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姍姍,賈燕子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早在八十年代初,呂叔湘[1](1999/1981)已將現(xiàn)代漢語“動不動”的用法歸納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動詞性的聯(lián)合短語,表示一般的疑問。例如:你還動不動我東西了?另一種是固定短語頻度副詞,表示極容易做出某種反應或行動,多用于不希望的事。例如:這孩子動不動就愛打人。
此后,一些學者對“動不動”做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如別晨霞、方旭軍(2009)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動不動”除表中頻義外,還強調輕易,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性評價[2]。朱軍(2012)指出“動不動”具有評注性特點,并分先秦、兩漢、宋、元、明清五個時期考察了該用法的來源。[3]也有學者關注“動不動”與其他頻度副詞“經(jīng)?!薄俺3!薄皶r不時”等用法的異同。如王世凱、劉嵚(2006)、王憲坤(2007)從頻率、意義、分布、語用及認知等不同角度對時頻副詞“動不動”與“經(jīng)常”在現(xiàn)代漢語用法的異同進行了對比分析。[4,5]郝玲(2013)闡釋了現(xiàn)代漢語表頻率副詞“時不時”和“動不動”在語義、句法、語用三個方面的差異。[6]
現(xiàn)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動不動”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或重點分析它與其他頻度副詞的用法差異。僅朱軍(2012)一文涉及到“動不動”的來源問題,[3]但一則,該文調查的語料范圍較小,未能準確描述“動不動”的來源和發(fā)展過程;其次,該文僅孤立地考察了“動不動”的來源,并未涉及與該詞關系密切相關的“動輒”的語法化過程,也未深入辨析二者在語義、語用分布上的差異。通過歷史文獻語料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動不動”與“動輒”具有共同的語義基礎,它們都由表示頻度的“動”構成。但“動輒”比“動不動”出現(xiàn)得更早,且二者在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呈現(xiàn)出互補和競爭的局面。本文擬從歷史角度出發(fā),對“動不動”“動輒”兩詞的句法功能、語用色彩等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大學CCL古代漢語語料庫,我們發(fā)現(xiàn),“動不動”最早在六朝時期出現(xiàn),從六朝至唐五代時期,“動不動”出現(xiàn)的句子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
(1)佛言:“有十事,堅住不動,一者言有佛無佛不動還,二者有法無法不動還,……九者佛智慧盡不盡不動還,十者當來過去現(xiàn)在世事呼若動不動還,是為阿惟越致菩薩教法?!保▌⑺巍で竽前夏ψg《佛說菩薩內戒經(jīng)》)
(2)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姚秦·鳩摩羅什譯《佛垂涅盤略說教誡經(jīng)》卷一)
(3)例如轉不轉皆阿鞞跋致,動不動皆是毘尼,以是義故,發(fā)趣不發(fā)趣皆名為乘也。(隋·智顗說、灌頂筆錄《法華玄義》卷五下)
(4)忽雷霹靂卒風暴雨撼不動,欲動不動千變萬化總是鱗皴皮。(唐·盧仝《與馬異結交詩》)
以上例(1)、例(4)中“動”和“不動”僅在線性排列上相鄰,語義上沒有直接關系。例(1)中“若動”是“呼”的賓語,而“不動”是“還”的定語。例(4)中“欲動”和“不動”是第一層并列關系,再與“千變萬化”組成并列結構共同充當判斷句的主語。例(2)和例(3)中的“動不動”則為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表“動和不動”之義。例(2)“動不動”作定語修飾“法”,例(3)“動不動”作判斷句的主語。
到宋代,“動不動”作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的用法依然存在。同時,“動不動”作頻度副詞的用法出現(xiàn)①《漢語大詞典》“動不動”條首引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房玄齡、徐茂公真老儍,動不動將人罵?!崩C偏晚。。例如:
