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復原本《孝經述議》管窺劉炫學術特色

        2021-01-06 05:23:05王燕君
        天中學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孝經經學學術

        王燕君

        從復原本《孝經述議》管窺劉炫學術特色

        王燕君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劉炫與劉焯并稱“二劉”,為南北朝至隋時重要的經學家。二人雖著述宏贍,但所作幾乎全部亡佚,唯劉炫《孝經述議》于日本發(fā)現殘卷,經日本人林秀一復原輯佚后,原書面貌得以恢復十之七八。以復原本《孝經述議》為研究對象,從中窺探劉炫的學術特色,對“二劉”研究以及中古經學史的探討都大有裨益。劉炫的學術特色根植于南北朝經學發(fā)展的大背景,同時滲透著其獨特的個性氣質,在轉益多師的學術歷練下,他最終形成了敦實謹篤、條達融通的學術風格。

        《孝經述議》;劉炫;學術特色

        劉炫,字光伯,河間景城(今河北獻縣東北)人,與劉焯并稱“二劉”,一生著述頗豐。據《北史·儒林傳·劉炫》所載,劉炫著有“《論語述議》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經正名》十二卷、《孝經述議》五卷、《春秋述議》四十卷、《尚書述議》二十卷、《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算術》一卷”[1]2767。如此著述規(guī)模,劉炫當之無愧為“碩學鴻儒”。此外,《北史·儒林傳序》記載:“于時,舊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極今古,后生鉆仰,所制諸經義疏,縉紳咸師宗之?!盵1]2707由此可知,劉炫在隋時,與劉焯同為經學之宗師,所著為當時經學之軌范,影響力極大。此外,孔穎達《五經正義》多以“二劉”義疏為底本?!睹娬x序》言:

        其近代為義疏者,有全緩、何胤、舒瑗、劉軌思、劉丑、劉焯、劉炫等。然焯、炫并聰穎特達,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時,騁絕轡于千里;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之所無雙。其于作疏內特為殊絕。今奉敕刪定,故據以為本。[2]4

        另《春秋左傳正義序》與《尚書正義序》皆有載錄“二劉”對《正義》底本的創(chuàng)作貢獻[3]。《五經正義》是唐代一統(tǒng)之后官方編訂的經學教科書,對當時及后世經學的影響都甚為深遠,如皮錫瑞所言:“自《正義》、《定本》頒之國胄,用以取士,天下奉為圭臬。唐至宋初數百年,士子皆謹守官書,莫敢異議矣。故論經學,為統(tǒng)一最久時代?!盵4]146這樣一份具有一統(tǒng)性質的教科書在幾百年間都被士人奉為圭臬而莫敢有人異議,其權威性自不言而喻?!段褰浾x》中有三經之《正義》都是以“二劉”之義疏為底本,可以想見,二人對唐以后的經學發(fā)展產生了多么深遠的影響。故此,對“二劉”學術特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價值的。遺憾的是,“二劉”的著作與同一時期的其他書籍一樣,都沒有逃離亡佚的厄運,二人雖著述弘富,卻不能為后人窺得一二,實為經學研究領域之一大憾事。

        好在歷史上由于文化的往來,使得許多在國內久已亡佚的典籍在域外得以留存,如《孝經述議》。1942年,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在擔任日本國寶調查委員時,清點了清原家后裔舟橋清賢家的藏書秘庫,意外地發(fā)現了《孝經述議》的殘卷,存卷一、卷四。后來林秀一全面搜訪日本鐮倉、室町時代學者講解《孝經》所用的各類資料,輯錄其中所存的《孝經述議》佚文,并結合殘卷復原了原書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容。于是《孝經述議》在兩度亡佚之后,以復原本的形式重新面世。對《孝經述議》的研究,目前來說還比較零散,但這無疑是一份十分珍貴的資料。無論是對劉炫個人,還是對南北朝經學乃至整個經學發(fā)展史而言,其研究價值及影響都不容小覷。本文將以林秀一復原本《孝經述議》(以下簡稱《述議》)為研究對象,擬通過深入細致的文本分析來考察劉炫的學術背景和個性氣質,從而探討其學術特色,為“二劉”經學研究添磚加瓦。

