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古今笑》記載了一則“翠鳥三遷”的寓言故事:“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作巢。子長羽毛,復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對于生命個體來說,安全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翠鳥緣何不顧生命安全,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巢?因為翠鳥更愛寶寶的生命。建高巢,為避患,但是翠鳥有了寶寶,高巢便不“安全”,怕寶寶掉下去摔死了,就把巢穴往下遷移。翠鳥遷巢由高到中,再由中到低,一路遷下來,終被人類連窩端了——本為愛孩子,卻害了孩子,翠鳥真是愚蠢的鳥兒。
人類社會也有一個人盡皆知的“三遷”故事,即“孟母三遷”。孟母為了愛子,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遷居:從墓地附近到集市跟前,再到學校旁邊,最終成就了一代亞圣孟子。這是一個智慧的母親,知道環(huán)境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學校的孟子真就成了大儒。
觀“翠鳥三遷”與“孟母三遷”,同樣是遷居,“遷”的內(nèi)涵卻大不同。
“翠鳥三遷”是一味遷就,翠鳥不思遷就的后果,只要降低巢穴,不摔著寶寶就好,火燒眉毛只顧眼前,眼光只有尺把長。如此而已。
“孟母三遷”則是適時改變,孟母每遷一處都會思考,是否有利于孩子生長,眼光放得長遠,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居墓地旁,孩子必然“嬉游為墓間之事”;居集市旁,孩子又會“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居學校旁,孩子則學“揖讓進退”,孟母這才稱心如意。
都是“三遷”,效果卻截然相反,似乎可以從中總結(jié)一些育兒的經(jīng)驗與教訓。
首先,育兒不可遷就。孕育出小生命是一個家庭的大事,為人父母者切不可過分遷就孩子,孩子要東就是東,要西就是西,想干嘛就干嘛,是極其危險的。父母總覺得孩子畢竟是孩子,離不開他們的保護,小時遷就一些,長大就好了,以為船到橋頭自會直,豈不知惡習慣已然養(yǎng)成,孩子再難改造。很多被父母過度保護和遷就的孩子,即使能夠長大,也很難成人,早就在精神上“夭折”了。育兒不遷就,要學孟母,從有利于孩子成長的角度去挑剔、鑒別和選擇。
其次,育兒不能溺愛。溺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誰都知道溺愛是害不是愛,只是一旦輪到自己做家長,知與行就迥異了。有些人,沒做父母時,看到有的家長慣孩子,就大發(fā)感慨,聲言自己有了孩子會如何給孩子立規(guī)矩、教做人;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卻滿眼慈愛,世上除了孩子便沒有東西再能入他法眼,眼里口里心里都是孩子,真可謂“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了錯,也總是再三原諒,結(jié)果毋需說,慣子如殺子。
“翠鳥三遷”其實是一則古人拿鳥事說人事的寓言故事。細思其中蘊含的道理,我們不僅能收獲很多育兒的經(jīng)驗與教訓,似乎還可借以思考治國與教化之道,古往今來因姑息、縱容而導致的血的教訓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