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貴高
一說復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很多中小學就加強了古代詩文的教學。尤其是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明珠,是必須要好好學習的。但是,學古詩是用來干什么的?怎樣學古詩?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孔子認為,詩是用來修身、齊家、從政治國的。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币馑际钦f:詩可以感發(fā)志意,可以觀察民風,可以學習相處,可以表達不滿。其中,感發(fā)志意是開端,是修身的入手之處。
少年兒童是淳樸的,怎樣才能培養(yǎng)成一個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的人呢?古人的經(jīng)驗是:讀詩!通過讀詩,喚醒少年兒童美好的情感,喚醒他們對美好情景的想象,通過外在和諧的音節(jié),塑造內(nèi)在和諧的心性。這就是朱熹所說的“感發(fā)志意”。
漢儒也有同樣的觀點,《毛詩序》說:“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笔钦f,古代有道德的君王用詩來讓夫妻和諧、子女孝敬、人倫敦厚、教化善美、改善風俗?!对娊?jīng)》的第一首就是《關雎》,《毛詩序》說,這首詩是“詠后妃之德”。筆者認為,這種解釋才符合孔子刪定《詩經(jīng)》的原意。因為在春秋時期,君子就是上層貴族?!熬雍缅稀保褪巧蠈淤F族(或者說要當統(tǒng)治者的人)的配偶。他們的配偶要求當然高,必須是“窈窕淑女”,內(nèi)外兼美,要給老百姓的家庭做表率的,也就是所謂“母儀天下”的。所以,孔子和《毛詩序》作者是希望讀者受教育的。
《尚書》中說“詩言志”,《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說明詩本來是“言志”的。兩晉南北朝及其以后,出現(xiàn)了“詩緣情”之說,出現(xiàn)了注重審美的思潮,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強調(diào)詩是審美的、抒情的,很少提“言志”了。當然,這對于詩歌本身來講不是壞事,但是對教育來講是有問題的,那就是學詩“初心”的迷失。那么,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學詩呢?我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注重思想性,也就是注重詩的“言志”內(nèi)涵。同時,兼顧審美,即兼顧詩的藝術性。
二是以此標準精選名篇。就像孔子刪定《詩經(jīng)》一樣,我們今天也是,歷史上留下來的詩很多,就算是專門的研究者也讀不完,人們沒有必要在那些思想性、藝術性較差的作品中浪費時間,尤其是少年兒童,更需要明師為他們精選。
三是要學習吟誦,把古典詩歌的情感韻律讀出來,切切實實的受到熏陶感染,感發(fā)志意。學生不要以背誦的數(shù)量相標榜,老師不要以知識傳授為首務。
四是學詩要和學禮相結合,把詩歌內(nèi)在的情韻之美和禮儀外在的行為之美結合起來,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