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一家去公園玩,把娃都交給爸爸之后,朋友和我聊起了天。她說起今天早上出門時,女兒妞妞要吃餅干,孩子他爸想都不想就去拿。朋友說先別吃了,結果孩子他爸倒好,一邊對妞妞露出“哎呀,你媽不讓”的為難表情,一邊嘀咕:“買了不就是要吃的”,把朋友氣壞了。
其實,在兩年前,我跟她的經(jīng)歷完全一樣,從娃的吃喝拉撒到學習教育,每次我老公都能“心有靈犀”地和我站在立場的相反面。我特別焦慮:兒子不知道聽誰的,分不清對錯怎么辦?兒子變成看臉色下菜碟的小滑頭怎么辦?父母意見不統(tǒng)一,兒子會不會不好管?為了讓老公和我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和老公沒少溝通。令我無奈的是,每次談話老公都保證“好好好,聽你的”,可每次真遇到分歧,老公還是“努力表達真我”。
兒子小時候,我要求他不僅要把玩具送回家,還要把玩具分類放整齊,可小家伙并不樂意配合。正當我有點上頭時,我老公開口了:“我覺得這樣就可以了吧?!蔽业伤谎?,示意他跟我統(tǒng)一戰(zhàn)線,結果他又補了一句:“我確實覺得可以了,你這要求也太高了吧?!?/p>
都說養(yǎng)娃路上,最大的障礙莫過于老公,這話真的不假。可有時候也不禁懷疑:父母真的有必要任何時候都統(tǒng)一戰(zhàn)線嗎?兒子漸漸懂事后,即便我三令五申要老公和我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樣,可我們還是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不認同的情緒,而孩子天生就有比大人更敏感的感受力。有一次全家人出去玩,半路發(fā)現(xiàn)忘記帶濕巾,我和老公拌了兩句嘴,看著兒子在,我使勁兒壓了壓脾氣。結果一家人在游園時,兒子突然問我:“媽媽,你是不是生爸爸的氣了?”我說:“沒有啊。”兒子卻說:“那你為什么都不跟爸爸說話?”別以為只要我們不說,孩子就不懂。很多時候,不需要什么語言,一些表情、動作就已經(jīng)把我們出賣了,所謂的“父母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過是一場滿足我們內(nèi)心戲的表演。
如果育兒不是一場戰(zhàn)爭,不必有什么輸家、什么贏家,那又有什么戰(zhàn)線存在?如果說我希望老公和我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想給兒子傳遞唯一的價值觀,這不就意味著我在用權威的方式迫使兒子認同?我想要的是兒子對我和老公的完全服從嗎?當然不是!比起“贏過孩子”,我更期望和他是一種平等、尊重的親子關系。那孩子會不會在父母之間變成兩面派?我倒覺得,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習得如何處理和不同人的關系,反而是一件好事。
有一天晚上吃飯前,兒子正投入地玩小沙堡。我覺得這沒什么,小孩餓了就知道要吃了,但老公覺得應該養(yǎng)成按時吃飯的習慣。于是他去喊了兩次,可小家伙就是舍不得離開。老公有點著急了,說著就想上手把小家伙拉過來。兒子噘著嘴,撞到我懷里,委屈地問我:“媽媽,上次你在家,不是同意我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嗎?”我點點頭,告訴他:“這件事在媽媽這里沒問題,但爸爸擔心你餓肚子,就希望你一起吃飯。你和爸爸之間有不同意見,那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跟爸爸商量商量?”
兒子立刻反應過來,拉著爸爸溝通起來。爸爸說:“等一會兒飯菜就涼了,我擔心你吃了肚子不舒服?!眱鹤玉R上解釋:“可是我的城堡馬上就好了。我有個主意,我定時3分鐘,時間到了我就不玩了?!甭牭竭@個提議,老公很快被說服了:“好吧,那咱們說話算話?!?/p>
比起父母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來形成對娃的絕對權威,不如大家各自誠實表達,一個開放的討論環(huán)境,反而會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當然,允許父母意見不一致,并不意味著允許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吵。而是大家可以各抒己見,不必擔心因為某句話就被指責和批評。為孩子建立一個包容、真實和開放的原生家庭,孩子心底也一定會擁有更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