        一、南北朝經學發(fā)展概況

        在通過《述議》文本來窺探劉炫的學術特色之前,有必要對南北朝經學史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此舉能更明確說明劉炫作為“碩學鴻儒”在南北朝經學史中所處的地位,同時也可聯系時代特色進一步呈現劉炫個人的學術特質。南北朝是經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帶有轉捩點性質的特殊時代。于時,烽煙并起,無論是經學史還是思想史,南北分異的地域隔閡激發(fā)的是群星璀璨的高蹈性思想交鋒,完成的是對古老經學文本的一次次“異質性重構”。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炫的個人文本無可避免地呈現著時代的內蘊,其學術風格與時代的學術風氣必然有著極為深刻的聯系。由此,本文將先行討論南北朝經學概況及劉炫的生平和學術背景,再在此基礎上剖析《述議》文本,以期更加深入地探求其學術特色。

        南北朝是中國經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紛綸雜沓的時代背景決定著經學的“命途多舛”,即便如此,仍不乏各類英才學士于動蕩時局中抱殘守缺,堅護“斯文不墜”。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將南北朝看作“分立”時代,其言:“自劉、石十六國并入北魏,與南朝對立,為南北朝分立時代;而其時說經者亦有‘南學’‘北學’之分。此經學之又一變也?!盵4]118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及地緣上的南北分立,使經學也自然地呈現出南北分立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南北各方分別受到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制約及影響,“南學”和“北學”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軌道。《北史·儒林傳》序云: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1]2709

        由此可得,南北經學的傳承好尚差別較大。北學更篤守漢代經學傳統(tǒng),守成持重;而南學則更多承繼漢以后的新著新說,標新立異。師訓方面,北方的師承授受源流十分清晰,而自北往南,即使是青、齊這樣的南北相交之地,師訓也漸呈式微。《北史·儒林傳序》云:“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講鄭玄所注《周易》,遵明以傳盧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傳權會、郭茂。權會早入鄴都,郭茂恒在門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注。師訓蓋寡。”[1]2708又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言:“然江左疆理殊隘,規(guī)模不宏,人尚清談,家藏釋典。故《宋書》《南齊書》儒林無傳。梁、陳二書有之,其源流授受亦莫若《魏書》《北齊書》詳也?!盵5]南學師訓較之北學為寡,學術風氣也不似北學那樣篤重保守,而是與玄學交織,顯得更為開放。唐長孺認為永嘉之亂后,大批名士南渡,本來盛行于京洛的玄學和一些新的理論,被渡江名士傳播到江南。不僅瑯琊王氏等僑姓高門在江左大倡玄風,就連一些偏于保守的江南學門,如吳郡陸氏、會稽虞氏與賀氏等,雖然大體上仍傳授漢代以來累世相承的家學,也不免為僑人風尚所移,開始重視玄理。而此時,北方玄學卻幾乎絕響,南北學風呈現出顯著的差異[6]。對此,皮錫瑞亦言:

        南學則尚王輔嗣之玄虛,孔安國之偽撰,杜元凱之臆解,此數家與鄭學枘鑿,亦與漢儒背馳。乃使涇、渭混流,薰、蕕同器,以致后世不得見鄭學之完全,并不得存漢學之什一,豈非談空空、核玄玄者階之厲乎![4]118

        皮錫瑞站在今文派的角度貶損當時雜乎玄風的南學固然有所偏頗,但南學之不純確為實際。南北之學雖于風氣上差別較大,但當時南北并不是完全隔絕而無所交流,其在各自發(fā)展的同時,也不斷受到彼此之影響。如“二劉”為北人,但傳南人費甝偽孔《古文尚書》義疏,南朝雷次宗詳于禮記喪服之學,考證敦實謹詳,與鄭玄齊名。此皆可旁證南北之學也有折中交融之處,而不是完全獨立不相聯系的[7]。

        二、劉炫生平及其學術背景

        考察劉炫的生平及學術背景,可參《北史·儒林傳·劉炫》一節(jié):“少以聰敏見稱。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十年不出。炫眸子精明,視日不眩,強記默識,莫與為儔。左畫圓,右畫方,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所遺失。”[1]2763從這段材料可知,劉炫天賦異稟,記憶力尤為突出,在同時代幾乎獨占鰲頭,沒有可以與其匹敵的人。他曾在晚年自為一《贊》,其中說:“內省生平,顧循終始,其大幸有四,深恨有一。性本愚蔽,家業(yè)貧窶,為父兄所饒,廁縉紳之末。遂得博覽典誥,窺涉今古,小善著于丘園,虛名聞于邦國。其幸一也。”[1]2766“博覽典誥,窺涉今古”足見劉炫學養(yǎng)之深厚。于是,他在謀求一份官職時,敢于毛遂自薦:

