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梳妝文化歷史悠久,妝奩是中國傳統(tǒng)梳妝用品的承載器物。以考古學方法回望中國各歷史時期特別是鼎盛時期即明清階段的傳統(tǒng)妝奩,揭示其蘊含的藝術價值和其中的民族智慧。以社會學方法探究傳統(tǒng)妝奩蘊含的社會文化觀念,以說明社會文化對妝奩造物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以傳統(tǒng)妝奩的藝術價值和造物思想,為現(xiàn)時商品化妝品收納器具提供不同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妝奩;起源發(fā)展;社會文化
當今女性化妝收納用具,多為歐美日樣式,民族風格的較為少見?;瘖y收納用具也即妝奩,其發(fā)展在我國源遠流長,西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中國明代之前妝奩文物,現(xiàn)有研究多集中在考古學方面。明清時期為家具制作的歷史高峰時期,明清家具是國內學者熱門的研究對象,著述豐富。妝奩主要收錄在明清家具有關著作中的“雜項”或“其他”類。本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物與人,研究中國古代各時期妝奩尤其是明清鼎盛時期的妝奩的形態(tài)、功能,梳理我國傳統(tǒng)妝奩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從演變和延續(xù)的角度探究傳統(tǒng)妝奩的設計造物思維,討論各時期妝奩蘊含的文化意義,以擷取傳統(tǒng)妝奩文化的特色元素,反映妝奩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本文撰寫的目的是為了發(fā)掘傳統(tǒng)家具中的優(yōu)秀元素,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為現(xiàn)今化妝收納產品設計提供富于民族要素的設計思路。
一、妝奩概述
妝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1.女子梳妝用的鏡匣;2.借指嫁妝。本文論述的妝奩,概念寬于詞典“女子梳妝用的鏡匣”的釋義,但也窄于“嫁妝”的范疇,用于放置梳妝用品的器具以及梳妝所用的家具,即是本文所論述的妝奩。
妝奩的歷史十分悠久,從西周時期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妝奩從材質到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青銅材質的方奩,只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之前,之后所用材質向漆器、木器方向發(fā)展。形式上也從小型、便攜式器具向小型家具發(fā)展。同時,隨著歷史發(fā)展,妝奩也從當初只供名望貴族享用普及到平民階層。
“器以載道”是中國傳統(tǒng)造物的特點,中國各時期的妝奩,通過形態(tài)語言,傳達出不同的趣味和境界,各具審美意義:或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或體現(xiàn)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或體現(xiàn)人與物的關系。通過對妝奩這一器物的論述,本文以一個特別的角度來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
本文參考了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等著作對妝奩的工藝、結構、藝術鑒賞的論述,以及李芽《脂粉春秋:中國歷代妝飾》等著作對相關時期社會環(huán)境和婦女生活的研究,梳理中國古代妝奩的歷史演變,探究其所折射出的特有民族文化。
