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平
(江銅集團德興銅礦尾礦回收廠,江西 德興 334200)
我國擁有大量的低品位磁鐵礦,此類資源普遍滿足露天開采的要求,但是,伴隨較低開采成本出現(xiàn)的,通常是較高的選礦比及較低的回收率,研究表明,只有對弱磁預選引起重視,以節(jié)能降耗、早收早丟為原則,完成選礦試驗,才能達到低成本利用的目的,本文所討論課題的價值不言而喻。
本文所研究鐵礦擁有較大規(guī)模,礦體密度較高,對其進行開發(fā)很有必要。本次試驗所使用設備較多,包括:搖床,脫磁器,粒度檢查篩,球磨機等。要想使設備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在前期準備階段,有關人員應前往現(xiàn)場,對地質(zhì)等情況進行勘察,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對設備型號加以確定,避免由于設備不適配等問題存在,導致試驗流程、結論有效性受到影響。
原礦為低品位礦,其中,TFe 的品味約為22%,磁性鐵的品味約為14%,選礦比大,成為原礦經(jīng)濟效益難以達到預期的主要原因。下文以選礦試驗為主要內(nèi)容,從預選、介選等流程出發(fā),對試驗所采用工藝進行了分析,供有關人員參考。
2.1.1 試驗流程
近幾年,節(jié)能降耗成為多國共識,如何將選礦成本降低,自然成為研究重點。在此背景下,多國對預選工藝進行了引入,對尚未進入磨礦環(huán)節(jié)的礦石進行預選,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并剔除巖石,避免不必要問題出現(xiàn)。若磁場強度滿足120kA/m,有關人員可借助磁滑輪,分別預選粒度不同的原礦,將LiLo 經(jīng)由濕預選所得出結論,視為對照組,通過對二者所涉及各項參數(shù)進行對照,可得出以下結論:第一,以磁性鐵擁有98%及以上回收率為前提,干預選所對應產(chǎn)率約為18%,若入選粒度不斷變細,則尾礦所對應拋出產(chǎn)率顯著增加。第二,在粒度相同的情況下,干式拋尾所得效果,通常與濕式拋尾有較大差距,其中,濕式拋尾所得出效果更加理想,磁性鐵所對應品味,通常也會因此而得到顯著提升。
2.1.2 結果分析
以預選工藝充分結合破磨流程為前提,以粒度預選所得結論為依據(jù),對缺水等礦山常見問題加以考慮,最終選定破碎工藝為三段破碎,第一步,對原礦閉路做破碎處理,確保破碎后閉路密度均為-15mm,第二步,在120kA/m 強度的磁場中,將線速度調(diào)整為1.2m/s,通過磁滑輪預選的方式,對后續(xù)試驗所需礦樣進行生產(chǎn)[1]。
2.2.1 細度試驗
一段試驗所得結論為:有關人員出于對精礦鐵品味、磨礦細度關系加以明確的考慮,以及對階段磨礦選別是否適用加以明確的考慮,在146kA/m 強度的磁場中,選定了磨礦細度不同的磁選管,并完成了分選試驗,試驗流程如圖1 所示。試驗所得結論表明,若磨礦細度有較為明顯的變細趨勢,伴隨其出現(xiàn)的情況,通常有品味提高和精礦的產(chǎn)率降低,若所產(chǎn)出精礦的50%及以上為細度可達-0.075mm 的礦石,有關人員可酌情考慮是否需要對合格尾礦進行拋出,若所產(chǎn)出精礦的93%及以上為-0.075mm 粒級的礦石,且TFe 品味為64%,有關人員應再次對礦石進行打磨。綜上,若以階磨階選所給定原則為依據(jù),應對所產(chǎn)出精礦的50%及以上為細度可達-0.075mm 的礦石加以選擇,詳細來說,就是以粗磨條件為前提,對低品位尾礦進行大量拋除,通過再磨磁選的方式,對精礦品味進行提升,確保所獲得產(chǎn)品均滿足行業(yè)要求。在磨礦細度不斷增加的前提下,磁鐵礦品味的上升速度,所呈現(xiàn)出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回收率自然有所下降。
二段試驗所得結論為:以磁場擁有146kA/m 為背景,再次對所產(chǎn)出精礦的50%及以上為細度可達-0.075mm 的礦石進行試驗,所選用弱磁為一精一粗,其中,精礦磁對應118kA/m,粗礦磁對應146kA/m。試驗表明,在磨礦細度持續(xù)增加的前提下,TFe 所對應品味的提升速度較快。
圖1 細度試驗流程
2.2.2 環(huán)境磁場強度
