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句話里不摻雜幾個流行語、表情包,似乎就不會說話了。世界更迭如此之快,面對混沌復雜的現實,舊的文字難以描述我們的情緒。但是,社交網絡時代,我們又極度依賴語言來描述生活,于是描述新世界的方式,極大地落在了飯圈化的網絡流行語和“狼性、賽道、復盤”等商業(yè)用語身上。
一個現象是,流行語正迭代得越來越快,并且越來越反映時代情緒。5年前,“洪荒之力”“藍瘦香菇”“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等流行語更多只是幼稚的文字游戲;到了2020年,“內卷”“干飯人”“打工人”“小鎮(zhèn)做題家”則表達出對一種現象和價值觀的質疑、嘲諷、反思和認命?,F代人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流行詞,因為他們迫切需要一種集體性詞匯來表現自己的情緒和位置。
這些詞的確提高了效率,問題是,脫口而出的語言排擠了思考過程,我們在沒有準確認知的情況下就使用它,或許是讓既有印象強化再強化。到最后,詞語的意思越來越模糊,我們不太清楚自己在表達什么。人們對大命題侃侃而談,對真實、周遭的世界卻失語。
社交媒體上,爭議意味著熱度,道德的、情緒的標語和口號最適合傳播,鼓勵、放大極端表達成為一種機制。一項研究顯示,一條消息中每增加一個道德、情緒性的詞,被轉發(fā)的概率就會提升20%。同時,互聯網有一個“戈德溫法則”,指爭論中把對方簡化成一種刻板印象,人變成非對即錯的二極管,對表達沒有耐心,跳過論證,直接貼標簽上結論。討論中最容易的手段大概就是,用一個臟詞把對方打倒,再要求對方自證清白,之后無論對方怎么辯駁,只需強調“你有你的說法,我有我的是非”。
語言貧瘠的另一個表現是詞語的通脹、貶值,人們發(fā)現一種烈度更強的字眼才能表達同樣的意思,所以用語越來越夸張。好的舞臺一律叫“炸”,任何棋逢對手的競爭都叫“神仙打架”,這樣的表達習慣最終導向腦袋的懶惰。
我們也處在一個尤其依靠集體理性的時代,事事離不開攻略,觀點向意見領袖看齊,一邊想著要做自己、表達真我,一邊擔心過分揭露自己,這時采用一種統(tǒng)一化的表達方式是安全的。尤其“糊弄學”已經提煉出回復模版,飯圈縮寫省時省力,e m o j i提供了意義豐富的表達自助餐,替我們做情緒勞動。在大量這類表達不斷重復時,語言含義被稀釋,語句的意義被固定下來,年輕人的表達遭遇了眾多危機。(文/鐘宛彤,摘自塔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
“這代年輕人就不能好好說話嗎?”發(fā)出這種感慨的人想必不在少數??s寫梗、流行語雖然被很多“互聯網老人”嫌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主題和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80后應該還記得當年自己敲出“你是G G還是M M”的互聯網浪潮初體驗,曾經掄起“非主流”大旗的90后也創(chuàng)造過腦洞大開的火星文。
如今00后瘋狂輸出的拼音縮寫,有很多是從電競、游戲、飯圈等小眾圈子里發(fā)源的。能火爆出圈走向大眾的拼音縮寫有一些共同規(guī)律——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用起來情緒價值高。與其面無表情地打哈哈哈哈哈哈造成“通哈膨脹”,不如興致高昂的時候甩出個“x s w l(笑死我了)”,這意味著世界上多了個真正笑到捶地的網友。被某事物擊中瞬間的頭暈目眩,還有什么比“a w s l(啊我死了)”的一聲驚呼更顯得真實呢?“y y d s(永遠滴神)”蘊含的那種篤定的認同、狂熱的迷戀,一下子把情感條拉到滿格。
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獨特的一代,希望創(chuàng)造出與主流文化邏輯不同的符號和話語。在一切都趨于平淡的當今,裹著強烈情感的拼音縮寫,意味著鮮活的突破。這種肆意的痛快、從零創(chuàng)造的特質,不正是年輕人的標志嗎?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用力敲出鼓點的正是最年輕的這代人,而拼音縮寫,正在成為新時代的語言特色。
在不久的將來,縮寫梗也勢必被一種新的語言文化所取代,成為“時代的眼淚”。但無論潮流如何變幻,語言的魅力永不褪色,因為每一種表達方式,都凸顯著當下的時代特色,承載人們最真實、準確的情緒和感受。(輯/豌豆,資料來源:有意思報告微信公眾號)
“y y d s”是“永遠滴神”,“n s d d”是“你說得對”,“x s w l”是“笑死我了”……這樣的中文縮寫,對于成年人來說,幼稚得很。發(fā)明它們的00后卻竊竊自喜,覺得成年人“蠢得很”……新的網絡語言,正在形成一種人為制造的社交屏障,正在將網絡用戶劃分為不同的、完全沒法交流的群體。
可以確認的是,網絡已深刻地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F實社會正在向線上轉移,許多人每天花在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已遠遠超過現實中與人交流的時間。如同線下的青少年,正在竭力與成年人社會保持距離一樣,線上的年輕人,也正試圖通過制造“語言迷局”,來將“非我族類”拒之門外。
受這股巨大的潮流影響,網絡社交用語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敏感的含義——為了節(jié)省彼此的時間,新一代網民,用一種不斷被制造出來的新語言和新情緒,來進行更精準的交流。
過去我們習慣生活在一個熟人社會當中,講究見面,追求面對面交流。但發(fā)展太過迅速的互聯網與社交媒體,一下子幾乎將所有人置身于網絡——這個龐大的陌生人社會,許多關系的建立、情感的交流,都要重新梳理,有的人會很快適應,成為網絡達人、活躍分子,而那些對線上社交不以為然的人,卻不得不遭受一次次的碰壁。
想要抵抗,最簡單的辦法,莫過于破除網絡流行語所刻意制造出來的社交屏障——可是這實在有點難,從火星文到y(tǒng) y d s,年輕人制造流行語的水平并沒有提高多少,他們只是不愿意與成人世界發(fā)生關聯而已。所以,想要實現網絡社交上的平等與自由,最重要的不是急于破解網絡語言密碼,而是真誠地放低姿態(tài),去了解年輕人真正想要表達什么,或者干脆與他們一起,穿過網絡語言的狂歡表面,去觸碰那一顆顆年輕的、同樣不安的、需要給予慰藉的心。(文/韓浩月,摘自2021年6月29日《中國青年報》,本刊有刪節(jié))
@孫春良:我們火星文可以用在淘口令里,你們yyds可以用在哪兒?
@存在的意義:縮寫最早出現在游戲里,可以快速打字交流,彈幕里出現縮寫也是為了快。
@Y e a t s:文字語言的使用貴在“精準”,而判定是否“精準”,就在于傳者和受者之間的共鳴。既然我們這個時代,“累丑”更能讓大家心領神會,又何必疾呼痛捶“我們曾經用的是‘憔悴啊”?
@凹凸一0一:中英文結合不能忍,讀錯別字忍不住,亂用成語忍不了,更別說滿篇“的地得”用錯的……
@錦鯉:這就是現在,最好又最壞的時代。不容易更好,但很容易更壞。詩詞可以用算法生成,人們的用詞卻越來越蒼白。
@道家信徒:讀完此篇,我將保存的表情包全部刪除,以后全用文字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