        尚書韋世康問其所能,炫自為狀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并堪講授。《周易》《儀禮》《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故事,咸誦于心;天文、律歷,窮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崩舨烤共辉斣?。然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保明炫所陳不謬,于是除殿內將軍。[1]2763–2764

        劉炫曾與劉焯一道閉門讀書10年,學識淵博宏贍,對五經各類重要注本無不精研細究,至于史子文集、掌故記錄,也都“咸誦于心”。不僅如此,他對天文律歷也頗有研究,于精深處甚至能“窮核微妙”。除此之外,他還擅長做文章,“公私文翰,未嘗假手”。劉炫在尚書韋世康面前毫不掩飾個人才華的光芒,這與傳統(tǒng)儒家精神所倡導的虛懷若谷大相徑庭,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對仕途前程的渴慕之心,這固然無可厚非;另一方面源自其個人性格中的躁競成分。恃才傲物不是士大夫所追捧之襟懷,但在初定大統(tǒng)廣納賢才的隋初,“錦衣夜行”絕不是劉炫這樣的才士最好的選擇。過往的寒窗苦讀使他積累了足以傲世的文化資本,他有底氣也有實力向時代盡情地呈現。由此,玄通該覽的劉炫若一夕得遂青云之志,則可扶搖直上揚名天下;若稍涉他途耽溺旁道,不以愛惜羽毛為念,則必為冒進躁烈之個性所誤。劉炫的遭遇就屬于后者?!侗笔贰份d:

        時牛弘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余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后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歸于家,以教授為務。[1]2764

        劉炫有著廣博的學識,又性格躁競恃才傲物,當朝廷開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時,他竟然將自己的滿腹才華用來“作偽”,且不是簡單的小試牛刀,而是大刀闊斧地行瞞天過海之舉,他偽造的書竟多達百余卷,所題之“連山易”“魯史記”等名顯然是有意增加偽書的“真實性”。作偽之舉不光在當時,對他后來的整個人生都有著相當負面的影響。他本可以憑借才華在仕途上節(jié)節(jié)晉升,卻因作偽之事差點丟了性命,后來一度除名歸家從事教授之業(yè)。此后,劉炫也因此事而失去了一些不錯的仕進機會。《北史》載:“納言楊達舉炫博學有文章,射策高第,除太學博士。歲余,以品卑去任。還至長平,奉敕追詣行在所?;蜓云錈o行,帝遂罷之?!盵1]2765因為作偽之事,劉炫被終身冠以“無行”之污名。不過劉炫作偽之事既已坐實,那便也無法征得世人的憐憫,某種程度而言,他完全是自蹈自戕?!白鱾巍痹谧x經史、統(tǒng)群言的儒生士子眼中是極其惡劣的行徑,劉炫這么做的真正原因現已不得而知,但這種行徑與他的性格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侗笔贰酚州d:“炫性躁競,頗好俳諧,多自矜伐,好輕侮當世,為執(zhí)政所丑,由是宦途不遂?!盵1]2767劉炫性格“躁競”,又雜“俳諧”,多有玩世不恭之意,兼之恃才傲物,好貶低侮慢當世,這樣不討喜的性格自然不受世人待見,宦途不遂也是情理之中。“作偽”一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劉炫個人的性格悲劇。劉炫以“無行”在仕途上屢屢受阻,晚年郁郁不得志,自著一《贊》云:

        仰休明之盛世,慨道教之陵遲,蹈先儒之逸軌,傷群言之蕪穢,馳騁墳典,厘改僻謬,修撰始畢,事業(yè)適成,天違人愿,途不我與,世路未夷,學校盡廢,道不備于當時,業(yè)不傳于身后。銜恨泉壤,實在茲乎!其深恨一也。[1]2766

