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威
翁萬戈進入電影史學家視野,源于上海音像資料館的龔偉強先生在上海、天津、長沙等地舉辦了“回到現場——翁萬戈電影作品展”系列活動。在活動中,龔偉強選取了翁萬戈的《揚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天津,華北的門戶》《畫中國人物》《中國皮影》等影視作品放映,讓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宣傳熱忱的藝術家,也讓電影研究者有了一個“重寫電影史”的新視野、新材料與新視角。
著名藝術史學家、藝術收藏家翁萬戈的影像資料幾乎都是16mm膠片拍攝。除了16mm膠片拍攝的作品外,還有3本35mm膠片和28本1/4英寸的錄影帶。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館藏的目錄可以發(fā)現,翁萬戈制作或收藏的影視作品大概有1204本。其中,“中國大地”有30本影像作品,“李叔明贊助的電影”有46本影像作品,“中國藝術”與“中國工藝”中含有60本影像作品,“中國歷史”里有306本影像作品,“翁萬戈制作或導演之作”中有287部作品,“翁萬戈收藏電影”中收藏的影像作品有67本,“雜項或身份不明的電影”里則有408本作品。這些電影幾乎都是由翁萬戈制作,包含了中國歷史、中國城鎮(zhèn)和中國藝術等內容。通過整理、考察和分析翁萬戈的影視作品,毋庸置疑會找到一條中國文化的傳播路徑,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
這一時期,翁萬戈的作品大都集中于中國的城市或鄉(xiāng)鎮(zhèn),展現其風光、人文等。在影片所呈現的城市中,翁萬戈率先拍攝了故鄉(xiāng)常熟,即名義上的“長江之鄉(xiāng)”。每部電影約10分鐘,無聲拍攝、彩色、英語字幕。據悉,這些電影都是翁萬戈于1948年訪華期間在中國拍攝的,且于1951年開始以教育電影的方式在美國發(fā)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電影幾乎是該系列中最有趣的。這些影片以生動的彩色拍攝,描繪了街景、藝術和建筑的特征,以及工作中的人等。本系列主要包括:《揚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故都南京》《天津,華北的門戶》《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觀》。
《揚子江畔一小城》(Town By the Yangtze,A)共10本,16mm膠片拍攝。除了1本《揚子江畔一小城》是于1991年4月13日制作之外,其余的《揚子江畔一小城》都是1948年制作。其中,有2本《揚子江畔一小城》是描寫長江邊的小鎮(zhèn)(常熟),約26分鐘。在這10本《揚子江畔一小城》中,有3本《揚子江畔一小城》是由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制作(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有2本《揚子江畔一小城》是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完成。此外,在龔偉強先生組織的“回到現場——翁萬戈電影作品展”系列活動中,放映了1本《揚子江畔一小城》。在該片中,翁萬戈由王輝的《長江萬里》(1699)畫卷開篇,進而介紹了家鄉(xiāng)常熟的風土人情。通過鏡頭,翁萬戈向大眾展示了揚子江的湖泊、河流、小溪和稻田、向日葵、搖曳的船只、水牛、小白羊、鴨子、捕魚的人們和施肥的農民,同時還勾勒了小鎮(zhèn)趕集的境況——敞開的茶館,白白的豆腐,案板上的豬肉等,以及言子墓道和一千四百年前的方塔等。按照翁萬戈的說法:“這是我的家鄉(xiāng),我的祖籍。我的祖先們生死于此。雖然我并未生于斯長于斯,但無論我身在何處,都感到故鄉(xiāng)存于我心?!?p>(This is my town, my old hometown.Here my ancestors lived and died. Though I was not born andbrought up here. I feel the town was in me wherever I am.)
圖1.“中國大地”作品集
《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Hangchow, China’s Garden City,1948)共7本,16mm膠卷拍攝。其中,1本《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中包含了5個片段,彩色、無聲,長10分鐘,介紹了杭州、劍池、西湖等地。另外,有2本《杭州,中國的園林城市》,長11分鐘,彩色、無聲,展現了杭州靈隱寺和劍池的景觀,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
《故都南京》(Nanking, the Southern Capital,1948)共4本,16mm膠片拍攝。其中,1本《故都南京》是無聲、彩色的,長6分鐘;1本《故都南京》的時長為00:10:596.25。
《天津,華北的門戶》(Tientsin, Gateway to North China,1948)共3本,16mm膠片拍攝。1本《天津,華北的門戶》為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制作。其余2本《天津,通往華北的門戶》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長9分鐘,是無聲、彩色的。在此次“回到現場——翁萬戈電影作品展”中,放映的1本《天津,華北的門戶》主要從經濟角度切入,呈現了天津的毛紡廠、礦務局、地毯廠、中原公司和順德飯店以及南開大學思源堂。尤其是,與《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揚子江畔一小城》《杭州,中國花園城市》相比,翁萬戈在《天津,華北的門戶》中展現了平民的生活情況。
《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Peking, Marco Polo's Wonder,1948)共6本,16mm膠片拍攝,均為翁萬戈擔任制片人與監(jiān)制,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其中,1本《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是無聲、彩色的,約20分鐘;1本《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為英語配音,時長為00:10:55.83;1本《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是無聲、彩色的,呈現了北京街道、市場和頤和園的景象,長13分鐘;1本《北京,馬可·波羅的奇跡》是無聲、彩色的,聚焦“北平公園”、天壇、北海、動物與植物等內容,長6分鐘。
“中國大地”中,翁萬戈制作了30本影視作品。從這些影片來看,翁萬戈是遵循了常熟—杭州—南京—天津—北京的路線,展示中國的風土人情?;蛘哒f,翁萬戈是從常熟來尋根,再借由杭州、南京、天津和北京的文化來凸顯他的中華兒女身份與中國性。事實上,翁萬戈在這一時期所攝制的影片,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影子。這或許是源于翁萬戈是畫家。所以,在他的許多影片中,我們均可以看到如詩的畫,如詩的詞,從而流溢出“中國畫”的韻味。
