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小學 陸鏡宇
為了提高小學英語的教學成效,教師必須注重英語和其他學科的融合。盡管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但是仔細分析,仍然存在很多的相同點。如果教師可以嘗試著融合這些學科,不僅可以讓英語教學相得益彰,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zhì)。
在某種意義上,語文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石和橋梁,因為兩者之間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其聯(lián)系也最為密切。而且,語文和英語同屬語言類學科,其教學目標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不乏共通之處。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引入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促進知識間的正向遷移,進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整體效果。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6 Colours時,為了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核心詞匯,教師不妨引入語文詞語教學策略。比如,在教學orange 這個單詞時,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播放一段酷兒飲料的廣告,讓學生想一想這款飲料和什么水果相關(guān),學生們很快報出答案——和橙子有關(guān)。然后,教師將橙子的圖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向?qū)W生示范orange 的正確讀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orange 的讀音,也掌握了orange 的含義。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What else can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oranges?”學生有的說橙汁,有的說橙色。于是,教師鼓勵學生用orange 進行組詞,學生在思考之后,紛紛給出了答案:orange shirt,orange skirt,orange juice 等。在完成這一步后,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組詞套進本單元的核心句型里,如,“Look at my orange shirt,Do you like it?”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讓學生掌握了單詞,也讓學生掌握了句型。
案例中,教師在開展英語單詞教學時,并沒有遵循常規(guī)的模式,而是用語文詞語教學的方法進行單詞教學。教師先讓學生進行圖片聯(lián)想,然后鼓勵學生用核心單詞進行組詞造句,很好地保障了教學效率。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shù)處理,不僅能重塑教學方式,也能幫助學生還原教學場景。尤其在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教師更需要積極發(fā)揮信息技術(shù)的優(yōu)勢,為學生構(gòu)建更具魅力的英語課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以前積極準備課件,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填充英語課堂,讓每一分鐘都更有價值。此外,當教師講解較為抽象復雜的內(nèi)容時,可以引入視頻、動畫等資源,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直觀性。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時,本單元主要介紹了四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分別是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同時也介紹了12個月份的表達方式,如January,F(xiàn)ebruary,March,April 等,這些都是本節(jié)課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不妨借助多媒體設(shè)備向?qū)W生播放相關(guān)的視頻或者紀錄片,讓學生在視頻中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在學生觀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What do you know from this video?”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視頻了解到更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拓展了文化視野。
案例中,教師在講解英語知識時,特意運用了多媒體設(shè)備進行輔助。多媒體設(shè)備既能為學生展現(xiàn)更多的視頻、紀錄片等內(nèi)容,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有更加宏觀的認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科融合成為大勢所趨,是每個教師都無法避免、甚至應該極力促成的事情。通過學科融合,既能打破知識邊界,也能拓展教學視野。而且,不同學科雖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其共性同樣顯著。如果教師可以融合其他科目的教學模式,無疑可以取長補短。由于美術(shù)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有目共睹,因此教師不妨將美術(shù)和英語教學相結(jié)合,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 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景物的順序,教師可以引入美術(shù)教學中的“簡筆畫”,將課文中提到的地點或者物品,用簡筆畫的方法在黑板上畫出來。比如,文中男孩子指著遠方說“I can see a tree and some flowers.”教師就可以用簡筆畫的方式將一棵樹和一些花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要求學生看著簡筆畫復述課文。
案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選擇將美術(shù)教學和英語教學相結(jié)合。在課堂上,教師用簡筆畫的方式幫助學生回顧課文,既能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也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可謂一舉兩得。
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英語課時,為了盡快完成教學目標,常常不注重德育的滲透。事實上,教學任何一門科目,教師的任務都不只是針對課堂教學,還需要積極培育學生的品格,落實立德樹人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認真研讀英語教材,并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發(fā)掘出來,在課堂上進行拓展,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能學到新的知識,其思想也能得到有益的升華和凈化。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keep,clean,dirty,make等單詞以外,學生還需要運用“What makes...dirty/messy?”“What can we do?”“We can...”等句型探討如何保護環(huán)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先認真閱讀Story time 部分的內(nèi)容,嘗試著概括閱讀材料的中心含義。為了降低閱讀難度,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課上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意識到閱讀材料主要講了兩件事,其一是“What makes our city dirty?”其二是“How to keep our city clean?”換言之,其中一部分主要講了城市污染的原因,剩下一部分主要講了保護環(huán)境的策略。這是一個絕佳的德育契機,教師應積極把握,并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Why should we keep our city clean?”然后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并和學生圍繞“環(huán)保重要性”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案例中,教師在開展常規(guī)的英語教學時,并沒有一味地執(zhí)著于課文本身,而是積極地把握德育契機,向?qū)W生滲透德育知識,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在小學階段,學科融合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學科融合,既能打破教學的邊界,也能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