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摘要:電影是獨特的文化產(chǎn)品,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同時,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承載著向世界各國觀眾傳播本國文化精神與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因此,電影和文化密切相關(guān)。國產(chǎn)影片《流浪地球》和美國電影《世界末日》同為科幻題材,均以人類拯救即將毀滅的地球為主題,但兩部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卻大為不同,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
關(guān)鍵詞:英雄主義? 電影? 中西? 文化? 對比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1-0167-03
電影是人類技術(shù)文明偉大進步的產(chǎn)物,它利用生動、形象、逼真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帶給觀眾直觀享受。電影首先是一種可以大量發(fā)行、娛樂大眾的商品,同時也是人民生活變遷、社會動態(tài)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者。因此,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電影所反映出的文化差異尤為明顯。本文以英雄主義為研究對象,以2019年2月上映的國產(chǎn)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同為科幻題材的1998年美國電影《世界末日》為主要研究材料,對比和分析了中西方英雄主義的不同之處,以期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英雄主義
歷史可謂是英雄的傳記,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擁有著自己的英雄史詩和對英雄及英雄主義特殊的態(tài)度和期望。英雄主義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價值。同時,英雄主義也可以被看成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它來自于人們在逆境中克服困難的經(jīng)歷,影響著社會的發(fā)展,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以英雄主義為主題的影片能夠一直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并且活躍在各國的熒幕上。
什么是英雄主義?根據(jù)《辭?!方忉專⑿壑髁x是指“主動為完成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而表現(xiàn)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的氣概和行為”。我國的英雄形象大多都具有勇于犧牲自我的精神。中國的英雄主義源起于祖先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過程。有著五千年農(nóng)耕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曾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水患侵害,這一時期能夠帶領(lǐng)平民百姓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人便是英雄。歷史長河中,外部侵略一度使我國千瘡百孔,勇于起身反對侵略的抗戰(zhàn)愛國人士引領(lǐng)的英雄主義成為戰(zhàn)爭時期民眾的精神支柱。如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戰(zhàn)士,均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臨危不懼、舍己為人。此外,受壓迫的階級群眾也需要英雄主義精神帶領(lǐng)他們反抗地主階級和資本家的迫害。無論是哪個時期的英雄,都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他們不畏艱難,有著對整個民族和人民的責任感,兼具集體觀念與愛國情懷。這與儒家思想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不謀而合,即國家和集體利益遠高于個人利益。這也是中國英雄們能夠舍小我為大我,毫不猶豫放棄“小家”,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無私成全“大家”的原因。
而英文韋氏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將英雄定義為“因偉大或勇敢的行為或優(yōu)良品質(zhì)而受到尊敬的人”(a person who is admired for great or brave acts or fine qualities)。英語國家中的英雄形象常常因突出個人的行為和品質(zhì)而受到尊敬,并沒有強調(diào)犧牲自我的精神。美國文明的歷史與世界各大文明相比非常短暫,至今僅是短短幾百年。美國的英雄主義始于四百多年前一批難以忍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離開故土,冒險乘船橫渡大西洋開辟新世界。這些先民們?yōu)榱俗杂?,義無反顧離開自己熟悉的文明世界,投身荒野;通過個人堅忍不拔的奮斗、創(chuàng)造了獨立平等的新生活。可以說,美國先民身上體現(xiàn)出的要求個人獨立和自主的精神就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比如好萊塢典型的西部牛仔電影里英勇無畏、敢于冒險的英雄人物大多都是個性鮮明的單打獨斗形象。同時,受宗教信仰影響,美國民眾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平民英雄不斷涌現(xiàn)的原因,即便是擁有超能力的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卸下強悍的裝備,也都曾是普通人。簡言之,美國的英雄主義弘揚的是獨立自主,個性突出,富有正義感和冒險精神。
