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進行了整體的改革,2019年秋季開始全改版為《道德與法治》課。它涉及到了我們時代的變遷、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課程任務的重新定位、課程目標的明確界定、課程內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等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因此,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出實效,就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關鍵詞:教材;活動;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主旨是“回歸生活”,它改變過去課程在相當程度上的脫離生活甚至背離生活的傾向。新課程所倡導的是:回歸生活的品德發(fā)展、社會性發(fā)展的教育。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將道德與法治引進課堂,要讓課堂面向社會生活,要在“小課堂、大社會”上做功課。具體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巧用教材,引領學生叩開生活之門
(一)多維教育整體呈現。新教材在開發(fā)教育資源、豐富德育內涵、改進道德與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新課程信息覆蓋量極其廣泛,除了我們常提的安全教育、道德法治教育、愛國教育、環(huán)保教育外,更是增加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科學啟蒙教育等。從內容來看,教材更加的貼近生活,符合與時俱進的現代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趨勢。
(二)貼近兒童的生活。新教材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教材內容的主要源泉,讓知識不僅僅體現在課本上,更在我們每天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三)活動豐富開放。新教材多以主題活動為背景,創(chuàng)設出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四)形式生動活潑。對于小學生來說,成人的言語總是過于晦澀難懂,同時比起長篇大論的文字,一張圖片更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因此新教材強調了童語言說,圖文并茂。
二、關注課堂,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之情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不能讓學生成為聽眾,應該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孩子的品德與社會性來自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以及感悟,因此,教學的形式內容必須貼近孩子的生活,反映出孩子的需求,讓他們可以從自己認知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社會。
低年級是道德與法治性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采用適用于他們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方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學準備要充分:活動前要讓學生做好認知心理準備,同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狀態(tài),要隨時調節(jié)孩子的情感,讓他們對即將開始的活動充滿期待。在教學《我和大自然》一課中,我先給孩子展示美麗的自然風景,讓孩子盡情享受自然風光,感受自然之美。在教學時,孩子們時不時會發(fā)出一陣陣的驚嘆聲。在他們的眼中,自然不過就是一些樹木,一些山水,而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大自然竟是如此的美妙。從而提起他們了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
(二)教學目的要明確:活動過程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無論是活動的內容還是活動的形式,都應該面向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中,其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壞人欺騙兒童慣用的手段,學習一些提防壞人、不上當受騙的方法。為此,我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動畫短視頻,讓孩子們在看動畫片的同時意識到如何保護自己。除此之外,我更是為大家設計了同學們都喜愛的卡通人物,讓這個卡通人物來帶領大家一起去闖關,關卡包括聽故事、演故事、評一評、看一看。等大家過了這幾關,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也就完成了。從課堂氛圍來看,同學們的參與程度及其高漲,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就家長反饋來看,孩子們的防范意識確實提高了許多,不再輕信陌生人說的話,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
(三)教學活動要真實:學生的體驗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其學習也就達不到應有的目標。如果我們所敘述的東西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那自然就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如教學中訴說生活中家人、朋友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是最有體驗的:孩子們總是爭著訴說“一次,在快下課的時候,同學們都在認真寫作業(yè),突然,我的鋼筆壞了,當時我著急壞了。這時,我的朋友看到后,給我送來了一支完好無損的鋼筆,并對我說‘用我的吧。當時我真是感激涕零啊。還有一次……”。“有一次,我和爸爸爭吵了幾句,我哭著跑回房間,沒一會兒,爸爸意識到自己態(tài)度不好,還來跟我道歉呢,我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也跟爸爸道了歉,我們又像以前一樣融洽相處了。”這一個個簡單的小事情,足以觸動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
三、拓展實踐,激發(fā)學生追求健康成長
開放性的道德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學生的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道德、法治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我們不僅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外,我們更是積極開創(chuàng)新渠道,搭建各種平臺,如開展走出去的研學活動,各種應急演練,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數字中心,氣象局等地,讓孩子們深入實地充分的去考察,去體驗,浸染心靈,觸動靈魂。道德課堂回歸于學生的生活,對生活、社會開放,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體驗、自主感悟,使課堂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涌動著生命的活力。
總之,讓品德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對生活開放,對社會開放,讓兒童在自主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才能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精神財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如果脫了學生真實生活和內心體驗,教育就會成為蒼白的說教。讓我們從心開始,讓孩子身有體驗,孩子自然心為所動,真正發(fā)揮“小課堂,大社會”作用。
參考文獻
[1]《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戴慧.公民培育視域下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yǎng)模型構建[J].中小學德育,2016,(08):46-48.
[3]張曉剛.思想品德學科開展課例研究初探[J].文教資料,2015,(32):185-186.
[4]竇桂梅主編,清華附小的德育細節(ji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5] [法]讓呂克·奧貝爾,讀懂孩子——學生心理學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74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探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