以85%及以上為細度可達-0.075mm 的礦石為前提,對磁場強度進行試驗,所得出結論為:磁鐵礦品味與磁場強度的聯(lián)系較為密切,若磁場強度不斷降低,磁鐵礦品味便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提高趨勢,與此同時,回收率持續(xù)下降。若以強度不同磁場為背景,對磁鐵礦品味進行比對,則可得出“96kA/m 強度的磁場,通常對比品味最高的磁鐵礦”的結論。
首先,以146kA/m 強度的磁場為背景,利用螺旋溜槽,對所產(chǎn)出精礦的50%及以上為細度可達-0.075mm 的礦石進行試驗,可得出“TFe 所對應品味高達67%,作業(yè)產(chǎn)率高達33%的精礦進行早收”的結論。其次,對重選早收所得尾礦進行再磨及弱磁選處理,其中,精選磁場擁有118kA/m 的強度,粗選磁場擁有146kA/m 的強度。結合試驗所得結論可知,要想使TFe 所對應品味達到66%及以上,最有效的方法是以重選早收尾礦為主體,通過再磨、再選的方式,使其擁有-0.045mm 左右的粒度,及77.8%以上的占比[2]。
由工藝礦物學所得結論可知,原礦所對應赤褐鐵,通常擁有25%的分布率,出于對弱磁尾礦所對應鐵礦物擁有可回收性加以掌握的考慮,有關人員決定以強磁選機為依托,針對弱磁尾礦開展相關試驗。XRD 試驗所得結論表明,本文所研究強磁精礦的構成元素以云母、石英和綠泥石為主,作為金屬礦物而存在的褐鐵礦,并不具有較高含量。待上述環(huán)節(jié)告一段落,有關人員應以現(xiàn)有參數(shù)為依據(jù),對流程指標進行調(diào)整,對比試驗所得結論可知,雖然試驗流程和指標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所對應磨礦能耗的差異極為明顯,其中,磨礦能耗最為理想的流程為:磨礦——弱磁——重選——磨礦——弱磁選。在日后對此類作業(yè)進行展開時,有關人員可對上述流程進行借鑒。
對連選試驗所獲得化學元素進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結論:精礦所對應含鐵品味的數(shù)值為66%,0.024%為磷,0.010%為硫,堿度系數(shù)為0.20,此精礦滿足酸性、低硫且低磷的鐵精礦的條件。另外,尾礦所對應含鐵品味的數(shù)值為7.2%,0.55%為磷,由此可見,在磁選作業(yè)中,原礦所含磷的去向以尾礦為主,對磁選法加以應用,可使礦石所含磷得到有效脫除。
一方面,以容量瓶法為依托,結合堆密度測定儀,對尾礦、精礦和原礦所對應堆積密度、表觀密度的真實數(shù)據(jù)進行測定,所得出結論見表1(單位:t/m3)。
表1 產(chǎn)品密度試驗結論
另一方面,以量筒法為依托,對擴大連選所得尾礦與精礦進行沉降試驗,在此基礎上,以尾礦所得試驗結論為依據(jù),對添加不同凝絮劑的試驗進行補充,可得出以下結論:若以自然沉降為前提,精礦沉降速度極快,而尾礦的沉降速度相對較慢,澄清層相對渾濁,對少量絮凝劑進行添加,可使尾礦擁有更快的沉降速度,自然沉降導致澄清層相對渾濁等問題,往往也會因此而得到解決。由此可見,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有關人員可對精礦做自然沉降處理,尾礦則可酌情對絮凝劑進行添加,一般以10g/t為最佳。
首先,本文所研究礦石滿足低品位礦石的條件,原礦所對應含鐵品味約為17%,而磁性鐵的占有率為64%,其含量約為11%。綜合顯微鏡鑒定、X 射線分析所得結論可知,礦石的構成元素相對復雜,其中,金屬礦物的代表為本文所研究磁鐵礦,對其進行細分,則可分為云母、石英等,且磁鐵礦所對應顆粒的粒度相差較大,占據(jù)較大比重的為細粒。其次,由基于磁鐵礦所開展元素分析結果可知,在精礦中磷、硫元素所占比重較小,非鐵礦物的去處以尾礦為主,結合沉降試驗所得結論可知,符合自然沉降條件的為精礦,若利用此法對尾礦進行沉淀,有關人員應酌情對絮凝劑進行添加,這樣做可使沉降速度得到提升,澄清層自然更為清澈。最后,無論是針對磁感應強度展開的試驗,還是針對磨礦細度展開的試驗,均表明粗選階段是拋尾的主要階段,只有在粗選階段完成拋尾作業(yè),才能確保所獲得精礦擁有理想質(zhì)量。
由上文所敘述內(nèi)容可知,在開發(fā)率低、選別難度大的礦種被納入可選礦石范圍的當下,如何高效完成相關工作,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選礦試驗的價值,主要是使有關人員掌握與實際情況相契合的選礦模式及流程,確保以低品位磁鐵礦為代表的諸多礦種,均可獲得高效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