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中畫 圖|受訪者供圖
兒童,是國家與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兒童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困境兒童問題突出,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今年頒布的《民法典》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從法律上為困境兒童撐起了保護傘。
今年5月,上海市困境兒童關愛幫扶項目—“愛伴童行”正式啟動,此項目是由上海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負責指導和監(jiān)督,委托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兒童專業(yè)委員會負責開展和推進,為因監(jiān)護缺失或監(jiān)護不當陷入困境的兒童提供社工結對關愛幫扶,這也是上海市兒童福利基金會正式成立后的第一個公益項目。
相比經(jīng)濟落后及偏遠地區(qū),上海困境兒童數(shù)量顯然不算多,但是在“隱秘的角落”里,仍然存在著一些困境兒童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
據(jù)了解,目前上海困境兒童主要有三類:一是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生活陷入困境的兒童;二是自身殘疾,在康復和社會融入方面陷入困境的兒童;三是因家庭監(jiān)護缺失或監(jiān)護不當而陷入困境的兒童。
“愛伴童行”項目則根據(jù)上海實際社會情況,將關愛幫扶的困境兒童對象主要集中于因家庭監(jiān)護缺失或者監(jiān)護不當,且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群體。這類孩子介于政府保護和家庭保護之間,尤其以“三重”家庭(重殘、重疾、重刑)中的孩子為重。這些家庭有因父母殘疾、疾病,也有因吸毒、被判刑等情況,孩子在教育與成長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關注和幫助。上海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處長陶繼民介紹說:“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正是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和關鍵時期,我們希望通過‘愛伴童行’這個項目以陪伴和關愛給他們帶來一些改變,也給予他們的家庭一定的幫助和支 持?!?/p>
“愛伴童行”項目在政府救助保障的基礎上,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yè)支撐、長效關愛”的原則,以社會資金為支持,以社會組織為樞紐,以專業(yè)兒童福利社工為服務主體,針對困境兒童自身特點,建立困境兒童長效關愛機制。
隨著項目的深入和推進,現(xiàn)在也有越來越多的高校、社區(qū),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加入到“愛伴童行”項目的隊伍中。志愿者隊伍也從最初的30余名增加到了500多名,包括高校學生、律師、心理咨詢師等。
01 小朋友戴上講解機,準備聆聽海洋動物的奧秘
02 針對困境兒童開展的“我愿意做志愿者”小組活動現(xiàn)場
“一人一檔案,一人一方案”是“愛伴童行”項目的一大特色。
目前,“愛伴童行”項目通過14家社會組織共83名兒童福利社工,對應幫扶273名困境兒童。社工以個案管理的形式,針對不同孩子的實際需求情況量身定制,提供家庭監(jiān)護指導、教育幫扶、日常照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以及社會融入等個性化關愛幫扶服務。社工每月至少上門服務一次,平時也會通過網(wǎng)絡通信關心兒童生活和學習。同時,社工還負責開展兒童的成長小組、親子活動等集體活動,為困境孩子鏈接資金、醫(yī)療、教育等多方面的資源和支持。
上海睿家社工服務社副總干事盧佳雯對筆者說:“項目里的社工就像一個全科醫(yī)生,他們需要集合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一起去服務一個困境兒童,而且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開出的藥方也是不相同的。表面看似‘一對一’,實際背后是‘多對一’的服 務?!?/p>
樂樂是“愛伴童行”項目的困境兒童之一,今年12歲,剛剛升入初中,他的父母是視障人士,一家三口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公租房里。樂樂的父母雖然很愛樂樂,卻無法像健全人父母那樣教導孩子的生活與學習,而樂樂也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從而迷上了電子游戲。在教育與陪伴孩子上,樂樂的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社工與樂樂及他的父母進行深入探討后,分析樂樂的主要問題集中在“無人陪伴、興趣單一”上,而樂樂父母也希望社工能夠帶樂樂多出去看看,培養(yǎng)興趣愛好。因此,社工根據(jù)樂樂想要學習輪滑這一心愿,趁著暑假期間,鏈接專業(yè)資源,為他配備防護設備,安排樂樂和其他同齡伙伴一起參加輪滑興趣班,并且由志愿者接送樂樂上下課。
在這個案例中,社工通過深入了解孩子和家庭需求,創(chuàng)造條件,代替樂樂父母陪伴孩子走出家門,讓樂樂接受專業(yè)的輪滑學習和訓練,不僅滿足了樂樂父母內(nèi)心中長久的渴望,更是讓樂樂獲得了新技能,在興趣培養(yǎng)的同時增強身體素質(zhì)。
“一人一檔案,一人一方案”不僅是“愛伴童行”項目的特點,同時也是難點所在,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其個人和家庭的特殊性,從而提高了兒童幫扶的難度。在項目啟動前期,社工專門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對每一個幫扶對象作入戶探訪,并進行多次評估。社工不僅需要向社區(qū)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了解兒童的真實情況,甚至還要到民政局和街道辦事處進一步核實,從而建立“一人一檔案”。
在項目運行過程中,陶繼民處長還有他的顧慮:當社會組織介入困境兒童家庭中,不僅要考慮社工與孩子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做好介入深度的把握,而且還要思考特殊高風險兒童的問題解決方式,以及可能涉及到的家庭倫理等問題。此外,困境兒童的良性改變需要社工與困境兒童家庭建立長期的聯(lián)系,這對項目的穩(wěn)定性、可持續(xù)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陶處長說,“愛伴童行”項目是探索和創(chuàng)新困境兒童關愛服務的一種新模式,他希望通過這個項目不僅能夠幫助困境兒童與愛一起相伴成長,而且希望能夠培育發(fā)展一批具有專業(yè)服務能力的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為兒童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人力支撐,更好地彰顯上海這座城市的愛心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