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宏
2019年11月23日下午3時45分,流沙河與世長辭,享年88歲。
按道家的規(guī)矩,不看生,不看死,沒有去參加追悼會,而是照老家的習(xí)慣,凡得知至親好友的噩耗,總要甩碗以表痛悼——由老伴找來一只特大的碗,往地上一摔,摔個粉碎。
我自遷居成都城南翠云庭后,有時拉著手推車到長壽路菜市場買食品。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上午,我買了東西往回走,忽然看到許久未見的流沙河,正坐在長壽南路新開的杏林藥房門口一排長椅端頭。這不奇怪,他家就在附近的“名仕公館”里。我高興地挨著他坐下。他一把抓住我的左腕,緊緊不放,用嘶啞的喉音問候寒暖。我以為他偶感風(fēng)寒,以致聲帶受損,便讓他不要出聲,只聽我一人傾訴。流沙河露出快慰的神色,緊抓我手靜聽我洋洋灑灑地講述考證《山海經(jīng)》地理的過程。我先批判當(dāng)代研究者聲稱找出了不少能夠開發(fā)的經(jīng)中物產(chǎn),可是產(chǎn)地在如今哪省哪縣,卻沒有個說法,那又有什么實用價值呢?鄙人不才,試圖補(bǔ)上這一課……我講得眉飛色舞,發(fā)現(xiàn)他兒媳(或保姆)正推來摩托等待拉他,便扯他起身。他發(fā)覺我背部異常佝僂,竟低音關(guān)切道:“你背怎么了?”我說在“本命年”,從一個市場的旋轉(zhuǎn)樓梯上“后空翻180度”摔往地上所致。他遂露出驚訝的眼光打量。我則夸他腰桿挺直,定然長壽,繼而目送他上車去往醫(yī)院。殊不知此時他已罹疑似喉癌,而這次相聚正是人生旅程中的永訣!
開始知曉“流沙河”這個名字,應(yīng)該在1957年反右運動的報紙上,他的大作《草木篇》被點名為一株“大毒草”,謂“假百花齊放之名,行死鼠亂拋之實”,從此便給扣上“知名右派”的帽子。他后來在所在單位的四川省文聯(lián)監(jiān)督勞動。據(jù)他說,那時只有小他10歲的川劇團(tuán)女演員何潔看上了他,送來不少安慰??墒堑搅恕吧接暧麃盹L(fēng)滿樓”的1966年,“大批判”開始掀起燎原大火,四川急急跟風(fēng),到處尋找“三家村”“四家店”。老右派流沙河再一次“貓吃糍粑——脫不到爪爪”,由民兵押回老家城廂鎮(zhèn)(屬于金堂縣)“勞動改造”,主要項目是拉大鋸——將完整的圓木解剖為板材,與一位熟手合作,一人在上,一人在下,不斷將鋸片嚙入,化為木屑紛飛。這全是實實在在的體力活,沒有取巧的途徑,雖然秋涼,仍然要打赤膊,并不像兒歌“拉鋸,扯鋸,家婆門前唱大戲”那樣輕松??墒侨齻€月后,何潔卻跑來看他,提出要和他結(jié)婚!他倆背著門外的民兵,到派出所去登記。工作人員雖然知道“流沙河”的反動大名,但一問姓名,女名“何潔”,男名“余勛坦”,便十分麻利地開具“結(jié)婚證”,毫無留難。就在1966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中國情人節(jié)那天,他們花了10元人民幣順利成婚,老母親做了紅燒肉佐餐,成為6年拉鋸生活中的特大喜慶——提起這一過程,流沙河咯咯直笑。
他有首“怨而不怒”的詩——
紙窗亮,負(fù)兒去工場。/赤腳裸身鋸大木,音韻鏗鏘,節(jié)奏悠揚(yáng)。/愛他鐵齒有情,養(yǎng)我一家四口;/恨他鐵齒無情,啃我壯年時光。/啃完春,啃完夏,晚歸忽聞桂花香。/屈指今夜中秋節(jié),/叫賢妻,快來窗前看月亮。/妻說月色果然好,明晨又該洗衣裳,不如早上床!
