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華 馬斌 馮廣樹 張凱華 賀鵬飛
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多數MND患者生存期僅3~5年[1]。臨床上中醫(yī)藥在改善MND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疾病進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目前中醫(yī)各家對MND的中醫(yī)辨證治療的認識具有個體差異,規(guī)范性與統(tǒng)一性不足,影響了本病中醫(yī)藥辨證論治,限制了中醫(yī)對本病的深入研究。本研究遵循循證醫(yī)學原則,采用“文獻歸納分析方法”,歸納MND常見證型,提取證候要素,探析運動神經元病證候要素的分布及組合特點,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本病中醫(yī)病機、辨證規(guī)范化及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依據。
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從建庫至2019年所有關于運動神經元病中醫(yī)證候的文獻。
采取雙人雙機獨立檢索方式。以“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進行性肌萎縮”“進行性延髓麻痹”“原發(fā)性側索硬化”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再分別以“中醫(yī)”“證型”為檢索詞進行二次檢索,最后根據文獻選擇標準進行手工檢索,最終確定入選文獻。將入選的文獻下載,無全文者不計入統(tǒng)計。
(1)具有明確關于“運動神經元病”證候分型的文獻(包括期刊和學位論文);(2)辨證分型有明確的樣本數據。
(1)綜述、理論研究、護理類文獻;(2)無明確辨證分型的文獻;(3)重復發(fā)表的文章,僅取表述最為詳實的1篇。
(1)將不同數據庫檢索到的內容合并,題目相同文獻單獨建立文件夾。(2)題目相同文獻逐篇閱讀文獻摘要以區(qū)分是否為同一文章,如重復則保留一篇,同時將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剔除。(3)逐篇閱讀剩余文獻的摘要,保留涉及證候分型類文獻。(4)篩選后文獻進行全文閱讀,再次確認疾病診斷標準、是否提供證候分型及各型病例數等納入條件。
1.6.1 證候名稱的規(guī)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8]對文獻中所涉及的證候類型進行規(guī)范。對于未涉及的證候名稱,再結合《中醫(yī)診斷學》[9]、《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10]進行規(guī)范,最終使內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中醫(yī)證型形成統(tǒng)一的證名,如“濕熱蘊結”“濕熱互結”“濕熱浸淫”等所含基本證候要素相同的證型統(tǒng)一為“濕熱蘊結”,如“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等包含多個不同內涵的證型,拆解為“肝腎陰虧”和“氣血不足”兩個證型。對于以上規(guī)范標準中沒有敘述的證型按原文獻予以保留。如“腎虛血瘀”等,盡量不遺漏關于病性、病位的所有信息。
1.6.2 證候要素的提取方法 根據上述規(guī)范及王永炎等[11-14]證候要素相關的文獻,分析證候含義,將證候降維為證候要素。如肝腎(精血)虧虛證分解為證候要素“精虧”“血虛”,證候靶位“肝”“腎”。在證候要素提取中,對于有歧義之處,請教2~3名副主任以上醫(yī)師討論解決。
1.6.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由雙人分別獨立進行數據錄入,數據二次檢驗,修正數據庫。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證候、證候要素的頻次、頻率及構成比,采用系統(tǒng)聚類分析法(歐氏距離),將文獻病例所得證候要素、證候靶位聚類分析,從而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病位、病性作分析,以探索運動神經元病中醫(yī)證候要素的分布及組合規(guī)律。
依據擬定的檢索詞,從3個文獻數據庫中共檢索到文獻514篇。依據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進行進一步評定與篩選,共收集合格文獻64篇,共納入運動神經元病文獻病例1353例。
將1353例文獻病例中涉及證型按上述行業(yè)規(guī)范名稱后得證型43個,證型頻次1488次。將所得證型按病性虛實分類,18個證型屬表實證,16個證型屬本虛證,9個證型屬于本虛標實證。其中本虛證出現頻次最多,占所有證型的77.82%。本虛證中出現頻次最高的3個證型依次為脾胃氣虛、脾腎虧虛、肝腎(精血)虧虛。標實證中頻次最高的濕熱蘊結證,本虛標實中頻次最高的是虛風證。結果見表1。
