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苗
目前國內(nèi)唯一經(jīng)由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問世。
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讓人們意外遇見了正值盛年的顏真卿。
他在長安出生成長、師從名家;從政后,經(jīng)歷的一次次貶謫與擢升,都始于長安;逾古稀征叛亂,長安終成他不斷回望卻無法安抵的故鄉(xiāng)。
書法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顏真卿的一生,與長安無法分開。
1300多年后,長安又見顏真卿。
真跡現(xiàn)世:唐代家族墓葬中的意外發(fā)現(xiàn)
唐皇城,雄踞于長安城北的龍首原上。沿著今天被稱為朱雀大街的道路向南,長安百余坊,如整齊排列于棋盤上的棋子,拱衛(wèi)著唐皇城。709年,顏真卿出生于長安。即使在這里,仍留存于世的顏真卿真跡也屈指可數(shù),而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顏真卿書丹《羅婉順墓志》,就成為意外之喜。
從今年6月開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都咸陽城考古隊對秦漢新城龔東村政府儲備用地內(nèi)的漢唐時期墓葬進行考古發(fā)掘。在發(fā)掘過程中清理了大量隋唐時期墓葬,其中可確證為元氏家族墓葬共3座,出土墓志四合。
“有遺憾也有驚喜?!边@次考古發(fā)掘的執(zhí)行領(lǐng)隊張楊力錚說,“遺憾的是這些墓葬均遭早期嚴重盜擾,但卻發(fā)現(xiàn)了目前國內(nèi)唯一經(jīng)由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p>
這合墓志出土于元大謙、羅婉順夫婦合葬墓中,葬具及墓主骨骼無存,隨葬品除墓志兩合外,還有銅錢、陶燈、塔式罐、陶人俑、陶動物俑等。根據(jù)墓志內(nèi)容初步研究,元大謙為北魏常山王第七代孫,而羅婉順,本姓叱羅,鮮卑人,北魏孝文帝時改為羅姓。
在這次考古勘探中,最為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羅婉順墓志,其書丹者為顏真卿。羅婉順墓志志蓋、志石尺寸均為51.4×51.4厘米,志蓋周邊線刻纏枝花草及四神。蓋篆書16字,志文楷書728字。在墓志右下角,清晰地刻有“長安縣尉顏真卿書”。
而元大謙夫婦墓志的撰文者李璡身份也非同一般。汝陽郡王李璡,在志文內(nèi)他自稱外侄孫、外甥。據(jù)《新唐書》載,李璡為“讓皇帝”李憲之子,李憲妃為元氏。結(jié)合墓志內(nèi)容可知元大謙的侄女即李憲之妃、李璡之母。
這方墓志書丹于天寶五年(746年),那時的顏真卿,書壇嶄露頭角,政壇仍籍籍無名。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認為,這一顏真卿早年書跡,是他早期書法作品纖巧精雅風(fēng)格的體現(xiàn),與其晚年作品的渾厚遒勁有所不同。但也有學(xué)者認為,相較于顏真卿32歲所書的《王琳墓志》與41歲所書《郭虛己墓志》,這次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兩者風(fēng)格頗有差異,是否為他人代筆仍需更多考證。
雁塔題名:“正是男兒立志時”
顏氏家族是以讀書修身為榮的名門。如今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顏真卿晚年書法代表之一的《顏氏家廟碑》,便書有“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著有傳世名作《顏氏家訓(xùn)》的南北朝文學(xué)家、教育家顏之推,是顏真卿的五世祖。
雖然出身望族,顏真卿的青少年時代卻坎坷不平。幼時失怙,他在母親與家族親人的教導(dǎo)下刻苦讀書?!坝锥鴮W(xué)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xué)者,如秉燭夜行”,先祖的家訓(xùn)一直激勵著他勤學(xué)苦學(xué)。
