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京立醫(yī)院(458030)趙連博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肢體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臨床進行藥物治療同時,結合適當康復治療、護理,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復。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指導患者于鏡中觀察健側肢體活動,想象用患側模仿健側肢體活動,并鼓勵小組間互相交流、學習,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本研究選取我院腦梗死后偏癱患者92例,旨在探討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腦梗死后偏癱患者92例分為兩組,各46例。參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43~75歲,平均(59.26±7.50)歲。研究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2~76歲,平均(60.21±7.63)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經臨床表現、顱腦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改善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基礎藥物治療。參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于患者入院時,進行常規(guī)入院宣教,每天監(jiān)測血壓,指導患者正確服藥,適當進行功能鍛煉,出院時給予常規(guī)出院指導,發(fā)放腦梗死健康指導手冊,每2周電話隨訪1次。研究組于參照組基礎上采用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具體內容如下:①組建康復訓練小組:由1名護士長、2名護士、1名康復治療師組成,共同評估患者偏癱狀況,根據患者偏癱側分為左側偏癱小組、右側偏癱小組。②康復訓練內容:于顏色單一、舒適、光線柔和的房間,取雙面鏡置于鏡盒中央,患者上肢與鏡面兩側保持相等距置;指導患者注視健側上肢鏡像,由健側完成屈曲運動、腕關節(jié)背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手指活動等;囑患者集中注意力,想象患肢無障礙,可于相關器械輔助下完成同健側相同運動;患者間可相互觀察訓練伙伴動作,糾正其錯誤姿勢。兩組均持續(xù)干預至出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運動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0~66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為0~34分,分值越低,運動功能越差;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SS-QOL)評分。該表總分245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Fugl-Meyer運動評分 干預前研究組Fugl-Meyer上肢運動評分(33.16±4.77)分、下肢運動評分(1 5.2 6±2.5 9)分與參照組(3 2.5 2±4.7 7)分、(14.98±2.63)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Fugl-Meyer上肢運動評分(53.33±5.06)分、下肢運動評分(26.49±3.12)分均高于參照組的(41.49±4.83)分、(20.11±2.87)分(P<0.05)。
2.2 S S-Q O L評分 干預前研究組S SQOL評分(92.16±10.08)分與參照組(8 5.0 7±1 0.8 3)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SS-QOL評分(201.06±23.12)分高于參照組(169.33±25.06)分(P<0.05)。
據報道,約70%腦梗死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造成家庭、社會負擔[1]。隨著醫(yī)學不斷發(fā)展,積極采用藥物治療促進疾病治愈同時,更加注重患者生存質量,針對功能狀態(tài)異常、偏癱患者進行適宜康復護理干預至關重要。本研究采用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通過鏡像療法充分利用視覺反饋效應,對機體進行有效調控,根據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肢體健側于鏡中成像后,引起大腦對應肢體運動功能控制區(qū)信號活躍,反饋激活鏡像神經元,便于形成運動記憶區(qū),可促進患肢功能恢復[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Fugl-Meyer運動評分、SSQOL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提示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可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成立康復訓練小組,組內學員間可通過互相交流、觀察,有助于個體間功能鍛煉過程中互相學習,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進而提升康復鍛煉效果。
綜上所述,鏡像療法+小組模式康復訓練應用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