證候要素是組成證候的最小單元[15],為規(guī)范與簡化辨證,按上述標準將證候分解為證候要素,提取對應的證候靶位,研究本病的證候要素、證候靶位分布規(guī)律。
在1353例文獻病例中,共提取證候要素14個,按出現頻率降序排列,寒、津虧、氣逆三個證候要素出現頻率較低,代表性較差,予以排除。取11個常見證候要素,其中虛性證候要素5個,按頻率降序排列依次為氣虛、血虛、精虧、陽虛、陰虛,實性性證候要素6個,依次為熱、血瘀,濕、痰、內風、氣郁,其中氣虛、精虧、血虛最為常見。結果見表2。
表1 運動神經元病證型頻次分布
表2 運動神經元病證候要素分布情況
將1353例文獻病例中相應證候分解為證候要素,同時提取其證候靶位,提取證候靶位8個,出現頻率最高的依次為脾(67.18%)、腎(54.69%)、胃(28.6%)、肝(25.28%)。結果見表3。
表3 運動神經元病證候靶位分布情況
在證候要素辨證體系中,采用“升階”的辦法進行應證組合,即通過證候要素之間的組合,證候要素與證候靶位的組合,進行靈活動態(tài)的辨證。為反應本病的應證組合規(guī)律,本研究仔細研讀篩選所得運動神經元病文獻,其中62篇涉及證候要素組合,對證候要素組成形式結合證候靶位進行頻次統(tǒng)計、歸類并進行構成比分析,研究本病證候要素的應證組合規(guī)律。
將證候要素組合形式歸為三類:分別為單一證候要素、兩證候要素組合和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其中單一證候要素組合最多,構成比為63.54%,其次為兩種證候要素,構成比為30.59%。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形式多樣,可見三種、四種、五種、七種證候要素組合的形式。
2.5.1 單一證候要素及靶位 分析本病具體證候要素組合形式,在單一證候要素中,氣虛出現頻次最高,其次為陽虛。氣虛的證候靶位以脾、胃、腎為主,陽虛的證候靶位以脾、腎為主。結果見表4。
2.5.2 兩證候要素及靶位 在兩證候要素組合中,以精虧+血虛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次為濕+熱。精虧+血虛的證候靶位主要位于肝腎,濕+熱無明確證候靶位。結果見表5。
表4 單一證候要素及證候靶位組合情況(≥2%)
表5 兩證候要素組合及證候靶位組合情況(≥2%)
2.5.3 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及靶位 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中,精虧+血虛+濕+熱與氣虛+痰+瘀最為多見,證候靶位分別在肝、腎和腎。結果見表6。
表6 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及證候靶位組合情況(≥2%)
根據證候要素及證候靶位頻率分析結果,將常見證候要素、證候靶位、證候要素結合證候靶位分別采用系統(tǒng)聚類,得到以下結果。
證候要素聚類結果顯示:氣虛為一類;血虛為一類;精虧、濕、痰、血瘀、熱等聚為一類;陰虛、陽虛、內風、氣郁等聚為一類。
證候要素靶位聚類結果顯示:脾、腎聚為一類;胃、肝聚為一類;肺、經絡聚為一類。
證候要素結合證候靶位聚類結果顯示:氣虛、脾、腎聚為一類;血虛、肝、胃聚為一類;精虧、濕、痰、血瘀、熱、陰虛、陽虛、內風、氣郁、肺、經絡等聚為一類。結果見圖1。
圖1 運動神經元病證候要素聚類分析樹狀圖
研究運動神經元病的中醫(yī)證候要素,為避免與其他疾病造成混淆,首先明確其中醫(yī)學病名,運動神經元病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并無完全對應的病名,但自《黃帝內經》開始,歷代醫(yī)家即根據運動神經元病的臨床表現,對其病癥進行論述。以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等為主要表現的大多歸于“痿病/證”范疇;若見聲音嘶啞、言語不清,可歸于“失語”“風痱”“喑痱”范疇;若見肌束顫動,或肢體呈痙攣性癱瘓,又可將其歸屬于“顫病”“痙病”范疇?,F代臨床醫(yī)家大多以痿病論治本病,但中醫(yī)痿病尚包含多發(fā)性硬化、重癥肌無力等多種疾病,且無法囊括患者肢體僵直,言語不清等癥,研究小組認為可將“運動神經元病”作為中醫(yī)的一個獨立研究對象,并將其按照國際化診斷標準明確地界定。
3.2.1 證候要素分布 文獻研究發(fā)現,運動神經元病最常見的證型依次為脾胃氣虛、脾腎虧虛、肝腎(精血)虧虛等虛證,可見濕熱蘊結、痰濕阻絡、痰瘀阻絡等實證,本虛標實證以虛風證多見。將運動神經元病主要證候要素按虛實歸類,虛性證候要素為氣虛、精虧、血虛、陽虛等,實性證候要素為熱、血瘀、濕、痰、內風等,其中出現頻率前三的證候要素分別為氣虛(64.52%)、血虛(23.06%)、精虧(18.33%)。運動神經元病證候靶位主要在脾(67.18%)、腎(54.69%)、胃(28.6%)、肝(25.28%)。證候要素聚類分析結果顯示:(1)氣虛、脾、腎聚為一類,《醫(yī)林類證集要·痿門篇》云“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于土”。所謂土者脾也,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故本病患者常見四肢不舉,足痿不收,痰涎頻多?!端貑枴っ}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為腎虛”。