我審視與表現(xiàn)》兩文的總結與深化,體現(xiàn)了謝教授杜詩研究的一貫性特點——謝教授對杜詩某個問題的關注,并非點到為止,而是形成一種持續(xù)性關注。

        (四)文化學視角下的杜詩研究

        文學研究引入文化學視角,不僅豐富了文學的闡釋,而且增加了文學闡釋的厚實之感,但這無疑給研究者增加了難度。所謂“打通文史哲”并非每一個文學研究者都能做到,多數(shù)仍停留在一種“口號”或“設想”階段。謝教授的杜詩研究,有一部分是基于杜詩的基本闡釋,從而做出有關詩學、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統(tǒng)稱之為“文化學視角”。

        謝教授發(fā)表于《文學遺產》1991年第3期的《杜詩解釋史概述》一文將諸多杜詩解釋按照線性發(fā)展分為七類:白居易的倫理解釋,從道德層面解釋杜詩;李商隱和黃庭堅的詩藝解釋,對杜詩從技巧層面加以分析和模仿;引述伽達默爾的“體驗美學”理論來分析宋人關于杜甫年譜的編訂;由對杜詩的闡釋來觀照杜詩闡釋者所處的時代;運用傳統(tǒng)以意逆志的詩學闡釋方法對杜詩創(chuàng)作意圖的解釋;斷章取義式的解釋,把解釋當作創(chuàng)作,闡發(fā)解釋者自己的學說或思想;詩史說的歷史價值。此文不僅對杜詩解釋史提出了自己的分類,還指出了各種分類存在的不足及其價值所在,如關于“詩史說”,文章指出這種闡釋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將本文與歷史統(tǒng)一起來,在歷史框架內理解本文的新的可能”。此外,作者在文章開頭也總結出杜詩解釋應該持有的一種“共性”追求:“杜詩解釋史也體現(xiàn)了解釋的雙向性特征,不但逐步揭示出杜詩本身的豐富內涵,同時也在不同時代以多種方式反映了解釋者對他們的處境和他們自己的理解。因而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追尋對杜詩的某種最終的、絕對的、唯一的解釋,也并不是單純推翻或駁正前人的種種解釋,而是發(fā)現(xiàn)這些解釋和它們的歷史條件的關聯(lián),說明這些解釋如何成為可能的,從而顯示杜詩解釋曾有的和還會有的豐富的歷史可能。”此外,該文亦引用了國外諸多理論,如心理重建解釋學、結構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等。

        杜甫作為儒家倫理的代表,長期以來研究者多關注其儒家思想,其詩歌所體現(xiàn)出的佛教教義,尤其是禪宗思想,也得到了諸如錢謙益、郭沫若、呂澂、陳允吉等學者的考證,但究竟其信仰南宗還是北宗,學界一時論爭難分。謝教授發(fā)表于《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的《凈眾、保唐禪與杜甫晚年的禪宗信仰》一文則撇開南北宗的爭執(zhí),根據(jù)《歷代法寶記》的材料,從禪宗支派凈眾宗和保唐宗來探討杜甫晚年漂泊四川時所受的影響。該文對杜詩《望牛頭寺》“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一聯(lián)進行了分析,認為“不住心”即杜甫受凈眾“無念”法門影響的體現(xiàn)。此外,“杜甫如何在主體倫理實踐中遵循儒家思想,以及這種理想如何遭遇困境,以致他晚年如何轉向宗教思想尋求出路”,謝教授在其《禪宗與中國文學》中亦有專門論述。該文屬于舊材料的新利用,然在未經人使用的情況下,亦可謂“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該文還提示了一個事實:“恰恰從杜甫開始,儒家思想的認真信奉者和實踐者們都必須以某種方式對禪宗思想的影響做出回應?!?/p>

        自唐元和年間開始,“李杜優(yōu)劣論”成了一樁詩學公案,久訟不息。謝教授發(fā)表于《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的《李杜優(yōu)劣論爭的背后》一文亦從這一公案入手剖析韓孟詩派和元白詩派在詩壇影響和詩學觀念上的區(qū)別、變化和競爭。

        謝教授發(fā)表于《清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的《唐代葬法與杜審言夫妻合葬問題——據(jù)杜甫〈盧氏墓志〉考察》一文屬于對唐代葬法的研究。文章首先考證了《墓志》所載盧氏;繼而考實《墓志》為杜甫作。文章主要根據(jù)唐代六甲八卦冢葬法分析杜甫祖父杜審言所葬系乾冢壬穴,盧氏取甲穴。這種葬法合乎唐代五姓葬法中杜姓屬商之說,而盧氏不與夫合葬,合于唐代士族的通行做法。該文特色在于多種材料的運用,如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續(xù)補》、洛陽文物工作隊編《洛陽出土歷代墓志輯繩》、李獻奇和郭引強編《洛陽新獲墓志》、魏津《偃師縣志》、李崗等《西安南郊唐貞觀十七年王憐夫婦合葬墓發(fā)掘簡報》等文獻,為該文之考證論述提供了切實的依據(jù)。