當然,這些影像也為我們了解1948年至1951年的中國歷史有著巨大的參考價值,能夠讓我們回到歷史,找到它的經濟、文化、生活等。
這些有關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電影是由1950年初期的中國銀行家、實業(yè)家和發(fā)行人李叔明(1900-1973)贊助的,包含了《歷代中國雕塑》《歷代中國陶瓷》《歷代中國畫》《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國藝術的故事》等。每部電影的時間約為15-20分鐘,均為無聲拍攝的彩色錄像,再配以英語字幕。這些影片主要是以教育影片的題材在美國發(fā)行。
《國畫》(Chinese painting)有3本。其中,1本《國畫》主要呈現了中國原創(chuàng)繪畫剪裁作品的制作過程,長7分鐘,為無聲、彩色的。
《中國藝術:青銅/陶瓷/繪畫/雕塑》(Chinese art: bronze/ceramics/painting/sculpture)有1本,于1970年拍攝,是無聲、彩色的,長11分鐘。
《歷代中國畫》(Chinese Painting Through the Ages)有10本。其中,2本《歷代中國畫》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2本《歷代中國畫》是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導演均為李叔明(Sumin Li),編劇和制片為翁萬戈;還有1本《歷代中國畫》于1949年6月13日完成,長11分鐘,是無聲、彩色的。
《中國藝術的故事》(Story of Chinese Art)共8本。其中,2本《中國藝術的故事》為當代電影/麥格勞-希爾發(fā)行公司(Released by Contemporary Films/McGraw-Hill)制作,3本《中國藝術的故事》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另外3本《中國藝術的故事》為16mm膠片拍攝,英語配音,總時長是00:21:50.292。
《歷代中國陶瓷》(Chinese Ceramics Through the Ages,)共6本。1952年,編劇、制片人翁萬戈與導演李叔明(Sumin Li)合作了4次,拍攝了4本《歷代中國陶瓷》。2本《歷代中國陶瓷》是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2本《歷代中國陶瓷》是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制作(Pictura Films)——1本《歷代中國陶瓷》主要介紹了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純瓷的演變史,凸顯了中國陶藝家的藝術成就;1本《歷代中國陶瓷》的時長為00:17:40.292。另外,1970年1月27日,翁萬戈完成了2本《歷代中國陶瓷》。同時,根據資料顯示,1952年拍攝的《歷代中國陶瓷》中有2本同時標注了一個時間,即1979年4月19日。
《歷代中國雕塑》(Chinese Sculpture Through the Ages)共9本。其中,1956年拍攝的3本《歷代中國雕塑》,均為李叔明(Sumin Li)執(zhí)導,翁萬戈為編劇、制片人。在這3本《歷代中國雕塑》中,1本《歷代中國雕塑》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講述了商代至唐代中國雕塑的發(fā)展史,展示了一些精美的雕塑作品,強調了中國雕塑傳統(tǒng)的傳承性、中國雕塑與宗教的關系;3本《歷代中國雕塑》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制作。其余的6本《歷代中國雕塑》中,有3本《歷代中國雕塑》為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歷代中國雕塑》為無聲、彩色,長2分鐘。同時,另外2本《歷代中國雕塑》均是英語配音,1本《歷代中國雕塑》時長為00:19:59.625,1本《歷代中國雕塑》時長為00:19:21.125。
《中國古代青銅器》(Chinese Bronzes of Ancient Times)共9本。3本《中國古代青銅器》為李叔明(Sumin Li)執(zhí)導,其中2本《中國古代青銅器》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1本《中國古代青銅器》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在這3本《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1本《中國古代青銅器》展示了商代、周朝和秦朝時期中國制青銅器皿的發(fā)展史。另外,在6本《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有3本《中國古代青銅器》時長為 00:15:25.875,英語配音;1本《中國古代青銅器》為無聲、彩色,長8分鐘;1本《中國古代青銅器》長7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本《中國古代青銅器》長6分鐘,是無聲、彩色的,由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制作。
1949年到1979年,李叔明支助翁萬戈拍攝的影視作品共46本。在這些影像中,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青銅、陶瓷、繪畫、雕塑的發(fā)展史。這些影片的受眾并非中國人,而是美國人。也就是說,這些影片都是在普及中國的文化知識,讓美國人了解中國的青銅史、陶瓷史、繪畫史、雕塑史等。這對宣傳中國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這一時期的電影主要通過熟練的工匠(包括繪畫中的翁萬戈)的演示,以及與李叔明電影中類似的藝術作品的拍攝為主,描繪了各種中國藝術與工藝。這些電影于50年代期拍攝,主要包含《中國皮影戲》《中國玉雕》《兩種中國舞/中國民間舞》《畫中國山水》《畫中國人物》《中國制衣》和《中國鞭炮》。每部電影的時長約為10分鐘,基本上都是無聲拍攝的彩色影片,并配以英語字幕。
圖2.“李叔明贊助電影”作品集
《中國制衣》(Chinese Dressmaking,1本),長12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
《中國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共11本。3本《中國玉雕》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其中2本《中國玉雕》長10分鐘,彩色,英語配音;2本《中國玉雕》為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中國玉雕》為當代電影公司(Contemporatry Films)制作,刻畫了玉雕的基本技術,并通過雕刻樣品展示了中國工藝的質量問題。
