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婦孺皆知?!端问贰に抉R光傳》記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p>
這個記載有好多問題:首先,它記載的是甕不是缸,宋代還燒不了這么大的缸。甕比缸好燒,這跟陶瓷的應力有直接關系。因為甕是收口的,燒造的時候應力不得釋放,所以能保持造型;缸是敞口的,用陶土燒造的時候,應力一釋放,就會開裂或者變形,就燒不成了。因此,常見的水缸既不是陶器也不是瓷器,而是一種叫作石器的特殊瓷器。燒造這種瓷器需要極高的溫度,宋代是做不到的,瓷缸是明以后才開始有的。
到了明朝中朝,比如,正統(tǒng)、景泰、天順年間,燒造的龍缸全都打碎了。今天在景德鎮(zhèn)出土的大缸全是拼接的,但容量也不足以淹死一個七歲的孩子。早期制造的缸,深度超過九十厘米的幾乎沒有。所以,我們只能推測“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耙粌旱钱Y”,肯定是腳踩在甕的邊緣,腳一滑掉進去了。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
《宋史》是元朝修的,公元1 3 4 5 年問世。司馬光出生于北宋,他七歲時距1345年已過去三百多年。史書的記載不一定是準確的,因為歷史上對司馬光的評價非常高,史書對他多有溢美之詞,如“七歲凜然如成人”等。
那么,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要說明的是什么道理呢?說明他從小就有逆向思維。一般人遇到人掉到缸里就要想辦法把他撈出來,但司馬光一看撈不出來,立馬就把缸打破了。他用逆向思維,在生命和財產之間選擇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