        謝教授在其《唐宋詩學論集》的“后記”中曾對自己的學術研究特點和成就進行過一次總結:

        文學史研究一方面以文獻工作和史實考察為基礎,另一方面又與思想意識形態(tài)問題密不可分。前一方面依靠材料說話,有事實管著;后一方面需要思想的理解能力,有思維邏輯管著。但正像弗羅斯特(Frost)的詩里說的,未選擇的路總給人留下遺憾。我所從事的文學史研究,讓我在向這兩個方向努力的同時感覺遺憾的是:既缺少歷史學的專業(yè)訓練,也缺少哲學的專業(yè)訓練,在兩個方向上都走不了太遠。走到目前這一步,就人生而言大概已基本“定型”,不大可能返回去重新開始了?;仡^看一下勉強可算是“學術”的這些文字,就事實考察而言,只有幾個分散的點,始終未能連成一片,因為沒有讀那么多的書,被“分段”、專題研究方式限制住了;就對文學現(xiàn)象的理解而言,只反映了自己在那一時期的觀察視野,所能達到的度,其中某些刻意求取之處,淺深得當與否,不僅自知,讀者亦知。[5]

        這段話是謝教授于2002年2月說的,十幾年過去了,以杜詩研究來說,他所謂的兩個努力的方向相對于以前均得到了進一步推進;而他曾經的“遺憾”和所謂的“只有幾個分散的點,始終未能連成一片”,通過十幾年的積淀,亦得到了部分“償愿”。

        二、杜詩研究特點分析

        1400多首杜詩猶如一座寶庫,凝結著時代印記和思想履痕,故為各個時代的研究者提供了挖掘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分析并總結謝教授的杜詩研究特點,只是現(xiàn)階段的一步工作。即使像《校注》這樣集大成之作的出版,也并不能使我們斷言謝教授之杜詩研究不會再出現(xiàn)新的成果,相反,其可能在《校注》的基礎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分析謝教授的杜詩研究特點,也可為更多的杜詩研究者以及文學史研究者提供一種“方法論”參照。

        (一)問題的發(fā)掘與辨證:杜詩闡釋的必要性

        杜詩雖經千年闡釋,但其所蘊寓的問題還有很多,即使已被發(fā)掘的問題有些亦存在爭議,故需要辨析,這些都提示出杜詩闡釋的必要性。

        一是對杜詩所蘊寓問題的發(fā)掘。對杜詩所蘊寓問題的發(fā)掘和解決,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杜詩。比如杜詩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職官、杜甫的詩學思想等??v觀謝教授之杜詩研究,其抓住了杜詩的“自傳性書寫”“敘事藝術”“倫理內涵”等幾個關鍵問題進而做了多角度研究,層層深入。尤其關于“敘事藝術”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杜詩及中國詩歌的敘事傳統(tǒng),對“敘事學”研究、現(xiàn)當代詩歌的敘事藝術研究亦有所幫助。

        二是對杜詩研究諸多問題的考辨。杜詩研究積累下眾多成果,當然也存在諸多未解的問題。謝教授在研究杜詩時,亦注重對這些未解問題的梳理與考辨。比如“二王本”上之“甫自注”“公自注”這些注文、杜甫之“忠君”思想、杜甫的禪宗信仰、《盧氏墓志》是否杜甫代作、李杜優(yōu)劣論等問題,謝教授通過排比材料或觀點,加以辨析,不僅對這些爭論未解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時找到了部分問題的答案。如謝教授發(fā)表于《清華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的《唐代葬法與杜審言夫妻合葬問題——據(jù)杜甫〈盧氏墓志〉考察》一文圍繞《盧氏墓志》的作者問題,梳理各種不同觀點:黃鶴疑此《盧氏墓志》為杜甫代其叔父杜登作;錢謙益駁黃鶴,認為乃代杜閑作;朱鶴齡“彌縫”錢謙益之失,亦以為代杜閑作;今人聞一多采朱鶴齡之說;洪業(yè)始辯駁“代杜閑作”之說。然后,謝教授綜合諸家觀點指出此志確為杜甫作,對文中存在爭議的“某”字,謝教授指出:“‘某’字并不是作者自稱,而是杜甫避父諱不書,所指即是其父杜閑。大概前人皆習慣于以‘某’字自稱,因此對本文‘某’字出現(xiàn)誤會。”

