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月星
或許他再也不會回來了,但在我心里,時間永遠抹不掉他的存在。
他離開以后,很多人來這里尋找過他———尋找他生活過的地方,尋找他獲得啟示的源泉,尋找他前進的動力。對于他的離去,我也曾感到遺憾,但后來,我想通了:對他而言,離開也許反而是一種解脫,畢竟命運已經殘忍地折磨他40年了。
不錯,我是地壇,史鐵生的地壇。
幾百年來,不知多少位皇帝先后來這里祭祀,但他們都不是我要等的人。歲月一天一天流逝,光潔的琉璃逐漸剝蝕,鮮艷的朱墻褪去顏色,而我還在執(zhí)著地等待,等待那個向死而生的人。終于有一天,他搖著輪椅,來到了我身邊。起初,他常常因殘疾的雙腿而情緒崩潰,哀嘆命運的捉弄。他尋找過無數(shù)種死去的方法,幸運的是,最終并未實施。他整日在園內思考著生與死的意義,思考著荒廢與生長的宿命,一年又一年。他常常觀察園內的一草一木,甚至可以連續(xù)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十幾年間,他的輪椅軋過了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的身影流連在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這里最終成了他的精神家園。
從此,我能感受到他身上散發(fā)出的別樣的氣息,讓人心疼,讓人感動,又讓人敬畏。我想,不管再過多少年,我也不可能忘記他。這園中還有一種氣息,清淡而又濃烈,平凡而又偉大,輕盈而又厚重。這是他母親的味道。他的一道道或淺或深的車轍上,還印著一個個腳印———那是他母親留下的痕跡。她擔心兒子,又不敢去打擾,只能站在遠處,靜靜地看著他的一舉一動;她想為兒子竭盡全力,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默默守護。
令人欣慰的是,史鐵生最終走出了頹廢與迷茫。他在筆記中寫道:“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是啊,正是你對抗不幸命運的努力,讓生命有了與眾不同的意義。很榮幸,一片荒蕪的我遇見了你,你讓我看到了向上的生機。
那天以后,你再也沒有來過。但是我知道,我們并沒有真的分開,我依然能在一草一木間感受到你的氣息。
只要地壇還在,地壇里的那個人就永不會離開。
教師點評
文章立意新穎,立足現(xiàn)實,以地壇的視角敘述《我與地壇》的情節(jié),介紹史鐵生的生平事跡。文章以倒敘方式開頭,以史鐵生“初遇地壇———身在地壇———精神永在”為線索,首尾照應,詳略得當,寫出了史鐵生一波三折的心路歷程。文章視角獨特,讓人耳目一新。(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