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學 楊 敏
(重慶市第四十九中學校 重慶 400800)
本次地理實驗課選的班級是高2019級12、13班,這兩個班級為該年級的文科普通班,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學生在實驗課、動手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是較強。
由于地理教學手段的有限性,導致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大幅度降低。2012年前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動畫和圖片還能吸引學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而2012年后,智能手機的普及,各類學習網站、學習APP的下載,我們教師能在網絡上收集的資料學生都能找到,可能學生找到的比老師還全面、細致。所以,教師必須要用地理實驗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此外,隨著新高考的改革,地理試題變得越來越靈活多變,反映了新課改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從這個方面考慮,對于地理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要通過一定的方法幫助學生去理解,從而真正掌握學習要點。
熱力環(huán)流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其形成過程為:受熱地區(qū)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qū)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huán)流。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處收縮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處,熱地方單位面積空氣柱重量(即氣壓)大,冷地方高空氣壓小,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熱處氣流流失后,整個空氣柱減輕,地面形成低壓,冷處則形成高壓,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加上上升、下沉氣流,構成了熱力環(huán)流。
1.準備好500ml的冷水,放入500ml量杯中。
2.用電水壺加熱500ml的水,放入500ml量杯中。
3.倒水時要注意,水不要濺入眼睛里或身上以免燙傷。
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中學地理教學不可能把所有或大部分自然過程直接引入地理實驗,只能用一些材料進行代替,設置類似的條件或環(huán)境,模擬地理演變過程。
具體操作步驟:
1.學生先往其中一個粗水管中滴入3滴紅色食用色素,另一個粗水管中滴入3滴藍色食用色素。
2.在關閉水閥狀態(tài)下,用手持量杯向2個粗水管分別注入等量的常溫水,直至沒過最低水溫線。
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學生可以觀察到無論是紅色還是藍色水管里都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為什么?因為這時冷熱是均勻的,前面正好講到了的,這樣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3.將熱力環(huán)流探究裝置2個粗水管分別倒入兩個不同溫度液體的燒杯里,藍色液體粗水管放入冷水杯里,紅色液體粗水管放入熱水杯里。
4.用豎顯溫度計探頭可以探測出量杯中的溫度,讀出溫差。
通過步驟3,4我們可以得出,水此時受熱不均勻。藍色量杯溫度低,紅色量杯溫度高,如我們前面講解熱力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大氣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5.然后雙手握住兩個細管,同時向下旋轉細管180°,打開水閥。
這時就可以發(fā)現細管中紅色色素的水在上方,藍色色素的水在下方。通過以上實驗這就說明熱脹冷縮的原理,正如熱力環(huán)流,受熱地區(qū)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而高空形成高氣壓;受冷地區(qū)相反,從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氣壓差,促使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的熱力環(huán)流。熱的地方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冷處收縮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處,熱地方單位面積空氣柱重量(即氣壓)大,冷地方高空氣壓小,高空形成熱-冷的氣流。熱處氣流流失后,整個空氣柱減輕,地面形成低壓,冷處則形成高壓,近地面形成冷-熱的氣流。加上上升、下沉氣流,構成了熱力環(huán)流。
首先,學生初次接觸到地理實驗,有一定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拿到實驗器材時,沒有先看實驗說明,而在那里自己亂操作,最終造成實驗效果不明顯。
其次,學生在自我討論和打鬧,特別是在實驗過程中,燒了開水的,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三,在實驗中教材知識與實驗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造成實驗的目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做實驗時教師對學生的管控也是教學的重要要求。地理實驗雖然不像物理及化學學科對實驗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驗,可以更加輕松地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將地理實驗融入課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探究地理知識,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開拓學生潛在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梢?,將地理實驗帶入到教學課堂中,益處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