        劉炫認為隋代的學術風氣是“道教陵遲”“群言蕪穢”,但即便世風如此,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道不備于當時,業(yè)不傳于身后”,由此而盡享“銜恨泉壤”的悲哀。在“學校盡廢”的景況下,劉炫不能行教授之業(yè),以致滿腹才華不得為世所用。由此可以看出,劉炫雖然性格冒進才高傲物,被時人評為“無行”,但對于道統(tǒng)的存續(xù)大業(yè),他也同樣秉持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拳拳赤誠。這種紹繼“道教”的理想顯然對他的學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注疏的思想基礎也正是儒家的種種道德綱紀。劉炫作偽的“無行”與其對“道統(tǒng)”的赤誠共同構筑了他復雜的學術性格,這些不同的側面在具體的經學文本實踐中化作其裁定經義的影響因素,他的解經風格也由此呈現出既“持重”又“融通”的多維性特征。

        我們在研究劉炫的學術背景時,不可不著重提一下他的摯友劉焯?!侗笔贰份d,劉焯“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同受《詩》于同郡劉軌思,受《左傳》于廣平郭懋,嘗問禮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業(yè)而去”[1]2762。從這段材料可知,劉焯是劉炫為學道路上的同窗密友,二人不光一同閉門讀書,還同時轉益多師,且每每受學都不卒業(yè)而去。這種為學不拘泥于專家旁搜遠紹的態(tài)度使得二人的學問較同時代之他人而言,可謂玄通該覽,條達遠甚。二人為學的地域在北方,雖不知其后是否有所遷徙,但可以肯定的是,二人的學術根底植于北壤無疑,他們是地道的北地學人。南北隔著長江天塹,為學氣質截然不同。二人深耕北壤傳統(tǒng)經術,學術風格偏向“深蕪”無疑。而如前章所述,南學和北學雖在經學分立的時代背景下沿著各自的學術軌道前進,但不論是“約簡”還是“深蕪”,學術的發(fā)展并非毫無交涉。“二劉”為學上的通達個性,使得他們較之北地其他學人更易受到南方學說的熏習。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經學承上啟下時代中學通南北的范式,只不過劉炫的成就比劉焯更高,在復雜性和廣博性上,劉炫的學說也更值得深入探究,下文擬對其學術特色稍加論說。

        三、劉炫學術特色略論

        《述議》是劉炫對開皇十四年發(fā)現的《古文孝經孔傳》所做的義疏,他在自序中說:“經則自陳管見,追述孔旨;《傳》則先本孔心,卻申鄙意。前代注說,近世解講,殘縑折簡,盈箱累篋。義有可取,則擇善而從;語足惑人,則略糾其謬?!盵8]334其書取名為“述議”,可謂有“述”有“議”。“經則自陳管見,追述孔旨”“傳則先本孔心”皆為“述”,而“卻申鄙意”則是“議”的部分。劉炫的學術特色在這“述”及“議”中展露無遺。綜合來看,《述議》文本所展現的劉炫的學術特色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但論事實,不為附會

        《孝經·諫諍章》有經為:“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盵8]479孔傳釋此經言:“七人,謂三公及前疑、后丞、左輔、右弼也。凡此七官,主諫正天子之非之也?!眲㈧艑Υ擞胁煌捶?,其議曰:

        傳以經言七人,即數七官以充之?!段耐跏雷印吩唬骸坝菹纳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立三公,不必備,唯其人也。”伏生《尚書解》曰:“天子必有四鄰: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其爵視卿,其祿視次國之君。”孔見記傳既有此文,謂此即充“七”數,故云:“凡此七官,主諫正天子之非也?!狈峭娇诪榇苏f,先儒盡然。其言非經旨也。[8]483

        從此段論述中可以看出,劉炫對孔傳作者將“爭臣七人”理解為“三公及前疑、后丞、左輔、右弼”表示不贊同,他引《文王世子》之“設四輔,立三公,不必備,唯其人也”及伏生的《尚書解》,認為四輔、三公既“不必備”,那么爭臣七人也就不能附會確指為七官。這是劉炫不為附會、講求事實的學術特色的體現??疾齑颂厣膩碛?,不能不聯系劉炫的學術背景,其為北人,受北方學風浸染,故其為學也遠承漢儒敦實、保守持重的特點,若不是有十分確切明顯的文獻,他絕不會輕易地比附解經,而是會持“多聞闕疑”的態(tài)度,嚴謹地對待每一段文本。