        (二)方法的傳承與變通:杜詩闡釋的可能性

        學術研究不僅需要“才、學、識、德”④,亦需要“術”,即所謂方法。謝教授之杜詩研究,在方法上繼承前人,又有自己的變通。

        一是細讀文本。謝教授在《校注》“前言”中提示了一條治學的“重要經驗”:“注書是細讀原著的最好方式,當研究進展到一定程度,勢必要回到這項工作上來。很多被忽視的問題,在注釋工作中得以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看似已有成說,但在注釋中發(fā)現(xiàn)還有待推敲?!边@既是“注書”的經驗,亦是其細讀文本的心得總結。他的杜詩研究,可以說皆基于細讀文本。對“影宋本吳若本部分注文”的鑒別,若非細讀,恐難以鑒定;對《麗人行》與《羽林郎》的敘述方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比較;通過對杜詩中“自我審視”所涵蓋的“雙重焦點”的分析,得出其“個人閱讀經驗”:“正是這種多面性和內在矛盾張力為杜詩贏得眾多觀眾,而并非單純道德意義上的‘詩圣’使他名壓眾人。”[6]等等。

        二是無征不信。謝教授在一篇總結其師啟功先生治學特點的文章中提到一點——“無征不信”[7]。謝教授之杜詩研究亦復如是。如謝教授發(fā)表于《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的《凈眾、保唐禪與杜甫晚年的禪宗信仰》一文,謝教授詳細征引并分析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所載寶應、永泰年間“無相傳法”“無住出山”之事,又據(jù)唐史所載嚴武、高適、杜鴻漸、崔旰等都深深介入無相門下繼法之爭,而杜甫與這些人皆有交接,故對凈眾在成都的活動及法爭應有耳聞,最終吸引其對禪宗的注意,這亦可從其成都以后的詩作中找到印跡。從佛書、史書記載來推測杜詩之禪宗信仰,進而從其詩歌所寫來印證這一事實,征引材料翔實可靠,故其結論亦較為準確。

        三是縱橫比較。自唐韓愈始以“李杜”并稱,后人逐漸開始討論“李杜優(yōu)劣”,或者從杜甫身后尋找受其沾溉者,如白居易、李商隱、黃庭堅等,加以比較論述;或者將杜甫與其同時代之高適、岑參、王維等加以比較。這些研究僅限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范圍之內。馮至曾將杜甫與歌德進行比較,從“兩個詩人的同和異”“詩與政治”“詩與自然”等方面展開論述⑤。謝教授之杜詩研究,不僅將杜甫置于中國傳統(tǒng)詩人的對比之中,如討論杜甫記事詩的感情表現(xiàn)方式,提及嵇康、阮籍、陶淵明、庾信等(《論自傳詩人杜甫》);而且將杜甫置于中外詩人對比之中,由杜甫之自傳詩來比較西方的自傳詩,如華茲華斯、惠特曼等。其對中外自傳詩傳統(tǒng)的梳理與比較,亦十分見功力。

        比較詩學的研究雖有其限制性,但若運用得當,確能收到“比較”之效。謝教授將杜詩置于中外、古今的縱橫比較之中展開論述,拓展了杜詩闡釋的可能性。

        (三)視野的開闊與多元:杜詩闡釋的豐富性

        視野的廣狹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厚重與否。因此開展文學研究伊始,就應有開闊的視野作為“先導”。謝教授之杜詩研究,體現(xiàn)了其視野的開闊與多元,也正因為這種視野,從而豐富了杜詩的闡釋。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一是材料的“舊與新”及其利用。“新材料”之于學術的推進至關重要,王國維、陳寅恪等前賢早有論述。但光占有“新材料”而不懂利用,則無異于買櫝還珠。另外,除去出土材料的發(fā)現(xiàn),材料的“舊與新”又是辯證的,過去的舊材料久置不用,而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其可用的部分,“舊”的便變成了“新”的。謝教授之杜詩研究,除了對近代以來“唐史各領域研究”“唐語言研究”成果的利用,還將諸多“舊材料”轉換成了新材料,如《冊府元龜》等大型文獻,舊注家極少有人利用;此外便是對新材料的利用,如新見唐人墓志、敦煌文獻(《歷代法寶記》等)。誠如其《校注》前言所謂:“本書盡可能利用這些材料和學界已有研究成果,對杜詩所涉及的背景、編年、地理、人物及語言運用等各方面問題加以探討。對杜詩語言運用,除核查各種書面成語出處外,還要根據(jù)見于敦煌文獻和其他材料的各種語言用例,說明大量俗語口語詞及社會流行語的用法;除對前人所謂‘無一字無來歷’加以查證外,還有必要對杜詩中的自造語和一些特殊用法加以鑒識。這樣才能全面了解杜詩的語言追求?!边@雖是僅就其《校注》而言,但其實是對其杜詩研究心得的總結。謝教授懂得如何將“舊”材料變成“新”材料,又懂得如何用新材料來證實或辯駁舊說??傊?,材料的利用為闡釋杜詩提供了確切的幫助。

