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安慧 汪潔
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一精準(zhǔn)審題
2021年的浙江卷作文命題延續(xù)了一貫的風(fēng)格,與2019年考查的“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以及2020年考查的“作家與讀者的關(guān)系”一脈相承,聚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面臨的問題。題目圍繞“得與失”,提供了起點、終點和過程三個角度,旨在引導(dǎo)學(xué)生思索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得與失”。命題兼具開放性和思辨性,有著深厚的人文意蘊。
寫作時,既可以討論得失之間的關(guān)系,也可以從起點、終點、過程切入,闡述“得與失”在人生中的定位。而對于起點、終點、過程這三個角度,我們可以有所側(cè)重,也可以辯證地看待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但盡量不要只論證其中一方。而題目中的“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則是指向個人的生命體驗,體現(xiàn)了浙江卷命題“立德樹人”的特點,要求考生在寫作過程中時時有“我”的意識,能夠做到關(guān)注自我、感悟人生哲理。
二立意角度
1.側(cè)重一方,如認為更應(yīng)該把“得與失”看成過程。
在單一朝向的時間洪流里,“得到一種人生可能”也意味著“失去另一種人生可能”。就這個意義而言,得失永遠處于動態(tài)轉(zhuǎn)化之中,或許“名利場上風(fēng)浪起,贏到頭來卻是輸”,又或許“一條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風(fēng)一半,卻引來海鷗兩三”。唯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坦然地接受,“得與失”是人生必經(jīng)的過程。
把“得與失”視為起點,便是迷信命運,容易陷入自鳴得意或怨天尤人的宿命論中;將其視為終點,則會認為成功是人生的終極目的,這是“結(jié)果至上”的功利主義———對蝸角虛名和蠅頭微利斤斤計較,凡事只會算計投入產(chǎn)出比。這兩者的背后,其實都是對人生真諦的狹隘理解。
其實,得失不過是個人對當(dāng)前狀態(tài)的一個暫時性判斷。只有把得失看作過程,才能真正地體驗生活、感悟人生。唯其如此,才不會執(zhí)著于具體的欲望對象,才能笑對人生的困頓和苦難,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進而突破自我的藩籬,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2.辯證看待,認為“得與失”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更是過程,在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人生智慧。
在人生任何一個時間點上,我們幾乎都要面臨“得與失”的抉擇。
將“得與失”看作起點,則應(yīng)當(dāng)有謀篇布局的策略和臨危不懼的勇氣。前者要求我們將眼下得失化作下一階段的博弈籌碼,步步為營;后者要求我們調(diào)整心態(tài),僅僅將得失看作棋局的先手與后手,泰然處之。
將“得與失”看作終點,不是讓我們陷入功利主義的迷局,而是讓我們在終點處回望和審視一路走來的得失,進而叩問人生、洞察生命,在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得失隨時都在轉(zhuǎn)化,每一次得或失都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站點,串聯(lián)起人生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失”中吸取教訓(xùn),在“得”中總結(jié)經(jīng)驗,于是否世可以轉(zhuǎn)泰,剝運可以轉(zhuǎn)復(fù)。
人生便是在得失的轉(zhuǎn)換中螺旋地上升著。每一次得失都既是收官也是啟程,眼前的“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正隱含著下一步的“而今邁步從頭越”。就這個層面而言,生命的價值不在于得失本身,而在于如何消化得失。真正的曠達者終將明白,成長路上的無數(shù)得失,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匯聚成完整的“我”。
