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躍,楊俊生,陳瓊澄,黃致君
(1.西安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8;2.陜西省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陜西 西安 710068)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是主要以神經系統(tǒng)癥狀為表現的遺傳性疾病,進展緩慢且較為罕見,其臨床表現多樣,診斷較為困難,常有較高的誤診率,以往該疾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尸檢,直至 2011 年,僅診斷約 40 例[1]。SONE等學者經過研究,提出了經皮膚活檢可輔助診斷NIID,使得NIID的診斷更為簡便,自此,診斷為NIID患者的數量逐漸增加[2]。本文參考相關文獻,探討NIID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治療方法。
根據發(fā)病年齡,NIID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嬰幼兒型、青少年型以及成人型,根據是否有家族遺傳,可分為散發(fā)性及家族性,而根據臨床表現,又可分為肢體無力型和癡呆型[1]。有研究表明,NIID在東亞地區(qū)主要為成年型,而嬰幼型則多見于西方國家,這可能與東西方人種不同,遺傳背景不同有關[3]。NIID的男女比例約為1:2,病程約 1~44 年,多慢性起病或亞急性起病,可緩慢進展亦可反復急性發(fā)作[4]。其臨床表現多樣,且有些病例臨床表現不典型,這些都增加了NIID的診斷難度。
嬰幼兒型和青少年型患者臨床表現多為精神發(fā)育遲緩、共濟失調等,成年型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外周神經癥狀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中,主要可表現為:突然發(fā)作的意識障礙、癡呆、認知障礙、行為異常、強直、共濟失調、震顫、癲癇、亞急性腦炎及卒中樣發(fā)作[5],目前研究認為,發(fā)作性腦病最具診斷提示價值,其發(fā)生率約為18%~64.5%[1],患者多表現為突然發(fā)作的意識障礙或譫妄等精神癥狀,洪道俊等認為細胞應激可能與該癥狀有關,如留置尿管患者反復發(fā)生尿路感染,可能會誘發(fā)腦病發(fā)生[6]。因此,對NIID患者,應加強基礎疾病的管理及感染的控制,盡量避免如高血糖、高血壓、低血糖等應激事件的突然發(fā)生,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外周神經癥狀多表現為肌力下降和感覺障礙,肌力下降多見于遠端肌力和下肢肌力下降。自主神經癥狀表現為:瞳孔縮小、體位性低血壓、小便失禁、胃腸道功能紊亂、暈厥、性功能障礙等[5],其中雙側瞳孔縮小最具診斷提示價值[1]。目前認為瞳孔縮小與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陳倩等對NIID患者進行視網膜電圖(ERG)、超聲生物顯微鏡(UBM)等一系列眼科檢查,在UBM下可見睫狀突肥大,懸韌帶松弛,同時晶狀體前移,這與自主神經失調后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收縮有關,這也增加了NIID患者閉角型青光眼風險,NIID患者視網膜病變主要累及視盤旁和中周部的感光細胞,此外神經節(jié)細胞也可能被累及[7]。除瞳孔縮小外,也可有夜盲的表現,行ERG可見反應降低,也有患者臨床表現較為特殊,王晶晶等報告了一例以眼瞼痙攣為特點的NIID患者,患者病程10年,以認知障礙起病,2年前突然出現眼瞼痙攣,無法自主睜開雙眼,給予注射肉毒毒素等對癥處理,療效可維持約6個月[8]。除瞳孔縮小外,常見的癥狀還有小便失禁、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如侯效芳等報道了一例以胃腸功能紊亂為特點的NIID患者,患者臨床表現以無明顯誘因頻繁發(fā)作嘔吐為特點[9]。研究顯示,成年型患者發(fā)病年齡有2個高峰,30歲左右臨床表現以肢體無力為主,55歲左右則以認知障礙為主,成人型發(fā)病年齡多在50歲以后[10],此外,散發(fā)型臨床首發(fā)癥狀以癡呆為主,家族型中肢體無力和癡呆則發(fā)病比例大致相當,且成人型以肢體無力起病患者,病程發(fā)展20年后可出現癡呆,以癡呆為起病癥狀者,肢體無力相對較少見[1]。綜上所述,NIID臨床表現多樣,東亞地區(qū)多為成人型,發(fā)病年齡多在50歲以后,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但結合輔助檢查多可明確診斷。
成人型NIID診斷主要依靠頭顱磁共振成像和皮膚活檢,此外,基因檢測、神經電生理檢查、腦電圖、腦脊液生化檢測等都有助于NIID的診斷和鑒別。頭顱磁共振成像具有無創(chuàng)、經濟等優(yōu)點,可用于NIID的初篩。NIID頭顱磁共振成像可表現為:(1)大腦皮髓質交界處彌散加權成像(DWI)高信號,此為NIID特征性表現,其也被稱為綢帶征或雞冠花樣;(2)雙側大腦白質區(qū)彌漫、對稱高信號影,且多見于半卵圓中心及放射冠周圍;(3)小腦白質高信號影;(4)胼胝體DWI高信號;(5)腦萎縮[6]。頭顱磁共振成像出現可疑影像學表現者,需進行皮膚活檢,以進一步確診疾病,皮膚活檢是診斷NIID的重要方法,通?;顧z部位多取外踝上10cm處或腋窩外側[11],NIID患者活檢蘇木精伊紅(HE)染色可見細胞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免疫組化見抗泛素抗體、抗 p62 抗體陽性,電鏡下可見無膜細絲狀結構。近年來,隨著對NIID的深入研究,基因檢測亦成為重要的診斷方法,唐北沙教授等通過研究發(fā)現,NIID與NOTCH2NLC基因中GGC的病理性重復擴增有關,正常情況下GGC重復次數<40 次,當重復次數>60次時有致病性,且患者臨床表現與GGC重復次數相關,主要表現為震顫者約60次,主要表現為帕金森綜合征者約80次,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者約120次,主要表現為肢體無力者約200次[12]。NIID與NOTCH2NLC基因密切相關,因此,有研究人員認為將NIID更名為NOTCH2NLC相關重復擴展性疾病(NRRED)更適合[13]。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內包涵體及GGC病理性擴增亦可見于如帕金森、阿爾茲海默癥等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等進行鑒別。神經電生理檢查可檢測患者周圍神經受累程度,NIID患者最常累及的神經為脛、腓及正中神經,往往可檢測到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降低。此外,臨床表現有癲癇癥狀的患者腦電圖可檢測到癲癇發(fā)作,而以腦炎為臨床表現的患者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升高[14]。
NIID的治療目前仍以對癥治療為主,暫無特效治療方法,可給予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對于腦炎患者,目前多采用激素沖擊療法,以改善患者癥狀。對于臨床表現為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等生活難以自理的患者,應加強護理,避免感染等應激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NIID是一種較為少見的遺傳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臨床表現多樣,診斷需依賴于影像學檢測、病理活檢及基因檢測,目前暫無特效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各項輔助檢查技術的進步,降低了NIID的診斷難度,可使疾病早期診斷,盡早對患者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