1978年底,四兇既滅,艷春將至,流沙河調(diào)回四川省文聯(lián),擔(dān)任《星星》詩刊編輯,與何潔住在東風(fēng)路文聯(lián)的一間資料室里。到了科學(xué)園林百花齊放的1979年4月,四川科普作家協(xié)會在周孟璞等人的倡導(dǎo)下成立,編起《科學(xué)文藝》雜志來,八方征稿。流沙河因為夜晚看到了“不明飛行物(UFO)”,就寫了一篇《會飛的大鐵環(huán)》。當(dāng)時我也湊熱鬧,按格律體寫了《科學(xué)幻想詩》6首,登在雜志上。那時寫作的人不多,有一天科普作協(xié)召集作者們聚會,我和流沙河、劉興詩、閔蔚儒恰巧同坐一桌,一問年齡,居然發(fā)現(xiàn)4人同歲,都是1931年生——屬羊,分外高興。當(dāng)時閔蔚儒是出版社編審,創(chuàng)辦了《文明》雜志,大大咧咧;劉興詩是地質(zhì)學(xué)院講師,與童恩正、王曉達(dá)、葉永烈號稱“四川科普四杰”,自視甚高;只有流沙河和我比較低調(diào),每次開會便更加談得來。他比我小4個月,常戲稱我為“大哥”。
流沙河對漢字情有獨鐘,常常冒出一些奇思妙想,進(jìn)行解讀。說老實話,他對漢字結(jié)構(gòu)確實提出不少新見解,完全另辟蹊徑,功勞不小;后來還出版《流沙河認(rèn)字》一書,走的是宋代王安石《字說》的一路,完全不理《說文解字》那一套。我這人思想比較保守,內(nèi)心并不贊成他走那條路,但并沒有對他表白,更多的是欽佩他的新奇頭腦。當(dāng)時,我下功夫研究都江堰史,對于《華陽國志》上描述古都江堰“壅江作堋”疑惑不解,就按“右文說”對這個“堋”字進(jìn)行考證,最終發(fā)現(xiàn)上古都江堰的形狀,應(yīng)該像廣西靈渠那樣的“飛鳥形人字壩”,蜀語便叫做“堋”,近代英國人稱為“迷宮堰”。我把這一發(fā)現(xiàn)寫出稿本寄給流沙河,他很快就回了信:“蒙賜大作稿本兩冊,當(dāng)即放下工作,拜讀一遍,較之讀詩,收獲大多矣。你對‘堋字的解釋,我很贊成,提供一個旁注?!彼f英文“bund”(堤岸、碼頭、江邊道路)似乎就是“堋”的音譯,“供你一笑。握手并致謝了!”這使我眼界大開,其時當(dāng)在1984年。
他的夫人何潔(普照寺居士,法名圓果)經(jīng)常在都江堰盤桓。那里的市委書記徐振漢主編《青城文薈》雙月刊時,延請她擔(dān)任實質(zhì)性的“副主編”,于是征稿的擔(dān)子便壓在這位瘦瘦小小的文學(xué)女史肩上。1989年9月,流沙河來信替何潔向我約稿:“懇求你寫一些水利文化,有關(guān)都江堰市的普及之作,知識性與趣味性兼顧的最好,她想同你見面詳談”;還留下電話號碼。
何潔其人極富人情味,不厭爬上狹窄的5樓樓梯來到寒舍,原原本本講述刊物的稿件要求,還很快與我們一家子親如家人。后來凡有替流沙河傳書帶信的任務(wù),都由她上下狹梯出入蝸居。我簡直過意不去,跟著讓膝下子女代表我到流沙河家去問候、道謝。那時,我趕快寫了篇《都江堰之謎》加以應(yīng)命,10月12日流沙河就來了信:“廣宏兄:大作拜讀,何潔囑我代她致謝”,“請勿停筆”;“何潔還說,大作富有智趣與文味,避免了專業(yè)性的枯燥與艱深,很好”。這番鼓勵使我信心百倍,一口氣寫了10幾篇刊登在《青城文薈》上。徐振漢主編非常高興,說:“馮廣宏的文章看起來不打腦殼!”他還說,文章里有些內(nèi)容,居然連老灌縣人都不十分清楚,“可算及時雨了!”12月何潔來訪時又帶來口信:流沙河認(rèn)為“你覺得自己有用,就慢慢地用,不要一下子把它用完”;又說流沙河業(yè)已離開《星星》詩刊崗位,在家里翻譯《莊子》(早在他拉大鋸時已在極力鉆研)。后來,流沙河出版了《莊子現(xiàn)代版》一書,贈送了我一本。
令我特別驚訝的是,沒過多久,就聽說流沙河與何潔“協(xié)議離婚”了!這事對我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回頭一想,文人的行為與尋常百姓大相徑庭,往往有出人意料之舉,按譚楷的話來講:應(yīng)該屬于“一個屋檐下容不得兩個天才”。后來何潔與宜賓地區(qū)專員周繼堯結(jié)婚,流沙河也與文化人吳茂華結(jié)婚,各自尋求幸福。
話說回來,我對流沙河的仰慕之情,常常表現(xiàn)為比較歡喜亦步亦趨地模仿他的行動——比如2000年時,流沙河寄來一張與南瓜相伴的照片,題為“我·瓜”(四川話里“瓜”與“傻”同義);我立刻抱著一個大冬瓜拍了張照片來模仿,冬瓜上刻“我是瓜”三字,寄給流沙河,他回信說,這算是“瓜瓜相慰”了;還考證“冬瓜”該寫成“董瓜”,因為董是“大”的意思。