        二是理論的引用與化用。材料是研究的基礎,而理論對于研究是一種指導。謝教授之杜詩研究,對于理論的引用,并非僅僅局限于文學理論(上文已經述及,此不復述)。這種多學科理論的引用,并轉化為自己研究的支撐,使其研究顯得十分厚實。比如引入結構主義文論家羅朗·巴赫特的敘述學理論來分析《麗人行》的敘述方式,讓我們清晰地明白了《麗人行》這種“取消了自己作為作者、作為詩人的自我形象,采取了非己性的單純敘述者的語言”的特殊性。

        三是打通文史哲的界域。中國古代文學所體現(xiàn)出的“文史哲不分”的現(xiàn)象在先秦文學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后世文史分途,術業(yè)專攻。尤其現(xiàn)當代學術研究工作者,限于專業(yè),故往往多“專家”,而鮮有“通才”。也因此,“打通文史哲”基本停留于一種口號或一種理想,與實際研究不符。謝教授作為20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學者,深受老一輩學者治學特點與人格情懷之熏染,故將文學與史學、哲學融合,從而收獲經得起推敲的成果,如謝教授從對歷史的梳理來辨析錢謙益、盧元昌等所秉持的諷刺比興說,從儒家思想的發(fā)展來透視杜詩的倫理內涵,從前人不夠重視的釋道農醫(yī)卜算之類的文獻中發(fā)現(xiàn)杜詩的語言真意,又從杜詩中來見出制度、倫理、詩學思想、學術、風俗等內容??傊氖氛艿榷鄠€領域的融會貫通,極大地豐富了杜詩的闡釋。

        以上對謝教授30多年的杜詩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并對其研究特點予以總結,不足之處,還請方家指正。若想全面了解謝思煒教授的杜詩研究成就,最好的憑借無疑是其新近出版的《校注》。近幾年杜詩文獻的整理和出版日漸繁盛,為開展杜詩研究提供了基礎材料,而對如謝教授這些杜詩學者研究成就的總結,亦是構建“杜詩學史”的必備工作。

        ① 此處“??薄钡慕Y果即其撰寫的《〈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

        ② 如浦起龍在《讀杜心解》“發(fā)凡”中稱:“事始辛丑夏五,期而稿削,又八月而稿一易,又十一月稿再易?!?/p>

        ③ 如盧元昌在其《杜詩闡》“自序”中稱據(jù)其注杜始于“乙巳(1665)秋”,“何朝夕,何寒暑,不手是編”,梓于“壬戌(1682)夏”,積十八年。

        ④ 按,“才、學、識”為劉知幾在《史通》中提出的治史者應具備的能力,“德”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對治史者能力的一種擴充。

        ⑤ 詳參趙睿才《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議與反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頁。

        [1] 趙睿才.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議與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5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5:136–143.

        [3] 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M]//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4.

        [4] 謝思煒.杜甫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 謝思煒.唐宋詩學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29–330.

        [6] 謝思煒.杜詩的自我審視與表現(xiàn)[J].文學遺產,2001(3):40–48.

        [7] 謝思煒.啟功先生的治學與育人之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3):50–55.

        Problems,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Review on Professor XIE Siwei's Research on DU Fu's Poetry

        LIU Xiaoliang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1, China)

        Professor XIE Siwei has been studying DU fu's poetry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published a lot of research papers. His masterpiecewas published in 2016. Combing his researches, one can find thre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in problems-digging history, methodology-inheriting and vision-broadening, which is worth studying by the followers.

        XIE Siwei; DU fu's poetry research; problems; methods; perspective

        I206

        A

        1006–5261(2021)01–0048–08

        2020-08-07

        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杜甫研究中心”資助項目(DFY20188);2019年度《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專項課題(2019GZY20)

        劉曉亮(1985―),男,河北遷西人,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劉小兵〕

        猜你喜歡
        杜詩杜甫教授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杜甫改詩
        絕句
        兒童繪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杜甫與五柳魚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長江學術(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杜甫的維穩(wěn)觀
        學習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14
        闡釋距離的微妙把握與闡釋體驗的差異性生成——以“杜詩”闡釋為例
        日本女优久久精品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免费片|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av久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一二区| 特级a欧美做爰片第一次|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老女人区一区二视频 |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 中文在线中文a|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xxx久久| 国产蜜桃传媒在线观看| 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视频|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欧美亚洲另类自拍偷在线拍|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亚洲熟妇| 亚洲国产国语在线对白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成年女人A级毛片免| 国产大片在线观看91|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秋霞鲁丝片av无码|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 国产91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自拍视频|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男女视频网站免费精品播放| 蜜桃18禁成人午夜免费网站|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国产精品美女黄色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