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在汽車制造沖壓工藝中,當機械手為壓力機自動化上下料時,對自動抓取和檢測板件系統(tǒng)的一種技術改進,針對設備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基于現(xiàn)場綜合需求對真空發(fā)生器和負壓真空度檢測進行調試實現(xiàn)相關功能。通過本文介紹可以為氣動技術類搬運設備的改進、維護保養(yǎng)等提供思路和幫助。
關鍵詞: 機械手、抓取與檢測板件、真空發(fā)生器、負壓真空度
1? 前言
汽車制造沖壓工藝是由壓力機帶動模具對板件進行沖壓作業(yè),常見模具設計決定每一板件從開始到成型一般要經過四到六次沖壓,所以常見的生產線是由多臺壓力機以串聯(lián)方式組成,板件按照工藝順序依次經過各臺壓力機。早期是靠人工在各臺壓力機之間上下料,后來隨著工業(yè)機器人的普及和以GUDEL品牌機械手為代表的自動化設備出現(xiàn),逐步取代了人工上下料,大大提升了安全保障和生產效率;
基于此,這些自動化上下料設備需要完成對板件的自動抓取和檢測,抓取技術較常見的是用氣動系統(tǒng),此外還有電磁吸附技術等;檢測技術較常見的有電磁開關接觸板件來完成,或利用氣動系統(tǒng)的負壓真空度檢測等。本文主要以GUDEL品牌單臂機械手為例,介紹關于抓取和檢測系統(tǒng)基于現(xiàn)場綜合需求的一種技術改進。
2改進前設計原理及缺陷
改進前抓取原理為:抓取工具稱為端拾器,由鋁合金桿和氣管、吸盤等組成,由統(tǒng)一的電磁閥組和多個真空發(fā)生器分散在每一吸盤處形成真空以抓取板件;檢測原理為:電磁開關置于端拾器上,隨著端拾器吸放板件以接觸和脫離板件的方式進行檢測。
2.1抓取系統(tǒng)分析
機械手接近抓料點時吸氣,吸附并檢測到板件后搬運到放料點,放氣后得到無板件信號返回原點,依次循環(huán)。用PLC控制電磁閥組根據(jù)伯努利氣動原理完成吸放氣。吸放功能要靠多組氣路,比較復雜。
2.2檢測系統(tǒng)分析
汽車板件有多種,如頂蓋、發(fā)動機蓋等,所以端拾器也對應多種,每生產完一種板件,更換模具同時還需要更換端拾器以生產下一種。機械手本體有供端拾器拔插的公用底座,檢測板件的電磁開關位于端拾器上,其信號線路跟隨端拾器與底座間拔插,不可避免有過度接頭。在上下料過程中如該信號出現(xiàn)異常,機械手會馬上報警并停線。
2.3兩套系統(tǒng)設計缺陷總結
1.分散式真空發(fā)生器邏輯復雜,數(shù)量多,結構易損,電氣路需到末端,需隨機械手旋轉,配套件多。主要有密封圈、接頭、線束、拖鏈、固定板等,大端拾器吸盤多時尤為明顯。
2.長期操作導致過度接頭接觸不良,故障率高,經常需要人工盯線以防止壓壞設備或模具等,容易造成人員疲勞。
3抓取系統(tǒng)改進過程
硬件方面采用簡捷邏輯,氣源不經電磁閥組直接供給真空發(fā)生器進氣口,出氣口用一根氣管到底,吸放功能都集成到該氣管上。末端連接吸盤用普通鋁塊即可,氣路供所有吸盤共用。電氣接線方面根據(jù)吸放邏輯簡化24V控制線路。程序方面根據(jù)信號變化修改,吸件信號用功能塊圖取反,放件信號增加TOF指令等。
改進后抓取板件靈敏度提高,沖壓工藝重復定位精度高,接觸位置一般不發(fā)生變化,一次性調試成功可持續(xù)使用,并能及時獲悉吸盤破損。
4檢測系統(tǒng)改進過程
硬件方面拆除原檢測系統(tǒng),當吸盤接觸到板件時真空度達到設置值時信號產生,相當于電磁開關接觸并檢測到有板件;當吸盤釋放板件后真空度下降,相當于電磁開關脫離板件并檢測到信號變化。
設置真空度檢測值時需兼顧多個工藝點,不能過高或過低。滿足全部工藝點的條件主要有:1、工廠氣壓無大波動;2、負載無漏氣;3、負壓檢測設置為0.5-0.6bar;4、遲滯設置為最小;5、氣路無堵塞;6、其他。
綜上所述,本改進刪繁就簡、安全實用,降低維護成本每年5萬元左右,是基于現(xiàn)場綜合需求技術改進比較成功的范例。
參考文獻:
[1] 李新德.氣動元件與系統(tǒng)[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5.
[2] 王春生.沖壓工藝設備的技術進步與發(fā)展[J].機械工人(熱加工),2006.
作者簡介:
夏傳江(1987~)男,山東臨沂人;東北林業(yè)大學,自動化專業(yè);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制造科沖壓設備工程師;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