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軍
(南通中遠海運船務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006)
近年來,國際航運指數(shù)持續(xù)在低位徘徊,船東公司投資新船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投資低、交船期短、見效快的二手船舶重大改裝,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選擇。相較于訂造新船,改裝船舶成本更低,改裝周期更短,從立項到交船基本在1年內完成,以更短的時間實現(xiàn)投資回報。
為了縮短改裝周期,降低改裝成本,實現(xiàn)船東與船廠的雙贏,浮態(tài)下進行主體工程的改裝,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模式。而如何有效控制浮態(tài)下改裝過程中的船舶變形,最大限度的減小結構內應力,以確保主船體的結構安全,是安全改造的基礎和安全生產的保障。[1]
本文以“阿芙拉型油船改大型半潛船”為例,研究船舶浮態(tài)下主甲板開大工藝孔進行主船體改裝、拆舊工程的可行性,以此來有效控制船舶變形,最終保質保量完成項目,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該船改裝前總長244.7 m,型寬42.0 m,型深21.3 m。改裝后型深13.5 m,設計吃水9.2 m,最大下潛吃水22.5 m,載貨甲板長度170.0 m,最大下潛時主甲板距水面9.0 m,可以實現(xiàn)大型物件、海工裝備、工程船舶、浮船塢等貨物的裝卸和運輸。該船所有結構、管系主體工程全部在浮態(tài)下完成。在浮態(tài)下,完成原船主甲板大工藝孔的開設,雙層底下縱向加強,新加管隧,縱壁分段和13.5 m主甲板分段的裝焊,原船結構的全部拆除,以及壓載、透氣等管路的安裝,最后進塢完成塢內工程,其中塢內工程包括外板油漆等全部工程,時間控制在7天左右。出塢后完成調試等掃尾工程,整個改裝周期約8個月。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證改裝工程的高效進行,12個貨艙主甲板上均需11.48 m× 20.40 m的大工藝孔,需斷掉26根甲板縱骨(左右各13根),對全船總縱強度和橫剖面慣性矩破壞較大,如何有效的進行強度和慣性矩的補強,最大限度的減小因浮態(tài)改裝造成的船舶變形,是該項目高質量完工的基礎,也是本文研究的內容。圖1為開孔加強后橫剖面,具體工藝孔開設及加強方案參見圖1,其中陰影部分為壓載水3#、4#、5#艙。
圖1 開孔加強后橫剖面
將主船體視為1根受到各種復雜載荷漂浮在水面的梁。任何梁,在外力的作用下,都會發(fā)生變形。變形的大小,取決于外力的大小、梁的長度、彈性模量和梁的慣性矩。變形值越小,說明剛度越好。而對于改裝船舶來說,長度值可以視為常量,彈性模量通常按鋼材的彈性模量計算。因此只需要考慮外力大小和梁的慣性矩,只要在改裝過程中,做好這2個參數(shù)的研究和控制,船舶在改裝過程的變形值就可以得到科學有效的控制。[2]
船舶進廠后,為盡可能減小溫度和天氣原因對測量結果造成的誤差,盡量選天氣穩(wěn)定的時候,連續(xù)3天分早、中、晚3次,共計9次測量,在完全空載狀態(tài)實測原船甲板變形值,然后取平均值作為該船的原始變形值。經(jīng)實測,原始甲板在浮態(tài)下變形值W0為96 mm。船舶在空載浮態(tài)下,因艏艉纖瘦,結構密度大,設備設施多,相對體積密度大,自重大于該區(qū)域外底板受到的向上浮力,因此艏艉段受到向下的合力,而中間貨艙區(qū)排水體積大,但自身體積密度小,自重不足以抵消船底板受到的浮力,貨艙區(qū)受到向上的合力。船舶在空載狀態(tài)下,更像是一根中間高兩頭低的扁擔,必然具有一定的變形值。為了減小初始變形值,可設法改變中間貨艙區(qū)的受力狀態(tài),讓外力值變得更小。因此在中間3#、4#、5#艙雙層底下打入約3 500 t壓載水,盡可能將主船體壓平。經(jīng)實際測量打入壓載水后,主甲板變形值變?yōu)?5 mm。[2]
集中載荷簡支梁變形值:
(1)
均布載荷簡支梁變形值:
