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靈,邱滿玲,徐朝陽,劉光輝2,
“目生于腎”一詞首見于明代王肯堂所撰《證治準繩》[1],眼科專著中首載于明代傅仁宇所撰《審視瑤函》[2],其曰:“大抵目竅于肝,生于腎,用于心,潤于肺,藏于脾”。目即為眼,為人體的視覺器官,能射光明,視萬物,察秋毫?!吧弊肿鲃釉~時含義有“產生”“生產”“生長”“長出”等?!坝凇睘榻樵~,用于引出行為的時間或處所,釋義同“從”“在”?!澳可谀I”一詞從字面上理解,即目為腎所生發(fā)之意。筆者擬結合中醫(yī)古籍及現代醫(yī)學相關研究,對于“目生于腎”的內涵及臨床意義進行探討,以啟發(fā)思路。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陰陽是宇宙間的一般規(guī)律,是萬物生長變化的開始?!兑捉洝穂3]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下大道,陰陽交合,乃生萬物?!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穂4]亦謂:“陰陽者……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目視精明,源出陰陽,《靈樞·大惑論》[4]謂:“陰陽和摶而精明”。清代張隱庵在《靈樞集注》[5]注釋道:“火之精為神,水之精為精,精上傳于神,共湊于目而為精明”,說明陰陽和摶、交互作用才能形成視覺,目視功用由之而生。故人之目“究其源,實陰陽蘊氣之始”[2]。然而,腎為水火之宅,寓真陰涵真陽,腎中陰陽乃一身陰陽之根本,全身臟腑莫不因之而生發(fā),目器亦是如此。誠如《景岳全書》[6]所曰:“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
目器除生發(fā)與腎中陰陽相關,目視功能亦有賴于腎中陰陽。清代黃庭鏡在《目經大成》[7]中將腎中真陽比風日、真陰喻月露,謂:“風日培于外,月露渥于內,內外相資,則陰陽和鈞。遠近發(fā)用,各得其宜”,認為目視功用的發(fā)揮與腎中陰陽密切相關,陰陽相交,方能遠近發(fā)用,水火相融,方得神明自如。
一旦體內外某些因素導致機體陰陽失衡,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精、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目竅就會發(fā)病。國醫(yī)大師廖品正教授認為,內眼組織結構精細脆弱,其陰陽較之外障眼病更易失衡,陰陽失去“和摶”影響視瞻功能[8]。在內障眼病中,近視、遠視等病與陰陽失衡關系最為密切。陽衰過陰,火少則神光發(fā)越不能,故能近怯遠,是為現代醫(yī)學之“近視”;陰不配陽,水少則神光收斂不及,故能遠怯近,是為現代醫(yī)學之“遠視”?!赌拷洿蟪伞分苯迂熤谀I之陰陽,認為若腎中陰陽失衡,則發(fā)用失宜,“能近怯遠,能遠怯近,不幾桑榆晚景之漸乎”[7]。現代中醫(yī)眼科體質研究結果[9]也證實了上述觀點,在一項4340 人的流行病學調查中,陽虛質人群的近視率高達65.2%,而近視者中陽虛體質占28.0%,明顯高于其它9 類體質人群的近視率。
在臨床中,調理腎陰腎陽、實現陰陽和摶是治療眼病的重要方法。羅曉燕等[10]分析了既往近視臨床研究文獻,發(fā)現滋腎陰或溫腎陽法是近視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在其他內障眼病中,亦有類似調理腎陰腎陽的應用[8]。
精是構成人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11]?!鹅`樞·大惑》[4]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意為眼睛的形成、發(fā)育均是五臟六腑精氣不斷輸注的結果。同時,目視功能的發(fā)揮及維持,亦為精氣加持的結果,《目經大成》[7]謂:“真精真氣,百骸滋其培渥,雙睛賴以神明”。然而“真精者,乃先后天二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腎,次施于膽,而后及乎瞳神也”[2];“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4]。腎中先天之精是人身之根本,決定人體的生長發(fā)育,亦決定眼目的生長、視瞻的發(fā)育。
目器的生長、發(fā)育及退行變化規(guī)律與腎精的盛衰基本同步。幼兒時期,腎氣未充,神氣未全,神光發(fā)越不及,視力弱于成人,即所謂“腦未全,囟門軟,目不靈動”。隨著年齡增長,腎氣盛,腎精充,雙目靈動,視瞻精明,察辨萬物。年老則腎氣虛,腎精虧,晶珠漸混,神膏退變,目視昏蒙,不能遠覷?!赌拷洿蟪伞氛J為老年時期目器之變化乃“天真日衰,自然精光漸減,猶月之過望、星之向晨也”[7]。
古代先賢重視腎精對目器功能的發(fā)揮,認為“骨之精為瞳子”,即腎中精氣上承匯于瞳神。若腎精足,則真精生神,神光發(fā)越;若腎精虛衰,則神光發(fā)越無權,所謂“精散則視歧”[4]。清代傅仁宇[2]將視瞻昏渺多責之腎精虛損。腎精一虛,則陽光獨治,壯火食氣,無以生神。傅氏以滋陰養(yǎng)腎或大補精髓為治法,方用明目地黃丸或龜鹿二仙膏。蓋養(yǎng)腎則精生,精生則神生。再有神光自現之病癥,傅氏與劉耀先[12]二賢皆視其乃腎精大傷之故,目光主于腎,腎精虧損則相火妄動,孤陽飛躍而神光欲散,皆以補水寧神湯救之。
