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火華,劉孝濱,宋方椿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贛州 341000)
陂下礦床位于江西省瑞金市約260°方位15km 處,近年來,隨著贛南蘇區(qū)經濟建設的高速發(fā)展,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也急速上升。通過對陂下礦區(qū)進行系統的地質工作,依據工作中取得的地質成果,對該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本地區(qū)今后找礦研究提供參考[1]。
區(qū)域大地構造位于華夏板塊、華南造山帶之武夷山隆起帶與寧(都)于(都)坳陷帶交界處,河源-邵武北北東向深大斷裂東側,贛中南褶曲的云石山-西江晚古生代盆地中段,區(qū)內地層出露主要為震旦系-寒武系(Z -∈)基底變質巖系,以緊密線型褶皺出露,蓋層主要為泥盆系-三疊系(D-T),其中石炭系灰?guī)r是區(qū)內主要礦產,侏羅系~白堊系(J ~K)為斷陷盆地沉積。區(qū)內構造發(fā)育,主要發(fā)育北北東、北東向、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構造;區(qū)內巖漿活動較弱,僅在區(qū)內西部出露加里東期的萬田巖體,巖體呈巖基產出,侵入于寒武系中,上覆泥盆系,接觸帶具角巖化,接觸面傾向圍巖,傾角60°~80°,巖性為中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礦物成分:鉀長石38%,斜長石22%,石英31%,黑云母5%,白云母2%。副礦物有磁鐵礦,紅柱石、鋯石、磷灰石、電氣石。區(qū)內礦產主要有褐鐵礦、鎢礦、重晶石、方鉛礦、閃鋅礦、煤、水泥用石灰?guī)r、等。
礦區(qū)出露地層比較簡單,出露的地層為黃龍組上段石灰?guī)r段;此外,在開闊低洼處可見第四系全新統分布(圖1)。
2.1.1 石炭系上統黃龍組上段(C2h2)
石炭系上統黃龍組上段地層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主要巖性有:灰白色塊狀隱晶—微粒純灰?guī)r,局部夾白云質灰?guī)r凸鏡體、灰白色含生物灰?guī)r與灰色厚層狀粗晶灰?guī)r互層、灰白色致密塊狀微晶灰?guī)r、隱晶灰?guī)r夾細晶白云巖。該段灰?guī)r段即為制灰用石灰石礦礦體。總體產狀:北西- 南東走向,傾向南西(220°~240°),傾角20°~35°。
與上伏地層馬平組、下伏黃龍組下段均呈整合接觸。
2.1.2 第四系全新統(Qh)
為殘坡積相和沖積相沉積。前者巖性主要為桔黃色、灰色亞砂層、亞粘土層;后者則為灰色砂層、砂礫層等。厚度0m ~6.5m。
圖1 江西瑞金市陂下礦區(qū)地質簡圖
礦區(qū)位于瑞金- 西江東西向晚古生代復向斜盆地中部。本礦區(qū)范圍內主要為斷裂和褶皺[2]。
本礦區(qū)出露褶皺一翼,為單斜構造,地層產狀一般210°~230°∠20°~45°。
斷裂主要為北東向及北西向斷裂。其中,北東東向斷裂F3分布于礦區(qū)南部。延長370m ~560 m。總體走向250°,傾向北西,總體傾角77°。但從平面上看,南西盤似向北西方向位移,北東盤相對往南東方向位移,為右型錯動,錯距約5m。
北西向斷裂F4 切割F3,延伸不超過100m 分布于區(qū)內中南部,斷層性質不明。其余中北部近東西向斷裂(F1)和近南北向斷裂(F2)均為性質不明斷裂。
地表未見巖漿巖分布。僅在鉆孔深部揭露一條輝綠巖脈,假厚3m ~4m,礦物成分以輝石和基性斜長石為主,少量黑云母、橄欖石等,軸心夾角45°。
礦區(qū)廣泛出露石炭系上統黃龍組上段灰?guī)r層,區(qū)域上該層斷續(xù)走向延長達數公里、厚度大于280m,整合礦區(qū)范圍灰?guī)r層長約1000m,寬約400m,鉛直厚度大于100m,礦體(層)受層位控制,形態(tài)簡單、呈層狀,總體產狀:北西- 南東走向,傾向南西(220°~240°),傾角20°~35° ;巖(礦)石化學成分:CaCO393.18% ~96.71%,平 均95.66%、MgCO30.54% ~3.29%,平均1.26%。地(礦)層多裸露,僅低洼處及沿坡有少量浮土覆蓋。