二、妝奩的歷史脈絡
妝奩不斷演變,形態(tài)較多,名稱也隨款式有所改變,從最初戰(zhàn)國時期所稱的“奩”“奩盒”,到漢代,人們習慣將奩做出配套的小盒,出現(xiàn)了“子母奩”的叫法;從隋唐五代所稱的“鏡支”,到宋代妝奩多以圓柱為主體造型,層疊增加,便多有“套奩”“幢奩”的說法。明清時期由于外部文化入侵,妝奩的形式更為多樣,功能與造型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便出現(xiàn)了“鏡臺”“鏡箱”“官皮箱”“嚴具”等叫法。
(一)西周時期——造型的啟蒙時期
妝奩確切的起源時間較早,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最早的妝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醫(yī)療條件短缺,生活環(huán)境惡劣,人類死亡率高、壽命短,繁殖能力有限,所以西周時期生殖文化盛行。這在物品的設計上有非常突出的體現(xiàn),妝奩的設計也不例外。西周出土的妝奩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青銅裸人方奩”。此奩呈長方體造型,頂部有兩扇對開門式小蓋,蓋頂各有一紐,分別為兩個裸身小人,一男一女,呈面對面跽坐狀。從奩腹開始,有六個赤身人形器足,屈膝背手以背負整個器身(圖1)。類似的奩盒還有圖2中的西周時期的“四輪方盒”。此方盒出土于甘肅禮縣圓頂山秦國墓地,做工極為精巧:四只可以旋轉的鳥立于方盒四角,四只鳥首都向外扭動可以操縱頂蓋的開啟,這個機關設計得華麗精巧,至今都能運行。此外,1993年在山西晉侯邦父夫人楊姞的墓中出土的“人形足攀龍盒”(圖3)以單只老虎的造型為蓋紐,雙開蓋門設計,整個器壁有四爬獸和四扉棱,四個跪姿裸人作器足。
早期妝奩因受文化影響,多用人形、獸形作為裝飾進行設計,受到“天圓地方”思想的影響,奩盒的整體造型多為長方狀。
(二)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便攜”概念
《國語·晉語九》中有記載,判斷優(yōu)秀貴族繼承人標準的“五賢”,最重要的一點是“美鬢長大”,即長發(fā)美髯、身材高大,而非折沖樽俎、運籌帷幄。一名優(yōu)秀的國君賢臣,必須毛發(fā)茂密,而他的身邊也都是長鬢美髦的君子。所以古代貴族男子多留有長發(fā)、髯發(fā)、胡須,故而能隨身攜帶的梳妝盒深受注重儀表的貴族的青睞。圖4這件戰(zhàn)國時期男士的奩盒設計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變,不僅材質換成了更輕盈的木質,而且形制結構上更突出了折疊的功能,這件妝奩由鉸鏈結構連接的兩塊長方形木板組成,分別長35cm,寬11.2cm。中間設有定制形狀的淺槽,以供放置搭配的鏡子、彎刀、脂粉盒、馬蹄梳等物品。兩塊主木板都在對應的位置刻有淺“T”字凹槽,且內配“T”形足架,足架在淺槽中固定,可當作配套鏡子支架,而當整個梳妝盒反向放平后,便可形成一張70cm長的矮幾(圖5)。這樣的設計在妝奩的發(fā)展史中十分難得。
(三)漢唐時期——多子組合奩的出現(xiàn)
因秦末長期戰(zhàn)亂導致人口銳減,漢代初期,人們對多子多福的盼望、對人丁興旺的祈求便在奩盒的設計中體現(xiàn)出來了。漢代的妝奩大多摒棄了長方狀奩盒的設計,采用圓柱造型作為基本的器形,不同的器物都增配了小盒,小盒都依據(jù)內置物品的形狀進行設計,有方形、圓形、馬蹄形等,妝奩內的凹槽也與小盒一一匹配。這些小盒單件也可成器,便將其稱為子奩,而最大的妝奩盒則稱為母奩。在這些單層奩的基礎上,還出現(xiàn)了雙層甚至多層的子母奩設計。
子奩的數(shù)目也印證了當時鼓勵生育和對人丁興旺熱切期盼的社會風氣。當時社會因尊崇陰陽學說中奇數(shù)代表“多”的意思,因而子奩數(shù)大多為“三”“五”“七”“九”“十一”等這樣的奇數(shù)。其中“五”代表著“五子登科”,“七”代表著“七子團圓”“人丁興旺”等寓意。比較有名的便是于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西漢彩繪雙層九子漆奩”(圖6)。與此同時,子奩數(shù)量的多少也與主人的社會地位有著極大的關系,妝奩中子奩的數(shù)量越多,則代表著使用者的地位越高,經濟實力也越強。
