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珂,張 彪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科,江蘇 南京 210029)
失眠是睡眠的時間或深度不足并且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1],輕則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難以入寐,重則徹夜不眠。中醫(yī)治療失眠療效較好,不良反應少,其中中藥芳香吸嗅療法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正常的睡眠依賴于“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沛,陽入于陰,陰陽交合進入睡眠。若心火熾盛,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則心神不寧,或心脾兩虛,心虛膽怯,陰虛火旺,心神失養(yǎng),陰陽失交,則發(fā)為不寐。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病位在心,與肝脾胃腎密切相關。治療除了中藥內服、針灸推拿、穴位貼敷外,芳香療法亦簡便易行、依從性好、經濟效佳。
芳香療法在我國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用芳香藥物辟穢除邪、強身健體、治療疾病的習慣,相關記載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甲骨文上就記載有熏燎、艾熱和釀制香酒的習俗,周代更有佩戴香包、蓄蘭沐浴之說。先秦時期《山海經》記載:“浮山有草麻,葉方莖赤花黑。實臭如蘼蕪,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癘?!瘪R王堆漢墓不僅出土了香枕、香囊及香薰爐,還有辛夷、佩蘭、花椒、肉桂等芳香類藥物[2-3]?!饵S帝內經》有醇酒、蜀椒、干姜、桂心外治寒痹的相關記載?!渡褶r本草經》載“香者,氣之正。正氣盛則除邪辟穢也”,且對部分芳香藥物記載詳盡。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薤搗汁,灌鼻中”或“吹皂莢末鼻中”救卒死的方法[4-5]。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載有37個芳香類藥物治療不寐的醫(yī)方,多數(shù)應用石菖蒲、肉桂、干姜、生姜和陳皮等氣味芳香藥物,體現(xiàn)了其芳香化濕的治療思想[6]?!缎滦薇静荨?、《海藥本草》收錄了大量外來芳香藥物,如安息香、蘇合香、龍腦香、零陵香、青木香、沒藥、降香、丁香等?!镀諠健吩谇叭说幕A上總結記載了97個芳香類方劑[3]。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吹法、含漱法等多種芳香療法,如可用巴豆油紙拈,燃煙熏鼻治療中風痰厥、氣厥等病證[7]。徐大椿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記載“凡芳香之物”都有開竅醒神之功,可治“頭面肌表之疾”。《醫(yī)宗金鑒》中芳香開竅類藥物占總用藥的15.5%[8]。清代吳師機對芳香療法做了系統(tǒng)的總結和分類,詳盡闡述理法方藥,完善了中醫(yī)芳香療法體系,其著作《理瀹駢文》中詳細介紹了熏鼻、涂鼻、吹鼻、吸嗅、塞鼻等多種鼻腔給藥方法[9]。
整體觀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之一,貫穿于中醫(yī)學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方方面面。在整體觀指導下,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各臟腑器官組織之間溝通聯(lián)絡密切,相互協(xié)調,共同完成生命活動。中醫(yī)有“鼻竅通腦”之說,《瘡瘍經驗全書》曰“鼻在面中,主一身之血運,而鼻孔為肺之竅,其氣上通于腦,下行于肺”。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和陳士鐸《辨證錄》中亦有相關記載佐證[5]。另一方面,心為君主之官,心藏神?!毒霸廊珪げ幻隆份d:“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笨梢娭髟咨顒拥纳裨谒咧邪l(fā)揮重要作用。腦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心為神之體,腦為神之用,故心腦亦相通[10]。不寐的病位在心,鼻與心腦相通,故可通過吸嗅等鼻腔給藥方式進行芳香類治療。
在辨證用藥方面,芳香外治法與內服方劑用藥原則一致。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寫道“內外治殊途同歸之旨,乃道之大原也”,亦直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這些治則經驗亦是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11]。
芳香療法的給藥方式多樣,如《肘后備急方》中載有香薰法、取嚏法、吹藥法、滴藥法、舌下給藥法、香熨法、香囊佩戴法、香枕法、香料薰衣法等多種芳香藥物外治法[12]。根據(jù)用藥目的和病因病機不同,可把芳香藥物制成香囊、香冠、香兜、香枕、香茶等劑型,隨著現(xiàn)代工藝的進步和西方醫(yī)學的影響,逐漸拓展了精油、噴霧、香薰等多種劑型。