(2)
集中載荷懸臂梁變形值:
(3)
均布載荷懸臂梁變形值:
(4)
式中,F(xiàn)為梁所受到的外力,N;L為梁的長度,m;E為鋼材的彈性模量,取210 GPa;I為梁的慣性矩,mm4;q為梁的均布載荷,N/m。
從上述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任何梁的變形值W與慣性矩都成反比,因此我們計算出工藝孔開設前后的慣性矩變化比例,結合船舶初始變形值,就可以推算出開孔后的大致變化情況。
原船橫剖面的慣性矩I5=3.62×1014mm4;剖面模數(shù)Z1=3.896×107cm3。開工藝孔不做加強時,橫剖面的慣性矩I6=2.78×1014mm4;剖面模數(shù)Z2=3.463×107cm3。開工藝孔加強后,橫剖面的慣性矩I7=3.15×1014mm4;剖面模數(shù)Z3=3.696×107cm3。
開孔后,不做加強的狀態(tài)下,橫剖面慣性矩變化率φ1:
φ1=I6/I5=76.8%。
(5)
預測開孔后變形值W1=W0/φ1=125 mm,增大約29 mm。
甲板加強狀態(tài)下,橫剖面慣性矩變化率φ2:
φ2=I7/I5=87.0%。
(6)
加強后,變形值W2=W0/φ2=110 mm,增大約14 mm。
根據(jù)估算,臨時加強對于慣性矩和剖面模數(shù)均有不小的貢獻,對控制變形和保證強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理論上分析,開孔加強方案對變形控制效果顯著。
估算驗證方案可行后,使用有限元,將貨艙區(qū)域原船結構整體建模,建模時候僅需考慮主要構件,一些詳細節(jié)點,如補板、小肘板、局部加強筋,管穿孔等可不在模型中反應。模型建立完畢后,分析不同工況下主船體的受力狀態(tài)并在模型中加載,分析出不同工況下的受力狀況和變形值,進一步驗證該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學性。[1]
根據(jù)有限元模型計算,在船舶原始狀態(tài)下的變形值為96 mm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開孔、加強等操作。開孔無加強的狀態(tài)下,船舶最大應力發(fā)生在5#貨倉區(qū)域主甲板位置,最大應力為127 MPa,最大變形值為129 mm;在開孔且完成全部加強的工況下,船舶處于中拱狀態(tài),最大應力的位置基本不變,最大應力為114 MPa,原甲板材質為AH32高強鋼,屈服強度為315 MPa,安全系數(shù)(屈服強度/最大應力)為2.76;安全系數(shù)大于2,結構安全性可靠。最大變形值為113 mm,與估算基本一致,滿足變形控制要求,進一步證明了該方案在強度保證和變形控制方面是科學有效的。
甲板臨時加強全部安裝完畢后,排空3#、4#、5#艙雙層底下3 500 t壓載水,內底板分前后兩期開設左右各6道臨時工藝孔,進行雙層底下新加縱桁、縱骨,中間平臺反口新加縱骨、舭部肘板等散裝工程和壓載管安裝等工程。
從4#艙開始向艏艉依次吊裝縱壁、管隧和甲板分段,用分段的自重作為固定壓塊,以減小船舶變形值,每個艙前后分2個分段,左右方向分10個分段,從開設的大工藝孔直接吊裝到位。一個環(huán)段總質量約520 t,每個艙分段相當于約1 000 t的載荷,從中間向艏艉兩邊依次吊裝,對于控制船舶變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如果在安裝縱壁管隧分段前,經(jīng)檢測發(fā)現(xiàn)變形值變化較大,可在3#、4#、5#艙雙層底下打入3 500 t壓載水,注意確保內底板距離壓載水液面300 mm以上,以確保縱壁與管隧分段及內底板焊接質量,避免背水焊接情況出現(xiàn)。此時,壓載水可一直保留至主體改裝全部完工后,再進行抽排工作。
貨艙區(qū)管隧、縱壁、甲板分段全部安裝到位后,完成與原主船體首尾的全部有效對接,所有合龍縫全部焊接并報驗完畢,此時原甲板(包括需要拆除的外板,縱壁等)已經(jīng)相當于額外壓載,新的甲板、縱壁結構強度已經(jīng)完全滿足要求,此時可以進行原甲板結構的拆除。
