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全
(中銅東南銅業(yè)有限公司熔煉廠,福建 寧德 352100)
銅冶煉中,原料多為整個工藝的第一步,乃重中之重。然而不同來源、不同成分的物料對整個工藝的影響都是未知的,實踐中我們只能通過生產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才能找到合適的物料,從而確保工藝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
因此,為了更好地探索出閃速熔煉爐對入爐物料的適應性,本文結合某廠2019年6月份復雜型硫化礦入爐導致爐況波動與調整措施的分析,簡單闡述熔煉爐與物料之間的匹配性[1]。
某公司銅冶煉項目采用旋浮熔煉+旋浮吹煉工藝進行銅精礦冶煉,熔煉爐投料量從試生產初期的 80~140t/h 提高至267t/h,達到設計能力。熔煉爐控制分為前饋控制和反饋修正,一般需要將不同種類的銅精礦、吹煉渣、渣精礦、石英砂通過倉式配料系統(tǒng)進行配料,再經(jīng)由干燥機干燥完,通過失重系統(tǒng)、精礦噴嘴等設備投入爐內,在反應塔區(qū)域與工藝風、氧發(fā)生混合,完成熔煉反應。
2019年6月份由于采用原料中的新礦B60銅精礦,從而導致熔煉爐況發(fā)生波動,造成當月生產負荷波動大、作業(yè)率低,而且對爐體也有很大的影響。為此,本文以此為基礎,探索此種復雜型硫化礦入爐的影響,以及對其調整措施實施后爐況的變化進行分析。
6月1日新礦B60銅精礦啟用,隨后因配料需要,該礦比例增大。反應一段時間后,熔煉爐的檢尺開始出現(xiàn)黏渣層,導致銅渣面分離不清,熔煉爐內半熔融生料堆積。
分析化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渣含銅從5月31日的平均值1.77%到6月5日升高5.26%,圖1是未調整前的渣含銅趨勢圖
圖1 未調整前的渣含銅趨勢圖發(fā)
采取應對措施,通過采取逐步減少B60礦粉配料、物料內配入還原劑、爐前觀察孔投加生鐵等措施,至6月12日熔煉爐的控制指標渣含銅降至2.4%,爐況也逐步好轉。圖2是調整之后的渣含銅趨勢圖。
圖2 調整之后的渣含銅趨勢圖
6月12日17:09熔煉廠中控室監(jiān)控畫面顯示熔煉爐沉淀池底部5號測定溫度662℃,到6月14日10:30分696℃,熔煉爐沉淀池底部溫度呈上升趨勢。。圖3是調整之后的渣含銅趨勢圖。
圖3 熔煉爐沉淀池底部溫度趨勢圖
對此,工程技術人員立即安排人員對精礦失重系統(tǒng)和精礦噴嘴等關鍵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并對原料入爐后爐況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初步判斷可能是B60銅精礦配入量過大造成爐況異常波動。B60銅精礦成分情況見表1。
表1 B60銅精礦成分表
B60銅精礦的大量配入后,導致混合銅精礦S/Cu整體偏低,爐內熱負荷不夠,且該礦中可能存在較多的硫酸鹽和其他氧化物,在反應塔無法進行氧化反應,自然無法提供反應所需的熱量。但由于當時可用礦種和礦量均較少,B60恰為主要礦種,只能臨時逐步降低B60、吹煉渣、渣精礦的配入量,爐況惡化趨勢得到初步控制。隨后入庫的B63銅精礦S/Cu為1.46,B66銅精礦S/Cu為1.96,均大幅偏離閃速爐配料所需求的S/Cu。為調整爐況和降低B60銅精礦對爐況的影響,啟用這兩種高銅礦,但是需要配入大量的吹煉渣和渣精礦才能維持爐內的熱平衡,而由于大量的冷料加入,在反應塔僅完成吸熱反應變成半熔融狀態(tài)進入沉淀池,導致爐況不能在短時間內調整至正常狀態(tài)[2]。
大量的熔池反應,導致爐底結攪動沖刷,爐底溫度局部快速升高,為確保爐體安全,最有效的手段為降低爐內溫度,通過外部強制冷卻降溫、降低生產負荷和降低爐溫控制的方式控制爐底溫度的上漲,雖爐底溫度上漲的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熔煉爐況惡化。
為進一步調整爐況,通過降低吹煉渣和渣精礦配入量、降低Fe/SiO2、根據(jù)爐前排放情況適當提高控制溫度等手段,爐況已呈現(xiàn)逐步好轉趨勢,6月19日所測熔煉爐熔煉渣溫1307℃,銅溫度1208℃,渣含銅平均值4.08%,圖4是熔煉爐控制參數(shù)Fe/SiO2調整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圖4 熔煉爐控制參數(shù)Fe/SiO2調整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對熔煉爐爐況情況分析,初步認定因原料因素,備料單更改較為頻度,備料干燥機帶料量較大,熔煉爐頂倉重量過大,導致爐況調整時間長;另外原料中冷料的配入量偏大,原料硫銅比不滿足爐膛熱負荷,爐溫控制偏低,導致渣型不好,銅渣分離不清。