芳香類中藥有鎮(zhèn)靜催眠的效果,可有效改善睡眠時間及質量。董慈等[13]為評價芳香療法對軀體疾病相關性失眠患者的療效,對納入的7篇文獻,共508例進行Meta分析,結果患者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分下降,弗倫和辛德·哈爾彭睡眠質量量表(VSH)評分升高,因此芳香療法可以改善軀體疾病相關性失眠的癥狀。齊海燕等[14]以大腸癌圍術期患者為例,圍術期間每晚臨睡前將由薰衣草、天竺葵、佛手柑配制而成的精油滴在枕邊紗布上,術后7天測量PSQI,結果芳香精油組PSQI得分低于空白對照組,說明芳香療法能提高大腸癌患者圍術期睡眠質量。張凱華等[4]用中藥香囊治療肝郁脾虛型失眠,結果睡眠香囊組有效降低了失眠患者的SPIEGEL評分、PSQI評分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其香囊取玫瑰花、合歡花、薰衣草、甘松、木香、白豆蔻、蓽撥、陳皮、薄荷、冰片等性味芳香藥物有疏肝解郁、健脾安神之功。Hwang等[15]對韓國2000年至2013年間發(fā)表的芳香療法相關實驗進行檢索和Meta分析,表明芳香療法能促進患者睡眠質量的改善,同時亞組分析還顯示在給藥方式上,芳香吸嗅療法要優(yōu)于推拿治療。王瑤瑤等[16]將68例腦梗后失眠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口服地西泮片,治療組用中藥藥枕,藥枕由香附、沉香曲、丹皮、郁金、月季花、玫瑰花、合歡皮、石菖蒲、薄荷、冰片、百合、夜交藤、淮小麥制備,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張晗羚等[17]將冰片、安息香、甘松、酸棗仁、豆蔻、五味子、香櫞、天竺黃、香附、柴胡等藥制成安神香,觀察失眠大鼠睡眠潛伏期、睡眠時間及5-羥色胺(5-HT)等多種神經遞質的變化,結果證明安神香吸入對改善失眠有積極作用。
芳香療法可改善失眠患者負性情緒。有研究顯示負性情緒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障礙亦是焦慮抑郁患者的核心癥狀[18],因此減少負性情緒可幫助改善睡眠。佘海燕[19]將80例老年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用復方精油(薰衣草、甜橙、佛手柑)吸嗅治療2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RSS)顯示觀察組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干預后焦慮抑郁自評得分顯著降低。伍嬰[20]對比薰衣草精油吸嗅與口服地西泮治療失眠伴焦慮的療效,以PSQI評分及SAS焦慮量表得分為評價指標,芳香組總有效率高于地西泮組。
芳香療法治療失眠的機制可能與嗅覺通路有關。芳香分子經鼻黏膜吸入體內,與嗅覺神經元上G-蛋白耦聯(lián)受體特異性結合,誘發(fā)嗅覺感受器電位,再由嗅覺神經元依次傳遞至嗅球、嗅皮質、初級嗅皮質、次級嗅皮質,最后到達海馬區(qū)。此外,嗅覺對睡眠的調控可能還與腦干網狀結構或大腦邊緣系統(tǒng)有關。腦干網狀結構可以十分迅速地對嗅覺刺激做出反應,調節(jié)中樞神經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與人類情緒以及睡眠息息相關,具有調節(jié)情緒和睡眠的作用,芳香療法對睡眠及負性情緒的改善可能與其有關。這些都是目前主流的芳香吸嗅療法改善睡眠的機制[21-22]。McSorley等[23]調查老年人的睡眠特征和嗅覺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睡眠質量的下降與氣味的識別能力下降有關。姜夢麗[24]通過對睡眠剝奪大鼠的研究發(fā)現(xiàn),芳冰鼻吸劑(冰片、薄荷醇、芳樟醇)可以降低大鼠腦內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A)的含量,升高多巴胺(DA)等神經遞質的含量從而達到鎮(zhèn)靜催眠的效果。杭天依[25]應用丁香酚和檸檬醛對6名健康志愿者的大腦活化水平進行研究,通過對比PET-CT結果發(fā)現(xiàn)嗅覺刺激后,志愿者腦內的活化區(qū)域包括顳葉內側邊緣系統(tǒng)、眶額葉皮質等,證實了芳香物質通過嗅覺通路機制調節(jié)情緒及睡眠的可能性。
目前常用于芳香吸入療法的鎮(zhèn)靜安神中藥包括石菖蒲、玫瑰、冰片、薰衣草等。研究顯示石菖蒲揮發(fā)油能延長苯巴比妥鈉睡眠持續(xù)時間,同時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其機制可能與α-細辛醚、β-細辛醚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有關[26]。纈草揮發(fā)油可以顯著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通過延長慢波睡眠Ⅱ期和快動眼睡眠期兩個時相來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效率[27]。薰衣草在芳香療法領域應用廣泛,曾有相關研究表明薰衣草對戊巴比妥誘導的小鼠無催眠作用,但可顯著延長小鼠的睡眠時間,效與安眠藥物類似[28]。
利用芳香類中藥吸入療法可以改善睡眠、調節(jié)負性情緒,在藥物的安全性和多元性上具有其獨特優(yōu)勢,為失眠治療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目前臨床應用仍較少,大多僅作為輔助療法,且對于中醫(yī)證型的結合和藥物機理的研究不足,仍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