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經(jīng)常有人討論:當一門生意特別火的時候,就是在“風口”上的時候,要不要湊個熱鬧?我覺得最好不要。因為大家都擠進去的時候,競爭會變得非常激烈,不僅機會變少,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相反,如果你在熱鬧的生意或者說風口的周邊找機會,沒準兒賺錢的機會反而比較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我給你講幾個故事。
前些天,我看到公司的一個年輕人喜形于色,我就問他怎么回事兒。他告訴我,比特幣的價格再次漲到了五千美元,他的損失又少了一些。原來,2018年比特幣瘋狂的時候,這個年輕人把手頭的積蓄都拿出來炒幣。結果比特幣價格一路下跌,越虧越多。像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shù)。
2019年3月底,我又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比特大陸因為無法滿足港交所的一些條件,上市計劃暫時擱置。比特大陸是做什么的呢?雖然它一直是以Ai芯片生產(chǎn)廠商的形象對外,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超過90%的業(yè)務都來自礦機銷售。礦機就是專門生產(chǎn)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設備。
2018年底比特幣大跌之后,很多炒幣的人財富暴跌,虧得一塌糊涂,但這些礦機生產(chǎn)廠商,由于此前的發(fā)展已經(jīng)積累了技術、財富,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了多元化經(jīng)營,甚至是轉型。比如比特大陸,早就在人工智能芯片及基于此產(chǎn)品和服務之上投入甚多。相比那些慘賠的炒幣者,這些生產(chǎn)廠商的回旋余地要大得多。
這就讓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美國的淘金熱。
1848年,美國舊金山的一名木匠詹姆斯·馬歇爾建造鋸木廠時,在推動水車的水流中發(fā)現(xiàn)了黃金。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引發(fā)了全世界的淘金熱。
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第一家牛仔褲企業(yè)。1847年,德國人李維·斯特勞斯來到舊金山,以賣帆布為生。后來他發(fā)現(xiàn),當?shù)氐V工十分需要一種質地堅韌的褲子,他用原來造帳篷的帆布做了一批褲子,賣給當?shù)氐牡V工,十分成功。李維·斯特勞斯眼見銷售不錯,就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主力生產(chǎn)牛仔褲。李維·斯特勞斯因此被稱為“美國牛仔褲之父”,而他創(chuàng)辦的這家公司就是美國著名的服裝品牌李維斯。
在淘金熱期間,還有一個叫米爾斯的人也來到了舊金山。他沒有采挖過一克黃金,相反,他向淘金者們出售鏟子等工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后又開了一家銀行,供淘金者們存儲獲得的利益。作為一名淘金者,米爾斯從來沒有淘過金,但他抓住了淘金熱的浪潮,利用其周邊的機會迅速成為那里最富有的人。而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淘金者都沒有發(fā)財,許多人甚至家敗人亡。
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有一些解釋,叫媒體效應。所謂的媒體效應,就是指因為宣傳,全社會都認為這個行業(yè)特別能賺錢。
大家如果都一樣,突然增加了很多人來競爭,產(chǎn)品又是同質化的,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壓低產(chǎn)品價值、勞動價格及供應商的價格,過分競爭其實賺不到錢。
相反,對于那些提供鏟子、牛仔褲的人來說,他們做的事缺乏媒體效應,沒有人會報道生產(chǎn)一把鏟子能賺好多錢,因此也就沒有什么人加入。于是,賣牛仔褲、賣鏟子的人,就在平靜的過程中,在沒有大競爭的情況下,緩慢但有效地積累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財富。
所以,當一門生意變得十分火熱,仿佛人人都能從中挖到“黃金”的時候,最好去找一些周邊沒那么多人注意的行業(yè),類似于賣鏟子、賣牛仔褲的行業(yè)。躲開激烈的競爭,提供相對優(yōu)質的服務,反而更有贏的機會,更有長期發(fā)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