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敏
(張萬敏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首先,紫砂壺主要盛產于宜興,宜興人文風情獨特,使得紫砂壺承載著多彩的江南民族文化,散發(fā)著民族風情,其次,紫砂壺取材于宜興獨有的紫砂土,能保證紫砂壺的鐵含量標準,更是讓紫砂壺承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最后,紫砂壺的獨特藝術構造保證了茶葉的充分浸泡,確保茶味的飄香,是泡茶喝茶人的福音,是將生活與藝術合二為一的生活藝術品。紫砂壺的設計思想來源于大自然,設計者將大自然的綠色融入紫砂壺中,將吸收了天地精華的紫砂土制成紫砂壺,紫砂壺不僅承載著大自然的美,更是蘊含著人類的各種情懷詩意,其中以竹子為造型的紫砂壺就是一種包含了自然與人文的獨特藝術表達,因此紫砂壺已經成為了當今人們熱愛的藝術產品。
藝術是人們表達自我精神的重要形式之一,所有的藝術都承載著人們濃厚的精神文化,紫砂壺也是如此。紫砂藝術工作者善于將大自然的特色融入紫砂的熏陶制作過程中,將傳統手藝和歷史經典融合,在保證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極大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是促進了紫砂壺文化的傳播,紫砂壺文化現在已經家喻戶曉,離不開紫砂壺藝術人的辛勤努力。紫砂壺是紫砂土藝術者最引以為豪的藝術作品,談及紫砂壺就不得不說砂壺的造型了,紫砂壺的造型可謂多種多樣,有以幾何圖形為基礎制作的紫砂壺,也有以大自然的花草動植物為原型制作的紫砂壺,也有極具藝術特色和意境的純藝術紫砂壺。盡管紫砂壺的形式各樣,但是各方面都不如以竹子為造型的紫砂壺。人們都普遍熱愛以竹子為原型的紫砂壺。首先,人們自古以來就熱愛竹子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秀品格,因此該壺的竹外形能夠滿足人們對于竹子的熱愛;其次,該壺的獨特外形構造,有利于泡茶,經過該壺的浸泡的茶葉,茶味濃厚且茶香持久,飯后喝一杯紫砂壺泡的茶,已經普遍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最后,該壺是紫砂制造,質量遠比其他壺要好,所以人們購買壺都是首選以竹子為外形的紫砂壺,不僅質量好,其強大的藝術魅力也吸引人們購買。[1]
竹子的翠綠預示著生命的自強不息,贊頌竹子堅忍不拔品格的名詩華詞多如牛毛。在宜興江南一帶,竹子漫山遍野,為紫砂壺與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條件。竹文化不僅文人古人熱愛,當今的紫砂壺制作者也對此竹子的形象稱贊不已,更是熱愛竹子所承載的優(yōu)秀品格,竹子和紫砂壺兩個藝術上的永恒話題就通過紫砂藝術人的手而聯系上了,以竹子為造型的紫砂壺也因此得以橫空出世。以竹子為造型的紫砂壺,外形平淡如水,宛如一個隱居于幽林小山的隱士,在你不經意之間就會錯過內涵如此豐富的紫砂壺。壺子內部承載著濃厚的竹精神和紫砂藝術文化,使得紫砂壺雖然平淡無奇,但卻給人淡雅獨特的風采感受,走近紫砂壺,就能感受紫砂壺和竹子精神文化的意境是完美重合的,雖然兩者外形都平平凡凡,但是散發(fā)出來的獨特藝術氣息,清晰的告訴我們藝術根源于生活,但是藝術更要在生活之上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兩者自身的藝術氣息在融合為一種藝術形式后,壺也因竹入內而有了靈魂,兩者的結合完美詮釋了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系,給人們留下一種優(yōu)美不俗的印象。
世間植物如此之多,但是人們一直都深愛竹子,可以說得上是一種偏愛和鐘情了,人們經常以竹子來歌頌君子的高尚品格和情操,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竹子高而綠,象征清廉和清高,符合文人的傲骨情懷和放浪形骸;第二,竹子內空外硬,象征鐵漢柔情和外硬里軟,契合君子的寬廣心胸和剛正之身;第三,竹子以節(jié)為單位成長,象征著積極進取之心,與讀書人堅忍不拔的精神相適應。