我曾模仿流沙河文風(fēng)寫了首《寬窄巷子吃面》的打油詩——
饑來驅(qū)我去,欲覓蒼蠅館,懷揣五元錢,原無豹子膽。行行至斯巷,每生懷舊感,眼前咖啡廳,蟹文橫作榜,叩門欲參觀,小姐花枝擋,先生不消費,進(jìn)門可不敢!縮肩再前行,覺巷真不短,街尾有露臺,臺邊喇叭響:全市最低價,七元面飽管。赧顏進(jìn)杯葛,愿作七折講,主人慨然諾,端是好老板!坐陪閑聊天,記者昨曾訪,經(jīng)商不言利,文士交游廣,知君亦老九,相見頗恨晚。須臾小面來,味擬八珍爽,感子升斗惠,助我稻粱養(yǎng),掩此阮囊虛,恭奉五元款,老板一笑收,取走桌上碗。
我將詩拿給流沙河看,他扭頭笑道:你是個教授,何至于一寒如此!其實我不過是調(diào)侃自家,借己諷人而已!本來我想聽聽他評價這詩的質(zhì)量,他倒沒說一句,難道是“自鄶無譏”?隨后我看到成都市美軒飯館1995年流沙河的題壁:
民以食為天,食以民為銓,百姓所稱贊,物美且價廉。白肉拌齏蒜,腰花炒豬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為鮮。雞丁說宮保,豆腐說淮南,鍋巴燴肉片,炸響滿堂歡,嗟彼千金宴,鳳牝配龍鞭,宴畢猶未飽,花些冤枉錢。惟食可忘憂,惟肉可延年,能吃你不吃,齒落吃鏟鏟!我來市美軒,青春想從前,幸哉胃口好,饕餮喜有緣。——市美軒題壁,乙亥臘月流沙河
對比一下,覺得他的打油作品活潑多了。
2005年前后,我專門研究巴蜀文字(或稱圖語),寫了不少文章,每每都寄給流沙河看。2005年3月11日,他寫給我一封信:“廣宏兄:久疏音問,恭頌筆健”,你“釋S形符號為‘壽字,深獲我心,此即耕疇之疇,象形,以音借作壽也”。有個類似鐘形的字,他說是個“皂”字,“義為櫟實,俗呼青子,象形,其外有殼帶刺如栗房。皂即造也,以音借也。你專攻巴蜀古字,所見藏品多,判斷比外人準(zhǔn)確。我見識少,妄說供一笑耳?!彪S后,他又來信詳談他的見解,對我把“雙蝌蚪文”解釋為“仁”很不贊成:“巴蜀文明遠(yuǎn)遜齊魯,動輒打打殺殺,怎能孳育出‘仁的觀念來呀。謹(jǐn)陳管見如上,亦愚者一得耳。兄之訓(xùn)練有素,頭腦精密,立論又踏實,于古蜀文字之研究定有大成?!边@些見解和鼓勵對我?guī)椭鷺O大。
流沙河的知識面相當(dāng)廣博,懂得的東西很多。有一回,他在電話里說:“你把蜀王杜宇的圖騰定為鷹鵑不妥”,因為鷹鵑不叫,叫三聲者稱為“李桂陽”,即子規(guī),可能更接近事實;蓋“子”字古音為“倪”,與“李”音近,“規(guī)”字則為“鵑”字音轉(zhuǎn)也;叫“快快快谷”四聲者,稱為布谷鳥,而小杜鵑只叫二聲,即鵓鴣。
有段時間,流沙河的書法忽然受到大眾歡迎,請他寫字的人越來越多,“潤筆標(biāo)準(zhǔn)”也日益上抬。有人對我說:你和流沙河耍得那么好,趕快去找他寫一幅字吧,恐怕過兩年他不得給你寫了!我覺得有理,趕快打電話去請他寫字,聲稱“足下書法我想收藏”!他飛快地給我寫了一副對聯(lián)托人送來,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想送點禮,但又害怕“太俗”,正好2007年出版家吳鴻欲出《成都詩覽》一書,讓我找?guī)讉€朋友進(jìn)行編纂,要求收集齊全,不留漏網(wǎng)之魚。我便約流沙河給《成都詩覽》作序,趁機(jī)送去1000塊錢稿費,借花獻(xiàn)佛。
隔了不少時光,就到了2016年,流沙河在電話里告訴我說,他的上牙都是假牙,腰亦不太好,但如果人家邀請他講課,他倒毫不猶豫,特別是講詩。我回答“八旬開外的人,還是以休養(yǎng)生息為要,高興就講,不高興就不講,千萬別勉強(qiáng)!”他好像哼了兩聲,也不知道同意不同意。
此后,我們的交往便越來越少——現(xiàn)在想想,更加深了無窮無盡的懷念。
記得流沙河評價我寫的文章,總是夸我“出自性靈”,“舉重若輕”;可是我寫這篇懷念他的小文時,卻感到有千鈞之重,根本就輕不下來,寫了三四個月,一直無法擱筆。
沙河兄——勞碌一生,總該安息了吧!?
(題圖:流沙河在成都圖書館講《詩經(jīng)》 鄧風(fēng)/攝)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