《畫中國人物》(Painting the Chinese Figure)共5本,均為1960年攝制。2本《畫中國人物》為當代電影公司(Contemporatry Films)制作,其中1本《畫中國人物》為英語配音,時長為00:10:54.583。此外,2本《畫中國人物》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中文配音,彩色版,長11分鐘。
《中國鞭炮》(Chinese Firecrackers)共8本。2本《中國鞭炮》為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4本《中國鞭炮》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制作——其中,2本《中國鞭炮》為H.C.Liu導演。此外,1本《中國鞭炮》為無聲、彩色,長10分鐘;1本《中國鞭炮》為1975年8月11日完成,是有聲(英語)、彩色的,長10分鐘。
《中國皮影戲》(Chinese Shadow Play)共12本。3本《中國皮影戲》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并于1978年6月5日攝制完成——其中,2本《中國皮影戲》為有聲片(英語)、彩色,長9分鐘,16mm膠片拍攝。2本《中國皮影戲》為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本《中國皮影戲》為有聲片(英語)、彩色,長11分鐘,為光學配樂(optical soundtrack)。1947年拍攝的《中國皮影戲》(1本)簡要概述了中國皮影戲的歷史,并提出了英語改編的童話故事《白夫人》事宜。并且,在半透明的屏幕后面使用涂有羊皮紙的人物來完成動作。表演結束后,影片又展示了木偶和其他后臺設備。1972年1月24日,翁萬戈制作了2本《中國皮影戲》——其中1本《中國皮影戲》(16mm)長9分鐘,是無聲、彩色的。
《畫中國山水》(Painting the Chinese Landscape)共10本。1本《畫中國山水》為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6本《畫中國山水》為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其中,1976年8月25日,制作的《畫中國山水》有2本;1952或1947年制作的《畫中國山水》有3本,其中1本《畫中國山水》時長為00:10:51.500,是有聲片(英語);1本《畫中國山水》則闡述了中國風景畫的四個重要步驟,并從中國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評論。1960年11月18日,制作的《畫中國山水》有3本——1本《畫中國山水》為中文配音,時長00:10:51.500;1本《畫中國山水風景》為無聲、彩色的,長8分鐘。值得一提的是,在龔偉強先生策劃的“回到現場——翁萬戈電影作品展”中,也放映了1本《畫中國山水》。該片是由翁萬戈現場作畫,后期配音完成。在影片中,翁萬戈首先從山水畫的歷史、特點說起:“翻開世界的美術史,我們可以看出來,山水畫的發(fā)源在人物畫以后。山水畫的主題是大自然的景色、山水、樹石,不再是人物的背景,人物反而變成了景色里的一部分。中國山水畫在晉代已經成型,然后經過了唐宋元明清五代,達到了極成熟的地步。”爾后,翁萬戈介紹了欣賞中國山水畫的入門方法,“可是要欣賞中國山水畫倒有一個入門的方法,那就是要了解那個簡單幾筆畫出來的小人,他有時候在山坡上坐看行云流水,有時候在河邊上逍遙游散?;\統(tǒng)說來他不是畫家自己的寫照,就是畫家理想中的人物。因為他跟大自然和諧,得到天地間真正的樂趣。更進一步講,中國山水畫家心目中的自然,跟人時可以互換的,所以把白雪看作純潔的君主,而花看作美人,明月看作良友?!弊詈?,翁萬戈從“布局”“勾勒跟皴”“渲染”“修點”四個方向進行山水畫的講述。
圖3.“中國藝術”與“中國工藝”作品集
《兩種中國舞》或《中國民間舞》(Two Chinese Dances /Chinese Folk Dances)共13本。1972年5月16日,翁萬戈拍攝了1本《中國民間舞》,長12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991年4月13日,翁萬戈拍攝了1本《中國民間舞》。此外,有1本《中國民間舞》長12分鐘,為有聲片(英語)、彩色版。此外,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和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 Distribution Corp)分別制作了2本《中國民間舞》,其中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制作的1本《中國民間舞》主要呈現了戴愛蓮的表演。據資料記載,《中國民間舞》中的《啞子背瘋》(The Mute Carries the Cripple)是現存最早的中國舞蹈之一,由戴愛蓮(Dai Ailian)出演,是一人扮做兩人的民間舞,敘述一個啞子老頭背瘋癲的少女去春游。影片中,戴愛蓮盤旋著“腿”,手做著各種動作,臉部表情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除了戲曲式的動作外,舞蹈不僅帶有滑稽、幽默的風格,還具有地方特色,以及采用了鑼鼓打擊樂和戲曲唱詞。同樣,在《瑤鼓》(Yao Drum)一節(jié)中,戴愛蓮如《啞子背瘋》一樣是民族服飾裝扮,腳穿絨球鞋,搭配紅色上衣和小腿保暖衣,黑色褶皺裙,以及銀色的頭飾和胸飾。該片中,舞臺是由一個描繪森林景觀的繪畫背景和一個巨大的圓形鼓組成。除了戴愛蓮用兩個鼓槌敲鼓來發(fā)出聲音外,影片是沒有音樂伴奏的。隨著舞蹈的進行,演出通過節(jié)奏和動作的復雜變化而建立了緊張感。在高潮時,戴愛蓮一邊跳,一邊擊打鼓;一邊落地,一邊擊鼓;一邊用一只腳在鼓上掃過,一邊把棍子放在頭上……然后,一只腳在另一只腳后面快速轉身,擊鼓,動作不斷循環(huán)。戴愛蓮的視覺焦點一直停留在鼓上,直到舞蹈結束。當戴愛蓮停止擊鼓時,她一動不動地站在鼓的后面,并把鼓槌交叉在頭頂上,拱起身體向后仰看。
這一時期,翁萬戈制作了60本影視作品。相對于“中國大地”的城市影像與“李叔明贊助的電影”時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品而言,“中國藝術”與“中國工藝”更集中于展示民間的故事,如瑤族的舞蹈和鼓等。尤其是,在《中國皮影戲》中,翁萬戈展示《白蛇傳》的皮影戲,以及外國人學習和操作皮影戲等內容,彰顯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這個由13個部分組成的有關中國歷史和中國佛教的電影,是翁萬戈在華美協(xié)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的支持下完成制作的。1980年,翁萬戈擔任了該學會的主席。該系列影片攝制于1972年至1974年之間,并于1977年發(fā)行。它們最初在博物館中放映,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和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St. Louis Art Museum)。這些電影主要是介紹了中國藝術以及博物館中的文物,包括《起點》《文明的建立》《數百所學校合一》《第一帝國》《文化大融合》《黃金時代》《可汗》《成熟的年齡》《蒙古人的統(tǒng)治》《恢復》《滿族規(guī)則》《西方的來臨》《持久的遺產:中國佛教》等。每部電影大約長20分鐘,并有英語字幕,是無聲拍攝的彩色錄像。