(5)劉圻父說“正心”章,謂:“不能存之,則四者之來,反動其心?!痹唬骸笆钱敵跽f時添了此一節(jié)。若據(jù)經(jīng)文,但是說四者之來,便撞翻了這坐子耳?!庇衷唬骸爸粻巶€動不動?!保ㄋ巍の壕傅隆吨熳诱Z類》卷十六)
(6)義剛問:“極星動不動?”曰:“極星也動。只是它近那辰后,雖動而不覺?!保ㄋ巍の壕傅隆吨熳诱Z類》卷二十三)
(7)先生曰:“只為而今士大夫道得個‘乞’字慣卻,動不動又是乞也?!保ㄋ巍こ填棥⒊填U著《河南程氐遺書》卷第十九)
(8)圣人豈曾離此來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侖吞棗。(宋·朱熹撰《答許順》,出自《晦庵集》卷第三十九)
(9)動不動便是墮坑落塹,危孰甚焉?。ㄋ巍の壕傅隆吨熳诱Z類》卷七十八)
(10)今只州縣學里小小補試,動不動便只是請囑之私。(宋·魏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九)
(11)后世說“至誠”兩字,動不動加諸人,只成個謙恭敬謹,愿底意思不知。(宋·陳淳《北溪字義》卷上)
(12)某嘗笑子房動不動推與閑人。(宋·楊萬里撰《答朱晦庵書》,出自《誠齋集》卷第六十八)
以上例(5)、例(6)中的“動不動”都是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但例(5)中的“動不動”作“爭”的賓語,表示選擇,意為“動還是不動”。而例(6)“動不動”表示疑問,即“極星動還是不動”。后五例中的“動不動”都是頻度副詞,表示某種反應或動作極容易產(chǎn)生。例(7)、例(8)、例(9)中,“動不動”后跟“便、便是/又是+動詞性成分”,這些動詞性成分可以是單個動詞(如例7的“乞”),也可以是動賓短語(如例8的“先說個本末精粗無二致”),還可以是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如例9的“墮坑落塹”)。例(10)中,“動不動”后跟“便只是+名詞性成分(請囑之私)”。例(11)、例(12)中“動不動”后直接修飾動賓短語。[3]從宋代使用“動不動”一詞文獻作者的方言背景來看,楊萬里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陳淳為福建龍溪人,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程顥、程頤兄弟則為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由此可以推測,至遲到北宋時期,“動不動”作頻度副詞的用法已經(jīng)在南北方通語中普遍使用。但是,現(xiàn)有的語料卻不能為“動不動”由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演變?yōu)轭l度副詞的詞匯化過程提供證據(jù)。
元明清時期,“動不動”作頻度副詞的用法顯著增加,其后所接的句法形式更為多樣。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動不動”+(就/就是/就要/便)+動詞性成分
后接狀中短語:動不動人前罵,動不動臉上抓。(《全元散曲·【仙呂】寄生草》)
后接動賓短語:動不動就捆人?。ㄇ濉そ鹚舍?、曾樸《孽?;ā返谑呕兀?/p>
后接聯(lián)合短語: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新元雜劇三十種·諸宮調風月紫云亭》)
2.“動不動”+(就/就是/就要/便)+名詞性成分
后接定中短語:動不動朝廷的法度。(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六十回)
后接聯(lián)合短語:動不動三病四痛,老身恨不得把身子替了他。(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
3.“動不動”+(就/就是/就要/便)+小句
后接主謂句:動不動口兒潑懺,道的人羞慘。(元·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簾外西風飄》)
后接將/把字句:你也恃不得官高,動不動將咱吊。(喬吉《全元曲·【得勝令】》)
后接被字句:動不動就被人騙一頭,說也沒處說。(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卷十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小說及說唱文學等通俗作品中,新出現(xiàn)了“動動”表中等頻度副詞的用法。例如:
