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娟
科學探究指向解釋自然,工程實踐考慮解決人類的需求。從認知的角度看,科學探究是對自然因果機制的認識,工程實踐強調達到預期的目的,小學科學教育階段開展的STEM教育將這兩種不同的學習形式有機地組合起來,使得學生的科學學習體驗變得更豐富,不同的體驗有利于學生長效學習,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科學大概念的形成。
筆者以“紙”為基礎設計了為期兩周的STEM項目學習(見表1),通過開展整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相關活動,讓學生有機會進行直接體驗和親手實踐設計,學生通過實驗和收集信息了解紙?zhí)攸c的過程,認識紙的制造工藝、設計賀卡,模擬工程師解決問題的方式。
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不同紙的特性
1.創(chuàng)設真實、有意義的情境
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有一個主要概念是: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紙正是達成這一主要概念的具體學習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這種常見材料的學習,認識到紙的性能,例如結實程度、透明程度、吸水性等。STEM項目學習采用工程的學習模型,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設立預期目標:新年為家人、朋友制作一張?zhí)貏e的賀卡,選擇什么紙制作?以下是教學片段:
生:我用A4的紙做。
師:為什么?
生:可以畫畫。
生:我用彩色紙,因為它有顏色,不用涂色。
生:我用A4硬卡紙,它很結實。
生:我選透明紙,上次我的好朋友送的賀卡里就有一種透明紙。
師:能說說透明紙是什么樣子的嗎?
生:隔著這張紙能看到下面的字。
生:我選牛皮紙,它有一些花紋。
生:我選宣紙,它很特別,我可以在上面畫一幅畫,畫畫時能暈染,很漂亮。
制作賀卡環(huán)節(jié),引發(fā)了學生思考如何選擇紙,選擇紙的過程是對學生前概念的激活,從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彩紙、卡紙、透明紙、牛皮紙、宣紙這5種紙的性能特點的初步認知。
自制賀卡需要學生將產品與材料的特點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彩色紙的顏色、卡紙的硬度是學生從產品需求上對材料的一種思考,而牛皮紙的紋理、宣紙的暈染(吸收水)是學生日常對紙本身的一種觀察。不難看出將工程實踐作為學習情境,可以從兩個方面激發(fā)學生的經驗:一方面是產品,一方面是材料。這樣比僅從紙這種材料單方面去考慮,就更多地觸發(fā)了學生的經驗,并將這些不同的經驗聯(lián)系起來。
2.探究不同紙張的特性
此時,學生迫切地想知道要完成自己的賀卡制作應選擇什么樣的紙。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彩紙、卡紙、透明紙、牛皮紙、宣紙、A4白紙和衛(wèi)生紙,同時提供了放大鏡、水、水杯、滴管。學生從紙的顏色、表面光滑程度、厚度、柔軟程度、透明程度、結實程度、吸水性7個維度對每一種紙進行了探究性觀察實驗(見表2)。
根據不同紙的特性制作賀卡
工程實踐是本周的第二次課,學生根據自己對不同紙的性能了解,選擇紙張進行設計與制作,在實踐前教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實踐的形式是個人獨立設計,以確保教師了解每個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情況。
設計制作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分為兩部分:4人小組展示,個人展示。4人小組展示時對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進行組內評價。個人展示要求學生圍繞評價要求介紹自己的特別賀卡,學生可以從四個方面給自己喜歡的賀卡投星,每個學生發(fā)一張投星卡(見表3)。
以下教學片段是學生展示制作的賀卡、其他學生評價:
生:我選了透明的紙和彩色卡紙,彩色卡紙比較硬,卡紙上寫了“新年快樂”,畫了新年樹和我,透明的紙在外面,比較朦朧,可以看到下面的畫,我認為這樣很特別。
生:他剪得很整齊,透明紙選用得挺好,可以看到下面的畫。
師:你給幾顆星?
生:紙選擇得很好,大小也差不多,5顆吧!
師:差不多可不行,你下課了可以測量一下。從你給的星數看,你很喜歡這個特別的賀卡。
生:我學過國畫,我用了宣紙畫了冬天的紅梅花,我把它貼在紅色的卡紙上,紅色很喜慶。
師:你們給他幾顆星?
生:國畫是我們國家的,這樣的賀卡很有特點,就是宣紙的邊要剪得整齊一些,我給4顆星。
生:宣紙讓水變大。
師:你說的是吸水性嗎?
生:是的,它還比較透明。
師:他設計的賀卡選擇的紙合適嗎?可以給幾顆星?
生:宣紙軟,卡紙比較硬,放在下面,兩種紙在一起挺合適的。設計5顆星,制作5顆星,大小我需要量一量。
生:卡紙比較硬,有多種顏色,我用的是紅色卡紙當底,然后用了綠色、黃色的卡紙裝飾。
生:都用卡紙,不特別,我只給3顆星。
生:她剪得很整齊,貼得也干凈,顏色也很亮,設計4顆星,制作5顆星。
了解紙的制造工藝,制造一張?zhí)貏e的紙
項目學習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地將科學知識與工程實踐螺旋環(huán)狀相連,在學習中運用迭代的方法探索各種可能性和優(yōu)化設計方案,并解決問題。每一次的迭代都是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主動建構知識而后實踐的過程。
1.了解紙的制造工藝
實踐的核心是為了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在完成賀卡的制作后,教師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設計更特別?第三次課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展開了頭腦風暴式的討論,學生想得更多的是選擇一些特別的紙,例如,亮閃閃的鍍金紙、溫度變色紙、心情變色紙、納米紙……在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中,教師將學生引回“紙是用什么做的?又是怎樣制成的?”這一問題。學生只知道紙是植物做成的,為了讓學生清楚了解,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兩段視頻資料:一段是中國古老宣紙的制造,一段是現(xiàn)代紙的制造。教師向學生介紹紙是一種人造材料,并講解了在紙漿未干時加入一些特殊材料可以使紙有變化。同時教師給學生呈現(xiàn)了這樣的紙,并讓學生設計一張?zhí)貏e的紙,思考在紙漿中嵌入什么裝飾等。
2.制造一張紙
概念學習中,概念的精確表達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但諸如人造材料這樣的概念我們很難用什么精確的語言向三、四年級的學生表述。對于這種不易表達的概念,采用全面深入的實踐性學習經歷,可以讓學生明白概念的核心。
第四次有關紙的學習,就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木屑與紙漿的區(qū)別—制作紙漿液—加入化學藥品(安全無毒)—制造一張紙—制作紙賀卡—產品展示”6個環(huán)節(jié),這6個環(huán)節(jié)從科學觀察,到技術制造,再到工程設計創(chuàng)作,較全面、深入地涉及了科學、技術與工程三個學科,讓學生從三個學科的角度體會人造材料的概念核心。教師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見表4。
在產品展示過程中,不同的小組采用了不同的材料,其中一個小組選擇了宣紙進行裝飾,利用宣紙的暈染效果畫了不同顏色的葉子,同時學生在描述中能準確表達他們是利用了宣紙吸水性好的特點。
STEM跨學科學習并非模糊學科間的區(qū)別,而是整合不同的學科的理念與模式,這種整合加強了學生的有意義學習,也更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將學習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