《中國佛教》(Buddhism in China)共39本,均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據相關資料顯示,1963年攝制的《中國佛教》有3本;1972年3月7日,攝制的《中國佛教》有1本;1972年2月29日,攝制完成的《中國佛教》共2本;1972年11月4日,攝制的《中國佛教》有1本。
1972年9月24日,翁萬戈攝制了《中國歷史》10本。
1973年至1980年,翁萬戈拍攝《中國歷史》(Chinese History)達254本。其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歐洲色彩產品制作人公司(Producer,European Colour Prods)聯合制作的影片有13本,從第1集到13集;1975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制作了《中國歷史》(第8集)。
1974年2月19日,《中國歷史》有2本;1974年6月14日,《中國歷史》共有42本。
1975年6月4日,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了《中國歷史》第6集和第7集(各1本)。
1975年7月2日,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了1本《中國歷史》(第8集)。
1975年6月18日,翁萬戈制作了《中國歷史》9本。此外,同一時期完成的《中國歷史》(5本)包含了“新石器時代的藝術”“推車”“瓷器”“桑葉”“織機與織絲”等內容。
1975年9月10日,翁萬戈攝制了《中國歷史》(第2集)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2集)明確標注了“中國,文明的建立”(China, the Making of a Civilization),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版,長10分鐘,16mm膠片拍攝。
1975年10月15日,翁萬戈攝制了《中國歷史》(第4集)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4集)的副標題為“中國,第一個帝國”(China, the First Empires),著眼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中國歷史故事,表現了秦朝和漢代形成的演變史與擴張史。該本《中國歷史》(第4集)長20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16mm膠片攝制。
1975年10月31日,翁萬戈攝制了《中國歷史》(第10集)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10集)總長22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拍攝。該本《中國歷史》的副標題為“中國,恢復“(China,the Restoration),講述了明朝推翻了蒙古的統(tǒng)治后,開始了一段重建時期。
圖4.“中國歷史”作品集
1975年11月6日,翁萬戈攝制了《中國歷史》(第9集)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9集)的副標題為“蒙古統(tǒng)治”(China, under the Mongols),長19分鐘,有聲片(英語),彩色,16mm膠片拍攝。
197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第13集)有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13集)總長20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拍攝。該本《中國歷史》的副標題為“中國,持久的遺產”(China, the Enduring Heritage),重點介紹了1911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和文化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持久的遺產》(China : the enduring heritage)攝制了13集,共13本,分別為:《開始》(The beginnings)、《建立文明》(The making of a civilization)、《百校合一》(Hundred schools to one)、《第一個帝國》(The first empires)、《偉大的文化融合》(The great cultural mix)、《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可汗》(The heavenly Khan)、《成熟的年齡》(The age of maturity)、《蒙古人的統(tǒng)治》(Under the Mongols)、《恢復》(The restoration)、《滿族統(tǒng)治》(The Manchu rule)、《西方的來臨》(Coming of the West)、《持久的遺產》(The enduring heritage)。
《中國歷史》(第1 2集)共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于1975年12月17日完成。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12集)總長21分鐘、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攝制。該本《中國歷史》的副標題為“中國,西方的到來”(China,the coming of the West),表現了現代西方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的對抗史(16世紀至20世紀)。同時,影片繪制了中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建立的勢力范圍的圖表,以及考察了孫中山為挽救國家所做的革命性事件。
1976年1月30日,由歐洲色彩產品制作人公司(Producer,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了1本《中國歷史》(第13集)。
1976年2月18日,翁萬戈攝制了3本《中國歷史》(第3集),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3集)總長20分鐘、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拍攝。該本《中國歷史》的副標題為“中國,百所學校”(China, Hundred Schools to One),講述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國歷史,以及國家之間的交戰(zhàn)、技術和農業(yè)的變化,最終導致了秦國的形成。另外,有3本《中國歷史》(第11集)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2本《中國歷史》(第11集)總長19分鐘,為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拍攝。該本《中國歷史》的副標題為“滿族統(tǒng)治”(China, the Manchu Rule),重點講述了以清朝為標志的·中國歷史故事(1644年至1911年)。