當代中醫(yī)眼科流派龐氏眼科善用六味地黃丸、右歸丸、杞菊地黃丸等以補腎填精,治療小兒皮質盲、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眼病,頗具效驗[13]。韓紅波等[14]在40 名弱視兒童的治療中,發(fā)現相對于單用綜合訓練,六味地黃丸聯合綜合訓練的患兒最佳矯正視力提高速度更快,立體視銳度改善更佳,表明滋補腎精對于改善視功能具有積極作用。郭承偉[15]總結多項臨床研究文獻發(fā)現,從腎精方面論治多種眼部疾患療效顯著。這些都提示從腎精角度出發(fā)論治眼病,在當代中醫(yī)眼科臨床中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五行相生是中醫(yī)學中重要的概念。按五行理論,肝木生于腎水,目竅于肝,目竅瞳神是以派生于腎水[16],如《審視瑤函》[2]所曰:“青睛之內一點黑瑩者,則為瞳神,屬乎腎水”。瞳神為五輪中水輪,唯其能射光明、照萬物,內受神水涵養(yǎng)?!吧袼?,由三焦而發(fā)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神水是由腎中真氣化源而生。腎主水的功能正常,則神水正常,目視功能正常[2]?!赌拷洿蟪伞穂7]謂:“腎主水,水熱則沸,寒則冰,動輒亂明,靜能照物”,意為若腎主水功能異常,視瞻則如燈燭搖晃,光影亂動,不能照明;腎主水功能正常,視瞻則如水靜波平,倒照物影。是謂腎水涵木,腎水亦能涵目。
同時,腎為水臟,在調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與輸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雖然“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4],但是目處高位,非腎中陽氣蒸騰氣化,臟腑之津不能上達。津液升騰于目外為潤睛明目之淚水,升騰于目內則為涵養(yǎng)瞳神之神水。目得淚水滋潤則澈凈,得神水充養(yǎng)則清明。
鑒于此,若腎水不能上濟于目,或腎陽無力氣蒸騰氣化,則目失濡養(yǎng),睛不明,珠不潤,磣澀生,甚者或有視物昏渺、神水將枯之危。黃庭鏡[7]將干澀昏花一病歸因于熬傷神水所致,認為宜行滋源培本之法,以達源泉隨化。這一理念對于當代中醫(yī)眼科臨床仍然具有參考價值?,F代臨床研究[17-18]表明,滋陰補腎法對于肝腎陰虛型干眼具有較好的療效,能夠改善淚液分泌量,延長淚膜破裂時間。
髓由腎精和水谷精微所化生[11],《素問·逆調論》[4]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腎藏精生髓,所生之髓皆上聚于腦。腦為髓海,目系上屬于腦?!夺t(yī)林改錯》[19]云:“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這些反映了中醫(yī)眼科對腎、髓、目關聯的認識。
腎藏精生髓,目系為髓,是故目系派生于腎。腎精豐足,髓海充實,目得所養(yǎng),精明而察秋毫。若髓海不寧,則牽引目系,視定為動,故見“入腦則目眩以轉”?!鹅`樞·大惑論》[4]中也有此類記載:“故邪中于項……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目失所養(yǎng),神光無以發(fā)越,昏花而難辨物。李曉靜等[20]對265 例腦癱患兒進行了觀察,發(fā)現腦癱患兒常伴各類眼部疾患,其中視覺障礙的患兒占47.9%,這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視覺功能的重要性。
在現代醫(yī)學中,視神經是眼與大腦之間的信號傳導組織,視覺是眼球、視神經與大腦共同協作的結果。視網膜上感光細胞接受光線的刺激,視神經將這種刺激傳導至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視神經是腦白質的一部分,視神經外包繞的3 層腦膜是顱內硬腦膜、蛛網膜與軟腦膜的延續(xù)[21]?,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眼和腎之間存在共同抗原,可通過免疫反應誘發(fā)疾病,如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葡萄膜炎綜合征(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d uveitis syndrome,TINU)即為自身免疫介導的眼腎綜合征[22]。除此之外,基因的缺陷可以誘發(fā)疾病累及眼、腦、腎。Lowe 綜合征是一種OCRL1 基因突變引起的與遺傳有關的眼腦腎綜合征,臨床表現為眼、腦、腎三聯征象[23]。這些在一定程度提示眼、腦與腎之間可能存在深層次的聯系。此等亦是為目系連于腦、目系本質為髓的佐證。誠然,其間的關聯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闡釋。
綜上所述,“目生于腎”一說是基于腎目關系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要理解“目生于腎”的含義,可以結合腎中陰陽和摶、腎精培渥、腎水涵養(yǎng)、腎生髓海等思路進行考量?!澳可谀I”的理論也為目病從腎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臨床可從調節(jié)腎中陰陽、滋養(yǎng)腎精與腎水、生髓充腦等方面來治療相關眼病。當然,以上解讀僅為筆者一家之言,希以此為引玉之磚,啟發(f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