三適用素材
1.得失轉(zhuǎn)換———無用之大用
《莊子·人間世》中講到,有一棵很大的櫟社樹,它并非良材,無處可用,所以匠人沒有砍伐它。櫟社樹托夢對匠人說:“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運用示例
“得與失”是人生的一體兩面,對“得與失”的理解,彰顯著人的境界與智慧?!肚f子·人間世》中提到一棵櫟社樹,這是一株“不材之木”,無處可用,所以無人砍伐,它因此得以自由生長。在這篇文章中,莊子寫下了那個著名的論斷:“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生中的“失去”,站在另一個側(cè)面去審視,也可能是莫大的“得到”。我們只有理解到這個層次,才能明白“得與失”的轉(zhuǎn)化呼喚的是一種更高的人生智慧。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2.得失本無?!獜堘贰蹲詾槟怪俱憽?/p>
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說:“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厥锥昵?,真如隔世?!?/p>
運用示例
“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的張岱,晚年卻“國破家亡,避跡山居”。在這位晚明文人的筆下,少時繁華都成過往,晚年的他在張皇中回望,才意識到人生原是這般無常。在極致的“得到”之后,他嘗盡了凄涼的“失去”———“破床碎幾”“布衣疏莨”。命運常常熱衷于展示它不容抗拒的力量,但恰恰在人生的波瀾起伏中,我們才能獲得面對得失無常的勇氣,那是在破碎中重新振作的堅強,是在孤獨中放聲歌唱的熱烈?;蛟S只有將人生的高峰和低谷盡數(shù)走過,才不枉活了這一遭,才能夠真正明白“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的道理。
四經(jīng)典語錄
1.人生浮沉,世事難測,當(dāng)知得失隨緣,閑淡由之。
———白落梅
2.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枯榮有數(shù),得失難量。
———《浮生六記》
3.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
———荀子
4.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孔子
5.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能竭其所能,無愧于心。
———《傅雷家書》
亮點
可得可失,不囿得失
浙江一考生
結(jié)構(gòu)清晰,論證嚴(yán)密。開篇點明中心,主體部分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得出“不囿得失”之結(jié)論。旁征博引,思想深刻。
“得與失”是人生路上的永恒話題。有人把“得與失”視作終點,有人則視作起點,歸根到底是對待得失的態(tài)度不同。我則認為,“得與失”伴隨著人生整個過程,一言以蔽之:可得可失,不囿得失。(開篇點題,清晰直接,強調(diào)“得與失”是成長的必然過程,照應(yīng)材料。)
司馬遷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币粋€“利”字,道出了“得與失”的根本———正因為眾人汲汲于利益,才會將其視作起點或終點。若將“得與失”看作起點或終點,人們興許會一鼓作氣,奮力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biāo)。但這種看法的弊端在于,一旦到達了終點,人們便容易陷入空虛與迷茫。只有不斷站在新的起點、奔向新的終點,我們才會常懷前行的動力。而在如此的循環(huán)往復(fù)中,得失也就蘊于過程了。
生活中,許多人囿于得失,患得患失。有人為私利而損公,有人患失去而自守,更有甚者,因為一己小小的“失”,怒而搭上他人的性命。囿于得失,就難以找到前行的方向,甚至迷了心智,害人誤己。(先破后立,是非分明。)