二、英雄主義在中西電影中的差異
英雄主義之所以深得各國觀眾喜愛,源于人類普遍具有崇拜英雄的情節(jié)。西方影視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層出不窮,以美國電影為例,從最初的《超人》系列,到《勇敢的心》《鋼鐵俠》《頭號玩家》等,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深入人心。而近年來中國電影也對英雄主義題材頗為青睞,從《臥虎藏龍》到《戰(zhàn)狼》《紅海行動》以及《流浪地球》,這些有著濃重英雄主義情結(jié)的影片都受到國內(nèi)觀眾的熱捧。
文學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其生長的土壤,不同國家電影塑造的英雄形象都鮮明地表現(xiàn)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國產(chǎn)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和同為科幻題材的美國電影《世界末日》在故事情節(jié)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講述了在地球瀕臨滅亡的危機時刻,英雄人物為保衛(wèi)地球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而然,兩部影片所塑造的英雄角色卻完全不同,充分表現(xiàn)出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流浪地球》中的家國情懷和集體英雄主義形象
2019年2月5日上映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將故事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急速膨脹衰老,即將毀滅,屆時包括地球在內(nèi)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面對絕境,人類提出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流浪地球》表達的是一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背景為太陽即將毀滅,地球瀕臨滅亡,全人類為了自救,第一次跨越種族、政治等分歧,聯(lián)合起來傾盡全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行星發(fā)動機和轉(zhuǎn)向發(fā)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影片開頭,主人公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在兒子劉啟四歲時便將他留給岳父韓子昂照顧,自己離開地球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lǐng)航者的重任。十幾年后,當劉培強完成工作準備返回地球時,意外發(fā)生了:全球多地發(fā)動機先后停擺。劉培強留在國際空間站,而此刻,他的兒子、岳父都不同程度的在地球表面參與了流浪地球的計劃。從姥爺?shù)礁赣H,到兒子,祖孫三代人齊上陣,傳遞出非常獨特而濃厚的中國人特有的親情觀念。
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并不是像好萊塢電影中孤膽英雄憑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遵循集體主義原則的英雄。比如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劉啟和韓朵朵,在失去至親逃生無望的情況下,聽到任務召喚立刻放下悲傷,承擔起更高的使命。配角無論是插科打諢的Tim,剛正不阿的救援隊長王磊,還是程序員、救援隊成員,在需要完成自己的任務時都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竭盡全力甚至不惜犧牲自我。雖然影片中這些人物的形象并沒有塑造得個性鮮明,令觀眾過目不忘,但他們都沒有算計個人利益,更沒有在危難時刻沖動離開集體的行為,一種超越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貫穿始終。影片結(jié)尾部分,當?shù)厍虼┻^木星時,由于木星地心引力,地球即將和木星相撞,危在旦夕。劉培強為了拯救地球,決意自我犧牲,用太空艙剩余的能量去點燃木星。劉培強不僅僅是獻出自己生命救了自己兒子那么簡單,而是通過犧牲自己,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他不僅守住了一個小家,同時也守住了千千萬萬個家庭。這是誕生于集體主義中的英雄形象。
此外,影片也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通常以好萊塢影片為代表的西方科幻電影如遇到地球即將毀滅的時刻,大都會有超級英雄站出來拯救世界,或者全體選擇乘坐太空飛船逃離地球的場景。而在中國制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共同承擔起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重任,他們并沒有選擇制造太空飛船離開地球?qū)ふ倚录覉@,而是要帶著地球一起走。這既有著中華文化中故土難離的情懷,同時也突出了中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流浪地球》整部影片中,自我奉獻的精神、集體英雄主義情懷以及故土情節(jié)和國際通力合作的理念貫穿始終。