何為君子風范,說起君子就能想到與之相對應的許多贊嘆人品的成語,比如自強不息、清正廉潔、頂天立地、嫉惡如仇、淡泊名利等等,君子風范自然是所有贊嘆人品成語的集合體。君子永遠與竹子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竹子以上三大原因。也正因如此,從古至今,人們對竹子都愛得深沉,所以以竹子為原材料制作的各種工具是很多的,它們統稱為竹器,竹器在歷史上給人們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竹子在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功績。[2]而紫砂土也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同樣象征君子應有的德行,深沉穩(wěn)重的外表給人以安全感,樸素內斂給人以歷史悠久感,紫砂土承載著紫砂壺藝術者的心血和工匠精神,紫砂藝術者基于紫砂的熱愛,堅持傳承和保護紫砂的相關技藝是值得我們稱贊的。實質上,以紫砂土為原料制作的器具也是很多的,它們統稱為紫砂器,紫砂器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也可以說它為人類歷史進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至今為止,紫砂器仍舊在自己的領域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诖?,我們可以看見紫砂土和象征君子形象的竹子是完美契合的。竹子和紫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唯有竹子的剛正才能配上紫砂的淡雅,兩者結緣成新的藝術形象也就順理成章了。承載兩者文化的竹子外形紫砂壺,正所謂藝術上的強強聯合,是竹子和紫砂土的最高表現形式,更是無數藝術家熱愛的創(chuàng)新性藝術品。唯有這樣才能保證紫砂壺的內涵特性,畢竟一件藝術品不能缺乏內涵,只有外形優(yōu)美,缺乏內在文化底蘊的藝術品是沒有市場的,即使獲得了人們的喜愛,也只是暫時的,因此沒有內涵的的藝術品只會浪費人力物力,沒有實質上的藝術作用。
將竹子和紫砂壺相結合,兩者文化底蘊互相增強彼此的獨特內涵,造就了內外共美的藝術新品,讓紫砂壺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財富,而為紫砂壺與竹子融合提供技術支持的紫砂藝術人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對象。紫砂藝術人可謂當代君子的典范,他們默默無聞工作,以工匠精神鑄造出竹形紫砂壺供人們日常生活使用,沒有他們在背后的堅持,就不會有紫砂壺的出現,我們更不可能體會到紫砂壺的優(yōu)美和藝術魅力。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首先,我們的法律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保護,導致他們的技藝產權等被剽竊,使其對紫砂藝術喪失信心,其次,我們的社會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使其對自己的紫砂藝術的價值性慢慢產生懷疑,影響了其傳承該技藝手藝。為此,我們應當好好關注和保護紫砂藝術人,這是紫砂壺藝術存在的基礎條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和紫砂土一直有著理不清的淵源,兩者的淵源被發(fā)現后,紫砂藝術者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將竹子外形注入紫砂壺的方式,為紫砂壺的美添加了一份獨特的君子情懷,讓紫砂壺體現出君子應有的風范,使得人們對于紫砂壺愛不釋手,為紫砂壺技藝的傳承和保護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其實,紫砂壺的優(yōu)美淡雅離不開人們的保護,人們必須保護紫砂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否則紫砂壺就會變成曇花一現的藝術品。不僅如此,社會各方面和各領域的人士都要加入紫砂壺的保護中,要從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對紫砂壺技藝進行全面的保護,確保該技藝后繼有人,否則紫砂壺就會在歷史的潮流中消失不見,那將會成為人們永久的遺憾,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恢復性,一旦消失就沒有回頭路,因此,在挑戰(zhàn)和問題眾多的新時代,我們在欣賞紫砂壺的藝術魅力時,也不要忘了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