考慮到需要盡可能減小變形值,拆除甲板的時候從艏艉依次向船中拆除,此處需額外注意艉部角隅位置的完工情況,如果角隅區(qū)域已經(jīng)全部完工,等同于新船結構形式,那么割除艉部原甲板結構的時候,角隅位置強度足以支撐整船的質量,分前、后、左、右4個點同步開工,可以大幅提高拆舊效率。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艉部角隅結構加強還未完全完工,考慮到結構安全性,拆舊可以從艏部向艉部依次進行,最后拆除艉部角隅區(qū)域的原結構。這種方法既可以用還未拆除的原甲板、縱壁、外板來補償暫未完工的角隅強度,又可以為艉部角隅區(qū)域的施工騰出時間。艏部拆除、角隅施工同步進行,待拆到角隅區(qū)域之前,角隅位置的加強工作已經(jīng)全部完畢。[3-4]
原結構拆除完畢后,主船體基本成型,完工模型見圖2。
圖2 完工模型
在整個改裝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在左舷L21、船中CL、右舷L21這3個位置前后各設置14個監(jiān)測點,用于記錄整個改裝過程中變形值的變化情況,嚴格按照關鍵節(jié)點一天兩測,重要施工階段一天一測,平穩(wěn)狀態(tài)隔天一測的要求,進行船舶變形值的變化監(jiān)測。測量結果當天呈報項目組和船東,以確保數(shù)據(jù)的時效性和真實性。[2]
根據(jù)實際監(jiān)測記錄我們發(fā)現(xiàn),實測數(shù)據(jù)與計算預估基本一致,完工狀態(tài)數(shù)據(jù)滿足設計要求,原船不同狀態(tài)下最大變形值測量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原船不同狀態(tài)下最大變形值測量數(shù)據(jù) mm
監(jiān)測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變形值超過預期的10%,達到124 mm,則立即停止現(xiàn)場施工,分析導致變形值超過預期的原因,并采取如下預案進行變形值的回調。
1)減輕艏艉負荷,通過盡量排空艉部油艙、水艙,拆卸艏部錨、錨鏈,清空艉部舵機間、艏部水手間的重物,如油漆,腳手管、備用鋼絲繩等質量較大的物件。
2)加大中部貨艙區(qū)域壓載水量,先在3#、4#、5#艙雙層底下打入壓載水(共計3 500 t),如不滿足要求,在2#、6#艙雙層底下打入壓載水,并在3#、4#、5#邊艙打入壓載水(共計7 800 t)。
3)如上述措施還不能有效控制住變形值,則立即安排進塢,在塢內完成開孔及加強,完成雙層底下新加縱骨、縱桁的安裝與焊接。如果圖紙齊全,可以借此機會完成全部塢內工程,包括舵系、軸系、水下檢驗外板標志、外板油漆等。
1) 臨時加強需在原甲板上取材,每一個分期內,先開孔,再加強,加強與開孔交替進行,先切割破壞產生變形,再在變形的基礎上進行加強。但實際加強效果不佳,需要用壓載水來調節(jié),因此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
2)不管是直接慣性矩計算還是有限元校核,都需要花費較大的工作量來建模分析,建模周期較長,占去了較大的人工成本,且需提前2個月介入,對于短周期的船舶適用性較差。
3)臨時加強和壓載水調節(jié)交叉進行,容易與施工計劃的調整和安排產生矛盾,出現(xiàn)施工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造成時間的浪費。
本文以某大型油輪改自航半潛船改裝為例,通過理論計算和有限元分析,證明了浮態(tài)下開設大工藝孔進行全船主體改裝的可行性;并經(jīng)實際驗證,該方案在整個改裝過程中科學有效,對安全施工,高質量改裝及工期的保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在今后的改建中仍需考慮以下改進:①持續(xù)優(yōu)化施工流程,力爭避免壓載水調節(jié)的方式來修正加強時的變形值;②持續(xù)優(yōu)化工藝方案,在不增加甚至減少現(xiàn)場施工量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小工藝孔的寬度尺寸,從而減小總縱強度和橫剖面慣性矩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