當(dāng)然,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人不畏失多、不懼得少。黃文秀,一個年輕的扶貧干部、北京師范大學(xué)碩士畢業(yè)生,放棄了留在大城市就業(yè)的機會,選擇扎根貧窮的家鄉(xiāng)百色。擔(dān)任駐村第一書記時,她一心帶領(lǐng)全村脫貧致富,最終將生命奉獻給了這片熱土。袁隆平院士心系蒼生,懷著禾下乘涼、百姓溫飽的樸素愿望,一輩子躬耕隴畝。讓中國人吃飽飯,對他來說是一種“得到”??烧l又知道,在這畢生的奉獻中,他默默承受了多少“失去”。疫情面前,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院長張定宇不顧自己身患絕癥,冒著被感染的風(fēng)險組織醫(yī)護人員收治、搶救患者,給無數(shù)家庭帶來生的希望。他雖行走不便,卻用自己蹣跚的身影給世人詮釋了什么是醫(yī)者仁心,什么是高尚的“得與失”。(黃文秀、袁隆平和張定宇是我們身邊的楷模,真實而感人。)
如今,“零零后”青年逐漸走入社會,時刻準(zhǔn)備著接過家國的重任。唯有不計得失、不囿得失,青年才能在時代的滾滾潮頭開出美麗的浪花。
教師點評
本文立意精準(zhǔn),先申明“‘得與失’伴隨著人生整個過程”,接著做出有力的辨析———解釋為什么有人將“得與失”視為起點和終點。作者援引司馬遷的名句說明,這一觀點背后是對利益的計較與糾纏。作者接下來指出,將“得與失”視作起點和終點的人很可能被得失綁架,釀成大錯。由此,先破后立,自然流暢。行文從個人得失過渡到家國天下,完成了對個體與集體的辯證思考,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升華。(葉安慧)
亮點
得失兩忘,人間清歡
浙江一考生
格局宏大,從社會熱點切入,層層深入,把關(guān)于“得與失”的探討從個人層面引向家國擔(dān)當(dāng)。
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每個人無時無刻不經(jīng)歷著得失,但是,如果我們單純將得失看作起點或終點,便容易被利欲裹挾而迷失人生方向。
當(dāng)下許多家長篤信“孩子要贏在起跑線”,從小灌輸給孩子極強的成功欲望,在他們的人生詞典中,不允許出現(xiàn)“失”這個字眼。從蹣跚學(xué)步開始,孩子們就將“得”視為畢生追求,奔著父母定下的目標(biāo)而奮斗,一路伴隨著掌聲成長。但是,他們往往在完成階段性的“得”之后陷入迷茫,找不到未來的方向。有人奮斗十二年進入名校,卻沉迷于游戲、網(wǎng)絡(luò)不能自拔,荒廢光陰;也有人為了世人眼中的地位、高薪匆匆上路,幾番努力后卻發(fā)現(xiàn)這一切并非自己所愿,最終泯然眾人。歷史上,吳王夫差也有替父雪恥、破越敗齊的壯舉,可悲的是他以“得”為終點,驕奢淫逸,紙醉金迷,最終讓臥薪嘗膽的勾踐覓得良機。(從當(dāng)下的教育困境切入,目標(biāo)精準(zhǔn)。)
由此觀之,以“得”為終點者,往往功成而德衰。那以“失”為終點呢?又容易患得患失,一旦失敗便陷入沮喪,心頭的陰影揮之不去。
烏臺詩案后,蘇東坡被貶黃州,可以說墜入了人生的低谷。然而,蘇東坡之所以流芳千古,正是因為他有著“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的曠達心境:可以“回首向來蕭瑟處”,但不必嗟怨一時之得、一時之失??v使一時無法實現(xiàn)定國安邦的理想,他也能在壯闊長江畔、清風(fēng)明月間瀟灑而行,讓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輝。“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找到屬于你自己的清歡,得失兩忘,寵辱不驚。這是蘇東坡歷盡磨難后悟出的人生之道,也是人性中最具韌性的華章。(舉出古今通達第一人蘇東坡的事例,說服力強,文化意味濃厚。)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主人公,為尋覓寶藏歷盡艱辛。他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失”,最終卻在院中尋得寶藏。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到了多少珍寶,而是在忘卻得失后,依然懷揣著追尋美好生活的勇氣。(牧羊少年就是現(xiàn)實中的你和我,共情有助于議論。)
愿我們不以得失為人生的起止,而是專注于成長的整個過程。多一分豁達,少一分算計;多一分快樂,少一分憂慮!
教師點評
本文結(jié)構(gòu)清晰,論點鮮明。首先提出“得失為過程”的觀點,聯(lián)系當(dāng)下“內(nèi)卷”激烈的教育現(xiàn)實,指出人若把得失看得太重,便容易失卻人生本來的目的。然后借蘇東坡的人生經(jīng)歷,指出看淡得失才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清歡,踏實前行。結(jié)尾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情節(jié)勉勵自身,積極向上。論述層次分明,思考深入。(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