(13)程嵩淑道:“那些假道學的,動動就把自己一個人家弄得四叉五片,若見了這位老哥,豈不羞死!”(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九回)
(14)他使錢買了那惡鬼,咱爺又老實,動動就受打罵。(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寒森曲》)
“動動”表頻度時的用法雖不及“動不動”豐富,但其基本用法相近,都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經(jīng)常性發(fā)生。朱軍(2012)認為,“動不動”中的“不”不表否定,而是起加重語氣、湊足節(jié)奏、和諧音律的作用。[3]我們推測,“動動”應該是“動不動”的省略形式,正如“時不時”也可說成“時時”一樣。但與“時時”不同的是,“動動”作頻度副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保留下來。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不動”在句法語義方面又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一是“動不動”所修飾的謂語呈現(xiàn)出向動詞性成分集中化的趨勢。以《作家文摘》(1993-1997年)為例,其中“動不動”共出現(xiàn)57次,作頻度副詞時其后跟動詞性成分有54次,跟名詞性成分的僅2次。
二是“動不動”的主語體現(xiàn)出更大的包容性,即主語不僅可以由有生命的生物充當,而且可以由無生命的物充當,如以下例(15)中的“柴油機”和例(16)中的“人馬車輛”。
(15)那年麥收的時候,那個日本造的柴油機不好使,動不動就壞了。(1998年人民日報)
(16)那里整天整夜的擁擠著無數(shù)的人馬車輛,動不動就會碰傷了人。(老舍《四世同堂》)
盡管頻度副詞“動不動”由動詞性的聯(lián)合短語發(fā)展為頻度副詞的詞匯化過程不甚明顯,但其表示很容易發(fā)生某種情況或行為的用法應該與副詞“動”密切相關?!皠印弊鳛轭l度副詞的用法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xiàn)(朱軍 2012)[3]①《漢語大字典》“動”字條首引《史記·律書》(見例19),《漢語大詞典》“動”字條首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見例27),所引始見例證都偏晚。,西漢時期沿用。例如:
表1 宋代至現(xiàn)代“動不動”的使用情況
(17)人之生,動皆之死地亦十之三。(《老子·五十章》)(轉引自朱軍2012)
(18)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什伍相保;動勸游居,事節(jié)說茂;農夫任戶,戶盡夫出。(《逸周書·大匡解》)
(19)且兵兇器,隨克所愿,動亦耗病。(《史記·律書》)
以上三例中,“動”都用在謂語動詞之前,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經(jīng)常性發(fā)生,顯然是頻度副詞。東漢時期,隨著“動”作頻度副詞使用頻率的提升,出現(xiàn)了“動”“輒”連用的形式,見例(22)、例(23)。但這三例中的“動輒”當與例(20)中的“動欲”性質相同,都僅僅是組合中出現(xiàn)的臨時搭配,而非一個復音詞。清劉淇《助字辨略》卷三:“凡云‘動’者,即兼‘動輒’之義,乃省文也?!睆恼Z義上看,例(20)、例(21)中的“動”都表示“動不動就”之義,與“動輒”的語義相當。但劉淇說“動”為“動輒”的省文形式卻與語言事實不符。從歷史文獻用例來看,顯然是先有用作頻度副詞的“動”,后來才出現(xiàn)雙音化形式的“動輒”。
(20)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漢書·食貨志》)
(21)論安言計,動引古人。(三國·諸葛亮《后出師表》)
(22)人居世間,大不容易,動輒當承所言,皆不失其規(guī)中,而不自責,反怨言人言,是為不平行之。(東漢·于吉《太平經(jīng)·見誡不觸惡訣》)
(23)修德行惠,撫慰百姓;身臨憂勞,動輒躬親;弔死存疾,救活民命。(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六朝至唐五代時期,“動”在表示頻度時仍以修飾動詞性成分為主,如例(24)、例(25)。同時,此期新出現(xiàn)了“動”后跟介賓短語的形式,介詞多由“以”充任,如例(26)的“動以千數(shù)”、例(27)的“動以虜獲為先”。此外,“動”也可以修飾形容詞成分,如例(28)的“皆艱苦”。從用例頻率來看,后一種用法遠不如前兩種常見。