(二)《世界末日》中的父女情深與個人英雄主義形象
1998年的美國電影《世界末日》,英文是Armageddon,這一詞匯來源于圣經(jīng),意為世界末日,即一切事物的終結(jié)。影片講述的是美國太空總署發(fā)現(xiàn)一顆巨大的隕石正朝地球方向而來,并將在18天之內(nèi)撞上地球;為了阻止隕石造成人類的毀滅,太空總署決定派人登陸隕石的表面,并鉆洞貫穿至隕石的地心,放入核彈引爆,使其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毀滅,而身負此重任的是鉆油井工人的工頭哈里和其手下A·J·弗羅斯特等。
影片中以哈里為代表的鉆油井的工人們接受了太空總署的訓練,一夕之間從打井工人成為太空人兼救世英雄。正規(guī)的航天飛行上校完全看不起這幫工人,但危急時刻別無他法只能選擇信任他們。一幫原本貪財好色、嗜酒賭博的鉆井石油工人,被委以拯救地球和全人類的重要使命,凸顯了平民小人物成為超級大英雄的情節(jié)。同時,電影極力烘托出每個關(guān)鍵人物的個人魅力。例如主人公哈里專業(yè)技能超群,有著自己的鉆井公司,連太空總署建造的貫穿隕石的地心鉆頭,完全是模仿哈里設計的油井鉆頭;同時,哈里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既是鐵血硬漢,又是柔情父親。而另外一名主角A·J·弗羅斯特,不僅是帥氣幽默的年輕小伙,更是被哈里重視培養(yǎng)的優(yōu)秀鉆井機器人操作手,他雖年輕但對自己的工作非常在行。A.J.與哈里的女兒戀愛,遭到哈里的極力反對。哈里希望女兒有更好的歸宿,甚至不惜持槍威脅A.J.,可見哈里愛女情深。
這些個性鮮明的小人物之所以能接受拯救地球的任務,并不僅僅出于拯救人類的正義感。他們也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要撤銷他們的交通違法的罰單、不再交稅、享受美食豪宅等。這些細節(jié)處處凸顯了普通小人物精打細算、重視個人利益的現(xiàn)狀。另外,由于拯救小組是速成班,對隕石情況估計不足,拯救任務進行中不斷有人死去,最終幸存者面臨著必須留下一個人來在隕石上手動引爆核彈的抉擇問題。年輕的A.J.自告奮勇決心要拯救世界,但在最后時刻卻被哈里阻攔。影片結(jié)尾哈里代替A.J.去引爆核彈,并留下了一句“這不是你的責任,照顧好我女兒才是你的責任”。哈里選擇了犧牲自己來換取女兒今后的幸福,因為女兒是他生命中的重中之重。
總之,影片中無論是鉆油井工人成為救世英雄,還是父親犧牲自己保護女兒幸福的情節(jié),都體現(xiàn)了美國主流文化的個人主義精神:重視個體差異、崇尚自由平等且極具冒險精神。
《流浪地球》和《世界末日》兩部影片均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成就,這與它們成功塑造的英雄形象密不可分:兩部影片的英雄都機智勇敢,且在關(guān)鍵時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地球。然而,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兩部影片中的英雄主義內(nèi)涵卻有著顯著的差異?!读骼说厍颉分械挠⑿壑髁x有著道德觀念、自我犧牲的精神,將保護國家視為己任,兼具集體觀念與民族責任,這折射出中國的英雄主義受儒家思想家國情懷的影響,是一種集體英雄主義;而《世界末日》中的英雄主義則體現(xiàn)了普通人物為自己的家庭而戰(zhàn)的勇氣和冒險精神,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
三、結(jié)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電影中英雄人物的塑造也順應時代背景,由單一的視角向著更多元的方向轉(zhuǎn)化,人們心目中英雄的概念也在不斷豐富。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上映伊始便在國內(nèi)外均取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功,也意味著中國文化的價值觀與西方價值理念雖有差異,但并不沖突。當前,全球化促使各國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不同國家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再單一的評定某種文化的是非高下,而是倡導多元文化和平并存的局面,人們對不同國家文化的包容性也與日俱增。電影通過獨特的文化形式,廣泛傳播著各自國家的文化精神,推動著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通過電影對比研究中西文化,既有利于不同國家文化互相借鑒汲取,促進文化交流,又有利于我國電影更迅速準確的在當前國際化的電影文化大潮中把握機遇,積極變革。
參考文獻:
[1]馮暉.中美電影中不同的英雄主義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18(19).
[2]姬相軒.中國新時期銀幕英雄形象流變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3]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4]吳小武.中美電影“英雄”形象的價值觀考察[J].當代電視,2017(03).
[5]鐘聲.《流浪地球》折射源自現(xiàn)實的未來感[N].人民日報,2019-2-14(3).
[6]鄒翠萍.英雄主義主題下的中美電影對比研究[J].電影文學,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