        (二)駁詰反復,言辭犀利

        《孝經·應感章》有經文為:“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盵8]468《古文孝經孔傳》(以下簡稱《孔傳》)解釋為:“‘孝’謂立宗廟,豐祭祀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能追孝其父母,則事天地不失其道;不失其道,則天地之精爽明察矣?!盵8]468劉炫對此處傳文則“議曰”:

        萬物資始于天,資生于地,故王者以父道事天,以母道事地。父母即沒,能四時祭祀,是則孝之至也。以此孝心,奉承天地,則“事天地不失其道”也。(“不失其道”)言其照下明察也……此言雖于理無害,其于經意,則未盡也。何則?孝之為道,義兼萬行?!懊魍跏赂感ⅰ薄笆履感ⅰ闭?,當謂盡力盡心,極愛極敬,“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保缓罂梢詣犹斓?,致禎詳。非獨立廟豐祀,即能使天地降福,神鬼效靈也。且立祧廟,祀春秋,人君之大禮,有國之事,自非殷辛之類,葛伯之倫,未有不立宗廟,不豐祭祀者也。豈得立廟豐祀,即稱孝哉?《左傳》隨季梁曰:“民,神之主也。圣王先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民和,而神降之福。今民有心,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是知潔粢豐盛,孝心未盡,安得專舉“立廟”“豐祀”以解明王孝乎。經言“事天明”“事地察”,猶言“事父孝”“事母孝”耳。自言“事”之明察,未是“天地察明”也。王者用心明察,見于神祇,神祇降福。人君乃及下明察,《詩》所謂“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即此之謂也。下句言“鬼神章矣”,乃可言“天地精爽,明而察”耳。于此未當說也。[8]470–471

        此處劉炫以大量篇幅洋洋灑灑地解釋經傳,開始解釋《孔傳》,轉達《孔傳》作者的觀點,接著便以“此言雖于理無害,其于經意,則未盡也”一句承上啟下,對孔傳傳文展開駁斥,揭示《孔傳》將經文中的“孝”解釋成“立宗廟,豐祭祀”的不合理性。他認為經文中“孝”的含義絕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宗廟祭祀,此“孝”的內涵應該是十分廣大的,是“義兼萬行”且“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钡男?。此外,他還認為此章第一句經文中所言的“明”及“察”并不能像孔傳作者那樣,將之作為形容詞來理解,視為“事天地不失其道”之后天地所達到的狀態(tài),而應理解為“事之明察”,即將“明”及“察”理解為修飾“事”這個動詞的狀語,表達的是“事天地”時的一種虔敬狀態(tài)。劉炫還舉《詩》之“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來佐證他的觀點。從這段論述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劉炫言辭犀利、駁詰反復的學術特色。關于此點,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序》有言:“然焯、炫等負恃才氣,輕鄙先達,同其所異,異其所同,或應略而反詳,或宜詳而更略,準其繩墨,差忒未免,勘其會同,時有顛躓?!盵2]4《春秋正義序》云:“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毀,規(guī)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條,習杜義而攻杜氏,猶蠹生于木而還食其木,非其理也?!盵9]劉炫這種犀利的言辭風格引得當時及后世一些人的不滿?!侗笔贰と辶謧鳌费裕骸办判栽旮?,頗好俳諧,多自矜伐,好輕侮當世,為執(zhí)政所丑,由是官途不遂。”[1]2767可以想見,劉炫這種鮮明的學術特色恐與其“躁競”的性格密不可分。文如其人用在劉炫身上可謂再合適不過。

        (三)博采文獻,羅列精審

        《孝經·諫諍章》言:“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參聞命矣?!盵8]478《孔傳》曰:“慈愛者,所以接下也。恭敬者,所以事上也。安親、揚名者,孝子之行也。曾子稱名曰:‘參既得聞此命也。’”[8]478劉炫議曰:

        傳解“慈愛、恭敬”,非經旨也。《曲禮》曰“不勝喪,比于不慈不孝”,《內則》說子事父母云“慈以旨甘”,《喪服四制》云高宗“即位,而慈良于喪”,《莊子》云“事親則孝慈”,此等諸文,“慈”皆發(fā)于父母。則“慈愛”亦施上,非獨以接下也?!渡袝吩弧敖酉滤脊А?,《禮記》曰“三代明王,敬妻子也有道”,《中庸》稱“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其一曰敬大臣也”,則“恭敬”亦施于下,非獨以事上也。[8]481

