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益挺,杜永輝,趙剛剛
1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西安 710077
2西安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西安 710038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歐美地區(qū)多見,占男性惡性腫瘤病死原因的第二位[1]。85%的臨床前列腺癌發(fā)生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40歲以下的人群極少發(fā)病。近年來,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前列腺癌的發(fā)病率有明顯增加趨勢。目前,手術是治療早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而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主要采用內分泌治療[2-3]。內分泌治療一段時間后,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會進展為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預后極差[4]。因此,尋找影響影響前列腺癌病情發(fā)生、進展及導致發(fā)生CRPC的相關因素并及時給予針對性干預可以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預后。研究顯示,各項炎癥指標在前列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本研究就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對前列腺癌CRPC發(fā)生的預測價值進行了分析,以此提高該病的診治水平,改善患者預后。
回顧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西安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未合并其他惡性病變;免疫功能正常;均經病理活檢確診,且均首次接受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合并神經功能、認知功能障礙;隱睪、睪丸缺損等先天性缺陷。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52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齡49~90歲,平均(74.26±6.45)歲;腫瘤分期:Ⅱ期21例,Ⅲ期69例,Ⅳ期62例;骨轉移72例;Gleason評分≥8分69例;主要表現為尿頻、夜尿增多等。
采用去勢+抗雄激素治療,包括藥物去勢和手術去勢,其中藥物去勢49例,患者皮下注射戈舍瑞林3.6 mg,每4周注射1次;手術去勢50例。采用卡魯胺進行抗雄激素治療,每天1次,每次50 mg。
①穿刺前清晨空腹抽取患者5 ml靜脈血,靜置離心,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PSA水平,檢測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并計算NLR。同時檢測患者前列腺癌臨床相關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等。②改良格拉斯哥預后評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根據患者CRP水平進行評估,CRP≤10 mg/L為 0分,CRP>10 mg/L、白蛋白≥35 g/L為1分,CRP>10 mg/L、白蛋白<35 g/L為2分。③于B超引導下進行穿刺活檢,活檢標本由病理科醫(yī)師根據Gleason評分標準進行評分。④治療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前列腺癌患者CRPC發(fā)生情況,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生CRPC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CRPC診斷標準:血清睪酮值達到去勢水平(<50 μg/L或<1.7 nmol/L);連續(xù)3次測得的血清PSA升高,較最低值升高50%以上。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生CRPC的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陳一鳴等[6]報道的截斷值(PSA為100.0 ng/ml,NLR為2.3)進行分組,1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NLR升高80例,降低72例,分別作為NLR升高組(n=80)和NLR降低組(n=72)。NLR與前列腺癌患者年齡、去勢方法、血紅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可能無關(P>0.05),與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分期、骨轉移情況、Gleason評分及mGPS評分等可能有關(χ2=6.371、5.403、13.414、6.828,P<0.05)。1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PSA升高82例,降低70例,分別作為PSA升高組(n=82)和PSA降低組(n=70)。PSA與前列腺癌患者年齡、去勢方法、骨轉移情況、血紅蛋白及白蛋白可能無關(P>0.05);與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分期、Gleason評分及mGPS評分等可能有關(χ2=4.852、9.295、4.208,P<0.05)。(表1)
表1 不同NLR、PSA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n(%)]
隨訪1年,未出現因前列腺癌或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者,152例患者中,66例(43.42%)進展為CRPC,86例未進展為CRPC,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不同去勢方法的前列腺癌患者進展至CRPC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腫瘤分期、骨轉移情況、Gleason評分、mGPS評分、PSA水平、NLR前列腺癌患者進展至CRPC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前列腺癌患者進展至CRPC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n=152)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腫瘤分期、骨轉移情況、Gleason評分、mGPS評分、NLR、PSA作為自變量,前列腺癌患者進展至CRPC作為因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有骨轉移、Gleason評分≥8分、mGPS評分為1~2分、PSA≥100.0 ng/ml及NLR≥2.3是導致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生CRPC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3 前列腺癌患者進展至CRPC影響因素的Logistic分析
前列腺癌是指發(fā)生在前列腺的一種惡性腫瘤,病理類型多種多樣,其中以導管腺癌最為常見[7]。相關研究顯示,前列腺癌患者預后較差,已成為嚴重影響男性居民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8]。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前列腺癌患者尤其重要。
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炎癥也越來越重視,且國內外均有研究證實,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與多種相關炎性指標密切相關[9]。NLR、PSA是反映腫瘤負荷的重要指標,研究證實,其與多種腫瘤的預后關系密切,在前列腺癌診斷和預后評估中有重要價值[10]。同時,前列腺癌患者經內分泌治療后早期出現CRPC往往提示更短的生存期,預后更差。目前,有關NLR、PSA對前列腺癌CRPC發(fā)生的預測價值報道,國內外均較少見[11-12]。本研究結果發(fā)現,PSA、NLR升高或降低與前列腺癌腫瘤分期、Gleason評分及mGPS評分等多項臨床特征有關,PSA、NLR升高患者的Gleason評分及mGPS評分更高,腫瘤分期以Ⅲ~Ⅳ期居多,患者病情也更為嚴重,這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13]。同時,PSA及NLR升高均是導致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生CRPC的獨立危險因素,PSA、NLR越高,患者發(fā)生CRPC風險越大,生存期越短。表明PSA、NLR在前列腺癌患者CRPC發(fā)生的病理及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目前,關于NLR、PSA升高促進腫瘤進展的機制尚未明確,其中NLR升高可能是因為機體淋巴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增多,從而導致中性粒細胞依賴的促腫瘤反應被激活,淋巴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受到抑制。Uemura等[14]研究發(fā)現,PSA通過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及破骨細胞凋亡而在前列腺癌的骨轉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除可作為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外,還可分泌大量細胞因子,促進腫瘤生成與侵襲;中性粒細胞還可表達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載脂蛋白(neutrophil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楊紅彩等[15]研究表明,CRPC患者的NGAL呈高表達,下調NGAL的表達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與侵襲。機體主要依賴T淋巴細胞發(fā)揮前列腺癌細胞的免疫作用,但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CD4+/CD8+降低,可導致細胞介導的免疫負荷作用占優(yōu)勢,從而促進前列腺癌的發(fā)生、進展。此外,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分期為Ⅲ~Ⅳ期、有骨轉移、Gleason評分≥8分、mGPS評分為 1~2分、PSA≥100.0 ng/ml及NLR≥2.3是導致前列腺癌患者發(fā)生CRPC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明患者腫瘤本身發(fā)展情況亦可導致CRPC發(fā)生,此外,PSA、NLR均可作為臨床評估前列腺癌患者疾病進展和CRPC發(fā)生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PSA、NLR與前列腺癌患者的腫瘤分期、Gleason評分及mGPS評分等臨床特征密切相關,PSA、NLR升高是導致CRPC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可作為預測前列腺癌CRPC發(fā)生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