(24)初,昭善史書,與鍾繇、邯鄲淳、衛(wèi)覬、韋誕并有名,尺牘之跡,動見???。(西晉·陳壽《三國志·管寧傳》)
(25)明時好書策,動欲干王公。(唐·高適《東平路作》之二)
(26)鮮卑、濊貊連年寇鈔,驅略小民,動以千數(shù),而裁送數(shù)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東夷傳》)
(27)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28)人家每事有轗軻,動皆艱苦,夢想兇擾,交接非所,身心不定,日就頓踣者,將衰之漸也。(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隱訣》)
六朝至唐五代時期,“動輒”連用的形式主要出現(xiàn)在史書中,如例(29)-(32)。在詩歌等口語性較強的題材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極低,用例僅偶見,如例(33)、例(34)。這些用例中的“動輒”都為“動不動就”之義,表現(xiàn)行為或狀態(tài)發(fā)生頻率較高。從句法結構來看,此期“動輒”多出現(xiàn)在“動輒+VP/NP”的四字格式中。漢語的四字格是兩個“標準韻律詞”的復合體[7],四字結構組成以后,人們按照漢語的音步習慣,在閱讀時往往進行新的音節(jié)切分,變成兩兩對應的格式,從而構成和諧的韻律。漢語句子經(jīng)過新的音節(jié)平衡,就會產(chǎn)生新的雙音詞。[8]也就是說,最初在線性組合上相鄰的“動輒”僅僅是“韻律詞”,只有經(jīng)過長期的高頻使用,它才能逐漸演變?yōu)閺鸵粼~。那么,以下從六朝到唐五代出現(xiàn)的這些“動輒”是韻律詞還是已經(jīng)詞匯化了的復音詞呢?“動輒”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檢索到的結果為:晉朝僅6例,整個南北朝只有8例,唐和五代的有效例句也只有十多例而已。由此可見,此期“動輒”的使用頻率還不高,還不具備發(fā)生詞匯化的必要條件[9],因此我們更傾向于把它們看作是韻律詞?!稘h語大詞典》“動輒”條首引《后漢書·南匈奴傳》例(即例30),將其判定為復合詞的時代顯然過早了。此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從兩漢直到唐五代,“動”及“動輒”連用作頻度副詞的用法多出現(xiàn)在史書中,具有莊重典雅的書面語色彩。
(29)為傅盡忠,動輒規(guī)諫;事上勤,與人恭。(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是儀胡綜傳》)
(30)臣等生長漢地,開口仰食,歲時賞賜,動輒億萬。(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
(31)軍國之務,動輒咨之。(《十六國春秋·前燕錄》)
(32)況此嬉游之間非關當否,而動輒傷生,實可深慎。(《南齊書·王后列傳》)
(33)沙上鵜鶘鷓鴣??鴻鶂動輒成群。(舊題西漢劉歆著《西京雜記》[10])
(34)府伶呼喚爭先到,家醞提攜動輒隨。(唐·白居易《府齋感懷酬夢得》)
宋代,“動輒”的用例大增,如中國基本古籍庫中檢索到近500例,可見“動輒”已具備了詞匯化的條件。到元代,文獻中甚至出現(xiàn)了“動輒”與“便”的搭配,如例(38),表明“動輒”此時的詞匯化程度已相當高,以至于人們忘卻“輒”原本就是“就;便”的意思。宋元時期,“動輒”出現(xiàn)的語言環(huán)境并無太大變化,仍多用于文學性濃厚的史書、文集類文獻中,具有較強的書面語色彩?!皠虞m”后多跟動詞性成分,如例(35)的“稱之”;也可以跟名詞性短語,如例(36)的“數(shù)百人”。與“動輒”的高頻使用相反,“動”單用表示頻度副詞的用法在宋元時期銳減。
(35)重言“古之人”,動輒稱之,不一稱而已也。(宋·蔡模撰《孟子集疏》卷十四)
(36)嗚呼!方陳氏盛時歲時聚會,動輒數(shù)百人。(宋·陳亮《龍川集·祭三五伯祖父》)
(37)動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來多病。(宋·徐干臣《二郎神·春怨》詞)
(38)動輒便殺人,相遇焉敢敵?(元·舒頔《貞素齊集·為苗民所苦歌》)
明清時期,“動輒”的用法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動輒便/便是”“動輒就/就是”類的用例大量出現(xiàn),說明“動輒”的詞匯化程度在此期已經(jīng)極高,如例(39)、例(40)。二是“動輒”之后所能修飾的句法成分更為多樣化:動詞性成分可以是動賓結構、動詞性聯(lián)合短語等;名詞性成分可以是數(shù)量短語、偏正性名詞短語等;新出現(xiàn)了后跟“把字句、被字句”等小句的形式,如例(41);其后甚至還可以使用復句,如例(42)。三是“動輒”的使用范圍擴大,可用于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作品中。