西漢時期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東漢時期物質豐富,加上受漢武帝崇尚仙道的影響,仙道思想廣泛傳播,人們在物質豐富的享樂之外,長生不老的訴求便成為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人們認為長生不老的仙人居住在仙山上,仙山中生長著能讓人長生不老的靈藥。所以除了多子奩外,漢代還盛行博山奩(圖7)。博山奩配凸起造型的奩蓋,奩蓋的形態(tài)主要以博山狀為主,造型立體生動,富有美感,奩桶身也多為山水紋樣。
到了唐代,妝容奢靡張揚,女性對于妝容也是有著一套非常系統(tǒng)性的標準,完成一套妝容主要有七步:敷鉛粉、涂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涂唇脂。雖唐代妝奩的樣式較漢代并沒有很大改變,仍以多層多子奩為主要形態(tài),但工藝更考究,比如采用唐代著名的金銀脫平工藝,使物品更加奢華。較為有名的是出土于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楊廟鄉(xiāng)昌頡村西漢墓的“貼金箔銀扣漆奩”(圖8)。
(四)宋元時期——仿生結構與抽屜形式的加入
宋元時期的妝奩,主體形態(tài)延續(xù)了漢唐時期的柱狀結構及多層設計,但較多奩在周邊結構上融入了花瓣式設計。以花瓣的正投影圖形做奩蓋外邊輪廓,并將蓋邊花瓣形做垂直于奩底的延續(xù),使多層套奩的奩邊都有相同曲率的線條做奩壁。
收藏于江蘇省常州市博物館的“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圖9)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此奩為木胎,做成蓮花瓣的筒形。分蓋、盤、中、底四層,淺圈足,合口處鑲銀扣。外髹朱漆,內髹黑漆,高21.3cm、外徑19.2cm。盤內裝有菱形銅鏡,中層裝有木梳、竹蓖、竹簽、絲刷、銀扣筒形漆盒,底層裝有錫罐、瓷盒。宋朝時期,紅漆戧金的漆器十分流行,先在漆器上刻畫圖案,再飾涂金粉。這些器物上經常出現(xiàn)的沽酒圖、花卉圖,都體現(xiàn)了宋朝時期的大眾審美。此種妝奩因其世俗化氣質多在民間流行,而非宮廷用品。
在宋畫《靚妝仕女圖》(圖10)中,能清晰地看到女子坐在寬大的長椅上梳妝,她的手邊擺放著開蓋的多層妝奩,妝奩上有花卉圖文。
晚宋時期出現(xiàn)了另一種妝奩——鏡箱,并首次在妝奩中融入了抽屜元素。自魏晉以來,胡床興盛于中原后,高型坐具也開始大量出現(xiàn)。宋時,人們已經拋棄了席地而坐的化妝姿勢,化妝場景變成了垂足坐于凳椅之上,將妝奩擺在桌上對鏡梳妝,而多層奩的形式對于這樣的化妝方式多有不便。晚宋出現(xiàn)的鏡箱則是整個箱體分成了上淺以及下部兩個較深的抽屜,上端的淺層用于收納鏡架(圖11左)。這一形態(tài)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之后明清妝奩的造物思想。
宋代的多層奩以“花瓣”式作為主體造型的根基,比漢唐時期單純的筒柱造型更復雜多變。工藝上既拋棄了造價昂貴的金銀平脫工藝,也拋棄了浮夸的博山奩造型,使得整個器物的造型更具整體感。在空間的分區(qū)上,也根據(jù)不同類型的物品進行了調整。宋代多層奩分為四到五層,如圖9“朱漆戧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奩”將器物分為蓋、盤、中、底四層,其中中層最深,底層同深或略次于其。這種不同深度的空間分區(qū),滿足了更多物品的收納需求,迎合了日漸精致的妝容文化。如福建省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黑色纻胎葵形漆奩盒”(圖12)成平面六角葵瓣形,直口,直腹,平底,口沿鑲銀邊,分三層套盒,出土時奩內所含的梳妝物品極為豐富,共有銅鏡、銀盅、銀罐、銀碟、粉盒、粉撲、粉塊、棕刷、竹刀、梳子、銅錢等33件。①