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常見肌肉無力萎縮、流涎等癥,脾腎氣虛,先后天之本失養(yǎng),氣血生化乏源,四肢不能濡養(yǎng)則肌肉無力萎縮,腎水失主,脾失健運,水液代謝、輸布失常則致涎多不能自止。(2)血虛、肝、胃聚為一類,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常表現為肌肉無力萎縮、肢體拘攣,而本病平均發(fā)病年齡位于48~54歲之間[16],《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云“丈夫……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肝血衰少,筋失所養(yǎng),則會導致肢體屈伸不利,易于疲勞,甚至痿廢不用,肌肉瞤動,肢體拘攣等癥。(3)精虧、濕、痰、血瘀、熱、陰虛、陽虛、內風、氣郁、肺、經絡等聚為一類,本病后期氣血陰陽俱虛、精氣衰敗,痰濕、淤血等病理產物叢生,出現肢體痿廢不用、痰多難咯、呼吸困難等危重表現,呈現以虛為主,虛實錯雜的復雜病機,預后極差。
文獻研究結果中運動神經元病證候要素較少涉及毒邪,而本病起病隱匿,患者發(fā)病前多體健,臨床特點突出,發(fā)病即表現為臟腑嚴重虛損證候,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同質性,病情呈進行性進展趨勢。有研究認為本病毒邪致病為直接原因[17]。筆者導師馬斌主任醫(yī)師認為本病毒損證候突出,為毒邪隱襲,敗壞形體所致,此處毒邪一作外襲之毒,又作臟腑虛損或病理產物積聚之內生毒邪,破壞力極強且不可逆。關于疾病病位,洪逸銘[18]等認為本病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選擇性丟失與中醫(yī)“髓減”概念極具吻合,馬斌主任醫(yī)師認為本病病位在奇恒之腑—“腦、髓(腦髓、脊髓)”,在里之奇恒之腑由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聯系,進而聯絡在表之五臟六腑。毒邪侵襲腦、髓,病深邪重,故本病發(fā)病在表,表現為肝、脾、腎、肺等多臟腑的精、氣、血嚴重虛損證候;發(fā)病在里,表現為腦髓(神經元損傷或死亡)神經元損傷或死亡,且隨著病進邪盛,痰濕、血瘀等病理產物結聚,導致奇經八脈阻滯不通,五臟精氣不能濡養(yǎng)腦、髓,腦、髓損傷更甚,病情愈加深重。本研究文獻病例中并未涉及毒損腦、髓等相關病機,是否忽視了疾病更深層次病變機制,可依托本研究結果,開展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
3.2.2 證候要素組合 文獻研究結果顯示,本病以單一證候要素最常見,以氣虛、陽虛為主,涉及脾、胃、腎等多臟腑;其次為兩種證候要素組合,具體形式以精虧+血虛和濕+熱為主,分別涉及肝和腎。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形式復雜,以精虧+血虛+濕+熱與氣虛+痰+瘀最為多見,分別涉及肝、脾和腎。臨床可見本病多以肢體無力起病,伴隨肢冷、尿頻等癥,初起表現為脾腎等臟腑的虛損,以氣虛、陽虛證候多見。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多表現為言語不能、呼吸急促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癥候,呈現臟腑虛損益甚,損及肝腎精血,病進邪盛,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堆積、濁毒積聚的病機狀態(tài)。本病為臨床難治病,辨證難度大,病機復雜,但其證候要素組合方式中三種及以上證候要素組合頻次較少,看似與本病病機復雜的論述相悖,這與本病病情危重、生存期短、后期患者多無法就診的現實狀況相關,實則更好的反映了本病進展迅速、病情急劇下滑的特點。
證候要素的分布及組合簡潔、靈活的展現出運動神經元病肝脾腎虧虛,以氣虛、精虧、血虛為主,兼有濕、熱、痰、瘀等標實,后期多呈虛實夾雜之象的復雜病機,反映了本病起病隱匿、病情重、進展迅速、預后差的病機特點。
本研究應用證候要素辨證方法,通過研究文獻病例,對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表現出的證候歸納、提煉出證候要素,進行本病證候要素特征分析,借助利用證候要素辨證客觀、科學、可操作的優(yōu)勢,挖掘疾病病因病機、闡釋證候特點,進一步深化中醫(yī)對本病病機的認知,進而為規(guī)范本病的辨證及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依據。因本研究納入文獻病例有限,影響證候要素統(tǒng)計數據的精確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為了解本病整體證候要素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可根據研究結果設計運動神經元病證候要素診斷量表,搭建多中心協作研究平臺,進行多區(qū)域、大樣本、多時間點的中醫(yī)深入研究,以求為本病的臨床診療提供更多優(yōu)質的循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