(39)自此日逐尋頭討腦,動輒便是一頓皮鞭,打得體無完膚,卻又不許啼哭。(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玉英獄中訴冤》)
(40)他看著那烏克齋、鄧九公這班人,一幫動輒就是成千累萬,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
(41)動輒將狄希陳打罵。(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
(42)就使有等稍知自愛的,又苦于眾人皆醉,不容一人獨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動輒不是給他加上個“難膺民社”,就是給他加上個“不甚相宜”,輕輕的就端掉了,依然有始無終,求榮反辱。(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動輒”的用法進一步擴展,充任其主語的除了有生命的生物(如人、動物)之外,也可以是醫(yī)院、國家等無生命的組織、機構等。例如:
(43)孤兒中絕大部分是殘疾者和體弱者,醫(yī)療費用動輒成千上萬,一些本可治的病,因嚴重缺錢而擱置。(1994年報刊精選)
(44)像某些國家之動輒搶銀行、劫火車,則此地之安謐甚為顯然。(梁實秋《雅舍青華》)
我們選取了先秦至清代的一些歷史文獻,對其中“動”“動輒”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頻度副詞“動”早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南北朝至唐五代時期,其使用頻率逐漸增加,如《全唐文》中作頻度副詞的“動”達到70例之多。宋元以后,由于“動輒”詞匯化的完成和“動不動”的出現(xiàn),“動”表頻度副詞的用法逐漸衰微?!皠虞m”連用東漢始見,但直到唐五代時期使用頻次都不高,主要用于史書等書面色彩較為濃厚的文獻中。宋元時期,隨著“動輒”使用頻率的增加,其由韻律詞演變?yōu)榱藦鸵粼~,但其使用的語言環(huán)境并未發(fā)生變化,仍多用于文集、史書中。明清時期,“動輒”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展,開始用于戲曲、小說等口語性較強的通俗文學作品中,但其仍具有較強的書面語色彩。
由上文可知,“動不動”和“動輒”的詞匯化都發(fā)生在宋代,二者在宋元明清的使用頻率都較高,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中。本節(jié)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討論兩詞在語用方面的差異。
“動不動”后所跟的動詞都帶有消極色彩,表示不希望發(fā)生的動作和狀態(tài),表達行為的不如意性,如例(1)中“打罵”不是人們主觀心理上希望發(fā)生的事情,例(2)中“打上街坊,罵斷鄰里”表現(xiàn)出邊氏的兇悍與潑辣,用時也表達了說話人對此人物的不滿。
(1)從來鬼怕惡人,二相公沒來時,動不動打罵;著二相公掘了一場,撅著嘴也沒敢做聲。(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寒森曲》)
(2)小江的性子,在家里雖然倔強,見了外面的朋友也還藹然可親,不象邊氏來得潑悍,動不動要打上街坊,罵斷鄰里。(李漁《十二樓·奪錦樓》)
“動輒”在表頻度時既可以表示中性義也可以表示消極義。如例(3)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文體形式,“表聞”指的是上表申聞于上,因此表達的是中性義。例(4)中“堯舜事業(yè)”指的是偉大的事業(yè),然而偉大的事業(yè)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因此此處是一種諷刺的說法,即表達的是消極義。
(3)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jù)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
表2 先秦至清代“動”“動輒”的使用情況
(4)動輒要做堯舜事業(yè)。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王守仁《傳習錄》上卷)