唐朝對科舉十分重視,以詩取士是唐代學(xué)子文人的仕途之始。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中進士甲科,那時他不過20多歲。雁塔題名、曲江流飲、杏園關(guān)宴,考取功名的學(xué)子會舉行許多雅趣盎然的活動。而在那個時代,雁塔題名,幾乎是所有入仕文人的夢想。白居易曾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40余歲中進士的孟郊,則將自己登科后的欣喜與暢快,化作“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
進士雁塔題名這一雅舉僅僅延續(xù)到唐末,長安失去首都地位后,陜甘地區(qū)文人仍仿效此舉在雁塔題名,一直至明清時期。如今,唐人雁塔題名的碑刻或墨跡已經(jīng)難尋,但在大慈恩寺院內(nèi)和大雁塔上,還存留有明清兩朝鄉(xiāng)試舉人仿效唐代進士的題名碑70余通。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边@首廣為傳誦的《勸學(xué)》詩,為顏真卿晚年時期勸勉后輩所作,但也是他青年時代胸懷遠大志向、勤學(xué)苦讀的切身體會。
灞柳贈別:“秦山遙望隴山云”
進士及第,又經(jīng)吏部銓選,顏真卿踏上了仕途。在那個風(fēng)云激蕩的年代,這條路注定不是坦途。山東、浙江、江西、四川……在顏真卿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他多次因敢諫直言而被權(quán)臣排斥調(diào)離出京。在與朋友離別時的唱和酬答中,又可以看到顏真卿樂群的一面。
“胡笳怨兮將送君,秦山遙望隴山云。邊城夜夜多愁夢,向月胡笳誰喜聞?!碧鞂毱吣辏?48年),顏真卿奉命巡察河西、隴右,好友岑參作《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詩相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天寶十二年(753年),顏真卿將赴山東任平原郡太守,岑參再作《送顏平原》。灞橋,是東出潼關(guān)的必經(jīng)之地,橋下筑有長堤,堤上一步一柳。可以想見,綠意盎然的柳蔭之下,岑參依依不舍地折下柳枝,贈詩相送摯友。
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期間,遠在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的高適也惦念著他。聽聞顏真卿夙興夜寐恪守職責(zé),高適贈詩《奉寄平原顏太守》,“自承到官后,高枕揚清風(fēng)。豪富已低首,逋逃還力農(nóng)?!?/p>
顏真卿與朋友的交往,不僅有詩詞唱和切磋學(xué)問,也有柴米油鹽與生活的無奈。在《與蔡明遠帖》中,他訴說“闔門百口,幾至糊口”的困窘,他寫給李光弼將軍的弟弟李光進的《乞米帖》《鹿脯帖》,其中說到“舉家食粥,來已數(shù)月”“病妻服藥,要少鹿肉”。很難想象,這時需要找朋友借米求藥的顏真卿,已是大權(quán)在握的吏部尚書。
書如其人:處江湖之遠亦壯懷激烈
身處那個時代,顏真卿幸也不幸。
大唐帝國在經(jīng)歷了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睿宗李旦時期的朝政動蕩之后,在約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開啟了開元年間的盛世之治。這里既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的壯美恢宏,也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開放包容。而隨后,大唐在安史之亂中兵連禍結(jié)、由盛而衰。這一切,都為顏真卿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龍尾道,是大明宮的一段登殿坡道,由丹鳳門北望,坡道蜿蜒宛如龍尾盤旋而上,故稱龍尾道。由龍尾道拾級而上,便是唐王朝皇權(quán)的象征之一——含元殿。如今,在位于西安市北郊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一段復(fù)原示意坡道通向經(jīng)過保護修復(fù)的磚石高臺——含元殿遺址。
含元殿坐落在10米多高的龍首原南坡之上,面積達3300多平方米?;_上的柱礎(chǔ)和隔墻表明,含元殿東西面闊13間,進深5間,是中國古代規(guī)制最高的殿堂建筑。站在含元殿憑欄南望,長安城與終南山盡收眼底。
從出任監(jiān)察御史開始,這條長長的龍尾道,顏真卿走過了許多次。沿龍尾道而至含元殿,他在這里參加過元日、冬至大朝會;他于殿上要求彈劾跋扈逞威的李延業(yè);在這里,他還被肅宗貶官。
