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安
我最近在小紅書上玩,越玩越發(fā)現:這世界上喜歡掃人興的人真多。因為有評論和彈幕的存在,這樣的掃興肆無忌憚、無遮無攔,撲面而來。
有人分享一款穿搭,就有人說,不好看,你太胖了;有人分享一處美景,就有人說,大老遠跑去還不如呆在家里;有人吃一份美食,就有人說,一頓飯抽幾十張紙,你好浪費;有人分享一段戀情,就有人說,這人看著不像好人,你長點心……
其實很多人發(fā)帖根本就不是求建議、求鑒定、求批評、求指點迷津,但是老道且優(yōu)越感十足的批判總是來得猝不及防。
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女生分享與男友戀愛點滴,她說她有幸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人。合影里男生的眼睛看起來稍微有一些奇怪,就有人說:斜視是要遺傳的,你是找不到男人了嗎?女生好聲好氣地答:他不是天生如此,是小時候眼睛受過傷。照片上,男人看起來溫厚善良,論相貌,實在算不上難看。
這樣的惡意評論如此單刀直入,如此不分青紅皂白,也許那些人連女生分享的故事都沒看,也絲毫不明白容顏的瑕疵并無法剝奪一個人被愛和被贊美的權利。
前一陣我去朋友家做客,她男友是德國南部斯圖加特人,于是他們招待我的晚餐是斯圖加特的傳統(tǒng)面食Sptzle。知道我要去,朋友男友特意把雞蛋面和好以后等著我,說,你要不要試一試我們斯圖加特傳統(tǒng)的壓面?饒有興趣的我卷起袖子,用他老家的壓面機器欣然一試。朋友在旁邊為我錄了視頻,我覺得很有趣味,于是在小紅書分享了一下這德國南部傳統(tǒng)面食Sptzle的制作過程。
這個視頻目前在小紅書上有430k的點擊。但幾百條評論里,對Sptzle感興趣的人寥寥無幾,但有大把的人吵了起來。有人覺得那壓根是我們大中華的美食,他們評論:是中國的,好不?為什么變成德國的了?當一個山西人說這是我們山西的饸饹,就有另一個陜西人跑出來爭論,明明是陜西的!總之,不是絕對斯圖加特的。
也有人覺得,我這么壓,底下的鍋要翻了,灶臺要被我壓碎了。這個來自斯圖加特人家里的壓面機用了幾十年,其設計就是可以擱在鍋上的,我壓的時候絲毫沒有感受到任何因為受力不平衡而帶來的危險,德國的灶臺也是出了名的硬。
還有更令我意想不到的評論,有人問我,你那么費力,旁邊的男人是干嘛的?他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這樣的體力活,要讓女人來干?
我在心里翻了幾個白眼后,還是決定不懟了。如果他們覺得那不是德國的美食、覺得鍋要翻、覺得體力活男人不能袖手旁觀,就讓他們沉浸在那種“覺得”里算了。
喜歡點贊,不喜歡滑走,一向是我在網絡上玩的原則。為什么要去掃別人的興呢?又不是善惡是非對錯事件,就是分享生活啊,擅自評論別人的樣貌、體態(tài)、審美、生活方式、另一半的膚色,有禮貌嗎?覺得自己家有那種面食,就不允許別人家也有,有必要嗎?
我做蛋餃,有人跟我說,為啥不要勺?包餛飩,有人跟我說,為啥不包薺菜的?(要有薺菜我也包薺菜的唄?。?/p>
做個不掃興的人,也許是挺難的。掃人興的人,多半還是過得不太如意,在教人做事,糾正別人的時候獲得一些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感?;蛘哒娴氖怯X得自己懂得很多,經驗主義,根本不動腦筋,也不共情,身在井底渾然不覺。
在網上玩,不掃人的興,現如今也算是很大的修養(yǎng)了。以后遇到掃我興的人,我就回一句:我樂意。
不曉得,這會不會很掃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