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用時:30分
實際用時:
做題日期:
月 日
一、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學術百家爭鳴的今天,很少學術觀點可以稱之為____________。因此,能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研究體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顯得____________。美國史學大師威廉.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就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之作。這本書出版于1976年,被翻譯成各種文字,1998年被引進中國,最近,第三個中譯版由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至今日,( )。這部書常被看作是作者對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興起》搭建起的歷史框架的補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遺珠棄璧。不過,《瘟疫與人》在普通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更高。因為大概大多數(shù)讀者和傳染病有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瘟疫與人》更能引起讀者產(chǎn)生興趣。
以往學者對歷史的書寫無外乎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你來我往、沉浮榮衰。麥克尼爾卻__________,從疫病緣何成為史學家的遺漏談起,把傳染病放在視野中心,去探討人與病菌的關系。他__________,把復雜的疫病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對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與以往的解釋大異其趣,因為他總能通過因果溯源,證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因為大概大多數(shù)讀者和傳染病有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瘟疫與人》更能讓讀者產(chǎn)生興趣。
B.因為大概大多數(shù)讀者得過傳染病,有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瘟疫與人》更能引起讀者產(chǎn)生興趣。
C.大概因為大多數(shù)讀者關于傳染病有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瘟疫與人》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D.大概因為大多數(shù)讀者得過傳染病,有個人體驗,恐懼又好奇,所以《瘟疫與人》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相似的研究不斷出現(xiàn), 并循著學術進步的規(guī)律,變得越來越成熟;但一個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很難被遺忘
B.循著學術進步的規(guī)律,相似的研究不斷出現(xiàn),并變得越來越成熟;但一個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很難被遺忘
C.循著學術進步的規(guī)律,相似的研究不斷出現(xiàn),并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很難遺忘一個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斷出現(xiàn), 并循著學術進步的規(guī)律,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很難遺忘一個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 )
A.不易之論 碩果僅存 異軍突起順藤摸瓜
B.不易之論 彌足珍貴 獨辟蹊徑抽絲剝繭
C.金科玉律 碩果僅存 異軍突起抽絲剝繭
D.金科玉律 彌足珍貴 獨辟蹊徑順藤摸瓜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此其大較也。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及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标套釉唬骸白猿贾F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為隱君之賜乎? 彰君之賜乎? ”于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标套訛榻?。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于平仲。其規(guī)模遠舉,又疑過之。鳴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鐘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yè)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后世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于世云。
(節(jié)選自《義田記》)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
B.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
C.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
D.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余人/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正是謚號, 即官員死后依其生前行跡確立的稱號,通常由其親友、門生所加。
B.義田是贍養(yǎng)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chǎn),“義田之給于士者曰學田”。
C.三公是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 一般指司馬、司徒、司空。
D.史官指古代朝廷中負責整理編纂前朝史料史書和搜集記錄本朝史實的官員。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范仲淹是蘇州人, 他平時樂于用錢財幫助別人, 選擇那些關系親近而貧窮、關系疏遠而賢能的人,都予以幫助。
B.范仲淹雖然身居高位,卻終生過著清貧的生活,更難得的是,他去世后,后代子孫修明他的事業(yè),繼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時候一樣。
C.從范仲淹購置義田這件事來看,他比晏平仲還要賢明,因為其施行規(guī)模的久遠和全面是大大超過晏子的。
D.范仲淹的忠義譽滿朝廷, 業(yè)跡流布邊境,功名傳遍天下,并通過義田實踐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歲入給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
(2) 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标套訛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