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認定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最早見于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guī)定情形的除外。
經(jīng)過十幾年的爭議,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從根本上改變上述認定規(guī)則,規(guī)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chǎn)經(jīng)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婚姻是復雜的,兩個人因為感情好去登記結(jié)婚,但是他們拿到的這本結(jié)婚證卻不單單只是夫妻雙方感情的證明,更是在公示兩人自愿對身家財產(chǎn)等法律關系進行捆綁?!澳兄魍馀鲀?nèi)”至今仍是不少家庭常見的生活模式,其能帶來的優(yōu)點無需多說,無論子女的教育還是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都能通過一方的付出甚至是全職型的投入而獲得保障。但是這種付出,往往也導致主內(nèi)的一方難以了解到主外一方的事業(yè)及財務情況。雖然婚姻持續(xù)期間兩人的收入是共同收入,但若一方背著另一方舉債又無法按期還清,當債主拿著借條上門討債時,這段婚姻可能也就走到了最為危險的時刻。
1950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正式實施,歷經(jīng)1980年和2001年修訂,夫妻財產(chǎn)制度在民法典頒布前已基本明確了婚后財產(chǎn)共同制,并對婚后個人財產(chǎn)收入部分做了一定的區(qū)分。但是婚姻法中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問題卻始終規(guī)定不詳,自1950年版本婚姻法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的“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擔的債務,以共同生活時所得財產(chǎn)償還”,至此后1980年和2001年版本的婚姻法都基本在沿用這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不詳必然導致司法實踐中的裁判混亂,所以最高法在2003年針對當時夫妻惡意串通轉(zhuǎn)移財產(chǎn)逃避債務的現(xiàn)象,出臺了司法解釋(二)。但是十幾年來實踐中對此規(guī)定爭議不斷,在民法典出臺前,有學者呼吁重新審視并完善“二十四條”,認為該規(guī)定嚴重損害了婦女權益。
其實,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設立之初是為保護善意的債權人利益,認為夫妻作為利益共同體,共同還債是天經(jīng)地義。因此,該條規(guī)定將夫妻一方的舉債行為默認為夫妻共同舉債行為需要共同承擔債務,若夫妻一方不愿意共同承擔,則必須舉證證明對方舉債的債務不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而這對于沒有共同事業(yè)圈子的夫妻來說就將是十分沉重的舉證責任。特別是一些家庭主婦,平時24小時為孩子和家務所困,就更難以了解自己的丈夫借這些錢的真實用途是什么。此外,有的還會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虛構債務,或是將賭博、嫖娼等非法債務通過此等方式作為夫妻共同債務向非舉債的一方索賠,有的還會以這種債務用作威脅離婚或拒絕離婚的籌碼,干擾另一方的平靜生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第一次從立法層面回應了上述這些社會矛盾點,特別是對于明顯超出家庭開支的一些舉債行為,若沒有夫妻雙方共同的確認,就需要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借款是用于夫妻的共同生活后,才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舉證責任的轉(zhuǎn)移,將大大保護夫妻中不知情的非舉債方。
視覺中國/供圖
一方舉債,一方拿錢,雙方在商議達成借貸的合意過程中,缺錢的一方通常是比較著急的,也會更容易同意出借方提出的要求,無論是高額的利息還是抵押擔保。在這樣的締約談判過程中,談判雙方的合約地位明顯是有強弱之分的。
因此,在借款前,出借人是有能力也有機會分辨出借金額是否用于借款人的家庭生活,也有機會要求借款人的配偶一起參與締約,共同承擔債務。若因為出借人疏忽大意或盲目自信未查明借款用途,而將債務分配給借款人夫妻雙方,其實并不合理。
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后,善意的出借人更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談判地位,調(diào)查清楚借款去向,與夫妻雙方共同締約那些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借款的借貸合同,保障自己的權利。
筆者辦過這樣一個案件,委托人被告涵某與原告陸某系生意伙伴關系,后因經(jīng)營不善,雙方終止合作。但是在合作經(jīng)營期間,涵某曾多次找陸某周轉(zhuǎn)項目資金,并讓自己的妻子周某代其簽收過借條、收條等書面材料,涉及金額累計10萬元。之后,陸某將涵某及周某一起起訴至法院,要求他們夫妻共同償還20萬元的借款及利息,并查封了他們惟一的房產(chǎn)。最終,瑤海區(qū)法院一審將陸某證據(jù)不足的借款予以扣除,并認為,周某只需對其簽字部分的借款承擔共同債務,其他部分應由涵某獨自承擔。雖然判決時,民法典尚未適用,但此判決明顯也遵循了第一千零六十四條的立法原則,沒有擴大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
雖然委托人對判決結(jié)果是滿意的,但是在這個案件尚未審理結(jié)束時,這對結(jié)婚十多年的夫妻就已因為本案辦理了離婚手續(xù),或許有的婚姻并不會因為時間增長而變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