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人命關天”“命懸一線”“刻不容緩”……作為一名在崗38年的老應急人,沒有誰比肖文儒更明白這些詞語的含義與分量。
從一名普通的礦山救護員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肖文儒參與過多次重特大災難事故營救:每一場災難,都是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
右眼角的傷疤,是燒糊的拉鏈蹭到臉上留下的;變形的關節(jié),是長期冷熱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習慣在辦公室備好一只行李箱,隨時準備出發(fā),救人于危難。每一次義無反顧的出發(fā),每一次向生命禁區(qū)挺進,肖文儒都全力以赴。因為他相信,在漫無邊際的黑暗深處,還有人等著他帶去生命之光。
38年間,肖文儒指導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助力救出被困人員1000余人。11月3日,中宣部關于授予肖文儒同志“時代楷?!狈Q號的決定中寫道:“肖文儒同志是應急救援一線工程師的杰出代表,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鋒榜樣?!?/p>
他是向險而行的勇者
勇者也有懼,何況這是一份“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職業(yè)。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初涉應急救援行業(yè)。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此時的他,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的職業(yè)有多危險。
20世紀80年代,煤礦井下生產條件艱苦,大小事故時有發(fā)生。很快,肖文儒第一次直面死亡——一位隊友犧牲了,他與肖文儒同在一間辦公室工作,每天朝夕相處,卻在一次救援中,因為走錯方向,不幸犧牲在井下……肖文儒這時才明白,應急救援人員很多時候是在“賭命”。
禍不單行,肖文儒還未從隊友犧牲的陰霾中走出,身為刑警的四哥也因公犧牲了。遭受喪子之痛的母親堅決反對肖文儒繼續(xù)從事救援工作,肖文儒也第一次產生了動搖。
“怕,怎么會不怕?經常做夢夢見自己在救援現場突然墜落……”迷茫之際,一聲“謝謝”點醒了他。
1990年,原大同礦務局雁崖礦突發(fā)井下中央變電站著火事故。肖文儒帶隊成功救出被困人員。升井后,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找到肖文儒,想要下跪感謝,老人哭著說:“謝謝你,是你救出了我的兒子。”肖文儒深受觸動,就是這一聲“謝謝”,讓他悟透了救援工作的意義。他說:“如果大家都不干,那井下被困的那些人怎么辦?那些人背后的家人怎么辦?總要有人站出來,扛下去!”
他是業(yè)務精湛的強者
強者經風不息。肖文儒選擇了應急救援,就選擇了與“死神”較量。在救援現場,肖文儒記不清有多少次命懸一線。
一次,一個煤礦井下盲巷積存的幾十噸煤粉發(fā)生自燃,形成隨時噴發(fā)的“火山口”。肖文儒帶隊滅火,然而水一沖,煤層被沖起,火光也跟著出來了,一時間,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交織疊加。
要爆炸!肖文儒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話音剛落,井下發(fā)生了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手拿水槍繼續(xù)滅火?!拔抑姥鯕馐怯邢薜?,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說。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況,救援行動才能更有效?!倍嗌倌陙恚灰搅耸鹿尸F場,肖文儒就要背著呼吸器下井勘察。
2017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fā)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jié)舛雀哌_4%以上,但凡有一點兒火花就能引發(fā)爆炸。肖文儒力排眾議,冒著多重危險,兩次爬過回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煉和刀鋒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國應急救援系統(tǒng)的“老兵”。他說:“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huán)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p>
他是科學施救的智者
智者見于未萌。肖文儒總比別人多想一層、先做一步,讓救援有“雙保險”甚至“三保險”。
今年1月,山東棲霞笏山金礦發(fā)生“1·10”重大爆炸事故,11名被困人員位于井下600米的位置,地質復雜,救援難度極大。現場布置的4個施救鉆孔推進困難,一籌莫展之時,肖文儒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臺高性能鉆機和專業(yè)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事后證明,肖文儒的建議可謂“一子落而滿盤活”。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原本偏移的3號鉆孔進行糾偏透巷,很快,“生命通道”終于打通,11名礦工被成功救出。
這次事故救援被業(yè)內譽為“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而肖文儒早已像一根“定海神針”一樣,成為救援人員心中“權威”的代名詞。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管理處副處長戴其浩說:“他出現在救援現場,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氣?!?/p>
臨場應變、力挽狂瀾,靠的是廢寢忘食的研究思考和通宵達旦的實戰(zhàn)訓練。只要沒有救援任務,肖文儒每天都會早早地來到辦公室,翻開一本本事故案例,通過復盤總結經驗教訓。
從推廣正壓氧氣呼吸器、高壓排水軟管等裝備的廣泛應用,到加快救援應急通信、礦用石膏等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從組織起草礦山救護規(guī)程和救援條例,到“傳幫帶”各類現場處置和應用技術裝備的經驗……肖文儒不僅是應急救援中的主心骨,更是指路明燈。
他是永不止步的行者
行者無疆。肖文儒在“大應急”的路上,從未止步。從業(yè)38年,“實戰(zhàn)”已是肖文儒的日常。他平均每年在外執(zhí)行救援任務100多天,有一年甚至超過200天。
在常人看來,明年就要退休,心臟已放了三個支架,還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關節(jié)炎的肖文儒,應該做好退居二線的準備了,可肖文儒卻從未離開一線,在這個險象環(huán)生的戰(zhàn)場上,他一如既往,時刻準備著。
作為我國應急救援領域的領軍人,肖文儒曾自豪地說:“我們的隊伍是世界第一流的!”但他并未滿足:“在‘全災種、大應急’要求面前,礦山救援隊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邁。”
獨木不成林。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筆記和心得經驗,傾囊傳授給了一批“好苗子”。在路上、在現場,他會抓住每一個“傳幫帶”的機會,不遺余力地傳授經驗、講解知識、教授方法。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指揮協調部三級主任科員喬天楷說,肖老師帶著他們下井,逼著他們學習,徒弟們救援有功,他比誰都興奮。
38年間,肖文儒把一批批“門外小白”,培養(yǎng)成“行家里手”甚至“專家權威”,就是為了帶著他的“繼承者們”實現從“救”向“防”的轉變,沿著“全災種、大應急”的要求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爬坡過坎,去攻克一個又一個“婁山關”“臘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