針對分析原因,制定相應的措施為:
(1)確保備料單更改頻度盡量減少;
(2)熔煉爐頂倉重量按150~200噸控制,及時與備料聯(lián)系調整干燥機帶料量;
(3)減小原料中冷料的配入量,增大原料S/Cu,從源頭增加爐膛熱負荷;
(4)特殊時期,定時定點對熔煉爐進行全面檢尺,測定爐內凍結層分布情況;
(5)特殊時期,熔煉爐渣溫按1310~1330℃間控制;
(6)盡快將各銅口盤活,可根據(jù)情況在銅口附近加入生鐵;
(7)確保反應塔熱負荷,通過天然氣的使用進行調整,優(yōu)先使用中央燒嘴燃燒天然氣,反應塔頂燒嘴加強清理頻次,防止粘接,確保反應充分優(yōu)先使用中央燒嘴;
(8)生產操作時要密切關注爐底溫度、水套溫度和爐體巡檢。
截止6月20日熔煉爐況逐步恢復正常,6月21日各指標趨于正常控制值,渣溫度1310℃,銅溫1295℃,渣銅分離清晰,負荷得到逐步提升。
新進礦種——B60銅精礦的成分與以前的礦種存在差異,該礦種中的硫有一部分是以硫酸鹽的形態(tài)存在,這就造成其在反應塔區(qū)域參與氧化反應時,其釋放的熱量有限,達不到數(shù)模的理論需求值,導致反應熱平衡出現(xiàn)失衡,部分物料未能反應,爐內出現(xiàn)生料,最終使得爐況變差、銅渣分離不清[3]。
因精礦庫現(xiàn)存礦種不多,礦種搭配困難、庫存低,從而導致配料變更幅度較大且調整頻繁(變更比例超過20%),分析準確性差,調整滯后。
受化驗數(shù)據(jù)結果的影響,爐渣樣品選取、風送、制品、分析等流程下來,需要1.5h左右才能出分析結果。控制人員再根據(jù)化驗結果去調整石英砂等,難免會存在調整滯后現(xiàn)象,一般要3個小時以上物料入爐,5個小時以上才調控效果才逐步顯現(xiàn),導致渣型嚴重失調。
實踐的中期,為了保持爐底溫度可控,未等爐況完全好轉時,就采用低溫控制,使得四氧化三鐵大量析出,銅渣再次分離不清,銅面難控,負荷下調,熔煉爐整體反應熱平衡控制失衡。
(1)對于熔煉爐而言,反應塔塔頂?shù)木V噴嘴是其最核心的設備,但是其反應效果無法做到及時進行預判,對其使用和維護的經(jīng)驗不足。
(2)原料系統(tǒng)的取料機、?;伟鍣C、干燥機等關鍵設備沒有做到以檢代修,造成配料受制約。
4.1 熔煉每次更換配料單時,熔煉爐爐頂干礦倉料位要求原料提前控制在150~200t,為爐況的快速調整創(chuàng)造條件,換料生產穩(wěn)定后爐頂干礦倉料位恢復至250t控制。
4.2 每次更換配料單前,通過渣型調整將渣中磁性鐵控制在10%左右,爐溫適當高控10~20℃,爐體點檢員實行每半小時檢尺一次,排放口每半小時測溫一次,為爐體溫度的調整提供依據(jù)。
4.3 每次復雜型硫化礦入爐時,可先下降1~2t/h的煙灰控制,再根據(jù)爐前測溫和排放情況進行調整。
4.4 每次調整配料單,復雜型硫化礦入爐半小時后從1#、2#觀察孔或12號燒嘴孔進行爐內物料情況探測,并將探測情況反饋于相關控制人員。
4.5 熔煉爐的石英砂調整要及時,可通過爐前排放情況來進行預判斷,使生產調控過程中的渣型穩(wěn)定,利于爐況。
4.6 爐體彈簧及膨脹點檢測工作要有及時、準確的反饋,爐底增加軸流風機及文丘里風管進行風冷,加強爐底溫度局部的檢測。
4.7 精礦噴嘴的工藝風、氧控制標準:投料量≤160t/h時,氧濃按65~70%進行控制,保證入爐工藝富氧風總量在風量在 30000Nm3/h(120t/h)、33000Nm3/h(140t/h)、37000Nm3/h(160t/h)以上,這樣才能確保入爐混合風的壓力維持穩(wěn)定值,便于精礦噴嘴的懸浮反應達到預期效果。
4.8 針對熔煉爐計劃性停爐點檢時,需在停爐前將熔爐爐渣中磁性鐵控制在10~15%之間,靠近10%控制,煙灰倉位控制在30噸以內,為停復產創(chuàng)造條件[4]。
復雜型硫化礦是使熔煉爐爐況引起波動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因素,不僅與其復雜型硫化礦的元素成分和部分元素存在形態(tài)的物相息息相關,而且與配料時其加入的配比與混合程度有關。當然,復雜型硫化礦對熔煉爐的適應性除了這些因素,還受其他方面影響,本文只是針對某種復雜型硫化礦引起的爐況波動實踐進行分析。
對于閃速熔煉爐而言,當一種新的物料其成分明確,配入遵循逐步遞增的原則,加之控制人員的精心操作,控制得當,摸索到復雜型硫化礦于熔煉爐的穩(wěn)定性、有序性和適應性,就可有效避免爐況的波動,為工藝生產帶來巨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