宋朝的妝奩高度也比漢唐時期的更高,這與宋朝人們改變席地而坐的習慣有關。宋朝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變成了坐在椅子上,面對桌上的鏡子化妝,得到了更舒適方便的化妝環(huán)境。疊高的妝奩,能快速地從奩盒不同深淺的外觀上辨別物品的位置,視覺上更清晰,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鏡箱的設計,用抽屜做大空間的分割,對物品形狀的兼容性更強,箱上設置的鏡架也讓女性更加方便地將銅鏡豎立起來。而元代奩器與宋代無太大差別,同樣沿用了不同深淺隔層的多層套奩的設計,不同的是元代崇尚金銀器,所以得以出現(xiàn)了精致的花瓣形銀質奩具。
(五)明清時期——妝奩的鼎盛時期
明清時期的妝奩種類式樣繁多,結構復雜,功能多樣,是妝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清妝奩深受晚宋鏡箱的影響,最突出的變化是將鏡架與鏡臺進行結合。鏡臺的形態(tài)類似于“都承盤”的器物(圖13)或明清時期的藥箱(圖14)。都承盤是一種盛放文玩等并放置于案頭上的小型家具。
折疊鏡架的結構造型與古人在臨字帖時放置字帖的書帖架(圖15)極為相似。這類的結構設計,不但可以將立體的架子收成平面進行收納,還可以多角度調節(jié)。將鏡架與收納化妝品的抽屜柜進行結合,形成收納與放置銅鏡、書帖等功能兼?zhèn)涞钠魑?。此種和書帖架式結構相結合的設計,統(tǒng)稱折疊式妝奩(圖16)。
明清妝奩的結構以晚宋鏡箱為基礎,以抽屜元素作為儲物空間的分割,加上與家具的形制結合,衍生出了適用于不同場景的妝奩樣式。如表1所示,明清妝奩主要分為官皮箱、折疊式、寶座式、屏風式四大類。四大類都以鏡箱為基本形態(tài)進行延伸,其中官皮箱式妝奩中有加入提手的樣式,制成適合出行攜帶并使用的手提官皮箱式妝奩,又有與文房之中帖架,衣箱中拍子、鎖的元素結合形成保護性較強的鏡架官皮箱式妝奩。
1.官皮箱妝奩
官皮箱的形態(tài)是最接近宋代鏡箱的一種,是明清非常重要的一種妝奩形式。官皮箱并非官員專用,但官皮箱中的提手款式,非常適合官員出行或攜家屬外出時使用。官皮箱整體成方形箱裝,與宋代鏡箱類似,但明清時期的官皮箱與之不同的是加入了藥箱的最外層柜門及插板的形式,又加入衣箱上用到的鎖環(huán),所以明清的官皮箱較宋代的鏡箱在對內置物品的保護強度上有所提升,安全性更高。明清妝奩中還有類似提式箱的官皮箱(圖17)。
官皮箱最大限度保留了宋朝鏡箱的造型元素。官皮箱保留了鏡箱在頂部收納鏡架的設計,其在頂部有一可掀開的蓋子,蓋子下有5cm~10cm的儲物空間用于存放鏡架,箱子的主體部分大多以平屜的形式來分割空間,平屜一般用來存放油缸、粉盒、唇脂等。官皮箱的設計加入了“門”與“鎖”的元素。王世襄先生的《明清家具研究》一書中收錄了“素官皮箱”(圖18)一圖,能清晰地看到,官皮箱除上蓋外,還有左右兩扇對開門,能完全將抽屜擋住,并且在門上有互為對稱的金屬鎖鼻,上蓋有對應圈扣所鏤空的金屬拍子,將上蓋、左右門一同合上時,可在兩門鎖鼻中插入鎖或細條,來鎖閉整個官皮箱。《明清家具研究》一書中還列舉了另一種被稱為“插門式官皮箱”的形制(圖19)。
2.折疊式妝奩
折疊式妝奩的造型結構是宋代鏡箱的抽屜形式與文房用品的折疊帖架的結合。折疊式妝奩因鏡架部分可以折疊,收納部分不如官皮箱式妝奩容量大,故在妝奩種類中,折疊式妝奩是體積較小的一種。折疊式妝奩的折疊鏡架設計往往比官皮箱式妝奩更繁瑣,用料也更加重實,且很多有鏡托,雕刻較精美(圖20)。
3.寶座式妝奩
寶座式妝奩是將座椅的腿部空間替換為收納的抽屜,將椅子座面以上的結構作為鏡架的功能,再將整體進行一定比例的縮小。自宋朝開始,便出現(xiàn)了華麗的座椅設計,椅背的多樣性給予了寶座式妝奩多種設計靈感,寶座式妝奩上的寶座結構基本以扶手椅結構居多,以玫瑰椅式妝奩和官帽椅式妝奩最為常見(圖21、圖22)。玫瑰椅即是江南地區(qū)統(tǒng)稱的“文椅”。
寶座式妝奩簡潔又富有張力,常配有華麗的雕花。