1976年11月17日,翁萬戈攝制了1本《中國歷史》(第10集)。
4.3.2 適期栽秧。臨沭地瓜根據栽插期分為春薯和夏薯。春薯適期為5月上旬,種植密度52 500~67 500株/hm2。夏薯要在6月底前栽完,種植密度60 000~75 000株/hm2。栽插時選用薯苗長度、粗細一致的頂段壯苗,避免大苗與小苗、壯苗與弱苗混栽,確保苗勻,一插全苗。
1976年1 1月2 3日,共 有4本《中國歷史》(Chinese History)(1-4集)攝制,由歐洲色彩產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1976年11月25日,歐洲色彩產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了《中國歷史》(第5集,1本);1976年11月29日,翁萬戈制作了《中國歷史》第6、7集(各1本),該片由歐洲色彩產品制作人公司(European Colour Prods)制作;
1980年9月16日,《中國歷史》中的第1、2、3、4、5、6、7、11、12、13集(各1本)完成,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制作。
9本《中國歷史》呈現了“白云飄”“阿里山風云”“臺灣水流石”“鉆石/干冰”“蓮花”“警察”“沙漠山”“濃煙”“日光”“?!焙汀氨跔t,火”等內容。另有8本《中國歷史》則描繪了“日月潭”“蒙塔夫克日出”“自然”“竹林(中國臺灣)”“云與霧”“塔“等風景。
此外,據資料記載,沒有標注時間和制片公司的作品有:1本《中國歷史》(第1 3集),1本《中國歷史》(第8集),1本《中國歷史》(第9集),1本《中國歷史》(第1 0集),1本《中國歷史》(第1 1集),1本《中國歷史》(第4集),1本《中國歷史》(第5集),2本《中國歷史》(第9集),2本《中國歷史》(第1 0集),1本《中國歷史》(第1集),1本《中國歷史》(第2集),1本《中國歷史》(第3集), 1本《中國歷史》(第4集),1本《中國歷史》(第5集), 1本《中國歷史》(第6集),1本《中國歷史》(第7集), 1本《中國歷史》(第9集),1本《中國歷史》(第1 1集),1本《中國歷史》(第1 2集), 1本《中國歷史》(第13集),1本《中國歷史》(第6集),6本《中國歷史》,6本《中國歷史》,1本《中國歷史》(第11集)、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1本《中國歷史》(第12集)、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的5本《中國歷史》等。
這一時期,翁萬戈制作了254本《中國歷史》,13本《中國:持久的遺產》和39本《中國佛教》。在《中國歷史》中,翁萬戈所攝制的內容從秦朝開始介紹,而后全面地概述了漢、元、明、清的發(fā)展史和孫中山的革命史等。每一朝代更迭、變化的歷史,通過影像的方式傳播,能夠讓西方人真切地了解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文化史與精神史。值得注意的是,翁萬戈所攝制的《中國歷史》中包含了中國臺灣的內容,如阿里山的云、日月潭等。
該系列電影由翁萬戈制作或導演,創(chuàng)作于1945年至1979年。該系列的主要作品包括:《中國廚房》(未知)、《東西方》(1945)、《中國繪畫》(1971)、《天地人》(1979)、《中國藝術》、《圣誕節(jié)的故事》(《大圖片》的情節(jié),約1961年,節(jié)目中士兵與家人一起慶祝圣誕節(jié))。此外,《世博70年》(1970)是為在日本大阪舉行的“70世博會”制作的三部短片,包括《陶瓷》《絲綢》和《印刷》?!端赡敬蠼烫玫姆鸾谭铡罚?971)是關于新罕布什爾州松木大教堂的紀錄電影。
《窗欞》(Chuang Ling ,Taipei) ,長12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6mm膠片拍攝。
《洗衣人》(Laundry Man,1本),長12分鐘,為有聲片(英語)、黑白版,16mm膠片攝制。
《成為我》(To Be Me,1本),長10分鐘,為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攝制。
《可用的鏡頭:水牛剪影》(Usable shots:Silhouette of buffalo)有1本,包含門與墻等內容。
《竹》(Bamboo,1本)包含了竹和魚兩部分內容,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發(fā)行。
《香港/澳門》(Hong Kong/Macao,1本)于1973-1974年完成,長8分鐘,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
《東西方相遇的地方》(Where East and West Meet,1977)有1本,長15分鐘,有聲片(英語)、黑白版。
《萬戈日報》(Wango Dailies,1本)于1974年9月24日完成,長4分鐘,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
《國畫介紹》(Introducing Chinese Painting,1本),長7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16mm膠片攝制。
《東西方》(East in the West,1本)于1971年11月11日制作,長31分鐘,是有聲片(中文),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圣誕故事》(Christmas Story)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片,長29分鐘,為有聲片(英語)、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中國繪畫》(Chinese Brushwork,1971)共2本,由里奧·斯坦納(Leo Steiner)監(jiān)制。其中,1本《中國繪畫》(16mm)長12分鐘,是無聲、彩色的。
《好球》(Good shots)于1972年1月4日完成,包括4個部分:打鐵、女孩寫字、女工用機器、拍谷子,總長7分鐘,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
《齊白石畫》(Ch'i Pai-shih paints )有3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本《齊白石畫》(16mm)有2個視頻,共長 6分鐘,為無聲、黑白。
《西海岸之旅》(ORIG West Coast Trip)有2本,其中1本《西海岸之旅》(16mm)長31分鐘,無聲、彩色;1本《西海岸之旅》(16mm)長29分鐘,無聲、彩色。
《活著的傳奇:巨人》(Living Legend: The Giant)共2本,均為有聲片(英語)、彩色。其中,1本《活著的傳奇:巨人》長26分鐘,1本《活著的傳奇:巨人》為27分鐘。
《日落/太陽》(Sunset/Sun)于1973年制作了6本:分別為落日、傍晚的云朵、河上的陽光波(河邊1973)、海洋上空的日落(《中國佛教》使用的類似鏡頭)、落日映波、太陽等。