顏真卿一生多次被貶外放,但他處江湖之遠亦壯懷激烈。天寶十二年(753年),因受宰相楊國忠排擠,顏真卿出任平原郡太守。在那里,顏真卿一邊事必躬親造福百姓,一邊與高適、岑參等摯友以詩言志。但同時,他察知安祿山反狀,遣使入朝密奏,并預(yù)為戰(zhàn)備。
安史之亂,顏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但他耿直剛正的性格終為宰相盧杞所不容,建中四年(783年),顏真卿被遣向叛將李希烈宣諭,被囚禁期間他始終凜然拒賊,終被縊殺。至貞元二年(786年),顏真卿靈柩歸京師,終葬于京兆萬年縣鳳棲原上。
顏門忠烈:“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顏真卿是書法家,更是政治家。他與堂兄顏杲卿一家,于亂世中終成大唐脊梁。
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顏真卿《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寒食帖》共稱為“天下三大行書”。這一名作書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在滿紙云煙的背后,是顏氏一族滿門忠烈、為國赴死的慷慨悲歌。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范陽起兵,河北諸郡縣多見勢而降。當唐玄宗慨嘆“河北二十四郡,豈無一忠臣乎”的時候,顏真卿成了直插安祿山后方的一柄利劍。
本為文官出身的平原太守顏真卿與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兄弟二人一個在山東,一個在河北,他們相約起兵,繼而聚兵馬、殺叛將,牽制安史叛軍,阻滯了其西進急攻潼關(guān)的步伐。
太行山下,土門關(guān)前。氣急敗壞的安祿山派史思明和蔡希德合圍常山,最終城內(nèi)彈盡槍折、瓦石俱空,常山陷落。顏杲卿與兒子顏季明,及顏氏子弟30多人取義成仁。在尋得親人的尸骨后,顏真卿將滿腹悲憤與痛楚縱筆傾瀉而出,終成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
相較于顏真卿早期書跡,如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羅婉順墓志》的清秀典雅,或是中晚期書作如《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的雄勁渾厚,《祭侄文稿》是迥然不同的。這是他追祭侄兒顏季明的起草文稿,“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筆端跳蕩著浩然正氣,墨跡映現(xiàn)出耿耿忠魂,在肆意縱橫頓挫之間,悲憤的情感與蒼勁的筆力相交織,《祭侄文稿》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罕見的藝術(shù)瑰寶。
北宋之后,無論文人俗士,習(xí)書大都宗法顏書,顏真卿的浩然之氣漸漸被書名掩蓋。書如其人,撥開歷史的塵埃,顏體書法的渾厚大氣、方正剛直卻正如他的人生般波瀾壯闊,也是中國美學(xué)推崇的精神境界。
200多年后,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慨嘆:“嗚呼,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其書法更是被蘇軾稱道:“顏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蹦纤文┠?,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樣吟出了“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的詩句。
今年65歲的顏承紀是顏氏后人,作為陜西顏真卿書法藝術(shù)研究院的院長,他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顏體書法藝術(shù)的推廣。他說,從兒時開始執(zhí)筆寫字,父母就給他講顏真卿因為家貧,以泥水為墨、墻壁為紙苦練書法的故事。而長輩們更是時常提醒,顏氏家族要以讀書為善傳家,并堅守正直忠誠的品格。
陜西師范大學(xué)教授于賡哲說:“顏真卿是在德藝修身、謹守正道的門風(fēng)禮法影響之下成長起來的,他剛直忠貞的品格與顏氏家風(fēng)密不可分,對于國家和民族而言,同樣需要這種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