4.屏風式妝奩
屏風式妝奩是一種明清常見的妝奩形式,形態(tài)構造上與寶座式妝奩相近,但與寶座式妝奩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有扇背與圍欄的結構。屏風式妝奩以三扇屏或五扇屏居多,屏風的屏心裝飾樣式多以透雕為主(圖23、圖24)。
將鏡箱與屏風、寶座造型相結合而形成的妝奩,雖造型華貴但無法折疊收納,故這兩種妝奩常在家中使用,除了滿足妝奩的基本功能外,還可用于擺放書本,滿足明清婦女讀書習帖的需要。
5.其他類形妝奩
明清時期手工業(yè)發(fā)達,商品經濟繁榮,妝奩具有多元化特點。例如外來文化的介入,使得琺瑯等一些工藝得以用于妝奩的制造上。清代流行的“十里紅妝”風俗中,除了常見的妝奩外(圖25),還出現(xiàn)了妝桶(圖26)。
三、社會的鏡子——妝奩的文化內涵
妝奩既是人們用于梳妝打扮的用具,也是社會文化的折射器,各時期的妝奩設計思想以及成型產品,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文化現(xiàn)象。
(一)樸素的世界觀
西周啟蒙時期的“青銅裸人方奩”,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也反映了生殖崇拜的文化現(xiàn)象?!疤靾A地方”的思想在長方形妝奩設計上的體現(xiàn),從器物上反映了中國早期社會人們樸素的世界觀?!疤靾A地方”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儒家思想和陰陽學說里都有相關闡釋。
延用“天圓地方”元素的長方形戰(zhàn)國時期便攜式化妝盒,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人的評判標準和審美特點,以及人們普遍重視儀容儀態(tài)的社會風尚。
(二)從生理需求到精神追求
多子組合奩出現(xiàn)在漢代并非偶然。秦末大亂,長期戰(zhàn)亂導致社會人口大減,漢代初期大量土地荒廢。人丁興旺,多子多福,自然而然成為當時人們的祈求和盼望。妝奩設計上的多子組合奩體現(xiàn)了其時人們這一普遍愿景。漢代妝奩的雙層甚至多層子奩結構,也說明了社會走向穩(wěn)定,人們對妝容越加重視,對化妝品和化妝工具的需求有所增加,并日益多樣化。
博山奩在漢代盛行,反映了漢代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物質豐富,人們的需求從最基本的生存上升到精神層面——長生不老。普通百姓的精神追求很難見諸傳世典籍,難以考查。而漢代百姓普遍使用的博山奩,恰恰提供了這方面的研究實物,非常難得。
唐代中國封建社會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高峰,處于鼎盛時期。唐代雖仍沿用前代的多層多子奩形制,但制作工藝上更加考究,物品更加奢華,女性妝容奢靡張揚,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繁榮。
(三)市民文化的興起
宋元時期的妝奩,除了延續(xù)漢唐時期的柱狀結構及多層設計外,還加入了抽屜式設計理念。引人注目的是妝奩在周邊結構上的花瓣式仿生結構設計,以及器物上經常出現(xiàn)的沽酒圖、花卉圖等。這個階段的妝奩呈現(xiàn)出世俗化、生活化的顯著特征,社會大眾的審美相比以前大有不同,市民化、多元化的文化特點在妝奩設計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四)女性意識的覺醒
作為妝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的妝奩不僅具有化妝用具收納功能,還被賦予更多的含義和價值。