《星條旗物語》(Story of Stars&Stripes,1本),長29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16mm膠片拍攝。該片描寫了世界著名的軍事報紙《星條旗報》的故事。這部電影是1951年至1964年上映的電視劇《大圖片》(The Big Picture)的一部分。
《中國藝術:天地人》(Chinese Art: Of Heaven,Earth, and Man)有5本,由印第安納大學視聽中心(Audio-Visual Center, Indiana University)制作。其中,1979年制作的2本《中國藝術:天地人》,各長29分鐘,均為無聲、彩色、16mm膠片攝制。
《中式廚房》(Chinese Kitchen)共8 4本,由歐內斯特·席爾瓦工作室(Ernest Silva Studios)制作。其中,1972年9月16日,完成的《中式廚房》(1本,16mm)主要介紹了中式烹飪,長25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本《中式廚房》(16mm),長11分鐘,無聲、彩色。2本《中式廚房》(16mm)長26分鐘,無聲、彩色。
《未使用的“藝術”鏡頭》(Unused“Art”shots)共93本。1974年10月30日,攝制了93本《未使用的“藝術”鏡頭》,其中31本主要介紹了“唐三彩”“紅樓夢”“石獅”“西雅圖”“宋人牧童冊”“漢銅鏡”“繪畫”“波士頓駱駝”“黃公望繪畫”“明螺鈿漆盒”“十一面觀音”“陶淵明”“元漆盤”“石刻”“國家繪畫”“章懷太子墓壁畫”“唐陶瓷板”“陶器”“布倫戴奇”等。
1971年11月7日,翁萬戈攝制了3本《觀音》(Kuan Yin),由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s)制作:2本《觀音》主要講述的是觀音節(jié)、開羅寺等,各長15分鐘,均為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1本16mm膠卷制作的《觀音》,長15分鐘,是無聲、彩色的,聚焦的是千手觀音(佛教神)故事。
《古代漢語》(Ancient Chinese)于1973年12月4日完成,由朱利安·布萊恩(Julien Bryan)和國際電影基金會(International Film Foundation)制作,長24分鐘,為有聲片(英語)、彩色,16mm膠片拍攝?!豆糯鷿h語》重點介紹了中國主要的朝代,并且它把每個時期的杰出成就與現在聯系起來,闡述了古代中國傳統(tǒng)對當代中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香港:1973-1974》(Hong Kong:1973-1974)共2本,描述了南丫島中的海水、戴帽子的女人和香港外景:船戶、樹神燒香、港灣造船等。其中,1本16mm攝制的《香港:1973-1974》長8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本16mm膠片拍攝的《香港:1973-1974》則長24分鐘,是無聲、彩色的。
《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Buddhist Service at the Cathedral of the Pines)共1 8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其中,1971年10月13日,攝制了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1971年11月11日,攝制了4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其中3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長9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16mm膠片拍攝;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是無聲、彩色的,長9分鐘。1971年至1976年,翁萬戈攝制了8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1976年,翁萬戈又制作了1本《松木大教堂的佛教服務》。
《70世博會》(Expo'70)共52本。其中,1本《70世博會》展現的是1970年日本大阪的“世博會”盛況,有22個視頻文件,總長約144分鐘,并且該片主要為無聲、彩色。這些影片一部分采用16mm膠片攝制,一部分采用35mm膠片拍攝。此外,10本《70世博會》除了第4部分(無內容)之外,其余均為16mm膠片攝制;它有9個視頻,即第1部分:1分鐘;第2部分:1分鐘;第3部分:4分鐘;第5部分:4分鐘;第6部分:3分鐘;第7部分:1分鐘;第8部分:5分鐘;第9部分:4分鐘;第10部分:4分鐘。并且,該片是無聲、彩色的。5本16mm膠片攝制,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的《70世博會》共5個視頻——第1部分:6分鐘;第2部分:6分鐘;第3部分:1分鐘;第4部分:3分鐘;第5部分:3分鐘——是無聲、彩色的。3本16mm膠片攝制的《70世博會》有3個視頻文件——第1部分:9分鐘;第2部分:6分鐘;第3部分:3分鐘——是無聲、彩色的。1本《70世博會》主要展現了世博會印刷、陶瓷、絲綢、蠶絲等內容。2本16mm膠片攝制的、無聲且是彩色的《70世博會》,共2個視頻文件——第1部分:12分鐘;第2部分:3分鐘。2本《70世博會》(16mm)均呈現的是1970年日本大阪的博覽會(國際展覽局)情景,其中1本《70世博會》時長為00:08:17.708,另一本《70世博會》時長為00:10:13.83。
這一時期,翁萬戈共攝制了287本影視作品。在這287本中,除了中國的“畫”“竹”“陶器”“紅樓夢”“廚房”等之外,還包含了國外的“旗幟”與地方介紹——西雅圖,以及“世博會”的錄制、“大教堂”的服務展示等??梢哉f,這一時期,翁萬戈的視角從國內轉向了國外?;蛘哒f,這些國外的影像的目標群體是國內,目的是讓國內的觀眾了解西方社會所發(fā)生的事情、城市風貌等。
圖5.“翁萬戈導演制作或導演之作”作品集
這些電影由翁萬戈所收藏。盡管這些電影看似沒有翁萬戈的創(chuàng)作投入,但未來的研究可能會發(fā)現更多的信息。這些電影包括多部帶有中文原聲,且?guī)в忻绹║.S government)和聯合國(United Nations)標簽,這表明翁萬戈可能參與了這些電影的翻譯、重錄或發(fā)行等工作。電影包括:《我們?yōu)槭裁磻?zhàn)斗》(第7集),《中國之戰(zhàn)》(中文,美國政府,1944),《捍衛(wèi)和平》(中文,聯合國,1946),《我們賴以生存的地圖》(中文,聯合國,1948),《綠金》(中文,聯合國,1949),《中國農民進入市場》(約翰·古特曼,1949),《深凍行動》(美國海軍,1957),《日本天皇的綁架》(丹尼爾·斯坦普勒、布拉德利·史密斯,1966),《詩歌兒童園》(威爾伯格,1966),《探索巧克力世界》(1967),《活著的傳奇》(阿曼·丹尼斯),《巨人》(大象)和《國王》(獅子),《沃倫是位淑女》等。
《沃倫是一位女士》(Turbine Was a Lady)有1本。
《英國廣播公司——北京街頭的噪音》(BBC-Peking street noises,1本),由英國廣播公司電影公司(Film BBC Enterprises)制作。
