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醫(y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主任醫(yī)師
日前,年僅24 歲的圍棋國手范蘊若從家中墜樓身亡,身前他被查出患有抑郁癥,年輕生命就此凋零。抑郁癥的危害可見一斑,又一次引發(fā)了人們對抑郁癥的熱議和關注。
“糖尿病”與“抑郁癥”表面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兩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糖尿病病人是抑郁癥的高發(fā)人群,臨床資料顯示: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癥的患病率大約10%,是普通人群的3~5倍。
抑郁癥給病人帶來的不僅是心理上的陰霾,并且對血糖控制也十分不利。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危害比單獨糖尿病或單獨抑郁癥的危害要大得多,這兩種疾病可以相互作用,彼此加重。
簡單地說,抑郁癥是一組以心情持續(xù)低落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礙,常伴有思維遲鈍、行動遲緩以及各種軀體癥狀。糖尿病并發(fā)抑郁癥的主要表現(xiàn)有:
1.情緒低落,悲觀厭世,有早晨重、晚上輕的特點,占100%;
2.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大腦反應慢等,占86%;
3.興趣寡然,生活空虛,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常個人獨處,占85%;
4.伴有焦慮、躁動,占82%;
5.睡眠障礙,入睡難、早醒為其典型表現(xiàn),占80%;
6.性欲減退,占66%;
7.有乏力、心慌、胸悶、血壓增高、頭痛、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軀體癥狀者,占61%。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抑郁癥患者以軀體癥狀(如心悸、胸悶、納差、失眠等)作為突出表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患者的精神癥狀,很容易被忽視和漏診。
抑郁癥的產生是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糖尿病患者產生抑郁的主要原因:
首先,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疾病,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方法,患者須時刻注意飲食管理,經常監(jiān)測血糖,終身服藥或注射胰島素,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生活質量,也給病人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其次,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有可能在5~10年內出現(xiàn)并發(fā)癥,這猶如懸掛在病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威脅著患者,必然使病人產生恐懼、悲觀和焦慮的情緒。
再次,長期治療產生大量的醫(yī)療費用,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心理包袱和心理壓力劇增。
有研究表明,性別、年齡、病程長短、并發(fā)癥輕重等,均與糖尿病病人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密切相關。女性情緒波動更大,罹患抑郁癥的風險比男性高。中年人承擔著來自家庭、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壓力,抑郁癥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齡組。同樣,糖尿病病程較長、并發(fā)癥較嚴重的患者,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更大,抑郁癥的患病率更高。
糖尿病與抑郁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一方面,糖尿病不僅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受影響,同時還要面臨并發(fā)癥的威脅及經濟壓力,勢必給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從而導致焦慮、抑郁甚至悲觀厭世。
另一方面,抑郁癥不僅會影響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依從性,還會引起神經內分泌紊亂,導致失眠、交感神經興奮以及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糖波動及升高。而一旦血糖控制不好、病情惡化,又會使病人更加悲觀失望,加重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甚至造成自殺等嚴重后果。
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問題,尤其是抑郁癥,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臨床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多集中于糖尿病本身,往往忽視病人存在的心理問題。目前認為,糖尿病也是一種“心身疾病”,患者除了會出現(xiàn)軀體上的病變外,心理也會因為疾病而改變,一定要關注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問題。
對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癥的患者,在降糖治療的同時,還要給予心理治療。消除恐懼心理,讓病人知道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癥,而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只要控制好了,完全可以享有和正常人相同的壽命;要幫助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對于癥狀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給予抗抑郁藥物(如舍曲林、氟西汀、黛力新等)及改善失眠的藥物(如阿普唑侖)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癥常常被周圍的人誤認為是“情緒不高”而忽視,只有當病情發(fā)展到非常嚴重、出現(xiàn)自殘、自殺傾向時,才引起人們的重視。許多糖尿病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且常常不被外人理解,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血糖控制,而且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因此,更需要來自家人和社會的理解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