        由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劉炫為了解釋“慈愛”與“恭敬”二詞,博采文獻,且隨文羅列,精審嚴密,為自己的論述提供了有力支持。劉炫對文獻謹嚴誠敬的態(tài)度與他個人的學術成長軌跡密不可分。聯系其學術背景及生平為學事跡可知,其天資聰穎、稟賦異常,天賦異稟及過往的勤奮使得他攢下深厚的學術功底,文獻閱讀記憶能力皆超時人。而他與劉焯一同轉益多師,為學不拘泥于終始,務條達融貫,這樣開明的學術態(tài)度決定了他既能接觸更為廣泛的文獻,也更能包容與“北學”背景截然相異的觀點。厚積薄發(fā)之下,他的學問確乎如其自述中所言淵綜廣博,故終成一代碩學鴻儒。由此,這種廣羅文獻的學術特色實則是劉炫淵博學識自然而然的呈現,也是其作為一代經學大師不可或缺的學術能力。

        通過對《述議》文本的解讀和剖析,劉炫大致的學術特色即為上述三點:但論事實,不為附會;駁詰反復,言辭犀利;博采文獻,羅列精審。第一點,對事實的追求可算是劉炫為北學“敦實謹篤”的學風所做的注腳,使得我們對當時的北學學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第二點則與劉炫個人的性格特性及其學術背景聯系緊密。其“躁競”的個性在其犀利的文風中可謂展露無遺。直至后世孔穎達在談及他時仍不忘斥之為“性好非毀”。從其轉益多師這一學術經歷上看,可知劉炫為學通達、視野開闊,故能旁征博引、反復駁詰,使得文勢磅礴、犀利十足。最后一點與其所處時代的學術背景和其個人的性格特色密不可分。對于文獻的旁征博引則是劉炫背后深厚的北學傳統(tǒng)和其個人淵綜的學識在闡釋文本時的自然流露。“二劉”是南北朝經學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五經正義》多以二人之義疏為底本,所以關于“二劉”學術特色的探討對南北朝及隋唐以后之經學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于此,學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 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李學勤.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 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劉炫的經學成就及治經特色[D].濟南:山東大學,2006:305.

        [4] 皮錫瑞.經學歷史[M].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5]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M].上海:上海書店,1984:73.

        [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212.

        [7]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M].孫俍工,譯.北京:中華書局,1935:206.

        [8] 林秀一.孝經述議復原研究[M].喬秀巖,葉純芳,顧遷,編譯.武漢:崇文書局,2016.

        [9]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LIU Xuan'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tored Version of

        WANG Yanj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LIU Xuan and LIU Zhuo were called Er Liu. They are important Confucian scholars from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Dynasty. Most of their works are lost except some volumes of LIU Xuan'swhich was found in Japan. The broken volumes were recompleted by Japanese scholar Rinn Syuu Iti and about 70%~80% of the original contents were restored. Based on the restored version, LIU Xuan'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r LIU's researches o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can be found. LIU Xuan'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lie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his own personalities. Absorbing from various masters, he finally forms the solid, serious and correlated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 LIU Xua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K239

        A

        1006–5261(2021)06–0125–07

        2021-05-12

        王燕君(1994―),女,安徽安慶人,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趙賀〕

        猜你喜歡
        孝經經學學術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孝經叢書》與《孝經總類》異同考
        ——從明代朱鴻《孝經》類編著來看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孝經鄭注》輯本三種平議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蒙古文《孝經》及其詞語釋義研究
        學術
        日韩极品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五月天激情小说|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老熟女久久| 国产情侣自拍偷拍精品| 成熟人妻换xxxx| 日本aⅴ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曝 |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游戏|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播放| 日本女同伦理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白浆一区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中文毛片|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dvd| 人人爽亚洲aⅴ人人爽av人人片|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蝌蚪九色av综合网|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国产成人www免费人成看片 | 丰满人妻妇伦又伦精品国产|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高清不卡日本v二区在线| 26uuu在线亚洲欧美| 欧美人与动牲猛交xxxxbbbb|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99| 肉丝高跟国产精品啪啪|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青青草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伊人青青草综合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免费毛片a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亚洲| 久久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国产|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