《中國農民》(Chinese Peasants)共39本,其中38本于1975年2月14日完成。
《探索巧克力世界》(Exploring the World of Chocolate,1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imensions)制作,長14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的,16mm膠片拍攝。
《鋼鐵:男人的仆人》(Steel:Man's Servant,1本)由美國鋼鐵公司子公司(電影發(fā)行中心)[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subsidiaries (Film Distribution Center)]制作。
《捍衛(wèi)和平》(Defence of Peace,1本),聯合國(United Nations)制作,長12分鐘,是有聲片(中文)、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所有人都可以學習》(That All May Learn,1本),長19分鐘,有聲(中文)、黑白,16mm膠片拍攝。該片介紹了所有人都可以學習中文的故事。
《綠金》(Green Gold,1本)由聯合國(United Nations)、聯合國大學(Nations Unies)和電影部(Film section)制作,長24分鐘,為有聲片(中文)、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琵琶歌》(Lute Song)共3本。其中,2本《琵琶歌》長15分鐘,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該片主要呈現了的是《琵琶曲》。
《棉花糖鳥》(Cotton Candy bird,1本)中包含了鵝絨、吹糖鳥、絨花等內容。
《深凍行動》(Operation Deep Freeze,1本)于1957拍攝完成,長20分鐘,無聲、彩色,16mm膠片拍攝。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圖》(Maps We Live By,1本)由聯合國(United Nations)制作,長22分鐘,有聲片(中文)、黑白版,16mm膠片攝制。該片追溯了巴比倫人的發(fā)展史,并說明制圖對聯合國的重要性,以及演示了地圖制作的技術。
《日本天皇的綁架》(Abduction of the Emperor of Japan,1本)的編劇、導演是布拉德利·史密斯(Bradly Smith),長1分鐘,是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攝制。該片取材于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日本手繪卷軸《黑子漫記》(Heizi monogatari),講述了中世紀綁架日本天皇的故事。
《一個兒童詩歌花園》(Child's Garden of Verse, A)有1本,由威爾伯格(Wil Berg)監(jiān)制,長11分鐘,是有聲片(英語)、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該片于1966年制作完成,改編于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經典著作《七首詩》,并通過視覺、音效、音樂等為閱讀和詩歌營造了環(huán)境。雖然這一場景是現代性的,但翁萬戈已對膠片所攝制的內容進行了精心編排,以達到優(yōu)美的畫質效果。
《中國農民進入市場》(Chinese Peasant Goes to Market,1949)有2本。其中,1本《中國農民進入市場》由約翰·古特曼(John Gutmann)執(zhí)導,威廉·阿伯塞斯(Abbenseth, William)擔任剪輯,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長8分鐘,有聲片(英語)、彩色版,16mm膠片攝制。該片主要表現了云南省農民從稻谷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以及呈現了人們在稻田里勞作的情景與閑暇時前往集市的盛況,凸顯出了農民的勇氣、尊嚴和幽默感。
《雷內·布里》《Rene Burri Footage》有10本。其中,由繪畫電影發(fā)行公司(Pictura Film Corp)制作的《雷內·布里》有4本,其中1本《雷內·布里》于1973年完成;維度電影公司(Film Dimensions,Inc)完成的《雷內·布里》有2本;1本《雷內·布里》長7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我們?yōu)楹味鴳?zhàn),7》(中國之戰(zhàn))[Why We Fight Episode 7(The Battle of China)]有2本。其中,1本《我們?yōu)楹味鴳?zhàn),7》大概于1944年完成,由美國政府(US Govt)制作。據翁萬戈先生所說:“《中國之戰(zhàn)》講述日本1930年建立滿洲國到1937年全面侵華的事。當時大部分采用的是新聞片、紀錄片,需要一個懂中國又懂電影的人,而美國就一個這樣的人,那就是我?!埼易黾夹g顧問。就這樣,1942年8月,我坐著頭等車,一路到了好萊塢,跟那些大亨一塊兒工作了四個月,跟我一起寫劇本的,是非常出名的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p>
圖6.“翁萬戈收藏的電影”作品集
總體來看,翁萬戈收藏的影視作品共67本。并且,這些影片大都是由聯合國(United Nations)和維度電影公司(Film Dimensions)制作,既有面向中國的影片,又有投向西方市場的作品。
該系列電影由混合、雜項、身份不明的電影組成,共408本。有一些未知材料(影片)有明確的日期,而另一些材料(影片)有標題卻沒有日期,以及還有一些未被數字化的資料。
《堪薩斯城》有1本。
《日本》(Japan》有1本。
《格林伯格》(Grinberg)有1本。
《Orig. ANI 11&12 R》共4本。
《英國廣播公司》(36)有1本。
《臺灣-博物館和地點》(Taiwan-Museum&Location)共3本。
《納爾遜博物館》(Nelson Gallery,1本)僅為音頻。
《荒島山》(Mt. Desert Island)于1964年制作了1本。
《昆明之旅》(Journey to Kunming)于1949年完成了1本。
“雜項內容”(Miscellaneous Contents)共130本。
《附加的超級樂趣》(Original additional super’s fun)共3本。
《萬戈修剪最后的敘述》(Wango trim final narration)共43本。
《新疆》(Xinjiang,1本),長10分鐘,無聲、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繪畫1》(Painting 1,2本),長13分鐘,無聲、黑白版,16mm膠片拍攝。
《藝術品》(Art objects)于1974年12月18日完成,共4本。該片主要介紹了“隋騎兵”“孝經”“諸侯”“宋大藏經”等。
《頤和園》(Summer Palace,1本)由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China Film Enterprises of America)制作,長7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全民免費閱讀》(Free Reading for All ,1本),長22分鐘,為有聲片(中文)、彩色的,16mm膠片拍攝。
