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王 波,曹承華
(1.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河南 南陽 473200;2.河南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臨床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功能產(chǎn)生紊亂而造成的一種疾病,此病復雜多樣、病變累及廣泛。早期公認的疾病分類是依據(jù)病灶累及范圍所劃分的,一類為系統(tǒng)性免疫性疾病,另一類為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疾病[1]。在全球范圍內(nèi),有7%~10%人群受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困擾,且好發(fā)人群為女性[2]。輸血是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方法,隨著輸血醫(yī)學的發(fā)展,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輸血反而導致疾病癥狀加重,輸血療效成為臨床關注的問題,輸血往往出現(xiàn)定型困難,交叉配血不合的情況。目前,臨床上依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自身抗體檢測以診斷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此病潛伏期較長,自身抗體檢測可在疾病發(fā)生前的2~3年即可檢測出異常。因此自身抗體有助于預測疾病的風險因子,有效評估未來的發(fā)病風險。同時,自身抗體的檢測也可以準確評估疾病的療效[3]。自身免疫性疾病要依據(jù)自身紅細胞抗體的特性分類,目前分為3大類,即溫抗體型、冷抗體型和溫冷雙抗體型,在輸血治療中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抗體制定不同輸血對策,以達到較好的輸血效果?;诖?,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不同疾病患者的自身抗體狀況及輸血對策。
選取南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院2017-09~2020-09收治自身免疫性不同疾病患者(n=200)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患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肺炎、肝膽管疾病、慢性腎炎、狼瘡性腎炎、急性冠脈綜合征、肺氣腫、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漿細胞骨髓瘤,其中男80例,女120例;年齡21~78歲,平均(65.63±13.89)歲;體質(zhì)量35~89 kg,平均(63.54±10.25)kg;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9例;初高中學歷42例;大專及以上學歷89例。本研究取得患者及家屬同意,經(jīng)我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血清檢測檢測出存在自身抗體者;②臨床資料完整;③配合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②意識不清;③身心障礙;⑤聽覺障礙;⑥視覺障礙;⑦語言障礙;⑧妊娠期女性;⑨哺乳期女性。
抽取入選患者血液2~3mL,以3000r/min的速度將血清分離,離心持續(xù)時間為10min,離心半徑13.5,取上血清,置于冰箱中待測。采用鹽水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膠法對患者主側(cè)進行配血,并采用上述方法對患者標本進行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根據(jù)患者的具體反應判斷抗體的類型,若不能判斷則將標本送至血液中心實驗室做抗體鑒別。
觀察200例不同疾病患者自身抗體陽性分布情況及自身抗體類型,自身抗體類型包括溫抗體型、冷抗體型及混合抗體型,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肺炎、肝膽管疾病、慢性腎炎、急性冠脈綜合征、肺氣腫、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漿細胞骨髓瘤。
在200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存在自身抗體為38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肺炎、肝膽管疾病、慢性腎炎存在的自身抗體為25例,急性冠脈綜合征、肺氣腫、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存在自身抗體為13例,漿細胞骨髓瘤患者存在自身抗體為10例。
200例患者中,共檢測出75例患者為溫抗體型,100例患者為冷抗體型,25例患者為混合抗體型,其中以冷抗體型所占比例居多。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200例患者中,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存在自身抗體為38例,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肺炎、肝膽管疾病、慢性腎炎存在的自身抗體為25例,急性冠脈綜合征、肺氣腫、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存在自身抗體為13例,漿細胞骨髓瘤患者存在自身抗體為10例。而抗體類型為溫抗體型、冷抗體型與混合抗體型,溫抗體其實就是和紅細胞的最適反應溫度為35~40℃的自身抗體。如果溫度在30℃以下特別是4℃就稱之為冷抗體。其中,溫抗體是其與紅細胞最適合的反應溫度為35~40℃的自身抗體,而溫度低于30℃就被稱之為冷抗體,而溫冷抗體溫抗體與冷抗體的結(jié)合,表示此類人群既有溫抗體又有冷抗體。本結(jié)果顯示,冷抗體型占比略高。可見不同疾病的患者存在的自身抗體陽性數(shù)量不一,抗體類型也各不相同。不同抗體的存在會給輸血患者造成一定的困難。對于同種抗體患者來說[4,5],輸血選擇與其相對應的抗原陰性紅細胞即可,能確?;颊咻斞踩矣行?。自身抗體可與所有的細胞產(chǎn)生凝聚,這導致血液難以與之匹配,也無法產(chǎn)生最基本的ABO定型[6]。自身免疫疾病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能使得機體自身紅細胞抗原性產(chǎn)生變化,對B細胞的分化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從而產(chǎn)生自身抗體。同時,機體免疫功能也易受到病理因子的影響與刺激[7,8],從而產(chǎn)生免疫系統(tǒng)紊亂,而這些病原微生物都有抗原成分,這一點與人類血細胞含有的成分一致[9]。當病原微生物入侵于人體后,其對機體有刺激作用,從而產(chǎn)生交叉抗體,交叉抗體也會抗人紅血細胞。
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抗體臨床上要制定不同的輸血對策[10],以提高患者輸血的安全性。以下是輸血對策:①冷抗體輸血對策:這部分患者在輸血前應明確其為冷抗體型,患者輸血時要進行交叉配血試驗,環(huán)境溫度要在37℃,輸血過程中注意保暖,輸注前,加溫血制品,緩慢輸血,采用熱水袋保暖患者患側(cè)。②溫抗體型輸血對策[11]:此類患者獲取的配合血液可能性較小,輸血時,給予其最小攜樣的紅細胞劑量,以維持生命所需,緩慢輸血,觀察輸注時的動態(tài),有必要可給予患者地塞米松,以預防副作用的發(fā)生。③混合抗體輸血對策:此類患者輸血前需要準確對患者ABO血型進行鑒定[12],以排除冷抗體型的干擾。輸血過程注意保溫輸注,同時需要給予患者最小攜氧劑量[13,14],并對患者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以改善患者貧血狀況。綜上所述,不同疾病患者中存在自身抗體類型均不相同,其中以自身免疫性溶血貧血自身抗體陽性率最高,且常見自身抗體類型為冷抗體型為主。臨床應針對自身抗體類型和患者疾病情況制定合理的輸血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