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本福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 北京 100029)
在大學的專業(yè)里,文史哲是非常熱門的課程,是許多考大學文科生的首選,其對應的分數(shù)門檻非常高,在大眾的傳統(tǒng)思想里,認為學文科首先就要學好文史哲。后來經(jīng)濟發(fā)展成為社會的首要,建設法治社會也成為眾人的目標,于是,經(jīng)濟、法律類是熱門,而文史哲漸漸變冷門,只有大科學家進行專業(yè)研究和思考。
其實,中國的文學多姿多彩、中國的史學博大精深、中國的哲學獨具匠心,無論以后學習什么知識,都離不開對文史哲基礎的掌握,尤其在傳統(tǒng)文化被社會格外重視的今天,再不了解中國的文史哲就會失去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根基。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受過教育的中國人,起碼應該讀過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念過《史記》,大致明白諸子百家,而這些,僅僅靠宮斗劇、百家講壇、微信式點評還是遠遠不夠的。以往對讀書人的要求是必須熟知“前四史”、背誦《唐詩三百首》、熟讀“四書五經(jīng)”,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jīng)基本普及,知識需求鋪天蓋地,不再按照以往的要求方式來學習。不過,《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學習下來并不難;讀讀《離騷》,念念《小石潭記》《齊物論》,瞧瞧《詩經(jīng)》,也不會耽誤多少時間,從中的收獲是想象不到的[1]。
唐詩宋詞的名篇,雖然大家從就小會背誦,可是,元曲和明清小說對許多人而言,還是沒有觸碰到的知識盲區(qū)。最多的了解都是通過從電視連續(xù)劇里,在其中只能了解人物和情節(jié),而小說所描寫的語言,無論如何還是應該讀一讀原著的,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知識。借用唐詩宋詞來描摹景物、感時傷世,大概人人都會那么幾下,但元曲中的名句,比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做到嫻熟應用,一定會別有一番意蘊。只有具備了文史哲的底蘊,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才不是紙上談兵,這自然需要全社會共同的發(fā)展??墒牵藢I(yè)探究文史哲以外,只要一過高中,還有多少人再關心文史哲呢?可想而知。中小學的文史哲,基本都是蜻蜓點水,如果不靠自身額外的學習,就憑這點知識來承繼傳統(tǒng),顯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很多人似乎都認為文史哲從學校一出來就沒用了,既不能當飯碗,更不能賺錢。這種意識耽誤的恰恰是大家的人生,難道大家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不需要啟迪心智、培養(yǎng)自身的涵養(yǎng)嗎?難道你可以離開人際關系、社會溝通?難道你不想審視四周、思索過去、遙望未來?文史哲的積淀就是人文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正可以幫你解讀、體味、感悟人生的這一切[2]。
文史哲的積累,還有益于修身養(yǎng)性、寄托思緒、品嘗生活的滋味。最近幾年,我常??吹皆S多老人退休后百無聊賴,連閱讀看報的習慣都沒有,其中有不少過去還是工程師、理工科教授,但由于對文史哲沒什么興趣,結果,一旦不再從事本行工作,孩子長大了,生命的實用性便失去了,剩下的只有茫然若失,日子越過越缺滋味。所以無論什么時候,中國文史哲都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
世界不是直接向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我們以為我們是在看世界,實際上我們只是通過大腦中的一些預置藍圖在看世界罷了。一個一歲就盲了的人,即便是50歲的時候復明了,依然看不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因為他的大腦里沒有存儲對世界的預知藍圖。那什么是預置藍圖呢?預置藍圖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比如大腦整合視覺信號;另外一種是文化意義上的預置藍圖,你所在的文化是以瘦為美,那瘦的就是美的,但也有的地區(qū)是以胖為美,所以胖美還是瘦美有標準答案嗎?并沒有。如何打破預置藍圖呢?人要繼續(xù)長大的標志之一,就是你有能力不斷地調整、重畫自己頭腦中的文化藍圖,從而讓自己有對于世界能夠獲得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那這些藍圖從哪兒來呢,其實就是存在于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學科以及各種經(jīng)典著作當中。學習文史哲意義重大。
通過專業(yè)內的知識,對地理、文化、法律、經(jīng)濟學、美學等跨學科知識都應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把握,就算是歷史學,也能從既往史實案例中學著總結規(guī)律,預判趨勢。還有人會說,讀那么多深奧的書都是無用功,那我們就從實驗先說起,如何觀察實驗現(xiàn)象,如何記錄實驗過程,聽上去很簡單,可是很多人連這兩件事都沒有做好。沒有發(fā)現(xiàn)反映最核心的幾個要素,沒有客觀詳實地進行記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抓不住重點,思路混亂。知識可以學習背誦,思路方法如何習得,可以通過不斷地試錯與個人經(jīng)驗的積累花費漫長的時間寸進,也可以通過閱讀例如《好好思考》《思維模型》等思路與方法類的書籍作為借鑒,可以看科學家傳記了解一下他們是如何從他人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新的理論,也可以讀讀西方哲學史來建立科學的思考模型。如果你看過下地寬的書,你就會知道想要寫好一個讓老板滿意的策劃方案,僅僅通過你的專業(yè)知識是遠遠不夠的[3]。
了解文史哲是人生修養(yǎng)的重要基礎,一個人的涵養(yǎng)都在這方面得以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內容主要就是由文史哲組成,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考慮,我們都不可以忽視多于文史哲的學習,這對于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看人生價值觀角度都有極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