在盛行“一夫多妻”制度的明清時期,男權主導社會,妻子的美貌是取悅丈夫的主要形式,所以婦女對梳妝這一活動格外重視。由于化妝和保養(yǎng)的步驟不斷增多,所需產品也在日益增加,所以到了明清時期,妝奩的收納功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妝奩作為女性的閨房必備用品,首飾及其他名貴的物品大多收納于此,私密性比以往更受重視,所以妝奩的作用不僅僅是收納,還具備了一定的保險功能,扮演了保險箱的角色。明清官皮箱的設計增加了“門”與“鎖”的元素,私密性、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明清時期因物質水平的提高,社會重商且有著攀比的風氣,“厚嫁”現(xiàn)象嚴重,清代甚至出現(xiàn)“十里紅妝”的風俗?!昂窦蕖钡哪康脑谟?,一是女兒風光出嫁,讓家族有面子;二是以物質這種直觀的形式來向外人展現(xiàn)娘家的實力,為新娘撐腰,希望女兒在夫家不會被他人怠慢。嫁妝的豐厚與否直接影響到女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以至于在清朝時期“十里紅妝”的風俗得以盛行。在對“十里紅妝”的研究中,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收有一份清代“奩目”,此“奩目”中列舉了三十種陪嫁物品,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無不令人驚嘆。而陪嫁的妝奩設計,大多都極盡奢華,工藝復雜,顏色喜慶。
大量的明清婚姻狀況研究表明,在夫妻雙方解除婚約時,妝奩將作為女性的私有財產不予剝奪,陪嫁之時妝奩內的財產不予分割,是妝奩擁有者的終身固定資產。可見明清時期妝奩的作用已超越最初的簡單收納功用。在情感上,妝奩作為嫁妝與女性一同進入一個新的家庭,妝奩本身就蘊含著女性對娘家的思念之情。
明清時期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也較之前得到了很大提升,隨著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的繁榮發(fā)展,明清時期的女性閱讀活動日漸增多,含有鏡架的妝奩適合女性兼作書架以供日常讀書習帖所用。明清含鏡架妝奩的盛行,就多了一份文化色彩。
對私密性的重視、財富的宣示、個人財產的擁有以及日常文化活動,都揭示了明清婦女的女性意識正在覺醒。
四、結語
妝奩經過歷史的變遷,盡管在材料選擇與形制設計思想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延續(xù)和傳承的脈絡是十分清晰。中國古代妝奩的演變,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折射了中國的社會變遷,以及社會各階段人們的思想、審美和社會風尚。富有特色的妝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從傳統(tǒng)設計中始終綜合擷取社會主流審美元素、民族特有元素,并結合時代生活需求,始終是產品設計的重要思想和生命力所在。
作者簡介:梁璐,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①圖片來源:http://www.sdmuseum.com/miscellaneous.htm.
②圖片來源:http://www.sdmuseum.com/miscellaneous.htm.
③圖片來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9C%9F%EB3%E6%94%80%E9%BE%99%E7%9B%92.
①圖片來源:http://collection.sina.com.cn/wwzx/2017-10-30/doc-ifynfvar5124191.shtm.
②圖片來源:http://www.hnmuseum.com/fr/node/7288.
③圖片來源:https://xuewen.cnki.net/r2007010590000438.html.
①福建博物院:http://www.fjbwy.com/articles/2021-01-07/content_8099.html,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