表1 陂下礦區(qū)礦石化學成分表
3.1.1 礦石礦物成分
區(qū)內礦石由微晶灰?guī)r、泥晶灰?guī)r及少量的含燧石灰?guī)r和脈狀方解石組成。礦石呈灰色、深灰色,隱晶質或微晶結構,厚層狀或致密塊狀構造。礦石性脆,斷口呈貝殼狀,礦石中有較多的白色、肉紅色新生方解石礦物呈脈狀或團塊狀分布。
礦石礦物成分主要為微粒方解石,次為微粒白云石、晶粒方解石,少量燧石、泥質、鐵質。微粒方解石:呈他形粒狀或不規(guī)則粒狀(圖2),晶粒大小0.01mm ~0.1mm,含量75% ~95%,晶粒表面有微量的細小褐鐵礦質點浸染。微粒白云石:呈他形粒狀或不規(guī)則狀,晶粒大小0.01mm ~0.1mm,含量5% ~25%。晶粒方解石:呈細脈狀、團塊狀分布,晶粒大小2mm ~5mm,含量小于1%,晶粒表面有微量褐鐵礦、泥質物浸染。燧石:主要為硅質成分,隱晶質結構,呈不規(guī)則圓餅狀或條帶狀(圖3),大小一般5cm ~15cm,個別達30cm,其分布不規(guī)則,含量很少,對礦石質量影響不大。
圖2 礦石顯微鏡下微粒方解石
圖3 礦石顯微鏡下燧石條帶
3.1.2 礦石化學成份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為CaO,次為MgO、SiO2,其他化學成分相對較少,根據分析結果統計可知,礦石CaO 含量49.72% ~53.83%,平均53.05%,MgO 含量0.30% ~2.54%,平均1.18%。Al2O3含 量3.16% ~5.39%,平 均4.09%。SiO2 含 量0.31% ~0.72%,平均0.56%。詳見表1。
3.1.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隱晶結構、生物碎屑結構,少量結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中的白云石、方解石等礦物分布均勻。
隱晶結構:表現為方解石(含少量白云石)呈隱晶質出現。巖(礦)石呈致密狀。
生物碎屑結構:見于石灰?guī)r礦石中。巖石中含有紡錘蟲化石及其它生物碎屑等。
結晶結構: 按晶粒大小又可分為中晶結構(0.25mm ~0.5mm)、細晶結構(0.05mm ~0.25mm)、微晶結構(0.005mm ~0.05mm)。
礦區(qū)出露地層(除局部第四系覆蓋外)均為石炭紀黃龍組上段,主要巖性為灰白色含灰質微細晶白云巖與灰白色含白云質隱晶灰?guī)r互層。礦體(層)底板圍巖為灰?guī)r類,局部頂板覆蓋有第四系,厚度0m ~6.5m。礦區(qū)內局部可見少量高鎂褐紅色巖層夾石,厚度20cm ~30cm,小于夾石剔除厚度,對礦石影響較小。
礦床位于贛中南褶曲的云石山-西江晚古生代盆地中段,晚泥盆世末,地殼曾一度抬升,區(qū)域大部為濱?;蚝雍h(huán)境。早石炭世,由于氣候溫暖潮濕,植物生長繁茂,沉積了濱?!訚上嗟蔫魃浇M煤系,為江西省第一個重要的成煤時期。至晚石炭世,隨著海侵不斷擴大,形成了廣闊的陸表淺海,沉積了以淺海相碳酸鹽建造為主的黃龍組,或潮坪相碎屑巖—碳酸鹽巖互層的藕塘底組,其上為連續(xù)沉積的早二疊世馬平組石灰?guī)r層,構成一海進序列沉積,并與下伏地層呈普遍的超覆關系。因此本礦床屬屬淺海相碳酸鹽沉積成因,海相化學沉積型礦床[3]。
江西省瑞金市陂下礦床屬淺海相碳酸鹽沉積礦床,礦床層位為石炭系上統黃龍組上段石灰?guī)r段。礦體形態(tài)較為簡單,礦石品位、質量較好,呈厚層狀或致密塊狀構造;礦石由微晶灰?guī)r、泥晶灰?guī)r及少量的含燧石灰?guī)r和脈狀方解石組成,圍巖與夾石成分簡單。礦層規(guī)模大,礦石品位變化均勻,質量穩(wěn)定。區(qū)域石炭系上統黃龍組地層分布廣泛,找礦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