“動不動”多用于白話小說、筆記、雜劇、元曲中,對話、問答形式居多,口語色彩濃厚。例如:
(5)范純父言:“今人陳乞恩例,義當然否,人皆以為本分,不為害?!币链ㄔ唬骸爸粸槎袷看蠓虻赖脗€‘乞’字慣,卻動不動又是乞也?!保ㄋ挝壕傅隆吨熳诱Z類》卷九十七)
(6)尼姑見了,問道:“姑娘今年尊庚多少?”媽媽答道:“十二歲了,諸事倒多伶俐,只有一件沒奈何處:因他身子怯弱,動不動三病四痛,老身恨不得把身子替了他。為這一件上,常是受怕?lián)鷳n?!保铦鞒酢冻蹩膛陌阁@奇》卷三十四)
“動輒”多用于文集、史書中,敘述語形式居多,書面語色彩濃厚,行文更為莊重典雅。例如《三國志·吳書·是儀胡綜傳》:“為傅盡忠,動輒規(guī)諫;事上勤,與人恭?!泵髑逡院螅皠虞m”的語用環(huán)境擴大,可用于小說、戲曲等口語性較強的文獻中,但仍多出現(xiàn)在敘述性語句中。例如陸人龍《型世言》第二十九回:“向娶一妻真氏,人也生得精雅,又標致,兩個甚是和睦。這番因自己心性變得不好,動輒成爭。”
話語信息可以分為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中性信息三種。“反預期信息指的是與某個特定預期相反的話語信息。言談事件中當說話人針對語境中談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態(tài)提出一種與他自己或受話人的預期相反或相背離的斷言、信念或觀點時,那么該說話人就表達了一種反預期信息?!保═raugott&Dasher2002)[11]“動不動”之后可以表達反預期信息。例如:
(7)你常好是不知輕重,動不動皺了眉峰,冰霜般面容。若是個村紂的和你兩個乍相逢,他把你那半世里清名送。(季子安《全元散曲·蔓菁菜》)
(8)那十一個廂禁軍兩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說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情知道被差出來。這般火似熱的天氣,又挑著重擔;這兩日又不揀早涼行,動不動老大藤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
例(7)中,“皺了眉峰,冰霜般面容”是與人們認知相反的信息,不符合受話人的預期,表達一種反預期信息。例(8)中軍健在火熱的天氣中“挑著重擔”“又不揀早涼行”,卻還常被“老大藤條打來”,與受話人的預期相背離。
話語中中性信息是一個基本的類,反預期信息和預期信息則是朝不同方向的延伸。預期信息包含的信息量最小。“動輒”后可以表達預期信息。例如:
(9)臣本書生,進由庠序,以忠義自許,妄意事功,而性剛才拙,動輒多忤。(李綱《辭免知樞密院札子》)
(10)佃戶曹二婦,悍甚,動輒訶罵風雨。(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
例(9)(10)中,李綱性情剛烈、才疏學淺進而多忤逆,曹二婦兇悍,因而“訶罵風雨”,這兩件事都符合受話人常規(guī)的心理預期方向,因此表達了一種預期信息。
綜上所述,在表達“動作或狀態(tài)經(jīng)常性發(fā)生”這個頻度副詞意義時,“動”與“動不動”“動輒”三詞在漢語發(fā)展史上呈現(xiàn)此消彼長的態(tài)勢:唐五代之前以“動”為主,宋以后則用“動不動”和“動輒”。該語言現(xiàn)象的實質是表達同一個概念的單音詞被復音詞所取代,而導致這一替換發(fā)生的原因至少有三個:其一,隨著東漢以來復音化進程的加快,漢語以單音詞為主逐漸演變?yōu)橐詮鸵粼~為主;其二,義項過多導致“動”單用時表義不明確,《漢語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動”字條各列出了13個義項;其三,“動”詞義的進一步引申分化。唐代,“動”由頻度副詞“往往;常?!绷x又引申出副詞“不覺;不經(jīng)意”義。例如唐·張祜《病宮人》:“佳人臥病動經(jīng)秋,簾幕繿縿不掛鉤?!雹佟稘h語大詞典》“動”表“不覺;不經(jīng)意”義首引此例。宋元時期,“不覺;不經(jīng)意”義取代“往往;常?!绷x成為副詞“動”的主要用法。如《元典章·刑部》中“動”作副詞表示“不覺;不經(jīng)意”義共6例,表示“往往;常?!绷x僅1例?!皠硬粍印薄皠虞m”自宋元以來使用頻率較高,二者的句法功能基本一致,但“動不動”后的句法形式更為多樣化。在語用方面二者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動不動”表頻度時具有不如意性,表達一種反預期信息,多用于口語中;而“動輒”則更加中性,表達一種預期信息,多用于書面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