《蓮花》(Lotus,1本),長15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馬可·波羅酒店》(MARCOPOLO BR)、《燕京》(Yenching)共1本,長7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英國廣播公司大師賽》有2本,呈現了“射擊”等內容。另外,還有4本《英國廣播公司大師賽》。
“未知”(unknown)的有61本。其中,1973年9月,1974年9月20日,1974年10月28日,1975年2月18日,1975年4月28日,各有1本。
《溜冰》(Ice skating )、《玫瑰大游行》(Rose parade),共1本,于1939年攝制,長13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黃石》(Yellowstone)、《大峽谷》(Grand Canyon)、《斯坦納的美國之夜》(Steiner's night over America)共1本,長8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拍攝。
《中國佛教》《Buddhismin China》、《深凍行動》(Operation Deep Freeze)共30本。其中,15本《中國佛教》和《深凍行動》內注明了“白磁”“原件”“老虎人”“黑色回合”“金獅”“皇家安大略木觀音”“北魏”“面板”“鏡中佛”“多倫多和尚”“綠色塔”“青銅”等標題。
《中國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中國皮影戲》(Chinese Shadow Play)、《揚子江畔一小城》(A Town By the Yangtze)共4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制作。
《中國皮影戲》(Chinese Shadow Play)、《揚子江畔一小城》( A Town by the Yangtze)、《中國玉雕》(Chinese Jade Carving)共9本,由維度電影公司(Film Demensions,Inc.)制作。
《雷 內·布 里》(Rene Burri Footage)、《中國佛教》(Buddhism in China)共7本。其中1本材料上注明了以下標題:“杭州”“靈隱寺”“江南村落”“西安”“香和蠟燭”“平原”“日出”“草原”“西藏大師”等。
《臺灣》(Taiwan)共4 4本。其中,14本《臺灣》主要介紹了“水牛耕田”“水牛犁”“插秧”“耕田”“梯田”“香港鴨”“小 麥”“臺灣梯田山景”“香港造船”“稻田”“臺灣(農夫著汗衫)”等。
《優(yōu)勝美地》(Yosemite)、《黃石》(Yellowstone)、《芝加哥動物園》(Chicago Zoo),共1本,長9分鐘,無聲、黑白,16mm膠片攝制。該材料主要包含“國家公園”“中國山”“云”“森林”“山脈”“船上的人”“大象”“起重機”“海獅”“鳥”“熊”“水”“海豹”“犀牛”“猴子”等。
《WK.PT.ART》(46本),其中1本的內容顯示為“馬王堆錦”“貴妃鳴”“荷塘納涼畫”“錢塘觀潮”“瀑布”“鋤頭”“唐絲類型”“隋馳兵”“玉馬”“中央研究院”“矛”“鐘”“隋唐壁畫”“農耕”“濱淵之盟”“龍門”“南?!薄吧叹簟薄捌樟炙诡D之旅伊達卡”“武王伐紂”“武器”“龍”“梁楷”“晉絲鞋”“金器皿”等。
通過翁萬戈中國影像志的整理與初步考察,我們發(fā)現,中國歷史和中國藝術、工藝是其主要內容。事實上,翁萬戈的中國影像志系列作品彌漫著濃郁的鄉(xiāng)愁美學氣息和深厚的中華文化主體意識。他從中國本位的表述立場出發(fā),用電影的方式去呈現文化中國的古典神韻和現代性朝氣,于詩情畫意之中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翁萬戈說:“我拍過不少小電影,都是講中國的,比如書畫,因為我對那東西熟悉。我是中國文化本位者,pan-Chinese culture,雖然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寫了很多英文書,但我一生都是文化本位者?!?/p>
在“重寫電影史”的視角下,我們整理和分析翁萬戈的影視作品必將成為當下史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因為翁萬戈的影像作品記載了中國歷史的文明起落、中國文化的藝術特征、中國城市的面貌和社會變遷等,是時代發(fā)展中的“佐證”。從最初對家鄉(xiāng)常熟、南京、天津、北京等地的記錄到完整地展現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藝術史,翁萬戈的影像正建構了一幅中華民族史圖景,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寫照。整理、考察和分析翁萬戈中國影像志,既是在“重寫電影史”的視角下,不可或缺的內容,并且為電影史研究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考察中國城市變遷史、弘揚中國文化以及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的視角;又是重新思考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注釋】
1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由翁萬戈、鄭用之和司徒慧敏聯合創(chuàng)辦。該公司第一部電影為《美國大觀》(Two Chninese in America),鄭用之、翁萬戈擔任制片人,孫瑜為編劇、導演,司徒慧敏任劇務主任,并且利用好萊塢第一家十六毫米影片公司——星球影片公司(Pianet Pictures,Inc)的設備。參考翁萬戈.平民電影廠設備明年三月可抵華,中國電影企業(yè)公司美國公司成立[J].電影與播音,1946(6-7):153;中國電影企業(yè)美國公司的目標是攝制并發(fā)行關于中國文化的教育片。該公司所攝制的影片,一半在美就地取材攝制,一半在中國攝影后寄往美國編剪。這些短片的對象是美國、加拿大、南美、歐洲,以輔他們對中國認識之不足;又包括關于美國風土人情的長片,在美國攝制后加中文說明,以推銷國內及南洋,因為長片資本太大,故自即采取獨立制片人制度,由制片人籌資及負責,公司采取技術協(xié)助的地位,及商取制成后的發(fā)行權,譯制要包括“中文字幕”及“中文說明”兩種,前者用于藝術風味或教育性的長片,后者用于寫實及教育短片。參考翁萬戈.“中國電影企業(yè)”在美一年錄[J].影音,1948(7):157.
2來自上海音像資料館采集部,由龔偉強先生提供,《揚子江畔一小城》解說詞。
3來自上海音像資料館采集部,由龔偉強先生提供,《畫中國山水》解說詞。
4同3.
5參考Emily Wilcox.Revolutionary Bodies: Chinese Dance and the Socialist Legacy[M].Oaklan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9:15.
6同5,15-16.
7參考《收藏,是六代的傳承和守望》一文。
8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